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最狠的话,挨最毒的打

A
Adalalal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石敬瑭病逝,后晋的开国皇帝死了。 石敬瑭有六个儿子,但是很不幸,死了五个,只剩下一个小儿子石重睿,石敬瑭是想要把皇位留给这个儿子的,有一次他病的很重,大臣冯道来看望他,石敬瑭还把石重睿放到冯道的怀里,这个举动是一个强烈而明确的象征性行为,其用意不言而喻,目的就是希望自己死后,冯道可以拥立幼主。 石敬瑭驾崩之后,京师开封方面,掌握大权的有两位,文官方面就是宰臣冯道,而武将方面,则是掌握了禁军大权的指挥使景延广。 说起冯道和景延广这俩人,都算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奇人了。

这个冯道,最早效力于幽州的刘守光,后来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但是他跟过的主公,就有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他还向契丹皇帝称臣,最牛的是,这哥们无论在哪朝哪代,哪位皇帝时期,他都是高官厚禄,都是重要大臣乃至于权臣级别的。 别的不说,冯道这个人一定很圆滑,一定很聪明,不然他也难以做到在当时那种乱世中以不倒翁的姿态存身。 至于这个景延广,也是一个狠人。 景延广,字航川,河南三门峡人,他父亲景建武艺出众,箭法极好,因此对儿子景延广的训练也十分严格,时常对儿子说,既然要学习武艺,要练习箭法,那就要练到把箭能射到铁中,否则还不如不练。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景延广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而且臂力过人,别人拉得开的弓,他能拉得开,别人拉不开的,他还能拉得开。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景延广有本事,自然想要报效朝廷,所以长大之后,他就去投军了。 他家在三门峡嘛,三门峡就是今天的陕州,当时是后梁年间,陕州是后梁宗室大臣朱友诲驻守,那本着就近发展的原则,景延广就投奔了朱友诲。 实际上,景延广是那种很优秀的人才,无论他在哪儿混,他都能拔尖,在朱友诲这边好好干,早晚也能出头。 偏偏,这个朱友诲他不老实,谋反叛乱,要干坏事,景延广一看这不行啊,自己不能做乱兵啊,于是他就逃走了。 之后,他辗转在华州尹晧,后梁王彦章麾下,王彦章和庄宗李存勖在黄河岸边激战的时候,他在战争中负伤,他所在的军队也全面溃败,景延广无奈之下和军队离散,逃回了开封。 后梁灭亡之后,他和大多数将士们一样,被后唐所收编,被安排到了汴州守将朱守殷的队伍里。

该说不说,好巧不巧,朱守殷后来也叛乱了,而且朱守殷叛乱的快,被镇压的更快,这把景延广还没来得及跑,就被捉住,要以叛军的身份被处死。 好在,当时负责行刑的,还是在后唐朝廷里做军使的石敬瑭,石敬瑭惜才,看景延广是个练家子,就没舍得杀,而是将他解救了下来,收编到了自己的队伍里。 石敬瑭对景延广有救命之恩,那自然君臣之间的关系也非比寻常,景延广对石敬瑭也十分忠心,在石敬瑭称帝前后,为石敬瑭立下了不少功劳,最主要的是,景延广人啊,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分寸掌握的非常好,就给人一种很踏实,很老实的感觉,和杨光远那种飞扬跋扈的武夫是完全不同的。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景延广从来都不干政,就是一心辅佐石敬瑭,所以石敬瑭很信任他,到最后让他做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可谓是心腹中的心腹。 但是谁成想,景延广老实了一辈子,石敬瑭一死,他立刻不老实了。 石敬瑭在位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始终没有立太子,临死之前,他把小儿子石重睿托付给了冯道,希望冯道可以扶立石重睿,但是这个时候,掌握兵权的景延广却站了出来,说石重睿年纪太小,而今天下纷乱,应该扶立年长者,于是石重贵被推到台前,在景延广的武力保障之下,终于登临帝位,成为了后晋的第二位皇帝。 对册立新君有话语权的,当然还有冯道,只是冯道多圆滑啊,他知道此时此刻,强权就是真理,景延广说什么,他自然就附和什么了。 石重贵,他是石敬瑭的侄子,以史书的记载来看,还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继承人。 《旧五代史·卷八十一》:帝少而谨厚,高祖爱之。洎历方镇,尝遣从行,委以庶事,但性好驰射,有祖祢之风。 说石重贵啊,年轻的时候就谨慎敦厚,石敬瑭非常的喜欢他,平时就会把石重贵带在自己的身边,让他跟着自己学习处理政务,石重贵因此积攒了治国的才能,而且他天生喜欢骑马射箭,很有沙陀先祖尚武的遗风。
石重贵跟在石敬瑭的身边,也经常为石敬瑭出谋划策,打仗的时候也不退缩,总是冲锋限制,亲冒矢石,再比较一下石重睿,年纪小不说,史书上有关他的唯一记载,就是说他长得很像石敬瑭,那估计是没什么特点,只好记载长相,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景延广的决定,好像还更稳妥一点。 拥立石重贵之前,景延广的权力就已经很大了,这从一件事情上就能看得出来,石敬瑭新丧,文武百官要入宫吊唁,正常来说,从城里到宫门外,官员还是可以坐车或者骑马的,但是到了宫里,为表达哀思和尊重,你就不能再使用交通工具了,而应该步行。

但是,景延广当时规定,大臣们出了门之后就必须步行,要全程步行,他这个要求下达之后,京师官员莫不遵从,就没人敢不照办的。 在石敬瑭时期,后晋和契丹一直保持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而且后晋每年还需要向契丹缴纳三十万帛的岁贡。 石重贵登基之后,很多大臣们建议,说最好还是接着保持这样的关系,如此一来相安无事,比较稳定,至于称呼,那就要改一改,先帝管耶律德光叫做父亲,那么你是先帝的儿子,你就应该自称为孙,且继续称臣。
大家都同意这个想法,只有景延广不同意。 景延广的建议是,只称孙而不称臣。 您看这个建议很有意思,让石重贵对耶律德光自称孙,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而后晋对契丹不再称臣,等于是在法理上征求两国之间是平等的。 当时有个叫做李崧的大臣,他坚决反对,他说,暂时屈身是为了保全国家,称臣又有什么可耻的?如果不称臣,来日契丹人恼怒,和我国开战,到时候陛下就要亲自披甲去战斗了,到那时,只怕后悔也来不及了。
思考再三,石重贵最终采纳了景延广的建议,那就是个人对耶律德光自称为孙,但后晋这个政权,自此后就不再向契丹称臣了。 而且从此之后,石重贵越发支持景延广这种要脱离契丹控制的做法,很明显和当年石敬瑭视君如父那种风格不一样了。 契丹人一看石重贵竟敢如此,大怒,立刻派使者来质问,说你们后晋石重贵登基称帝,为什么不提前报告给我们契丹,只有我们契丹同意了,石重贵才有资格做皇帝。 契丹人认为后晋政权飘了,有脱离契丹的意图,他们很不满意,认为石敬瑭不仅应该称孙,还应该称臣才对。 您猜景延广是怎么说的,他说,先帝是你们契丹人扶持的,对你们称臣是应该的,可是现在的皇帝是我们自己拥立的,对你们称孙也就算了,称臣就没道理了。 契丹人十分愤怒,可景延广话还没完,他接着说,你们契丹如果不服,那就尽早派兵来攻打,我们晋朝有十万精锐,等着你来,别到最后的结果是当爷爷的打不过当孙子,空让天下人笑话! 说出来您都不信,这个景延广,隔天他又找到石重贵,建议石重贵囚禁契丹使者,杀害契丹商人,把契丹的财物统统抢走。 景延广知道,这些话一旦说出来,自己,以及很多人,将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
一场决定后晋存亡,甚至可能改写整个北方格局的滔天巨浪,正以无可阻挡之势,拍向这艘由一位新君和一位骤然爆发的权将勉强掌舵的航船。 景延广不在乎,他曾经跟过朱友诲,想要报效朝廷,结果朱友诲造反,他曾经跟过王彦章,而王彦章那样堪称百年一遇的名将也会失败,更使得他意识到了一个武人的在乱世中充满了困境,单靠自己,难成大事。
他见证过后梁的覆灭,见证过后唐的崛起,这期间他经历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 现在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中原人畏惧契丹人,谈契丹就色变,文官们弯了骨头,对契丹人已经有了奴性,契丹人对后晋的影响如此之巨大,不过是因为大家太看得起契丹人了,而现在,自己要不把契丹人当回事。
他相信,一切会迎刃而解,历史,也终会改写。 天意弄人,景延广不知道,历史的确会改写,但不会因他而改写。 今日有豪情壮志在胸,谁又知,君轻言大义,临阵又当如何呢?
来源: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