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etgrey 发表于 2025-07-13 10:16 于家父母真的是因为陈家的势力而拿不到护照来美吗?记得这事儿刚出来时,网上一堆造谣女方出轨的,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细思极恐。中国无论发展的多么好,永远都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
陈立人大概在早上10点20左右被法警带入法庭,身着红色囚服,戴着黑框眼镜,整个过程中陈没有什么表情,大部分时间只是静静坐着。
他的辩护律师表示,当事人不承认自己有罪(not guilty),不会接受指控。同时,律师还告诉法官,陈放弃了“60天内必须开审”的权利(waive time)。
一句话总结:陈出庭并不认罪,同时也不着急审理。下一次开庭日期是2025年10月8日,届时法庭来决定哪天正式开审。
从一年半前这起骇人听闻的悲剧发生至今,由于涉事夫妻均为名校毕业,双方又在硅谷科技公司就职,案件本身又伴随残忍手法和情感纠葛,该案一直在往在网络上激起舆论波澜。
该案还映照出华人父母在孩子情感教育上的普遍盲点——再耀眼的学历和履历,也无法填补情感认知的缺失。
从藤校相亲群到湾区大厂流行的婚恋“潜规则”,文凭和工作被过度当工具使用。而支撑幸福的核心——健全的情感认知、真心的尊重,以及处理亲密关系冲突时所需的成熟心智,却在家庭教育中被轻视了。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陈杀妻案从发生到现在的进展:
2024年1月16日凌晨,加州圣克拉拉警方在一栋住宅中发现27岁的谷歌工程师、清华毕业生陈立人跪在血泊中,神情呆滞,双手红肿。
他的妻子、同为清华校友的于轩一已无生命迹象。陈当场承认,用拳头将妻子活活打死。
这起案件迅速引爆华人圈,舆论震惊。
事发后,陈的父亲从中国赶赴美国,请下三位律师为儿子辩护,坚持走无罪抗辩路线。
从2024年2月开始,案件进入证据审查与法律程序阶段。期间多次开庭,律师以“准备不充分”或“被告精神状态”反复申请延期。
直到2025年1月10日,陈首次出庭,正式否认指控。
当天,检方公布了一段家中监控录像,画面显示案发当晚陈在屋内情绪异常,行为怪异。法院据此将下一次听证定在6月23日。
6月23日至25日,这起案件在圣克拉拉高等法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预审听证,决定是否正式开庭审判。
第一天,检方播放了案发后猫咪监控画面,陈多次出入厨房,先后拿出电锯和长刀,还曾将刀架在自己脖子上。
第二天,包括案发当晚一同吃饭的朋友,以及陈的前女友蒋某等证人陆续出庭。
第三天,于轩一的父母通过远程连线出庭作证,情绪崩溃,请求为女儿讨回公道。
在证人交叉陈述下,陈与蒋某之间的情感纠葛浮出水面。
两人从5岁相识,高中起交往多年,虽已分手,但始终保持联系,即便陈和于结婚后。
2023年秋天,蒋某因个人情感困扰再次联系陈,分享了一份记录两人过往的文档。(案发当晚,于看到了这份文档并在上面留言,该文档成为本案关键证据之一)
2023年11月,蒋某来看演唱会,要求陈送机。陈前往机场,并在道别时亲吻她脸颊。此后蒋某拉黑陈,彻底断联。
不久后,于察觉此事,加上事件发生在两人结婚纪念日前后,她深感背叛,并怀疑陈与蒋某关系越界,在陈手机里安装了追踪器,夫妻争执不断。
与此同时,陈也对妻子心怀不满,曾表示她“挣得不如朋友妻子多”。蒋某后来告诉警方,陈有意离婚并提出复合,但她拒绝了。
2024年1月15日晚,两人与友人共进晚餐时,陈表现出明显焦虑,称工作不顺、可能会被裁员;于提出分手。
凌晨一点左右,惨案发生。警方接到报警赶到现场后将陈逮捕。案件由此进入司法程序。
多位证人交叉验证证实,陈与前女友长期保持联系,虽不存在明确婚外情证据,但互动已越界。被害人于察觉后感受到背叛,夫妻之间因此频繁争吵、婚姻关系逐渐走向破裂,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自从这位“前女友”被挖出后,网上对其口诛笔伐者不在少数。
也有人认为,陈和蒋之间的感情根本不能称作“爱情”,只是两个病态人格的权力之争。
还有网友认为,陈和于的婚姻并不门当户对,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陈家条件优渥、父亲身居体制内要职;而妻子于家家境普通,虽然于是高考省状元,和陈一样进入清华、留美名校、进入科技大公司,但陈的官本位“下娶”思想作祟,根本无法平视自己的妻子。
陈甚至在婚姻中三番五次表示,妻子工作和收入不如前女友好。走到这一步,陈的父母和家庭教育无疑要承担很大责任。
陈与于的婚姻,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华人家长群里流行藤校相亲群。
从最早的大厂群、985群,到北上广深有房群,直至如今的“哈耶普斯麻T5相亲群”,无不透露出东亚文化在择偶观上的高度功利与标签化倾向。
学历、收入、户口、房产,甚至父母职业,都成了爱情的入场券。
在这场由“门当户对”主导的算计中,感情成了次要,甚至多余变量。父母教会了孩子如何考进名校、如何赢在起跑线,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经营一段关系、如何真诚去爱。
当爱与被爱都被简化为履历和资产的比拼时,婚姻便不再是两颗心的契合,只变成了一场交易、父母口中的——保险。
T5(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5所高校)相亲群的雏形是MIT相亲群,后来发展成T5,之后队伍又壮大到T20名校相亲群。
加入相亲群有很高的要求:本科必须是藤校、加上最著名的几所理工校高校、以及医学院。
如果是次一等理工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要求排名TOP 23的高校),也能入群,但需要两个推荐人。剩下的学校禁止入内,有推荐人也不行。
曾经“受邀”加入过这个群的家长反映,在T5这类相亲群里,会有专门的义工去收集父母打包好的孩子的照片、履历、数据等信息,进行匹配;也有父母直接在群里公开代娃相亲、择偶的。
T5相亲群与曾经红极一时的985相亲局如出一辙。
这个平台最早只允许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4个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参加。后来,由于这4所大学的相亲学生“已被穷尽”,才将范围扩大到其他985名校。
在群里,鄙视链也渐渐产生了:清华北大的征婚者“瞧不起”其他985高校毕业生、其他985高校的征婚者“瞧不起”211毕业的人;哪怕同为清华硕士,也要再Battle下本科学历,这还不包括海外学历……
作为父母,我多少能理解一二家长们组建“高端”相亲群的良苦用心:
斥巨资、历尽千辛万苦把孩子推进藤校,必须在孩子的另一件人生大事上也把好关,谨防自家的娃不慎搞来一场1+1<2的婚姻。
无论是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苦口婆心地规劝,还是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讲述的那些关于“下嫁”或“下娶”后不幸婚姻的故事,其共同指向都是一个潜台词:不对等的婚姻,终将以痛苦收场。
这些声音看似是在“提醒”,实则是在给孩子们加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爱情无法抵御现实,而婚姻,归根到底,是一场关于匹配的精算。
从孩子们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关于感情与婚姻的盘算便从他们身处的圈子里已悄然启动。
陈和于这对夫妻,除了“清华”这一标签外,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头衔便是“湾区双码”(伴侣、夫妻二人均在科技大厂工作,意味着家庭收入丰厚)。
在这个圈子里,湾区码工们也有自己的婚恋“潜规则”。
首先,大家也喜欢“组群”找内部的。
如果组群不能解决,那就“搬运”——美国湾区(主要指旧金山湾区、硅谷)工作的华人单身男女,尤其是男性,因当地择偶困难而回国结婚,把配偶“搬运”到美国。
其实,只要是情投意合,从国内结婚一起来美国生活没什么,但“搬运”在湾区也成了一项交易:用男方(多数搬运的是男方)在美国的资源来置换女方的青春和貌美,同时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好背调、前婚前协议、规划女方的婚后生活等。目的是,防止女方在得到资源后跑路。
虽然,在社交平台上“征婚”的码工们都展示出“自身条件不错但不太在乎另一半背景”的豁达态度。
比如自己年薪40万美金、但不看对方年薪,只要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或兴趣就好
甚至对方有没有工作都无所谓,只要三观正、情绪稳定、有孝心、愿意结婚的异性即可。
一方面,这里的圈子文化使然。
湾区科技精英的聚集地,生活节奏人均开了加速器。白天在公司内卷,晚上去健身、写代码、搞副业,周末还要发展一下自己的副业或者小爱好,人人都在“优化人生”、效率至上。
谈恋爱成了性价比最低的“投资项目”——没时间、没精力,还容易心累,ROI太低,并不是人人都想来凑热闹。
另一方面,湾区的生活压力也让感情无处安放。
高房价、高房租,通勤时间长,职场文化逼人,人人都活在高压锅里,尤其是这两年科技大厂裁员潮不断,压力陡增,“门当户对”必然成为择偶的门槛。
而偏偏圈子又小、熟人社交多、新人难接触,且科技行业又自带单身属性——性别比例失衡,工程师们加班成常态,社交时间被压缩到极致,想要门当户对的脱单难上加难。
快节奏的生活没空谈情说爱,高成本和通勤让约会更难,职场高压和单身文化抬高了门槛,精英心态和性别失衡,尤其是这些人在美奋斗多年,身上带着“精英光环”,深知一份工作、一张绿卡、一套房产的分量。
结果,当这些有形的资产撞上感情时,往往会变成对另一半的精打细算——担心感情会让身家缩水、贬值,甚至破产,于是择偶变得越来越复杂。
难怪常言“湾区难有真爱!”
陈的问题是他就是渣中渣。婚姻本来就包括一定程度的利益交换,从古到今无爱婚姻比比皆是,能一拳拳把老婆打死的屈指可数。
这个是金句
应该不是,她的父母出事前几个月还来过美国,有10年签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