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个阳谋,一个比一个无解,让人拍案叫绝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5年7月14日 20点9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m
mamaya
6 天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所谓阳谋,便是摆在明面上的计策。它不搞偷偷摸摸的算计,而是以绝对的实力和对人心的精准把控,让对手明知是坑,却不得不往里跳。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就有这样四个堪称“无解”的阳谋,它们如同一把把无形的利剑,谈笑间便改写了格局,即便时隔千年,仍让后人在复盘时忍不住拍案叫绝。
一、推恩令:用“善意”瓦解诸侯的利刃
汉初,刘邦为巩固统治分封同姓诸侯王,可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尾大不掉,成了中央朝廷的心头大患。汉景帝曾试图用武力削藩,结果引发“七国之乱”,虽最终平定,却也让朝廷元气大伤。 到了汉武帝时期,主父偃献上一计——推恩令。这道命令表面看充满“善意”:过去诸侯的封地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现在改为所有儿子都能分一杯羹,每个诸侯的儿子都能从父亲的封地中获得一块土地,成为新的列侯。 这招有多狠?对诸侯来说,若不执行,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们必然心生不满,甚至可能联合朝廷反抗自己;若执行,封地会被越分越小,几代之后便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明明知道这是朝廷在温水煮青蛙,可面对家族内部的利益纷争,诸侯们只能乖乖听话。 短短数十年,曾经割据一方的诸侯势力土崩瓦解,汉武帝兵不血刃就解决了百年难题。这便是阳谋的精髓:用规则打破平衡,让对手在“自愿”中走向灭亡。
二、二桃杀三士:用荣誉逼死英雄的毒计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大将,他们战功赫赫,却也恃功而骄,甚至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相国晏子担心他们日后作乱,便想出一条“二桃杀三士”的妙计。 晏子让齐景公赏赐三位勇士两个桃子,让他们按功劳大小分配。公孙接和田开疆先站出来,各自讲述了自己的战功,觉得自己功劳最大,便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怒了,他说自己曾在黄河里斩杀巨鼋,救了景公的命,这样的功劳难道比不上你们?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后满脸羞愧:论功劳确实不如古冶子,却先抢了桃子,实在是贪功忘义。两人羞愧之下,竟拔剑自刎。 古冶子见两人死了,也陷入了自责:他们因我而死,我独自活着便是不仁不义。于是也挥剑自尽。 两个桃子,没有刀光剑影,却让三位勇士相继赴死。晏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抓住了英雄最看重的“荣誉”。在那个重义轻生的时代,承认自己功劳不如人,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明明知道这是晏子的算计,可在荣誉的枷锁下,三位勇士别无选择。
三、围魏救赵:以攻代守的逆向思维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大将田忌本想直接率军赶赴邯郸解围,军师孙膑却提出了一个反常识的计策:不去邯郸,转而攻打魏国都城大梁。 这招看似离经叛道,却直击要害。庞涓率主力攻赵,魏国国内必然空虚,齐军攻打大梁,庞涓若不回师救援,国都陷落,自己将成亡国之将;若回师,邯郸之围自然解除。 更狠的是,孙膑算准了庞涓会急于回师,特意在桂陵设下埋伏。当庞涓带着疲惫之师匆匆赶回时,早已等候多时的齐军以逸待劳,一举击溃魏军。 这便是“围魏救赵”的妙处:不与对手正面硬刚,而是直击其最脆弱的软肋。你知道我要打你的老巢,也知道我可能设下埋伏,可你不得不来,因为那是你输不起的地方。
四、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大义绑架大义的王牌
东汉末年,大义大乱,汉献帝成了权臣手中的傀儡,颠沛流离,毫无实权。这时,曹操采纳谋士毛玠的建议,将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 从此,曹操便有了一张无人能及的王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各路诸侯发号施令,谁敢不从,便是“忤逆天子”,落下谋反的罪名。 袁绍、刘表等诸侯明明知道汉献帝就是曹操的傀儡,却不敢公然反对。若起兵讨伐曹操,曹操可以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反击;若不听天子号令,曹操又能以“讨伐逆贼”的名义出兵。无论怎么做,曹操都占着“大义”的名分。 这招阳谋的核心在于“借势”:把皇权的象征牢牢抓在手中,让自己的所有行动都师出有名。对手明知是曹操在背后操控,却被“君臣大义”的道德枷锁捆住手脚,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一步步壮大。 这四个阳谋,没有阴谋诡计的诡谲,却有着“明刀明枪”的霸气。它们不依赖侥幸,而是精准拿捏了人性的弱点、利益的博弈和规则的漏洞,让对手在清醒中走向必然的结局。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真正的顶级智慧,从来都不是藏着掖着的算计,而是在阳光下布局,让一切尽在掌握。
来源:左都御史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一、推恩令:用“善意”瓦解诸侯的利刃
二、二桃杀三士:用荣誉逼死英雄的毒计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大将,他们战功赫赫,却也恃功而骄,甚至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相国晏子担心他们日后作乱,便想出一条“二桃杀三士”的妙计。 晏子让齐景公赏赐三位勇士两个桃子,让他们按功劳大小分配。公孙接和田开疆先站出来,各自讲述了自己的战功,觉得自己功劳最大,便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怒了,他说自己曾在黄河里斩杀巨鼋,救了景公的命,这样的功劳难道比不上你们?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后满脸羞愧:论功劳确实不如古冶子,却先抢了桃子,实在是贪功忘义。两人羞愧之下,竟拔剑自刎。 古冶子见两人死了,也陷入了自责:他们因我而死,我独自活着便是不仁不义。于是也挥剑自尽。 两个桃子,没有刀光剑影,却让三位勇士相继赴死。晏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抓住了英雄最看重的“荣誉”。在那个重义轻生的时代,承认自己功劳不如人,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明明知道这是晏子的算计,可在荣誉的枷锁下,三位勇士别无选择。
三、围魏救赵:以攻代守的逆向思维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大将田忌本想直接率军赶赴邯郸解围,军师孙膑却提出了一个反常识的计策:不去邯郸,转而攻打魏国都城大梁。 这招看似离经叛道,却直击要害。庞涓率主力攻赵,魏国国内必然空虚,齐军攻打大梁,庞涓若不回师救援,国都陷落,自己将成亡国之将;若回师,邯郸之围自然解除。 更狠的是,孙膑算准了庞涓会急于回师,特意在桂陵设下埋伏。当庞涓带着疲惫之师匆匆赶回时,早已等候多时的齐军以逸待劳,一举击溃魏军。 这便是“围魏救赵”的妙处:不与对手正面硬刚,而是直击其最脆弱的软肋。你知道我要打你的老巢,也知道我可能设下埋伏,可你不得不来,因为那是你输不起的地方。 四、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大义绑架大义的王牌 东汉末年,大义大乱,汉献帝成了权臣手中的傀儡,颠沛流离,毫无实权。这时,曹操采纳谋士毛玠的建议,将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 从此,曹操便有了一张无人能及的王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各路诸侯发号施令,谁敢不从,便是“忤逆天子”,落下谋反的罪名。 袁绍、刘表等诸侯明明知道汉献帝就是曹操的傀儡,却不敢公然反对。若起兵讨伐曹操,曹操可以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反击;若不听天子号令,曹操又能以“讨伐逆贼”的名义出兵。无论怎么做,曹操都占着“大义”的名分。 这招阳谋的核心在于“借势”:把皇权的象征牢牢抓在手中,让自己的所有行动都师出有名。对手明知是曹操在背后操控,却被“君臣大义”的道德枷锁捆住手脚,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一步步壮大。 这四个阳谋,没有阴谋诡计的诡谲,却有着“明刀明枪”的霸气。它们不依赖侥幸,而是精准拿捏了人性的弱点、利益的博弈和规则的漏洞,让对手在清醒中走向必然的结局。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真正的顶级智慧,从来都不是藏着掖着的算计,而是在阳光下布局,让一切尽在掌握。
来源:左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