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ple 发表于 2025-07-14 12:24 我咋觉得中年是最好的。老年身体走下坡,年轻的时候会为小事纠结痛苦。不惑之年,足够了解自己,身体又还没啥问题,孩子也不是婴儿阶段离不开人。感觉只要欲望不大于能力,就很舒坦。
心理学家玛吉·拉赫曼说,中年人一般要把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帮助他人寻找意义。在这一时期,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一个人可能会扮演最广泛的角色: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同事或老板、社区领袖、朋友,被多种责任拉扯。晚育和父母长寿的双重趋势加剧了这种“三明治一代”现象。虽然对生活的控制感通常在中年达到顶峰,但这一代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控制力比前几代人更弱。他们不仅要平衡各种角色,还要应对失业威胁、地缘政治动荡、通货膨胀,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 中年人除了照顾父母和孩子,还要担心自己以后有没有足够的退休金,还能不能换工作,婚姻是否稳固。跟这些相比,年轻时担心的是买不到偶像演唱会的门票、买不到限量版的球鞋。
《泰晤士报》专栏作家莫兰说:“说实话,我原以为中年会是一个美好宁静的时代,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吃长时间的午餐,享受我的胶囊衣橱,过着悠闲优雅的生活。结果中年根本不是这样的,要四处去应急。”但如果调整好心态,女性能比男性应对的更好,“现在我在湖里游泳,练瑜伽,比年轻时的自我感觉还要好。皮肤失去了弹性,但对很多事情也不在乎了。男性却不知道如何过渡到人生的第三幕。他们要么回到第一幕弄个文身、遇到中年危机,要么回到第二阶段,再婚。” 在工作中,中年人随着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会承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与提高企业收入、盈利能力或品牌声誉相关的责任。如果他们犯了错误,他们会损失更多。他们说服自己做出安全的决策,让自己感觉在掌控之中。当他们应该考虑什么需要改变的时候,他们推迟了决定。在决策的时候,他们高估了变革的风险。”
约翰生博士鼓励我们始终保持进取的精神,“困难大多数时候都是懒散的产物;挡在我们路上的障碍物不过是些幻影,我们相信幻影是真实的,是因为我们不敢往前一步更仔细地观察。不曾亲历一番,我们绝对无法判定自身的坚忍能承受多大的重负,自己的坚持能做成多少事情。” 另一种可能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事情往往都不会如计划中一样顺利。我们也许不能像我们期待的那样,迅速爬上职业阶梯,威望与高收入远远不如所期待的。与之同时,人们对于未来的高期望也会往下调整。中年本质上就成为了失望与雄心消灭的双重痛苦交织时期。”
有人会觉得同学、朋友都比自己更一帆风顺、更发达,每次看到朋友,好像他们都在社交。这是因为,“假如你没有在树梢上通过望远镜监视你的朋友,你永远不会看到他们穿着睡衣独自在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腌洋葱零食。当他们凌晨3点在黑暗中醒来,想知道他们的生活将走向何方时,你永远不会在他们身边。”心理学上有一个可观察性偏见:我们经常遇到自己的孤独,但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别人的孤独。 研究人员发现,我们由此得出的扭曲判断会对情绪产生真正的影响,使人们的幸福感下降,归属感降低。这种偏见并不局限于孤独:你认为自己是唯一一个内心不断自我怀疑的人,因为你从来没有听过别人的声音。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别人的问题似乎比我们自己的问题更容易解决:我们只看到了他们的问题的轮廓,而我们看到了自己问题的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所以它们看起来更独特、更具挑战性。 中年人身体不舒服可以忍,吃饭可以将就,唯独对孩子的教育不愿松懈。有人说,一个母亲开车带女儿去艺术院校考试,结果在高速上车翻了,车滚了一百米,气囊都弹出来了,幸亏路过有一个好心的司机把她们母女的安全带剪断,这才脱了险。后来呢?后来,这位母亲在高速上拦了一辆车,让女儿搭车继续去参加考试。这位母亲可批评的地方有很多:控制欲,完美主义,不近人情…… 关于管教孩子,莫兰说:“我用了许多年才明白,你的孩子不希望你用自己的头脑和经历去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要自己学习去解决他们的问题。你要做的只有假装自己是一个好心但又愚蠢的老妇人,在旁边鼓励他们。孩子发怒90%是因为你努力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慢慢有自己的时间,并且放弃掌控欲,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开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