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中年断亲潮”:父母离世,兄弟姐妹就散了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5年7月8日 11点14分 PT
共 (7)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L
Lilyqiao
4 天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断亲”,近年来是社交媒体上的热词,用来描述年轻人主动与“扫兴亲戚”划清界限,既是成年之后边界意识的觉醒,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但现在,你有没有发觉:
越来越多中年人也默默开始断亲?
人到中年,父母相继离世,维系家庭的核心纽带断裂。原本以父母为中心维系的手足情谊,逐渐开始松动。在料理身后事与分配遗产的关键时刻,隐忍多年的误解与委屈往往被瞬间引爆,一场饭桌上的争执,便可能成为中年人与兄弟姐妹疏远甚至断联的根源。 据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公报,
全国继承纠纷案件同比增长约38.92%。大量纠纷的背后,折射出手足亲情的彻底破裂。多项社会学研究也指出,在父母离世后,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会显著减少,呈现“降温”趋势。
为什么最讲血缘与亲情的60后、70后,逐渐开始选择“断亲”?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又是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渐行渐远的?
中年人的“断亲潮”,
从父母离世开始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是兄弟姐妹之间最后的“情感粘合剂”。哪怕他们平时性格不合、价值观存在分歧,每到逢年过节或遇父母生病、做重大抉择的时候,所有家庭成员仍会围坐在一起商议。但一旦这层粘合剂不复存在,很多人与手足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失去了必要性。
遗产分配,往往成为家族分崩离析的“引爆点”。
中国老人立遗嘱的比例仍极低,仅约0.14%。据中华遗嘱库2024年数据,全国60岁以上人口约2.8亿,登记遗嘱仅40176份。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家庭在面对遗产问题时,仍处于“无序分割”状态。
“没有遗嘱的家庭,容易陷入更复杂的法律泥潭”,图源:中华遗嘱库《空巢老人遗嘱登记激增背后的继承纠纷困局》 遗产纠纷之所以复杂难解,不仅因为金钱,更因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本“隐形账本”:谁为家庭付出更多、谁被父母偏爱、谁从小就积压着不公感,这些被长期压抑的情绪,到了分家产时彻底爆发,甚至可能演变成法庭上的对峙。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数据显示,继承纠纷案件同比增长38.92%。那些曾互相照应的兄弟姐妹,常常因为一套老房子、一张存折、一笔丧葬费,闹得老死不相往来。
多子未必多福,
家庭内部的亲密与竞争
老一辈中国人的观念里,总相信“多子多福”,但经历过赡养或遗产纷争的人更清楚:人多,并不意味着亲情更浓,反而伴随着更多分歧与冲突:父母病重时谁来照顾?是否接受高风险手术?丧事要不要讲排场?这些原本应由家人共担的决定,往往演变为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儿孙绕膝、病榻前都是子女全”的温馨场景,变得不那么常见。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仅约三成,最常见的情况是与配偶同住,占比高达45.5%。换句话说,近一半的老人,是靠老伴互相照料走过暮年。
图源:《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截图 更反直觉的是,
子女越多,父母获得的情感支持反而可能越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天勇与博士生张亚蕊的研究显示,子女数量与父母获得的平均情感支持呈负相关。这一现象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每个子女都默认赡养是大家的共同责任,于是实际投入反而更少。久而久之,照护质量下降,老人的孤独与抑郁情绪随之加重。
在网络热帖“兄弟姐妹贫富差距大是什么体验”下,一条高赞评论写道:
“贫富差距越大,关系越淡。”
这并非谁有意疏远,而是各自的人生早已驶向不同方向。你在老家为孩子学费发愁,他在城市筹划买房换车。话题不再相通,彼此的处境难以相互理解。
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温馨场景,图源:《人世间》
馋
馋鱼夜炖桃
4 天
2 楼
这一代中年人有兄弟姐妹?
焱
焱焱
4 天
3 楼
馋鱼夜炖桃 发表于 2025-07-07 22:26
这一代中年人有兄弟姐妹?
城市70后许多有一个兄弟姐妹,农村的就更多了,严格独生子女是80年才开始的
L
Lilyqiao
4 天
4 楼
三代以后就没有亲戚了
辣
辣手摧花
3 天
5 楼
我爷爷要是没了 我爸就该跟他的兄弟姐妹断了 真的是没眼看 只认钱
f
franzia
3 天
6 楼
没离世就散了 国外的根本不回去
琴
琴瑟琵琶
3 天
7 楼
焱焱 发表于 2025-07-07 22:29
城市70后许多有一个兄弟姐妹,农村的就更多了,严格独生子女是80年才开始的
6070后很多都有兄弟姐妹的。不少家庭都是两三个,四个的也不少见。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中年人的“断亲潮”, 从父母离世开始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是兄弟姐妹之间最后的“情感粘合剂”。哪怕他们平时性格不合、价值观存在分歧,每到逢年过节或遇父母生病、做重大抉择的时候,所有家庭成员仍会围坐在一起商议。但一旦这层粘合剂不复存在,很多人与手足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失去了必要性。 遗产分配,往往成为家族分崩离析的“引爆点”。中国老人立遗嘱的比例仍极低,仅约0.14%。据中华遗嘱库2024年数据,全国60岁以上人口约2.8亿,登记遗嘱仅40176份。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家庭在面对遗产问题时,仍处于“无序分割”状态。
多子未必多福, 家庭内部的亲密与竞争
老一辈中国人的观念里,总相信“多子多福”,但经历过赡养或遗产纷争的人更清楚:人多,并不意味着亲情更浓,反而伴随着更多分歧与冲突:父母病重时谁来照顾?是否接受高风险手术?丧事要不要讲排场?这些原本应由家人共担的决定,往往演变为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儿孙绕膝、病榻前都是子女全”的温馨场景,变得不那么常见。《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仅约三成,最常见的情况是与配偶同住,占比高达45.5%。换句话说,近一半的老人,是靠老伴互相照料走过暮年。
在网络热帖“兄弟姐妹贫富差距大是什么体验”下,一条高赞评论写道:“贫富差距越大,关系越淡。”这并非谁有意疏远,而是各自的人生早已驶向不同方向。你在老家为孩子学费发愁,他在城市筹划买房换车。话题不再相通,彼此的处境难以相互理解。
城市70后许多有一个兄弟姐妹,农村的就更多了,严格独生子女是80年才开始的
6070后很多都有兄弟姐妹的。不少家庭都是两三个,四个的也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