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好奇地问,你真的觉得是0-3岁抚养方式的原因导致的processing delay吗?还是本身个人就有差异?真正原因估计永远也搞不清 faithsqing 发表于 2025-06-11 11:21
jiening2025 发表于 2025-06-12 15:48回复 1楼 jiening2025 的帖子 《弟弟的进步故事之一,那个慢半拍的小孩,原来是暖男潜力股》 当我终于接受弟弟有 Processing Delay 的现实,也终于不再拿“发展里程表”去丈量他的每一步之后,我才开始真正看见一个全新的他。一个不会和人争抢、说话慢半拍,却细致到让人心疼的小孩。 以前,我总以为“成长”就是词汇多了、表达顺了、考试考好了。但弟弟让我明白,成长,也可以是: ✅ 开始知道饿了要说一声; ✅ 情绪崩溃前会说“我现在很烦”; ✅ 有时候还会补一句:“你先别讲,我脑袋里很吵。” 说真的,这些在别人眼里也许是“基本操作”的事,在我们家,是用无数个反复试错、哭笑交织的夜晚换来的进步。 但最让我意外的,是在慢慢补语音、补感统的过程中,弟弟悄悄展现出的一面: 他,居然,是个暖男。 而且是那种不用说、用行动表达温柔的小暖男。 厕纸没了,不用提醒,他早就换好; 垃圾桶脏了,他默默去洗; 马桶一旦出事,不用谁开口,他已经带着刷子上岗。 有一次我实在好奇,问他:“你怎么总是能发现厕纸快没了?” 他说:“我发现你最近拉开抽屉的时候都抓空。” 我???你这观察力,可以去当间谍了好吗? 除了“生活细节控”,他还是个逻辑派建筑狂热者——尤其是 LEGO。 他从来不是随便堆着玩,而是每次都先按说明书一步一步搭完“官方版本”,然后再“推倒重来”,照自己的思路搭出一整座城。 我们家的地下室,现在已经被他打造成一个“弟弟专属社会”:有地铁、有医院、有便利店,还有一个“只有我能进去”的图书馆,门口贴着他自己的照片——说是“刷脸识别”。 我问:“你建这么多地方干嘛?” 他说:“这样你们要是吵架,我有地方可以躲起来。” 你说他是不是很有远见。 他讲话还是会慢,有时卡壳也会急,但他现在学会停下来、深呼吸,然后努力找词。有一次他拍拍我说: “Mommy, I don't know how to say... let me think the words.” 我本来想笑,结果一瞬间眼眶就红了。 而更让我泪崩的是某天傍晚,我正焦虑地检查他的任务清单,他忽然停下手里的 LEGO,认真地对我说: “Mommy, don’t worry too much about me. I can handle everything. If I need help, I’ll let you know. Please trust me.”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轻轻放下了。 那个曾经一句话都难完整表达的孩子,正在用他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他在努力长大,也在努力让我安心。 每一个词、每一句完整的话,对他来说,都是一座山——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每天往上爬一点,再一点。 我真的很庆幸那年辞职,开始全职陪着他。 不然我永远不会知道,他不是“情绪不好”,而是“语言不通”; 不是“懒得表达”,而是“找不到词”; 不是“不够聪明”,而是“需要另一条路径”。 现在的我,不再焦虑他跟不上谁、掉了什么队形。我只关心—— 他有没有比昨天更顺一点?有没有比上个月更敢表达?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类似的挣扎、怀疑或者焦灼: 请你记住—— 你不是神经过敏,也不是小题大做。你感受到的“不对劲”,也许就是孩子最需要你看见的那个求救信号。 你不需要立刻找出全部答案,但你必须开始迈出第一步。 因为孩子能不能被理解,往往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为他打开另一扇门。 我知道这条路不好走。 但你不是一个人。 我正在这条路上。如果你也在,我们可以并肩,一起等孩子慢慢开花。
jiening2025 发表于 2025-06-15 07:43回复 45楼 candyland 的帖子 是的呢,你怎么知道呢?
jiening2025 发表于 2025-06-16 21:32回复 49楼 candyland 的帖子 哦哦,好的。谢谢
谢谢你的建议,以后放在一个贴子里面
是的,弟弟不是SPEICAL NEED 的孩子。您讲没错,他是一个high maintenance kid。 谢谢
【育儿反思】弟弟被“养废”,不是老人不行,是我太想一个人扛下所有
最近越来越觉得,弟弟的性格、情绪失控和表达障碍,其实不是“天生如此”,而是早期环境一步步累积的结果 弟弟一出生,我就匆忙回到工作岗位,由家里的老人照顾。我不是在批评老人,他们已经非常尽力了。 但实话实说:如果家庭条件允许,0到3岁妈妈亲带,对孩子语言、情绪、自我认知的发展真的至关重要。
哥哥就是我自己全职带了三年。 那时候没有房贷压力,没有家庭复杂局面,哥哥也特别好带,几乎没让我操心。 表达清楚、逻辑好、能沟通、能融入集体,我一度天真地以为:“孩子都这样吧?”
但弟弟不是。弟弟出生那年我们刚买房,房贷压顶,婆家也开始催我复工, 我也想着“哥哥都能带得这么好,弟弟应该也不会差太多吧。” 结果打脸来得很快。 上班后弟弟交给家人带,每天就是电视声音当背景, 几乎没人主动和他说话,更没有人教他如何表达需求。 很多次我回家才发现,弟弟整整一天没吃正餐,就靠电视打发时间。那时他还不到一岁。 每天我下班回家,弟弟一见到我就放声大哭, 我也累了一天,没力气“温柔共情”,只想赶快让家里安静下来。 说到底,我也没有做好准备去当一个“晚上版妈妈”。
更严重的是,当时家里还住着我YY与NN。 YY那时年纪大了,已经出现了轻度认知障碍,脾气越来越大,经常情绪失控, 甚至会对孩子们大吼、发火,甚至动手。这是我亲眼看到,那么我不在的时候,不敢想象弟弟如何度过 弟弟当时还不会完整表达,只能用一种惊恐的眼神看着我。 有一次,我永远忘不了——他看到YY,从门边直接躲到角落,脸色发白、浑身发抖。那时他才一岁多。 我试图和老公沟通,跟他说:“YY不能再和我们同住了,他生病了,孩子不能让他们再看下去” 其实,我们是有能力送弟弟去幼儿园的。但为了“省钱”、为了“尊重老人愿望”,我们还是选择了让YY和NN帮忙带弟弟。从他出生到一岁半,都是由他们照看的。 现在回头看,那段时期,是弟弟后来一连串问题的根源。
但老公不信,觉得我小题大做。他不相信YY 会对自己的亲孙子下恨手,如果打了骂了,也是弟弟的问题。 我提议请保姆、各家兄弟姐妹共同出钱轮流照看,可他那边兄弟姐妹虽多,个个都有自己的“难念的经”,谁都不愿正面接手。牵扯到家庭的“孝”和“顺”,总是卡在那里,说不清、理还乱……最后的“解决方案”是——让YY和NN(奶奶)回国养老。 但后果也很残酷—— YY回国后病情迅速恶化,几年间已经完全不认得哥哥弟弟,整个人退化得很快。
由于回国看老人,在我强烈要求下,我们带弟弟去看中医,连续几个医生都说他“脉象惊吓”,我老公才终于承认——这不是孩子“脾气差”,而是他真的受过伤。 只是,那时候,已经晚了。 不是说孩子无法修复,而是错过了那0~3岁最关键的“打地基阶段”, 后面每一步“补课”,都要付出十倍的时间、金钱、耐心和自责。 我写这些不是为了控诉谁, 只是想把这段经历写下来,提醒自己,也提醒有可能正在犹豫的你: 生娃容易,养娃难,修复更难。 一个人扛下所有,是能力,也可能是自我消耗的开始。 我们不需要做“什么都能搞定”的超人妈妈, 但我们得承认家庭,是一个需要协作的系统。 有时候,哪怕只是一个清晰的边界、一句“这事我做不到”, 可能就能让孩子少受很多情绪的波动和混乱。
如果你也经历过类似阶段,欢迎留言交流。 这个社会太容易催促妈妈“快点恢复”“快点重返职场”, 却没人问一句:你和孩子,真的准备好了吗?
爬楼吧,我把剩余的都帖子这里啦。谢谢
谢谢继续努力
谢谢鼓励
谢谢
谢谢夸奖。继续努力
Thanks! I always say—if you can’t be a perfect parent, at least be a cautionary tale
希望给您一些新启发。谢谢
我辞职后,开始全职陪着弟弟,一点一点补救。 一路走下来我才明白,如果孩子在0到3岁这段时间,语言能力没有被好好开发,后面真的会难上加难。每一个拼音、每一个词汇、每一个简单的句子,背后都藏着我们无数个“重复一百次还没反应”的夜晚。 为了弟弟,我和另一个妈妈在本地合开了一个课后班。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安静、温暖、肯听他们说话的地方。 那时候,弟弟每周两次阅读课,实际上更像是“发音训练课”。课后班也因为疫情,从线下不到20个孩子,慢慢发展到线上上千人。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结识了不少老师。 说实话,我的起点很“自私”——我一直觉得,不管线上还是线下,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弟弟。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在乎他有没有在一点点变好。 接触了足够多的老师后,我逐渐理解了美国教育体系背后的逻辑,也才意识到一件事: 弟弟在学校被评估是“阅读延迟”(Reading Delay),但在他7岁的时候,我的一位线上老师提醒我:“他不是阅读有问题,是处理速度有问题(Processing Delay)。” 这句话像一记雷击。 于是我开始四处打听,希望能找到真正的专家,给弟弟做一次全面的神经发展评估。终于,在他9岁的时候,我们等到了一个本地有名的专家。 很多人听到“Processing Delay(处理速度障碍)”,可能以为是智力问题,其实完全不是。 弟弟的评估结果让我真正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含义: 他的脑子很清楚,思维也有逻辑,甚至很多时候能一下子抓住重点——但他的大脑“处理语言”的那条线路像是断了几节。他脑中已经想好了要说的话,却卡在了“找词”这个环节,找不到准确的词汇表达出来。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他知道他要说什么,但他说不出来。 因为他在0到3岁语言系统发展关键期缺乏系统输入,大脑缺乏语音、词汇、语义之间的自动连接。结果就是: 词汇量远远跟不上认知能力; 说话断断续续,语法常常错乱; 经常说着说着就急了,急得自己都快哭了。 而我们大人却可能误会他是“故意不听话”“脾气差”——直到那张评估报告出来,我才彻底明白:这不是性格问题,是神经系统发展轨迹的问题,是语言通路没有建好的后果。
什么是 Processing Delay? Processing Delay 指的是儿童在大脑处理语言、听觉、视觉或信息的速度或方式上存在障碍。孩子可能理解力正常、甚至很聪明,但在把信息“听懂、理解、组织语言并说出来”这个过程中会卡壳,表现为: 回答问题慢半拍 理解指令有困难 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绪容易因表达不畅而激动或崩溃 这类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处理管道堵塞了”。越早介入训练,越有可能建立替代路径、改善语言输出的质量和速度。 —— 从那以后,我调整了所有的育儿节奏—— 我不再追求“跟上别的孩子”,而是彻底转为“跟上他自己的节奏”。 我们开始请语言治疗师、执行感统训练、设计符合他处理能力的学习路径。不是鸡娃,是陪跑,是理解他的速度、他的方式,给他空间,也给他时间。 我也学会了怎么和老师沟通,怎么向学校争取IEP资源,甚至自己研究起语言发育和神经机制。我不再羞于承认“我的孩子需要特别支持”,因为他真的值得一切努力。 现在,弟弟已经比几年前顺畅太多。他还是有些表达慢,但他能完整地讲完一个故事,能在情绪爆发前说出:“妈妈,我现在很烦。”——光是这一句,我就已经觉得,值得了。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的挣扎,如果你也在怀疑“是不是自己多想了”,我只想告诉你一句话: 母亲的第六感,从来不应该被轻易否定。 孩子的问题,不是“过几年就会好”,而是早几年介入会更好。 如果你愿意聊聊,欢迎留言。我会认真看每一条。
同样好奇。 我娃出生以来几乎0 screen time, 而且我们一直和他说话读绘本,可他还是有严重的speech & language delay, 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呕心沥血慢慢上正轨了,但他和同龄人相比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有点落后的。 虽说这 delay和你说的delay不尽相同,但有很多相似处。 楼主不用太自责,或许弟弟的processing delay是天生的。
谢谢你的提问,也很感谢你愿意看完我写的文章。 我们家弟弟的情况,其实我们也走了很长一段路去“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从美国各类专家、国内专家到中医,断断续续评估、干预了多年。现在来看,他的确在某些方面比同龄孩子弱一些,但我们更看重的是:他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我们现在的重点就是去发展这些他擅长、能自信的部分。 就像你说的,很多真相可能永远都没办法百分百搞清楚。但至少,我们真的花了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努力“搞清楚”。 我分享这些,不是为了显摆,更不是为了抱怨。而是因为这些年从我自己摸索教育开始,到后面开设课程、接触越来越多家长,我发现很多爸妈其实都在焦虑、都在无助。如果我的经历、哪怕是一点点经验教训,能给大家一点参考,那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 祝开心
抱抱你,你也是个特别用心的妈妈。发现得早、及时介入,这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帮助了。 其实我也越来越觉得,在美国,“delay”这个词真的用得特别广泛——一旦不在平均值范围内,好像就会被贴上各种label。但其实只要没有明确的先天问题,很多孩子只是发展节奏不同而已。 慢慢来,孩子感受到你的陪伴和坚持,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我们一起加油!
马上出炉,敬请期待
《弟弟的进步故事之一,那个慢半拍的小孩,原来是暖男潜力股》
当我终于接受弟弟有 Processing Delay 的现实,也终于不再拿“发展里程表”去丈量他的每一步之后,我才开始真正看见一个全新的他。一个不会和人争抢、说话慢半拍,却细致到让人心疼的小孩。 以前,我总以为“成长”就是词汇多了、表达顺了、考试考好了。但弟弟让我明白,成长,也可以是: ✅ 开始知道饿了要说一声; ✅ 情绪崩溃前会说“我现在很烦”; ✅ 有时候还会补一句:“你先别讲,我脑袋里很吵。” 说真的,这些在别人眼里也许是“基本操作”的事,在我们家,是用无数个反复试错、哭笑交织的夜晚换来的进步。 但最让我意外的,是在慢慢补语音、补感统的过程中,弟弟悄悄展现出的一面: 他,居然,是个暖男。 而且是那种不用说、用行动表达温柔的小暖男。 厕纸没了,不用提醒,他早就换好; 垃圾桶脏了,他默默去洗; 马桶一旦出事,不用谁开口,他已经带着刷子上岗。 有一次我实在好奇,问他:“你怎么总是能发现厕纸快没了?” 他说:“我发现你最近拉开抽屉的时候都抓空。” 我???你这观察力,可以去当间谍了好吗?
除了“生活细节控”,他还是个逻辑派建筑狂热者——尤其是 LEGO。 他从来不是随便堆着玩,而是每次都先按说明书一步一步搭完“官方版本”,然后再“推倒重来”,照自己的思路搭出一整座城。 我们家的地下室,现在已经被他打造成一个“弟弟专属社会”:有地铁、有医院、有便利店,还有一个“只有我能进去”的图书馆,门口贴着他自己的照片——说是“刷脸识别”。 我问:“你建这么多地方干嘛?” 他说:“这样你们要是吵架,我有地方可以躲起来。” 你说他是不是很有远见。
他讲话还是会慢,有时卡壳也会急,但他现在学会停下来、深呼吸,然后努力找词。有一次他拍拍我说: “Mommy, I don't know how to say... let me think the words.” 我本来想笑,结果一瞬间眼眶就红了。
而更让我泪崩的是某天傍晚,我正焦虑地检查他的任务清单,他忽然停下手里的 LEGO,认真地对我说: “Mommy, don’t worry too much about me. I can handle everything. If I need help, I’ll let you know. Please trust me.”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轻轻放下了。 那个曾经一句话都难完整表达的孩子,正在用他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他在努力长大,也在努力让我安心。 每一个词、每一句完整的话,对他来说,都是一座山——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每天往上爬一点,再一点。 我真的很庆幸那年辞职,开始全职陪着他。 不然我永远不会知道,他不是“情绪不好”,而是“语言不通”; 不是“懒得表达”,而是“找不到词”; 不是“不够聪明”,而是“需要另一条路径”。 现在的我,不再焦虑他跟不上谁、掉了什么队形。我只关心—— 他有没有比昨天更顺一点?有没有比上个月更敢表达?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类似的挣扎、怀疑或者焦灼: 请你记住—— 你不是神经过敏,也不是小题大做。你感受到的“不对劲”,也许就是孩子最需要你看见的那个求救信号。 你不需要立刻找出全部答案,但你必须开始迈出第一步。 因为孩子能不能被理解,往往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为他打开另一扇门。 我知道这条路不好走。 但你不是一个人。 我正在这条路上。如果你也在,我们可以并肩,一起等孩子慢慢开花。
妈妈和弟弟都非常非常棒。感谢你的分享! 弟弟的话真的很温暖,暖到了我的心里。 家里同有正常和special needs的孩子。其实不光是special needs孩子,每个人都只需要跟自己比, 比昨天有进步,有收获就是最好的。 祝福你们!
谢谢,继续努力
谢谢鼓励与共鸣。我们家的“卷”,不是跟别人比成绩,也不是和排名赛跑——我们只是在和昨天的自己较劲,努力让明天的自己更轻松一点、更勇敢一点、更幸福一点。 孩子们的成长不是赛道,是旅程。 我们这些家长,也不是监督员,而是陪跑员。 愿每个慢慢长大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个努力陪伴的爸妈,都能感受到希望。 大家一起加油🌱
泪目555555
抱抱。我当时哭得跟失恋一样惨,把弟弟吓得连水都不敢喝一口。其实我是高兴的,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这一路的鸡血没白打,硬撑的夜没白熬,原来他真的听得进去、做得到,我真的太感动了。
《弟弟的进步故事之二:他能长大,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遇到一群好老师》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深有体会。 弟弟从小语言发展慢,处理速度也慢很多。很多时候,他不是不懂,而是懂得慢,说得慢,转弯也慢。 但幸运的是——他从不缺“愿意等他”的人。 这几年,我们走过很多沟沟坎坎。但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他说出来了”、“他写出来了”的背后,几乎都藏着一个关键人物:老师。 在学校里,弟弟每年都换一个班主任。 每年开学,我都提前准备好一封信,写得又真诚又尽量客观。我会告诉新老师: “他不是不听话,他只是处理速度慢。他不是懒,他是真的组织语言很吃力。 他在家很努力,我们也做了评估,这是专家的报告,您可以了解一下。” 我知道,在教学任务繁重的体制内,老师看到家长写长信,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是不是又来一个事儿妈?” 所以我一定附上专业报告。我不是来“叨叨”的,我是来一起“合作支持”孩子的。 所幸,弟弟这几年遇到的学校老师都特别好——不嘲笑、不催促、不忽略,哪怕他举手回答得慢一点、写作业断断续续,也总能听到老师温柔地鼓励一句: “It’s okay. Take your time.” “I know you’re trying, and that’s what matters.” 就是这些小小的理解,弟弟在学校里一点一点“敢说了”、“敢问了”,甚至现在能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给小组提意见。 而在线上,弟弟更是遇到了一位特别重要的老师—— 从2020年,一直教到现在。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线上课程。这是一次真正的陪伴教育。 从最初连一句完整句子都写不出来,到现在能独立完成一整段描写; 从“词不达意卡壳哭”,到“能主动说想写点有趣的内容”; 从“拼命靠妈妈在旁边翻译”,到“能自己组织语言、表达观点”—— 这一切,都是线上老师一点一点带出来的。 老师不只教写作,她教弟弟怎么表达、怎么组织、怎么倾听自己脑子里的声音,再一步步把它“搬出来”。 她是那种从不放弃的老师。每一节课不急不催,有时一堂课只能练一个句型,也能微笑着说:“你今天已经比上次更流畅了。” 弟弟也从一开始的紧张、不敢说,到现在每次上课前会提前准备:“我要跟老师讲我搭的LEGO桥,还有我今天看到的乌云。” 这不是教学,这是在建一座“孩子与世界之间的桥”。 我常常觉得,弟弟今天的每一点成长,真的不是“天赋异禀”,也不是“运气好”, 而是他遇到了一群不轻易否定他的大人。 这些大人,包括愿意听我讲完一封信的班主任, 包括认真读专家报告、愿意调整作业要求的学校支持团队, 也包括那位一路坚持教学、陪伴、鼓励的线上写作老师。 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但前提是,这个孩子先被相信、被理解、被等待。 弟弟还在慢慢往前走。 他的速度,永远没有别人快; 但他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坚定。 而我,也会继续做那个—— 愿意写信、愿意解释、愿意求助、不怕麻烦的妈妈。 不是因为我要证明什么,而是因为他,值得我做这些努力。 你是否也遇到过那个“看见你孩子努力”的老师? 欢迎留言告诉我,你们家的“贵人老师”是谁。 我们一起感谢那些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悄悄点亮他们灯光的大人们。
抱抱你~ 我其实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 只是想把这快10年来走过的弯路、踩过的坑、试过的方法都分享出来, 哪怕只是一点点经验, 能帮到一个还在焦虑中的宝爸宝妈, 就已经值了。
是的,我们也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我娃在early intervention class 2年,班主任非常好,对特教这行有passion, 有耐心,技术也好,积极和家长沟通
太好了,遇到好老师真的很重要!希望你家宝贝越来越进步,每一天都充满小惊喜~继续加油,慢慢来,每一步都算数!
好温暖的妈妈和宝宝❤️❤️❤️
谢谢夸奖,我也是在摸索的路上努力ING
家长经验分享:关于“老师不知道”的那件事
很多家长不知道,其实公立学校的班主任并不能自动看到孩子曾经上过特殊支持课程(Special Needs / Resource Room)的记录。哪怕孩子在低年级阶段接受过学区的干预支持,只要进入新学年,老师默认是“信息清零”的状态——除非你主动告诉他。所以,每年开学,我都会写一封信给弟弟的新班主任,把他的大致情况说清楚,并附上专业人士出具的评估报告。这样老师就可以向学校申请调阅他的支持记录,也能根据孩子的状态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比如申请语言资源课、写作辅导、阅读支持等等。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怕“打扰老师”。 其实老师每天要管二十几个孩子,还要教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等全部课程,他们本身也非常辛苦。我们提供信息,其实是给老师减负、不是添乱。
我并不奢求老师能把所有资源都倾斜给我家孩子,我只希望老师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不给他多余的压力。尤其像我们这种学区比较“卷”,竞争激烈,我更希望老师知道:这个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需要时间。 而线上老师这边,我也会把弟弟在学校的学习进度、测评成绩同步给她。她手里不仅有所有报告,也知道弟弟在哪些方面还没跟上,每周一次小组课+一次1对1,就是为了帮助他跟上学校,不掉队。 我从来不想让弟弟多优秀。我只希望他慢慢走、但别走丢。 你可能会问:“那你为什么不搬到不那么‘卷’的地方?” 现实很简单—— 不卷的地方,猪队友去哪儿找工作? 不卷的地方,我又拿什么生活? 我爸不是李刚,家里也没有矿。 所以,我只能脚踏实地、靠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是尽我所能给弟弟一点点支持——希望他以后有一技之长,能自立,别长大了啃老,更别在我七八十岁的时候,还来问我:“妈,我生活费呢?”
其实很多家长也发现了—— 教育这件事,今天不付出,明天可能要加倍“交罚款”。 我遇到太多家长,孩子小时候觉得“不需要补”“不需要练”,到了初中、高中,才开始慌张。但那时呢?正好赶上青春期+家长更年期,一边火山,一边地雷,互相炸。 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 孩子还小的时候,是打地基的时候。这个阶段,基础扎实一点,将来他才不会轻易塌方。 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 不求超前,但要扎实; 不图风光,但要有根。 一步一步来,别急,别卷别人,只“卷”我们昨天的自己。
谢谢,也希望你全家一切顺遂
关于“卷”与“鸡娃”:说几句不怕得罪人的心里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只要你还活在这个地球上,哪里都卷。 有人说“中国卷得没人性”,但你要真以为美国不卷,那可能是你还没卷到位。 中国人靠高考拼一把翻身,美国人靠课外活动、推荐信、AP课和志愿服务拼命“装人设”—— 卷的方式不同,本质都一样:都不轻松。
我们这种普通家庭、普通娃,别说“爬藤”,连站在藤底下抬头看一眼的勇气,都是一点一点攒出来的。 但即使这样,我还是选择努力支持弟弟,陪他学、帮他练、找老师、查资料—— 不是为了明天爬藤,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抬得起头。
我们对弟弟做的这一切,其实只是为了: 有一天他能靠自己的本事生活, 有一技之长,养得起自己,活得有尊严。 不是明星螺丝钉,也不是领导螺丝钉。 只要他不松、不滑丝、不锈住,就行。 我不图他光宗耀祖,但希望他别啃老、别丧志。 有些人会问:“你这么费劲,还不如搬去不那么‘卷’的地方。” 但你知道吗?美国那些“不卷”的地方,要么吸毒横行,要么治安糟糕,根本连命都保不住。 “卷”的地方虽然焦虑,但至少安全、有秩序、有选择。 有人又问:“为啥不回国?” 因为我和猪队友都是十几岁就来了美国的人。我们在这边生活的时间,早就比在中国长出一倍。
我们既不属于中国的精英圈,也融不进美国的中产俱乐部。 我爸不是李刚,家里也没有矿。 我们只是想,在现实允许的空间里,尽我们最大的力,托起孩子未来的一点点可能性。 所以我们“鸡”的,从来不是名校。 我们“卷”的,是自己对孩子的那份责任感。 因为我们相信: 知识是基础,思辨是关键。 就像老梁强调的那样——教育的终点是思想的自由; 也像李诞提醒我们的——别在卷的路上,丢了自由背后的那个“自我”。 孩子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方向对,只要我们不盲卷、不乱鸡、不内耗,一步一步走,也能走出自己的光。
是的呢,你怎么知道呢?
每次学校开 IEP(个别教育计划)会议,我都坐得笔直,听老师、治疗师、评估专家轮番发言,一边点头一边记笔记。 会议的主角是孩子,计划是孩子的,调整是为孩子量身定做的。 但有一瞬间,我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 “如果家长也能有 IEP 就好了。” 毕竟,养一个“慢孩子”,妈妈也很需要支持。 01. 我们不是万能的,但总在硬撑 养慢孩子的妈妈,最常见的状态是“外强中干”。 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变身语言治疗师、作业陪跑员、沟通教练、心理疏导员。 别的妈妈刷剧的时候,我们在刷评估报告; 别的妈妈抱怨孩子太吵,我们在盯着孩子什么时候能主动开口说一句完整话。 别人羡慕孩子进了 G&T,我们庆祝孩子今天终于敢举手发言。 我们从来不敢停,因为孩子已经慢了,我们不能再慢。 但我们也不是铁人。 我们也会累、会焦虑、会崩溃,有时候甚至会自责到掉眼泪:“是不是我当初做错了什么?” 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妈妈版 IEP”,也许会这样写: 目标一:允许自己感到疲惫。 目标二:每周有一次不带育儿内容的放空时间。 目标三:每次崩溃后都能对自己说一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02. 我们需要“合理支持”,不是“精神超人化” 社会对母亲有个特别荒谬的要求:你要全能,还不能崩。 养慢孩子的妈妈尤其容易被套上“神母滤镜”—— “你真厉害,一边上班还一边这么负责。” “你怎么能查这么多资料?你比老师还懂。” 听着像赞美,实则是一种隐藏的剥削。 我们不是“能者多劳”的代言人,我们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应急版本。 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个“心理支持计划”: 有倾诉窗口:不是被劝“别想太多”,而是有人愿意听完你讲的“那些没结果的努力”; 有喘息时间:哪怕每天10分钟也好,不带任何功能性的放空; 有替代机制:不必事事亲力亲为,可以找专业老师、朋友、靠谱队友分担一些具体事务。 你要相信,你允许自己喘一口气,不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但你一味压抑和硬撑,迟早会烧掉整套系统。 03. 我们也要被看见,而不只是“孩子背后的妈妈” 这一点最难。 因为大多数时候,别人看到的永远是你孩子的进步—— 他说话顺了、会写句子了、开始交朋友了。 但没有人看到你一路陪着他练发音的夜晚, 没有人知道你为了一个 IEP 会议熬夜准备三页资料, 更没人记得你哭完擦干眼泪、第二天照样笑着去上班的样子。 所以,这份“妈妈版 IEP”最后还需要一条: 目标四: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值得关注和鼓励的人。 你不是只是“谁谁谁的妈妈”。 你是一个,在困境中坚持、在模糊中寻找路径、在现实中努力撑起一个孩子世界的人。 你值得被看见。你值得被照顾。你,也值得成长。 📄 写在最后 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 你也应该有属于你自己的“成长计划”。 这世上不止孩子需要被理解,妈妈也需要“个别教育计划”——一份心理上的IEP。 所以,慢孩子的妈妈们,请记得: 累了可以坐一下,慢了可以等一下; 崩了可以哭一下,不用道歉,不用解释; 焦虑来了,不要慌,深呼吸三秒再出发。 你不是在鸡娃。你是在努力成为孩子最稳的支撑。 别忘了,也给自己留一份理解和耐心。
这个说来话长。我有空私信你。
哦哦,好的。谢谢
私信了。请收查。
好的
疫情那几年,他几乎没什么集体生活。 我常常担心:他脾气倔、表达不清、对人慢热,回到学校是不是会没人理他?会不会交不到朋友,被排挤,孤零零的? 结果呢? 现实狠狠打了我一巴掌。 他不仅适应得飞快,还迅速交到了一群“铁哥们”——上下学结伴,课间打闹,朋友过生日必有他的位置。他不像我想象中那么“社恐”,反而像是个天然的社交动物,在人群中如鱼得水。 这让我意识到: 孩子的社交力,不全靠语言和认知能力,更多时候,是靠“真诚”和“热情”打动人心的。
更让我惊讶的是—— 别看弟弟有点“慢”,社交能力却远超哥哥。 哥哥是典型的“烂好人”,谁都不想得罪,谁都点头哈腰,结果身边围着一堆“假朋友”——用完就走,想起来才联系。
弟弟不一样。他做事有底线,交朋友有标准,不是谁都能进他“朋友圈”。但一旦认定了你,他就真心对你好。更神奇的是,在他那个小团体里,他竟然是个“天然带头人”——大家都听他的,跟着他玩、跟着他笑、跟着他出主意。
我曾以为他社交慢热、不合群,结果他不仅交到了朋友,而且交的是真朋友,而且还是个小Leader。 妈妈的担心啊,有时候真的只是脑补过度。
幸好,我也在慢慢学会:相信孩子,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发光。
谢谢你的鼓励,其实我只是想着,我们家用了整整10年才逐渐搞清楚孩子的问题,这个过程太曲折,不记录下来都对不起自己。但没想到我这点真实分享,在某些人眼里成了“怨妇日记”。好吧,下次我换个姿势抱怨——笑着哭,跳着吐槽,看看还能不能更“原创”一点。
两个月,好爽!带娃去参加国内夏令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