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被暴打不能还手,打人者秒保释还发视频嘲笑

p
pepednfg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这是一个原本不该存在的集会。
6月21日,悉尼CBD的海德公园喷泉前,约300名华人组成了一条数十米长的队伍,齐声高喊:“Stop youth violence! Our safety matters!”,声援日前频频遇袭的同胞,抗议青少年罪犯逍遥法外的普遍现象。
一时间,横幅与标语、眼泪与愤怒、理性与呼喊交织在城市的街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抗议,而是对过去两个月一连串暴力袭击事件的回响。
在这些事件中,中国游客、当地华人、留学生,几乎成了“容易下手的目标”。从街头殴打、言语辱骂,到公交车司机被拳打脚踢、唐人街华人假发被扯下、女孩当街被围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不是孬种。”25岁的Emma在两度被袭后这样说。
但她也承认:“心累,真的感觉不太平。”

近期,澳洲的华人圈颇不平静。
4月至6月,仅在悉尼及周边地区,就接连发生数起令人震惊的暴力事件。
受害者包括游客、留学生以及在澳工作生活多年的移民,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看起来像华人”的亚洲面孔。
4月19日: 一对中国父子来澳旅游,在悉尼市中心遭一名白人男子无端辱骂和袭击。父亲被踹得头破血流,当场晕厥,掉落了两颗牙。
袭击者迅速逃离现场,尽管路人报警,但警方迟到20分钟,救护车也迟迟未至。
更令人心寒的是后续医疗处置。
到医院后,护士称伤口“结痂无需处理”,CT检查被拖至凌晨,床位安排也一再推迟,直至凌晨四点才得以住院——而当时病房内竟有三张空床。 这一系列冷漠反应令家属倍感无助与愤怒。
5月14日: 一位名叫Jack的华人男子在公交站无故被殴打,对方公然叫骂“Ching Chong!Go back to China”,并朝他脸上猛击一拳,嘴角当场流血。
随后的几起袭击更加令人胆寒。
5月16日: 悉尼大学中国女留学生Ami在下班途中,遭6、7名10至14岁的青少年围殴,左眼受伤,头部剧痛; 5月21日: 一名42岁的上海籍移民在自家小区附近被几名少年拽倒在地,头脸被连踢数分钟。
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警方随后确认,七名涉案青少年全部被捕并遭到正式起诉,年龄介于11至16岁之间。 没看错,最小的才11岁……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且愤怒的是,这7名涉案青年在被捕后,竟全部被予以保释。 5月25日: 一位华裔女孩在唐人街被四五名青少年暴力殴打,导致眼睛及身体多处剧痛,期间充斥“滚出澳洲”的辱骂。
6月13日: 昆士兰两名中国女留学生在公交车上突遭青少年围殴,全程无人伸出援手。两人强忍伤痛报案,送医后均被诊断为严重软组织挫伤。受害者佳媛伤势尤为严重,颈部、手肘及背部肿胀剧烈,已影响日常生活。
事发时,尽管穿着厚厚的冬装,施暴者仍疯狂撕扯其衣物,连内衣都被扯坏。警方做完笔录后,她们直到次日才获准出院。
更有甚者,25岁的中国女留学生Emma在短短四天内两次在街头被袭击。一次是遭50岁左右的陌生男子撞击、拽发、击头并拖拽在地,另一次是在轻轨站下车后,被人用不明液体从水枪喷射。
讽刺的是,对方没有攻击一旁的白人老人,而是选择了Emma这位亚裔女性作为攻击目标。
Emma在社交媒体上说:“我不是孬种,这次我反击了。但说实话,真的心累。最近真的不太平。”
这些案件之所以频频引发公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施暴者是“未成年人”。
澳大利亚现行法律对青少年犯罪设有“豁免线”——14岁以下几乎不承担刑责,12岁以上即使构成罪行,也多以社区服务等轻罚代替监禁。
在儿童法庭审理下,案件信息不公开、隐私保护严格,受害者常常得不到事件完整真相,施暴者则可能很快被保释离开。
就连打人在TikTok上传播的那起Eastgardens暴力事件中,涉案的7名青少年最终也多数被保释,只等六月在儿童法庭出庭。
此外,众多留学生和非公民身份的移民,不仅没有反抗的空间,反而可能因“自卫过度”面临被吊销签证或遣返的风险。一位受害者在社交媒体上坦言:“他们打我们没事,我们打回去,就可能坐牢、被遣返。”
这样的司法逻辑,让很多人被迫选择忍耐。而一次次忍耐,换来的只是伤得越来越深的身体和越来越冷的心。 打人画面被拍下视频后发到TikTok上 
事实上,这次300人集结的游行并不是一开始就顺利启动的。最早的筹备是在5月底,但很快因为“抗议口号”而出现分歧。
一部分留学生和新移民主张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指出暴力针对的是“黄皮肤的脸”;而一些已获得PR或澳洲护照的老移民,则更倾向于强调“青少年犯罪”,担心直言“种族”会被白人社会解读为“挑事”,带来更大生活不便。
双方各执一词,甚至一度取消了原定6月7日的集会。直到多次协调、让步之后,才统一以“拒绝青少年暴力”为名重新申请,并于6月21日正式开展。
但正如一位现场演讲者所说:
“这场暴力袭击,是青少年犯罪,也是种族偏见。因为你不可能不注意到,被打的几乎全是亚裔的脸。”
这也是一次“看清彼此”的过程。尽管有分歧,但大家最终还是站在了一起——为了不再有更多“下一个Emma”。
在6月21日游行现场,留学生、移民、家长、受害者齐声高呼:“我们的安全至关重要!”、“停止暴力,我们不会害怕!”、“华人不是好欺负的!”
行动组织者张女士表示:“反对暴力,不是仇恨,是觉醒。我们一起,让正义之光驱散恐惧之夜。”

中国留学生小顾表示:“跟做梦一样,我觉得作为华人很骄傲,感觉这次活动声势浩大,希望能有作用。”
一位刚来澳洲不久的学生Sam说,去年自己钱包就被抢过,至今还心有余悸;一位华人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参加,她说孩子在学校因为面孔而被欺负,“我要让他知道,当华人也可以骄傲地站出来。”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位名叫Simon的白人男子。他并不是被邀请来的,但了解是为反对暴力,他带着全家主动加入了队伍。“这不仅是华人的问题,是每个人都该关注的安全问题。”
而在现实之外,网络上也正在酝酿另一股力量。
以“反Teen自卫群”“不再忍”等名义的微信群在短时间内扩散至澳洲多个城市,从法律、医护、留学、安全等多个维度展开自救互助。有人科普“正当防卫”界限,有人分享“报警取证”技巧,还有人自发组成巡逻队,守护华人常活动区域。
这一波社群自救的行动,不是暴力反抗,而是对制度冷漠的理性回应。
游行发起人张女士在现场演讲,“近来很多青少年袭击事件发生,把华人当作攻击对象,但这是不对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来到这里。”
现场志愿者手举写有“摆脱恐惧、制止青少年暴力、社区安全优先”,以及“对暴力零容忍”的标语牌。
“我们不是想以暴制暴,而是要用法律武装自己。”一位志愿律师写道。
在最近频繁发生的袭击事件中,有一个名字再次被提起——曹中军。 2008年,这位墨尔本的华裔数学博士,在下班回家途中遭一群青少年无端围殴致死。他的女儿Sunny,时年16岁,正准备转学来墨尔本与父亲团聚,等来的却是医院病房里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父亲。
时至今日,Sunny已经有了孩子。她给孩子取名时,把父亲的名字作为Middle Name。
“这是我怀念他的方式。”她说。
她说自己很后悔,当年没有为严惩凶手争取到底。除了主犯被判15年外,其他施暴者大多轻判或免于起诉。“他们已经出狱了,而我爸永远回不来了。”
她站出来讲述,是因为看到了悉尼街头的那些熟悉画面,“太像了,太像我爸的事了。”17年过去,她的声音仍哽咽颤抖:
“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但这件事,我一辈子都不会放下。” 周静芳与Sunny相依为命,在思念面前一败涂地
暴力并非一天形成,反击也不会一夜奏效。但至少,从这一刻起,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行动。
对于留学生与海外华人来说,建议: 尽量避免夜间独行,了解周边治安状况;
遇事立即报警,并保存好证据(视频、照片、证人);
关注当地法律对“正当防卫”的界定,防止反被追责;
加入当地华人互助社群,关注安全预警信息;
在择校和定居前,可参考全球和平指数、犯罪率排名、中国驻外使馆安全提醒,合理评估所在区域风险;
A
AnjiaToronto
pepednfg 发表于 2025-06-27 22:11
这是一个原本不该存在的集会。
6月21日,悉尼CBD的海德公园喷泉前,约300名华人组成了一条数十米长的队伍,齐声高喊:“Stop youth violence! Our safety matters!”,声援日前频频遇袭的同胞,抗议青少年罪犯逍遥法外的普遍现象。
一时间,横幅与标语、眼泪与愤怒、理性与呼喊交织在城市的街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抗议,而是对过去两个月一连串暴力袭击事件的回响。
在这些事件中,中国游客、当地华人、留学生,几乎成了“容易下手的目标”。从街头殴打、言语辱骂,到公交车司机被拳打脚踢、唐人街华人假发被扯下、女孩当街被围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不是孬种。”25岁的Emma在两度被袭后这样说。
但她也承认:“心累,真的感觉不太平。”

近期,澳洲的华人圈颇不平静。
4月至6月,仅在悉尼及周边地区,就接连发生数起令人震惊的暴力事件。
受害者包括游客、留学生以及在澳工作生活多年的移民,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看起来像华人”的亚洲面孔。
4月19日: 一对中国父子来澳旅游,在悉尼市中心遭一名白人男子无端辱骂和袭击。父亲被踹得头破血流,当场晕厥,掉落了两颗牙。
袭击者迅速逃离现场,尽管路人报警,但警方迟到20分钟,救护车也迟迟未至。
更令人心寒的是后续医疗处置。
到医院后,护士称伤口“结痂无需处理”,CT检查被拖至凌晨,床位安排也一再推迟,直至凌晨四点才得以住院——而当时病房内竟有三张空床。 这一系列冷漠反应令家属倍感无助与愤怒。
5月14日: 一位名叫Jack的华人男子在公交站无故被殴打,对方公然叫骂“Ching Chong!Go back to China”,并朝他脸上猛击一拳,嘴角当场流血。
随后的几起袭击更加令人胆寒。
5月16日: 悉尼大学中国女留学生Ami在下班途中,遭6、7名10至14岁的青少年围殴,左眼受伤,头部剧痛; 5月21日: 一名42岁的上海籍移民在自家小区附近被几名少年拽倒在地,头脸被连踢数分钟。
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警方随后确认,七名涉案青少年全部被捕并遭到正式起诉,年龄介于11至16岁之间。 没看错,最小的才11岁……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且愤怒的是,这7名涉案青年在被捕后,竟全部被予以保释。 5月25日: 一位华裔女孩在唐人街被四五名青少年暴力殴打,导致眼睛及身体多处剧痛,期间充斥“滚出澳洲”的辱骂。
6月13日: 昆士兰两名中国女留学生在公交车上突遭青少年围殴,全程无人伸出援手。两人强忍伤痛报案,送医后均被诊断为严重软组织挫伤。受害者佳媛伤势尤为严重,颈部、手肘及背部肿胀剧烈,已影响日常生活。
事发时,尽管穿着厚厚的冬装,施暴者仍疯狂撕扯其衣物,连内衣都被扯坏。警方做完笔录后,她们直到次日才获准出院。
更有甚者,25岁的中国女留学生Emma在短短四天内两次在街头被袭击。一次是遭50岁左右的陌生男子撞击、拽发、击头并拖拽在地,另一次是在轻轨站下车后,被人用不明液体从水枪喷射。
讽刺的是,对方没有攻击一旁的白人老人,而是选择了Emma这位亚裔女性作为攻击目标。
Emma在社交媒体上说:“我不是孬种,这次我反击了。但说实话,真的心累。最近真的不太平。”
这些案件之所以频频引发公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施暴者是“未成年人”。
澳大利亚现行法律对青少年犯罪设有“豁免线”——14岁以下几乎不承担刑责,12岁以上即使构成罪行,也多以社区服务等轻罚代替监禁。
在儿童法庭审理下,案件信息不公开、隐私保护严格,受害者常常得不到事件完整真相,施暴者则可能很快被保释离开。
就连打人在TikTok上传播的那起Eastgardens暴力事件中,涉案的7名青少年最终也多数被保释,只等六月在儿童法庭出庭。
此外,众多留学生和非公民身份的移民,不仅没有反抗的空间,反而可能因“自卫过度”面临被吊销签证或遣返的风险。一位受害者在社交媒体上坦言:“他们打我们没事,我们打回去,就可能坐牢、被遣返。”
这样的司法逻辑,让很多人被迫选择忍耐。而一次次忍耐,换来的只是伤得越来越深的身体和越来越冷的心。 打人画面被拍下视频后发到TikTok上 
事实上,这次300人集结的游行并不是一开始就顺利启动的。最早的筹备是在5月底,但很快因为“抗议口号”而出现分歧。
一部分留学生和新移民主张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指出暴力针对的是“黄皮肤的脸”;而一些已获得PR或澳洲护照的老移民,则更倾向于强调“青少年犯罪”,担心直言“种族”会被白人社会解读为“挑事”,带来更大生活不便。
双方各执一词,甚至一度取消了原定6月7日的集会。直到多次协调、让步之后,才统一以“拒绝青少年暴力”为名重新申请,并于6月21日正式开展。
但正如一位现场演讲者所说:
“这场暴力袭击,是青少年犯罪,也是种族偏见。因为你不可能不注意到,被打的几乎全是亚裔的脸。”
这也是一次“看清彼此”的过程。尽管有分歧,但大家最终还是站在了一起——为了不再有更多“下一个Emma”。
在6月21日游行现场,留学生、移民、家长、受害者齐声高呼:“我们的安全至关重要!”、“停止暴力,我们不会害怕!”、“华人不是好欺负的!”
行动组织者张女士表示:“反对暴力,不是仇恨,是觉醒。我们一起,让正义之光驱散恐惧之夜。”

中国留学生小顾表示:“跟做梦一样,我觉得作为华人很骄傲,感觉这次活动声势浩大,希望能有作用。”
一位刚来澳洲不久的学生Sam说,去年自己钱包就被抢过,至今还心有余悸;一位华人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参加,她说孩子在学校因为面孔而被欺负,“我要让他知道,当华人也可以骄傲地站出来。”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位名叫Simon的白人男子。他并不是被邀请来的,但了解是为反对暴力,他带着全家主动加入了队伍。“这不仅是华人的问题,是每个人都该关注的安全问题。”
而在现实之外,网络上也正在酝酿另一股力量。
以“反Teen自卫群”“不再忍”等名义的微信群在短时间内扩散至澳洲多个城市,从法律、医护、留学、安全等多个维度展开自救互助。有人科普“正当防卫”界限,有人分享“报警取证”技巧,还有人自发组成巡逻队,守护华人常活动区域。
这一波社群自救的行动,不是暴力反抗,而是对制度冷漠的理性回应。
游行发起人张女士在现场演讲,“近来很多青少年袭击事件发生,把华人当作攻击对象,但这是不对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来到这里。”
现场志愿者手举写有“摆脱恐惧、制止青少年暴力、社区安全优先”,以及“对暴力零容忍”的标语牌。
“我们不是想以暴制暴,而是要用法律武装自己。”一位志愿律师写道。
在最近频繁发生的袭击事件中,有一个名字再次被提起——曹中军。 2008年,这位墨尔本的华裔数学博士,在下班回家途中遭一群青少年无端围殴致死。他的女儿Sunny,时年16岁,正准备转学来墨尔本与父亲团聚,等来的却是医院病房里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父亲。
时至今日,Sunny已经有了孩子。她给孩子取名时,把父亲的名字作为Middle Name。
“这是我怀念他的方式。”她说。
她说自己很后悔,当年没有为严惩凶手争取到底。除了主犯被判15年外,其他施暴者大多轻判或免于起诉。“他们已经出狱了,而我爸永远回不来了。”
她站出来讲述,是因为看到了悉尼街头的那些熟悉画面,“太像了,太像我爸的事了。”17年过去,她的声音仍哽咽颤抖:
“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但这件事,我一辈子都不会放下。” 周静芳与Sunny相依为命,在思念面前一败涂地
暴力并非一天形成,反击也不会一夜奏效。但至少,从这一刻起,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行动。
对于留学生与海外华人来说,建议: 尽量避免夜间独行,了解周边治安状况;
遇事立即报警,并保存好证据(视频、照片、证人);
关注当地法律对“正当防卫”的界定,防止反被追责;
加入当地华人互助社群,关注安全预警信息;
在择校和定居前,可参考全球和平指数、犯罪率排名、中国驻外使馆安全提醒,合理评估所在区域风险;

受害的死者安息。单身在外遇到这种事情,要快速脱离险境,实在不行,逮着弱小的袭击者往死里揍,然后再趁机逃跑,报警。
a
atarashi
没想到 Australia 排华这么严重 这个就是排华
想家
无论在哪,武术应该练起来。
布丁lin
指望罪犯的后裔放弃暴力?!基本不可能
s
syww
华人小孩还是要多练武强身,拉帮结派。 如果能搞死搞残两个垃圾,以后的日子就会安宁不少。
L
Lxh
保释有什么问题吗? 只要不是罪大恶极都可以交钱保释 这个文章带节奏感强
黑羊公社
这么说当地华社和留学生关于游行口号和主旨的争议解决了?赞👍
S
Strangerthing25
看到小红书上经常对比加拿大澳洲 加拿大再差也没见到这么严重的排华
n
niuniudabao
很生气又很无力。希望当地华人能团结起来
f
fmsunshine
希望越来越多的印度裔去澳洲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