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当年《少林足球》被禁,现在才知道释永信背后到底做了什么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5年7月30日 6点46分 PT
共 (1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o
onetopd
大约 22 小时
楼主 (北美华人网)
10年前,内地曝出一个惊天丑闻。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指与多名女性有染。
已育有子女,还涉嫌挪用巨额寺院资金。
只是后来很快被否认、辟谣,事件就此沉寂。
没想到,时隔十年,这件事又
反转
了。
2025年7月27日晚,少林寺管理处发布通报,证实住持
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
。
挪用寺庙资金、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等传闻,重新被坐实。
目前,释永信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这次,估计是洗不白了。
消息冲上热搜后,很快引发全网哗然。
很多人都回想起《少林足球》这部电影。
当年内地被禁止公映,据传就是他从中作梗。
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还有多少没有见光的内幕?
《少林足球》为何内地禁映?
说起《少林足球》,即使20多年过去,它仍是很多人心中的华语神作。
这部由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讲一群落魄求生的昔日少林弟子,选择踢足球逆袭的故事。
片中将少林功夫与现代足球嫁接,「如来神掌」「铁头功」「旋风扫堂腿」……
那些如今看起来极具年代感的招式特效,曾让整整一代人拍手叫绝。
至今仍是表情包素材。
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也是「经典咏流传」。 影片首映于香港。
随即大爆,成为当年华语影坛票房冠军。
后来又在日韩东南亚大范围流行。
全球票房高达4277.6万美元。
只可惜,该片未在中国内地公映。
内地观众大都是通过录像带、盗版光碟或后来的网络渠道观看的。
以内地传统文化元素和特定景点为创作基础,却未能在内地上映。
为什么?
一直以来,坊间流传着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
版权纠纷说
。
「少林」是嵩山少林寺的注册商标,周星驰拍摄前未与寺方达成合作。
拍摄后拒绝更名,也未付授权费。
最终无法通过内地审查。
这一点在王晶的采访中被多次提及,他暗指主要是周星驰的固执和吝啬,让电影无缘内地。
不过,鱼叔觉得这一点存疑。
周星驰当年拍《功夫》时,仅仅在台词里提了一句杨过和小龙女,还专门付了一笔版权费给金庸。
金庸为此还感到意外,赞他尊重版权。 尽管不少传言中的周星驰并不大方,但对拍电影来说,他似乎从不吝啬。 而且,跟「少林」两个字的版权费相比,损失的内地票房收入将更大。 这笔账,还是很好算的。
第二种是,内容争议说。 据称,电影中搞笑、夸张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有损少林寺的宗教形象。 尤其当时正值释永信大力打造「文化少林」「世界少林」的时期,这与其精心打造的少林寺的正面宣传形象严重不符。 而且电影还影射假球、黑哨等问题,当年也恰逢中国足球形象低谷,相关主管部门对这类题材也极为谨慎。
第三种是,审查流程问题。 有业内人士透露,《少林足球》先在香港上映,后申请内地放映资格。 违反了当时「先审后播」的流程规定,才被卡死在制度门槛上。
因为2002年的《无间道》,也是率先在香港上映。
时隔一年之后,才在内地上映。
《无间道》作为警匪片,受到的审查流程,肯定要比作为喜剧片的《少林足球》更为严格。
综上来看,鱼叔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将少林寺娱乐化,才是导致《少林足球》无缘内地的主要原因。
而释永信个人是否真的「出手封杀」,没有明面证据。
但不可否认的是,释永信本人在这件事中的立场非常明确。
他后来授权拍摄了多部以少林寺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官方授权、庄重肃穆,拒绝任何娱乐化。
少林寺形象如何在影视中「封神」?
虽然释永信一直反对将少林寺「娱乐化」,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是:
真正让「少林」大范围出圈的,恰恰就是各种风格不一的电影。
像王宝强当年就是因为看完《少林寺》后,不顾父母阻拦,去少林寺习武。
而释永信本人也是借着电影带来的关注度,才一步步走入更高舞台的。
少林寺在银幕上的形象,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关键转变:
早期电影中,少林寺常常被塑造为正义与武力的象征,传统武侠世界中的圣地。
1978年刘家良执导的《少林三十六房》,展现武学修行与佛门智慧的结合,奠定「少林精神」;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更广为人知的《少林寺》。
主打「以武弘法」,一身功夫斩奸除恶,堪称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全民爆款。
也将当时还荒凉破败、无人问津的古寺,真正推入了公众视野。
之后,随着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风格的转变,少林寺的形象又开始被喜剧电影以戏谑和解构的方式呈现。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是周星驰的《少林足球》。
极夸张幽默的手法,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少林的刻板印象。
少林弟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功夫不再正经威严。
还有《少林小子》《乌龙院》系列。
都是加入喜剧元素,展现少林弟子们极生活化、日常化的一面。
但再后来,少林寺又摇身一变,成为更具现代感和国际化的文化符号。
2011年刘德华、谢霆锋、成龙主演的《新少林寺》中,少林被塑造成武德、慈悲、国家精神的代言。
相呼应的是现实中,释永信频频与好莱坞演员、各国政商要员开展交流活动。
少林寺变成外交文化资源,甚至计划在澳大利亚建寺搞文旅地产。
直到今天,这种IP形象也没有改变,少林寺的故事不再有新的影视代表作。
像不久前,网红「甲亢哥」到少林拜师,也是延续着这种文化想象。
所以时隔多年,
周星驰新作《少林女足》又遇到了一样的困境
。
前期一直是用「少林女足」在做宣传,但如今豆瓣页面已经删掉了「少林」
可以说,影视作品里的「少林」越来越趋近某种「标准答案」。
而现实里的少林寺形象,却完全走向了另一套剧本……
现实中不为人知的「少林寺」
《少林足球》被说是「玷污少林」的电影。
但如今来看,真正让「少林」名誉扫地的,不是影视,而是不堪入目的现实。
实际上,释永信这次出事,很多人并不惊讶。
惊讶的是,居然等了这么久,才被实锤。
毕竟,十多年来,他身上的争议早已积攒成山: 从早年被逐出师门。
据称1987年、1988年,少林寺两任方丈曾联名开除释永信,称其「盗窃钱财、拉帮结派」,可是最终释永信仍是继任成功。
到后来陷入「百万豪车门」。
2006年,登封市奖励释永信一辆价值百万元的大众越野车,被讽「政治和尚」「经济和尚」。
又有黑客的「悔过书」事件。
2009年,有人入侵少林官网,发布假「忏悔文」。
详细描述他享乐、敛财的种种,引发舆论海啸。
以及多次被举报的私生子丑闻。
2011年、2015年,分别有人实名举报释永信在京有情人,在德有私生子。
只是一直没有彻底证实 而这次通报,算是终于揭开了高僧人设的底牌。
更重要的是,它把整个少林寺及宗教界推到了聚光灯下。
何止一个释永信,问题蔓延整个体系。
围绕高僧、寺庙,多年一直不乏大量负面新闻。
比如2018年的学诚事件。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被曝性侵数名女弟子,后被撤职。
「高价香」引发的商业化争议。
寺中标价十万元的香火、数亿资金拿地搞地产,被外界质疑「佛门变金矿」。
还有海外建寺项目,澳洲计划建寺庙、高尔夫球场,投资近3亿澳元,被质疑到底是「文化输出还是资本游戏」……
由此回看《少林足球》,会发现它其实是一部非常早就开始「祛魅」的电影:
把少林拉回千疮百孔的世俗社会,以浮夸、搞笑的方式,戳破了某些被神化过头的符号。
道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事实——
所谓功夫高超的少林弟子,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的俗人而已。
而反过来,也恰恰是因为现实中的少林高僧拒绝这种祛魅,太想维持神坛上不容置疑的形象,才渐渐使其沦为权力与金钱的温床。
这也不是个例,全球范围内都不缺这样的丑闻。
宗教信仰被过度包装为文化名片和精神图腾后,一旦形象出现裂痕,就极易塌房。
比如,美国天主教会爆发的「神父性侵丑闻」被拍成了电影《聚焦》;
日剧《地面师》中,也揭露了日本佛教界的虚伪与金权交易;
这次释永信的坍塌,也不过是再次证实了,「毁形象」的从来不是电影,而是现实。
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怕被拍成电影,被调侃和解构。
怕的恐怕是,拍得太接近现实
。
d
deapwy
大约 22 小时
2 楼
原来不是《少林足球》不尊重少林,是少林自己不尊重少林
f
fannysunny
大约 22 小时
3 楼
少林寺与中国足球是相配
A
Alkichae
大约 22 小时
4 楼
只好奇为啥现在才被抓
z
zxyyzxyy
大约 22 小时
5 楼
有些人就喜欢这种没有宗教精神的人来掌管本来应该是宗教场所的地方吧。怎么世俗都没事,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位俗和尚开始思考起了自己本职工作,那就是时候圆满了。
S
Shirleybul
大约 21 小时
6 楼
大家都知道他以前是什么样的人
A
Alkichae
大约 19 小时
7 楼
电影变成纪录片了
m
miaommiaomm
大约 19 小时
8 楼
之前这么多实名举报,为什么最后都没事了?这次又怎么捂不住了?真是个复杂的社会
小
小红马甲
大约 13 小时
9 楼
其他著名寺院其实也差不多一样。苏州寒山寺,二十年前去旅游的时候导游就说寒山寺住持白天是住持,晚上就还俗了,住别墅开大奔老有钱的。还有报恩寺,当年就有高香(高价香)让游客烧。上一次当以后,对所有寺庙道观都免疫了。
w
walkingclounds
大约 12 小时
10 楼
佛门圣地,惹得一身骚
a
awesomeiris
大约 11 小时
11 楼
这事在国内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这次是终于摆到桌面上,看来背后的人不行了。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指与多名女性有染。
已育有子女,还涉嫌挪用巨额寺院资金。
只是后来很快被否认、辟谣,事件就此沉寂。
2025年7月27日晚,少林寺管理处发布通报,证实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
挪用寺庙资金、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等传闻,重新被坐实。
目前,释永信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这次,估计是洗不白了。
很多人都回想起《少林足球》这部电影。
当年内地被禁止公映,据传就是他从中作梗。
《少林足球》为何内地禁映? 说起《少林足球》,即使20多年过去,它仍是很多人心中的华语神作。
这部由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讲一群落魄求生的昔日少林弟子,选择踢足球逆袭的故事。
片中将少林功夫与现代足球嫁接,「如来神掌」「铁头功」「旋风扫堂腿」……
那些如今看起来极具年代感的招式特效,曾让整整一代人拍手叫绝。
至今仍是表情包素材。
随即大爆,成为当年华语影坛票房冠军。
后来又在日韩东南亚大范围流行。
全球票房高达4277.6万美元。
只可惜,该片未在中国内地公映。
内地观众大都是通过录像带、盗版光碟或后来的网络渠道观看的。
以内地传统文化元素和特定景点为创作基础,却未能在内地上映。
为什么?
一直以来,坊间流传着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版权纠纷说。
「少林」是嵩山少林寺的注册商标,周星驰拍摄前未与寺方达成合作。
拍摄后拒绝更名,也未付授权费。
最终无法通过内地审查。
这一点在王晶的采访中被多次提及,他暗指主要是周星驰的固执和吝啬,让电影无缘内地。
周星驰当年拍《功夫》时,仅仅在台词里提了一句杨过和小龙女,还专门付了一笔版权费给金庸。
金庸为此还感到意外,赞他尊重版权。 尽管不少传言中的周星驰并不大方,但对拍电影来说,他似乎从不吝啬。 而且,跟「少林」两个字的版权费相比,损失的内地票房收入将更大。 这笔账,还是很好算的。
第二种是,内容争议说。 据称,电影中搞笑、夸张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有损少林寺的宗教形象。 尤其当时正值释永信大力打造「文化少林」「世界少林」的时期,这与其精心打造的少林寺的正面宣传形象严重不符。 而且电影还影射假球、黑哨等问题,当年也恰逢中国足球形象低谷,相关主管部门对这类题材也极为谨慎。
第三种是,审查流程问题。 有业内人士透露,《少林足球》先在香港上映,后申请内地放映资格。 违反了当时「先审后播」的流程规定,才被卡死在制度门槛上。
因为2002年的《无间道》,也是率先在香港上映。
时隔一年之后,才在内地上映。
《无间道》作为警匪片,受到的审查流程,肯定要比作为喜剧片的《少林足球》更为严格。
综上来看,鱼叔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将少林寺娱乐化,才是导致《少林足球》无缘内地的主要原因。
而释永信个人是否真的「出手封杀」,没有明面证据。
但不可否认的是,释永信本人在这件事中的立场非常明确。
他后来授权拍摄了多部以少林寺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官方授权、庄重肃穆,拒绝任何娱乐化。
真正让「少林」大范围出圈的,恰恰就是各种风格不一的电影。
像王宝强当年就是因为看完《少林寺》后,不顾父母阻拦,去少林寺习武。
而释永信本人也是借着电影带来的关注度,才一步步走入更高舞台的。
少林寺在银幕上的形象,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关键转变:
早期电影中,少林寺常常被塑造为正义与武力的象征,传统武侠世界中的圣地。
1978年刘家良执导的《少林三十六房》,展现武学修行与佛门智慧的结合,奠定「少林精神」;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更广为人知的《少林寺》。
主打「以武弘法」,一身功夫斩奸除恶,堪称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全民爆款。
也将当时还荒凉破败、无人问津的古寺,真正推入了公众视野。
之后,随着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风格的转变,少林寺的形象又开始被喜剧电影以戏谑和解构的方式呈现。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是周星驰的《少林足球》。
极夸张幽默的手法,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少林的刻板印象。
少林弟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功夫不再正经威严。
都是加入喜剧元素,展现少林弟子们极生活化、日常化的一面。
但再后来,少林寺又摇身一变,成为更具现代感和国际化的文化符号。
2011年刘德华、谢霆锋、成龙主演的《新少林寺》中,少林被塑造成武德、慈悲、国家精神的代言。
相呼应的是现实中,释永信频频与好莱坞演员、各国政商要员开展交流活动。
少林寺变成外交文化资源,甚至计划在澳大利亚建寺搞文旅地产。
像不久前,网红「甲亢哥」到少林拜师,也是延续着这种文化想象。
所以时隔多年,周星驰新作《少林女足》又遇到了一样的困境。
前期一直是用「少林女足」在做宣传,但如今豆瓣页面已经删掉了「少林」
而现实里的少林寺形象,却完全走向了另一套剧本……
现实中不为人知的「少林寺」 《少林足球》被说是「玷污少林」的电影。
但如今来看,真正让「少林」名誉扫地的,不是影视,而是不堪入目的现实。
实际上,释永信这次出事,很多人并不惊讶。
惊讶的是,居然等了这么久,才被实锤。
毕竟,十多年来,他身上的争议早已积攒成山: 从早年被逐出师门。
据称1987年、1988年,少林寺两任方丈曾联名开除释永信,称其「盗窃钱财、拉帮结派」,可是最终释永信仍是继任成功。
到后来陷入「百万豪车门」。
2006年,登封市奖励释永信一辆价值百万元的大众越野车,被讽「政治和尚」「经济和尚」。
2009年,有人入侵少林官网,发布假「忏悔文」。
详细描述他享乐、敛财的种种,引发舆论海啸。
以及多次被举报的私生子丑闻。
2011年、2015年,分别有人实名举报释永信在京有情人,在德有私生子。
只是一直没有彻底证实 而这次通报,算是终于揭开了高僧人设的底牌。
更重要的是,它把整个少林寺及宗教界推到了聚光灯下。
何止一个释永信,问题蔓延整个体系。
围绕高僧、寺庙,多年一直不乏大量负面新闻。
比如2018年的学诚事件。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被曝性侵数名女弟子,后被撤职。
「高价香」引发的商业化争议。
寺中标价十万元的香火、数亿资金拿地搞地产,被外界质疑「佛门变金矿」。
还有海外建寺项目,澳洲计划建寺庙、高尔夫球场,投资近3亿澳元,被质疑到底是「文化输出还是资本游戏」……
把少林拉回千疮百孔的世俗社会,以浮夸、搞笑的方式,戳破了某些被神化过头的符号。
道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事实——
所谓功夫高超的少林弟子,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的俗人而已。
而反过来,也恰恰是因为现实中的少林高僧拒绝这种祛魅,太想维持神坛上不容置疑的形象,才渐渐使其沦为权力与金钱的温床。
这也不是个例,全球范围内都不缺这样的丑闻。
宗教信仰被过度包装为文化名片和精神图腾后,一旦形象出现裂痕,就极易塌房。
比如,美国天主教会爆发的「神父性侵丑闻」被拍成了电影《聚焦》;
日剧《地面师》中,也揭露了日本佛教界的虚伪与金权交易;
这次释永信的坍塌,也不过是再次证实了,「毁形象」的从来不是电影,而是现实。
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怕被拍成电影,被调侃和解构。
怕的恐怕是,拍得太接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