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马甲14 发表于 2025-07-28 23:18 我女儿是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的,我们工作忙,他们也很愿意帮忙,说得好听是“隔代亲”,但说实话,越到后来我越觉得那不是“亲”,而是“宠”——还是宠物的那种宠。 在老人眼里,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不哭不闹,黏人一点,就算是“乖”,就能给他们带来“天伦之乐”。她一哭,他们就立刻投喂零食;她一闹,马上哄着答应条件;她想怎么玩、几点睡觉,他们全听她的,连基本的规矩都舍不得立。 有一次我们坚持不让她吃糖,奶奶偷偷塞,说“哎呀就吃一个,不要太苛刻”;我说要收玩具,她在旁边心疼,“这么小干嘛要这么累”;甚至还劝我:“孩子嘛,长大自然就懂事了,你小时候不也是这么长大的?” 可是她真的会自然懂事吗? 现在我女儿越来越情绪化,不能听“不”字,没耐心,习惯被围着转。我想开始管,她就对我发火,甚至觉得我“不爱她”,而爷爷奶奶反而成了“好人”。最伤心的是,她已经学会怎么“讨好”大人来换取想要的东西…… 我不是说老人不爱孩子,而是他们爱的方式,有时真的不适合现代育儿。 他们要的,是一个乖巧可爱的“小宝贝”,能陪他们说话,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用、有乐趣。可是,孩子不是宠物,不是为了“哄老人开心”而存在的。 教育这件事,错过了关键期,再补就难了。 所以今天我也想立个贴,提醒我自己,也提醒其他家长: 哪怕工作再忙,哪怕老人再热心,孩子的教养不能放手,更不能默许“宠物式”育儿模式。
爷爷奶奶这样待孩子 没有什么不妥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是你失职,还有脸责怪别人。
看到你描述的 “宠物式”育儿模式,我想起了网上说的 "废物式养老"。 *******
"废物式养老", 网络用语 ,是描述过度保护老年人、忽视其自主性的养老现象的网络热词。这种现象通过限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理行为,导致其心理价值感缺失,加速身心衰老 [1] [4] 。截至2025年,中国约有2亿老年人受此影响,表现为生活单调、社交孤立及心理健康问题 [2-3] 。学界认为其根源包括家庭结构改变、年龄歧视观念及养老资源分配不均 [2] [4] ,改善方向需结合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和代际互动模式创新 [1-3] [5] 。
引申含义
指基于年龄偏见形成的养老模式,将老年人视为需全程照顾的群体,剥夺其自主决策权与社会参与机会,本质上反映对老年人生命价值的漠视 [4-5]。区别于传统养老,其核心特征是"过度保护"与"需求忽视"并存 [1] [3]。
表现形式
1. 社会角色剥夺:子女包办生活事务,如教授阻止母亲洗碗的典型案例 [1] 2. 精神需求压抑:限制老年人接触互联网等新事物,导致与社会脱节 [5] 3. 机构养老异化:将老年人视为思维行动力低下的特殊群体而对其进行特殊照顾,过早将老人送入护理机构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4]
改善方向
1. 政策层面 推广德国"代际公寓"模式,促进多年龄层互动 [2-3] 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就业岗位(截至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增长) [2] 2. 家庭层面 建立"需求响应机制",如山东一位老年女士晚年学习并出版作品的成功案例 [5] 借鉴日本自立支援理念,培养老年人自理能力 [1] 3. 社会观念 消除年龄歧视,承认老年人自由意志与创造潜力 [4] 通过社区活动帮助老年人重建社会认同感 [3]
社会评价
心理健康风险:孤独感可能加速老年人衰老和死亡(援引维克多·弗兰克尔理论) [2] 生理机能衰退:过度保护加速身体机能退化,死亡率增加 [5] 代际关系失衡:子女将养老等同于物质供给,忽视情感互动 [3-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A%9F%E7%89%A9%E5%BC%8F%E5%85%BB%E8%80%81/6451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