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the Old South 某年二月,我出差去南方,仓库里面干活。 现代化的仓库中,人类的存在不如机器,一切设计都是以机器的合适度为标准。比如说,开车进场,docking门打开,传送带立刻跟进;然后车内的箱子一个个上传送带。根据箱子的barcode,传送带在关节处会把他们推到不同的货架。货架底部有升降梯,箱子从传送带下来,进入升降梯,然后他们就可以被送入自己的小隔间了。 取货的时候,升降梯把他们拿下来,进入pallet。人类操纵叉车,把pallet运至开车内部。 我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辅助机器们更快更高更强。 仓库实行三班倒。我们被安排在第一shift,也就是说,我们6点进场,3点下班。进场之前我们要搞定早饭早会和设备,所以大家设定5点起床,5点半旅馆前台集合。白天在仓库里,我们按照安全protocol,头盔,眼镜,口罩,马甲,steel-toe shoes;下午回旅馆之后,我还要拿出设备,调试白天出现的问题。晚上一边看程序一边打瞌睡,我就打开电视提提神。 电视里放着一个电视剧/电影,明显属于殖民时期的种植园。大太阳下面很多工人摘着棉花。只见一个人动作越来越慢,然后倒地不起。周围的工人仿佛视而不见,依旧干着自己的活。监工头叫人把倒地的工人抬开之后,一个黑人妈妈哼起了低沉的歌。一个个的,工人们加入她的吟唱。没有很多音阶的变化,就是一个调子一个音,拉长了慢慢的唱。声音时大时小,一个人带领,其他人附和。 我从未,如此的,对the old south music 有这般共鸣。
二。2 the Old South 那之后,我就想去南方看看,the southern states。疫情时期我处于“热衷拍照”模式,每次出门会根据地点选定主题,根据主题选装扮。既然是去南方,那就“gone with the wind”吧。我找了几张海报借鉴了女主角的衣服。当然无法做到照搬,我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意思意思。白色裙子我有,白色长蕾丝外套也有,红色腰带有,就在网上买了一双长到胳膊肘的蕾丝手套。 说到拍照,我的朋友们对它的态度大有不同。例如和我一起去Alaska的那个朋友,他就特别害怕拍照。我一拿出相机,他就说:我先去前面了。你自己等会快点跟上来。而另外一个朋友,不仅每次和我一起讨论衣服,还经常带道具出场。有一次我和她出门,我带了一套茶具,她带了花篮和装饰,我们俩玩一把English garden下午茶风格。还有一个朋友,热衷于set target(指点江山)。他知道我的目的地是探访殖民南方,直接发给我一张海报,“就照着这个来!” 所以那一年9月初,忙完了工作,我选择去Charleston溜达一圈,那个殖民时期南方最富有的城市。
随便写写这几年去过的地方, 我也可以回头看看当时的我. (好久没用这个PC了, 中文输入有问题, 痛苦的写!)
Alaska的旅行完全由我朋友计划的。疫情之下大家都闷得慌,我问他最近有没有出游计划。他说“有”,我问“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就决定全盘复制他的计划,跟着一起玩。全程挺顺利:出海晕船,爬山淋雨,野外开车一下午都找不到厕所,早上买不到咖啡引发头痛,,。就这样,结束一周旅程,我们回到Anchorage, 住一晚,然后第二天各回各家。
那天傍晚,我们开车在城里找到了旅馆。时间虽然有点晚,但天色还很亮。我们商量着,先放了东西,然后出门看看哪里有中国饭店。旅馆是一个灰色的房子,不大,类似于大学的宿舍楼。外面坐着几个人,有男有女。我们清理垃圾的时候,他们就盯着我们看,喝一口咖啡,抽一口烟。
我们先去check in。旅馆值班的小哥拿了我的驾照,看了眼,对我说:“我也是从麻省来的呢。” 语气里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兴奋。他又迟疑了一下,对我们说:“这个旅馆没用私人洗浴,只有公用的。要不然你们先去看看环境。如果可以的话,你们再继续check in。” 我去看了浴室,觉得还行,很卫生,也有隐私。就继续办理了手续。
等我到了房间,才意识到这地方不对劲。因为这个房间实在是太简陋了,床是折叠床,窄窄的一条;房间特别小,墙壁显而易见的薄,旁边房间里面的有人拼命的咳嗽,我听得一清二楚。我呆了一下,突然之间就想明白了前台的种种暗示,我拿出电话就打给朋友。没接!我带上手套口罩,哪里都不敢碰,出房间就去找他。
5分钟之后,我们又回到前台。我对前台小哥说:我朋友和我还是决定不住这里了。他好像早知道我们会如此,拿了我们的信用卡,取消了刚才的付款。一边告诉我们:按照规定我是不能给你们refund;不过,你是从麻省来,那我还是do you a favor 吧。
我和朋友又费力把行李搬上车,开出去好远了,才敢在一个Plaza停下,拿出手机找旅馆。这次我们一致同意,越贵的旅馆越安全。其实后来的那个旅馆贵是贵,但也感觉不好。我感觉晚上有人在走廊不停的说话,朋友说还有人敲他的门呢,他吓得睡不着!
在Alaska,我见到横贯天空的彩虹,也见到风浪之中如虹的搜救快艇;见到“熊出没”的告示,也把麋鹿蜕下的角带自己头上;早上4点我睡不着的时候,一个人在海边放无人机;但又觉得,无论什么相机无人机都不可能拍出Alaska的景。它是雪山,也是冰川;它是流动的云,也是平静的湖。它是一条无尽头的公路,我在这条路上,前后茫茫。
某年二月,我出差去南方,仓库里面干活。 现代化的仓库中,人类的存在不如机器,一切设计都是以机器的合适度为标准。比如说,开车进场,docking门打开,传送带立刻跟进;然后车内的箱子一个个上传送带。根据箱子的barcode,传送带在关节处会把他们推到不同的货架。货架底部有升降梯,箱子从传送带下来,进入升降梯,然后他们就可以被送入自己的小隔间了。 取货的时候,升降梯把他们拿下来,进入pallet。人类操纵叉车,把pallet运至开车内部。 我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辅助机器们更快更高更强。
仓库实行三班倒。我们被安排在第一shift,也就是说,我们6点进场,3点下班。进场之前我们要搞定早饭早会和设备,所以大家设定5点起床,5点半旅馆前台集合。白天在仓库里,我们按照安全protocol,头盔,眼镜,口罩,马甲,steel-toe shoes;下午回旅馆之后,我还要拿出设备,调试白天出现的问题。晚上一边看程序一边打瞌睡,我就打开电视提提神。
电视里放着一个电视剧/电影,明显属于殖民时期的种植园。大太阳下面很多工人摘着棉花。只见一个人动作越来越慢,然后倒地不起。周围的工人仿佛视而不见,依旧干着自己的活。监工头叫人把倒地的工人抬开之后,一个黑人妈妈哼起了低沉的歌。一个个的,工人们加入她的吟唱。没有很多音阶的变化,就是一个调子一个音,拉长了慢慢的唱。声音时大时小,一个人带领,其他人附和。
我从未,如此的,对the old south music 有这般共鸣。
那之后,我就想去南方看看,the southern states。疫情时期我处于“热衷拍照”模式,每次出门会根据地点选定主题,根据主题选装扮。既然是去南方,那就“gone with the wind”吧。我找了几张海报借鉴了女主角的衣服。当然无法做到照搬,我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意思意思。白色裙子我有,白色长蕾丝外套也有,红色腰带有,就在网上买了一双长到胳膊肘的蕾丝手套。
说到拍照,我的朋友们对它的态度大有不同。例如和我一起去Alaska的那个朋友,他就特别害怕拍照。我一拿出相机,他就说:我先去前面了。你自己等会快点跟上来。而另外一个朋友,不仅每次和我一起讨论衣服,还经常带道具出场。有一次我和她出门,我带了一套茶具,她带了花篮和装饰,我们俩玩一把English garden下午茶风格。还有一个朋友,热衷于set target(指点江山)。他知道我的目的地是探访殖民南方,直接发给我一张海报,“就照着这个来!”
所以那一年9月初,忙完了工作,我选择去Charleston溜达一圈,那个殖民时期南方最富有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