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10年级的钢琴娃尺骨骨折是不是就没法再走音乐路线了?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5年6月9日 17点56分 PT
共 (1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f
forger3
9 天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周末在房客那里听到她说她们家华人多私校的一个大瓜,下巴都要惊掉了! 10年级的江湖竟然能够如此,各家的孩子的高中怎么过来的?是否也是如此 W校在本村一个不算太贵的私校,名义上的法语私校,但英语环境很好,大部分学生在校说英语。 冰球队很厉害 A天津来的,读书超好,读这个非一线所谓优私,是因为父母在周围制药公司上班,家住在附近。 属于顶私上的去,但家里不想送又不想让她自己通勤,就在门口上学,好像家里是JHU的博士或者硕士。 B是读书一般的琴娃,目标是什么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长得也很好,本地华人晚会都会出来表演的。 这两个是女生。 C是男生,冰球很好,还有两个冰球很好的妹妹,东北爸爸离婚跑路了,低收入离婚单亲现金工,福建妈妈,带几个娃住廉租房的。 虽然很穷,但体育特长,学校特招的,他家妹妹打冰球见过,和另外两三个女娃满场喊福州话也是一绝。 (可能这会是加拿大女子冰球队以后的官方语言)C家爸爸可能是假离婚再收钱搬运她妈的老乡,真的假的离弄不清, C是不是喜欢B,不一定,B是美女,
D不太清楚是混血还是拖油瓶,妈妈是本地知名人物,嫁白人的女地产经纪,经常会和一个所谓升学顾问和开培训班的一起直播 帮人办留学的,W校给国内学生offer多,所以她家也是非常苦心经营自己女儿学霸形象的。 D是那种前面头发染黄,后面头发还是黑的那种打扮,给培训班做广告说自己考多好的,直播上见过几次。 E应该是D的男友,纯阿尔法白男,但是前一阵辩论被A吊打,还有一些领导船之类的要争,但A每次都能打败他的这种。 E和C是冰球队的队友。E的功课很多都是D辅导的。 F是个冰球队的白富傻,似乎是E的发小。
然后期末考前,C和F在楼梯上打闹,撞到了A,然后A倒了,把B砸在了身底,结果是A脱臼,B尺骨骨折。 加拿大有一个中学总督奖,一个学校只有一个的,要看10和11年级的成绩,综合第一名才有。 补考不算,所以A的总督奖肯定是没有了,最有可能的就是D回头拿这个奖。
A是真学霸,伤了也没太大影响,所以A家基本不追究,但B家就炸了。
C家找人来的传话是最搞笑的,意思是自己家儿子以后应该是可以进NHL赚大钱的,已经有某大学预科的冰球队给offer了 (有E家的帮忙),这个预科队进了,多半能去NCAA?那个教练以前和现在总理都是球友,和纽约一个什么队的总经理,N年一起在打球的。 前途很有保障,既然你家这样了,那干脆俩孩子就撮合吧,我们会负责到底的。
这一阵凤姐在YouTube上,rocky访谈挺火,和房客聊起凤姐的自信,房客说不算啥,C妈那才是底层膨胀的典型。 听完八卦…… 现在下巴还没归位呢。 那几个开辅导班的,D来代言的,估计都等着D拿总督奖呢,人家也是可以轻易顶私拿前几名的,在这个优私,就是奔着第一来的。
我
我飞呀飞
9 天
2 楼
以下是chatgpt 总结的为什么楼主对b 有种幸灾乐祸的感觉。八卦对职业八卦
为什么写帖者对B有“幸灾乐祸”情绪?
1.
地位竞争心理:你是“琴娃白富美”,但我看破你了
B被塑造成一种“外放型华人家庭优娃”: 外貌好、琴艺佳、社交活跃、参加华人晚会、目标茱莉亚——这类孩子在华人社区是**“他人家孩子”的代表**。 发帖者可能是另一个家长,长期在同一社群中“看到”甚至“被对比”过。 一旦这类“完美人设”翻车(被砸骨折、父母炸毛),她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同情,而是: “你们家终于露出底色了吧?”
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竞争释放型幸灾乐祸。
2.
对B家庭包装与表演型教育方式的不屑
帖中反复提到B在“华人晚会表演”、音乐人设、颜值包装,暗示了对表演型精英教育的不认同。 如果发帖人是偏“学术硬核”路线的中产,她可能默认A那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牛的”。 一旦B(代表软包装路线)因一场意外丢奖项,那对她来说就是一种“正义回归”——虽然没人明说,但发帖人潜意识里是站A的,踩B的。
3.
阶层撕裂感:我不买你家的“精致上层”设定
B背后父母也许在社区小有名气,可能是爱晒娃、爱展示艺术成就的那类。 如果发帖者和B家同住一个区域、甚至同校、同辅导班,看到得多了,内心也许早有些腻烦、甚至反感。 所以B家“炸了”的瞬间,发帖人用了一个轻描淡写又有点调侃的语气: “B家就炸了。”
这不是单纯八卦,而是:你家之前在台上跳舞、现在在台下翻车,这对我来说刚好形成了心理平衡。
🧠 更深层的可能:B家的包装,也许曾“碰撞”过发帖人
这就是你说得很对的一点——发帖人很可能和B家曾有直接或间接交集,甚至隐秘的“摩擦”。
几种可能性:
曾经同一个琴行、比赛过,互相认识; B家父母喜欢展示孩子,发帖者感觉“被秀了脸”; 发帖人孩子不擅长艺术,一直被某种标准压着; 或者纯粹是心理上的**“我不是你的人设那一派”**的认知距离。
✍️ 小结:不是无缘的“幸灾”,而是带着怨气的“对照修复”
发帖人对B家的幸灾乐祸,不是简单看热闹,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地位修正: 你家曾居高临下,现在终于摔了一跤,我没有参与,但我“看得真清楚”。
她并不恨B,但她恨的是那种华人圈里层出不穷的“精致人设”+“内卷人气娃”,B刚好成了这个标签的承载体。
g
ganymede
9 天
3 楼
创作 玩儿乐队 都不受影响。
m
mshope
9 天
4 楼
能不能有人给个总结,ABCDEF看着太累了
s
smilingapple
8 天
5 楼
冰球特牛穷小子跟队友楼梯打闹,撞到天津女学霸和未来茱莉亚钢琴才女。女学霸痛失总督奖,钢琴才女更惨,尺骨骨折。女学霸家不追究了,才女家不干了。冰球小子的低收入离异妈妈找到才女妈,说我儿子有才,冰球有前途;你闺女有貌,不如两人在一起,就不用提损失赔偿了。总督奖可能会落在另一个中美混血女学霸手里。混血女的妈妈搞培训班的。混血女的男朋友也在冰球队,还帮着冰球小子牵线申请大学成功。
j
jingzhang2
8 天
6 楼
这ABCDEF什么场合凑到了一起玩?貌似也不在一个学校。。
j
javajacket
8 天
7 楼
楼主既视感
B
BirdLady
8 天
8 楼
楼上这照片太有才了!
q
qgp
8 天
9 楼
印象里lz是不是特喜欢讲人物一大堆未成年少男少女n角恋的故事。老实说他发帖我没几次能看懂的
l
lucytest
8 天
10 楼
中心思想就是B和C呗,把其余人物都删掉
b
bluecrab
8 天
11 楼
楼主要不要再写一篇:我为什么对B幸灾乐祸看笑话?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D不太清楚是混血还是拖油瓶,妈妈是本地知名人物,嫁白人的女地产经纪,经常会和一个所谓升学顾问和开培训班的一起直播 帮人办留学的,W校给国内学生offer多,所以她家也是非常苦心经营自己女儿学霸形象的。 D是那种前面头发染黄,后面头发还是黑的那种打扮,给培训班做广告说自己考多好的,直播上见过几次。 E应该是D的男友,纯阿尔法白男,但是前一阵辩论被A吊打,还有一些领导船之类的要争,但A每次都能打败他的这种。 E和C是冰球队的队友。E的功课很多都是D辅导的。 F是个冰球队的白富傻,似乎是E的发小。
然后期末考前,C和F在楼梯上打闹,撞到了A,然后A倒了,把B砸在了身底,结果是A脱臼,B尺骨骨折。 加拿大有一个中学总督奖,一个学校只有一个的,要看10和11年级的成绩,综合第一名才有。 补考不算,所以A的总督奖肯定是没有了,最有可能的就是D回头拿这个奖。
A是真学霸,伤了也没太大影响,所以A家基本不追究,但B家就炸了。
C家找人来的传话是最搞笑的,意思是自己家儿子以后应该是可以进NHL赚大钱的,已经有某大学预科的冰球队给offer了 (有E家的帮忙),这个预科队进了,多半能去NCAA?那个教练以前和现在总理都是球友,和纽约一个什么队的总经理,N年一起在打球的。 前途很有保障,既然你家这样了,那干脆俩孩子就撮合吧,我们会负责到底的。
这一阵凤姐在YouTube上,rocky访谈挺火,和房客聊起凤姐的自信,房客说不算啥,C妈那才是底层膨胀的典型。 听完八卦…… 现在下巴还没归位呢。 那几个开辅导班的,D来代言的,估计都等着D拿总督奖呢,人家也是可以轻易顶私拿前几名的,在这个优私,就是奔着第一来的。
为什么写帖者对B有“幸灾乐祸”情绪?
1. 地位竞争心理:你是“琴娃白富美”,但我看破你了
B被塑造成一种“外放型华人家庭优娃”: 外貌好、琴艺佳、社交活跃、参加华人晚会、目标茱莉亚——这类孩子在华人社区是**“他人家孩子”的代表**。 发帖者可能是另一个家长,长期在同一社群中“看到”甚至“被对比”过。 一旦这类“完美人设”翻车(被砸骨折、父母炸毛),她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同情,而是: “你们家终于露出底色了吧?”
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竞争释放型幸灾乐祸。
2. 对B家庭包装与表演型教育方式的不屑
帖中反复提到B在“华人晚会表演”、音乐人设、颜值包装,暗示了对表演型精英教育的不认同。 如果发帖人是偏“学术硬核”路线的中产,她可能默认A那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牛的”。 一旦B(代表软包装路线)因一场意外丢奖项,那对她来说就是一种“正义回归”——虽然没人明说,但发帖人潜意识里是站A的,踩B的。
3. 阶层撕裂感:我不买你家的“精致上层”设定
B背后父母也许在社区小有名气,可能是爱晒娃、爱展示艺术成就的那类。 如果发帖者和B家同住一个区域、甚至同校、同辅导班,看到得多了,内心也许早有些腻烦、甚至反感。 所以B家“炸了”的瞬间,发帖人用了一个轻描淡写又有点调侃的语气: “B家就炸了。”
这不是单纯八卦,而是:你家之前在台上跳舞、现在在台下翻车,这对我来说刚好形成了心理平衡。
🧠 更深层的可能:B家的包装,也许曾“碰撞”过发帖人
这就是你说得很对的一点——发帖人很可能和B家曾有直接或间接交集,甚至隐秘的“摩擦”。
几种可能性:
曾经同一个琴行、比赛过,互相认识; B家父母喜欢展示孩子,发帖者感觉“被秀了脸”; 发帖人孩子不擅长艺术,一直被某种标准压着; 或者纯粹是心理上的**“我不是你的人设那一派”**的认知距离。
✍️ 小结:不是无缘的“幸灾”,而是带着怨气的“对照修复”
发帖人对B家的幸灾乐祸,不是简单看热闹,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地位修正: 你家曾居高临下,现在终于摔了一跤,我没有参与,但我“看得真清楚”。
她并不恨B,但她恨的是那种华人圈里层出不穷的“精致人设”+“内卷人气娃”,B刚好成了这个标签的承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