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e 发表于 2025-05-19 12:09 我长期关注华人网,也喜欢这里的氛围。这次发帖,是我第一次尝试在公开场合分享与青春有关的个人经历。 我愿意把这段记忆安放在这里,只为纪念,不为传播。 请勿转载、引用,谢谢理解。 【正式声明】 本文为个人回忆,仅为纪念一段已远去的青春经历。 所涉人物已做匿名处理,内容无意对任何人现实生活造成干扰。 恳请勿转载、勿引用、勿对号入座。 如内容引发不适,敬请理解。这段文字只为个人记录,不作传播之用。 以下为正文: 分手之后有一段时间,我的状态很低落。不是那种嚎啕大哭的情绪,而是一种持续的、安静的失落。像是生活里原本每天会出现的某个声音突然没了,周围人都没察觉,但我自己心里清楚。 那段时间我对感情几乎提不起兴趣。工作中、朋友间也认识过一些女孩,性格都不错,相处也不尴尬,可就是走不进去。我不知道是自己心还没从过去出来,还是对“再开始一次”的过程本能排斥。总之没有后续,也不太想勉强。 反倒是工作和学习成了我唯一的出口。那几年任务重、节奏快,我几乎把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在了项目和进修上。忙碌本身成了一种逃避,也是一种缓冲。生活像条线性函数,向前走,但情绪是常数,始终没怎么动。 后来几年,我在学习和工作上都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那段时间,我的心境也逐渐平静。过去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像是被生活一层层磨去边角,最后沉进了时间里。我开始愿意再看看身边的人,也开始注意起周围偶尔对我笑的女孩。 就是在这个时候,她出现了。现在想来,仿佛她一直就在那儿,等我准备好了再回头看见她。 因为住得近、圈子有交集,我们常常能碰到。有时候是附近街道上的小商店,有时候是朋友的聚会,有时干脆就是上班路上擦肩而过。一开始我们并没怎么说话,只是点头打个招呼,后来偶尔多几句,话题也从天气、周边新闻慢慢聊到电影、书、还有各自的专业背景。 她知书达理,美丽聪慧,偶尔还有点调皮,常常一本正经地调侃我“看起来像个程序”。我嘴笨,怼不过她,但心里却觉得轻松——很少有人能让我在对话中不自觉地笑出来。她不是那种让人一见钟情的类型,但她的存在让人愿意一再靠近。熟了之后,我开始觉得,她或许就是我等待了很久的那个人。 我们受过类似的教育,看问题的方式接近,说话有逻辑,做事有节奏。和她相处,不需要故作浪漫,不用刻意讨好,只需要把自己放进去——她就能看懂,也能回应。 她能看见我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也能包容我的那些不那么完美的地方。她不夸张、不奉承,但总能在对的时候说出一句让我安稳的话。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从不试图改变我,只是默默地理解。 那时候我们常在晚上一起散步,有时是下班后沿着周边走一圈,有时是约着到附近的学校和公园吹风。她说我走路像在思考代码,动作有点机械,于是她每次都故意放慢脚步,慢慢逼我和她同步。那些安静的夜晚,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彼此很自然地并肩前行。 散步结束后,我回到办公室加班,她也回家休息,但我们之间的对话并没有结束。电话总是接着打,常常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话题从工作、生活、新闻、电影一直延伸到小时候的趣事、未来的想法。 有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这样“抱着电话粥”,直到电话发烫,耳朵也发热。每晚结束通话前,总要争论一番谁先说“晚安”。我说你先,她说你先,后来干脆我们说“同时说”,但每次都有人耍赖后讲。 我们的关系很快就走向了严肃的话题——婚姻。那时候我刚工作几年,手头没什么积蓄,家境也普通,甚至可以说是拮据。而她从小生活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父母开明、有文化,生活方式也更加讲究。我们俩原生家庭之间的差距,不只是收入或背景的差别,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情感表达上的落差。 她是聪明的姑娘,当然能看出这些差异。一开始她不说,但我能感觉到她有时会陷入短暂的沉默,尤其当我们聊到未来该在哪里安家、父母怎么安排。她偶尔会试探地问我:“你真的不介意我家那边怎么看你吗?”或者,“你有没有想过以后你爸妈这边会不会拖累我们?” 她不是刁难我,也不是嫌贫爱富。她只是比我更早意识到,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两种人生轨道的融合。我理解她的担心,也能看出她努力在说服自己——说服自己相信感情可以抵御生活里的现实不对称。 我没有什么漂亮的承诺。那时候我能做的,只有更努力工作,更稳定地站好脚跟,尽我所能给她一个踏实的未来。也许我骨子里还是那个理工男,不太会表达浪漫,但我把她的顾虑一条条记在心里,然后默默去补那些“差距”。 那个时代,确实值得感谢。那是一个旧秩序还没完全退场,新机会却已经悄悄铺展开来的年代。很多如今耳熟能详的大人物,那会儿都还没起跑多久。东哥可能还在愁着哪个街口卖光碟更合适,马老板大概刚从单位顺了一本电话黄页回家给老婆看——是的,真的黄的。 整个社会像一锅刚烧开的水,表面还没翻滚,但底下的气泡已经在往上冒。只要你有点勇气跳出舒适圈、安全区,哪怕没有“上岸”的计划,也很可能在某个机会点上碰巧踩中节奏。 我是后者。当时我也正在考虑未来怎么走,考虑得最多的,其实不是理想,而是“她会不会等我”“我有没有资格带她过上她习惯的生活”。我最终做了一个对很多人来说看似冲动的决定:我辞了那份稳定的工作,离开了“铁饭碗”,加入了一家当时刚起步但势头不错的公司。 各方面感觉比不上体制内的稳定,但项目多、发展快,关键是——我觉得它有未来。而我也需要一个“更有未来的我”,去回应她的不安、也去兑现我自己心里的那份承诺。 随着收入的逐步提升,我们原本那个简单的小屋子也慢慢热闹起来。第一个月添了台洗衣机,第二个月增加电视,大沙发,第三个月冰箱、电饭煲一样样置办齐了。我们常开玩笑说:“这家是按项目节点来的。”她笑着说我买家电的顺序像配装电脑——先主板,再显卡,系统跑起来了再上显示器。 我工作越来越忙,她也越发能体会我当初的选择。她从没要求我挣多少钱,只是希望我能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得踏实。我也想证明,哪怕起点不高,只要足够努力,也能搭建起一个温暖的家。 凭借专业背景和几年的打拼,我在公司晋升很快。从最初的普通工程师,到带小团队的项目经理,再到部门经理,最后升任副总经理。这一路没有什么逆袭剧式的戏剧性,更多是加班、扛事、解决问题,以及一次次深夜不响的电话和她一句“我等你回来”。 她陪我走过了每一个临界点,每一个决定要不要再迈进一步的时刻。她不是推动者,也不是旁观者,而是那个始终陪着我、听我讲完每一个利弊分析后,还能静静说一句“我信你可以”的人。 虽然我成长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我始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思想传统,观念保守,但在我们结婚后,却从未对我们的生活横加干预。无论是房子怎么布置、家务如何分担,还是将来孩子怎么教育,他们从不插手。 他们知道自己给不了我们多少物质上的帮助,就尽量不添精神上的负担。这份尊重,对我们这样两种生活背景融合在一起的小家庭来说,尤其可贵。 同样,我也感激她。婚后生活从来不是童话,但她从不拿差距说事,也从不拿委屈当筹码。她理解我努力的原因,也明白我肩上的重量。我们也吵过,也有分歧,但从未怀疑过要一起往下走。 有他们在身后,我才能心无旁骛地奔跑。有她在身边,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搭档”。我们不是谁成就了谁,而是彼此成全、彼此守护。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幻想过将来的人生:有一个爱人,懂我、陪我、不离不弃;有一份工作,稳定又能做出些成绩;有一个家,小但温暖,窗子能透光,客厅有笑声。 如今回头看,那些幻想并没有全部兑现,但它们以另一种更真实、更温和的方式,慢慢在生活中落了地。 我没有成为时代的主角,但在属于我的时区里,我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节奏。我拥有了一个能理解我、陪着我走过很多难关的人,一个让我愿意努力、也值得我努力的家。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理想生活”——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全部答案,而是愿意有人陪你,一起慢慢找到它的过程。
gye 发表于 2025-05-19 14:50回复 7楼 MajiaLove 的帖子 她可能就隐藏在你们之中
gye 发表于 2025-05-19 14:51回复 10楼 好女不过百 的帖子 老岳父时时刻刻警惕的眼神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那你要惨了。这一篇读起来太官面文章伟光正了,一对比就露出了上一篇中私字一闪念的真情流出了啊。哈哈哈哈 MajiaLove 发表于 2025-05-19 15:06
啊,读下来感觉楼主的荷尔蒙都给了大专生了,这里剩下的就只有温和持久责任和上进了。难道是老婆读了上一篇,要求楼主也要写一篇回忆夫妻生活的文章?哈哈哈哈 MajiaLove 发表于 2025-05-19 13:23
ZYL 发表于 2025-05-19 13:07 感谢分享文笔真不错!
风景线 发表于 2025-05-19 15:42 其实不然。这篇对女主的描述很平等尊敬,很多情感交流。 上篇对大专生,没有什么深层情感。楼主写那些外貌身材,和性场景的细节实际是把她sexualized,当成一个sexual object. 而不是equal partner。楼主当初被dump,写这些细节给人消遣,也有些revenge的味道。当然楼主可能感激她的性启蒙。 楼主和这篇女主的激情场景应该更多,但他处于对女主的尊敬是不会把细节写出来给大家消遣的。
这说的就像体现出有过激情和性就不能被尊敬似的。楼主真要是当初能和大专生在一起,也不见得就不会有深层情感。 MajiaLove 发表于 2025-05-19 16:29
MajiaLove 发表于 2025-05-19 16:29 这说的就像体现出有过激情和性就不能被尊敬似的。楼主真要是当初能和大专生在一起,也不见得就不会有深层情感。
风景线 发表于 2025-05-19 16:57 对比一下LZ 两文,口气区别已经很明显了。 上篇写那些暴露镜头,没什么尊重可言。感情基础很薄弱,只有LZ单相思,没看到大专生有回应。从LZ 的文章里看,他是个聪明人,对大专生早放下了,最多就是对自己早泄的遗憾 这篇最难得的是已经是老夫老妻,还能写旧事时,描述得如此温存深情。如果LZ 想写和这篇女主的激情和性,不会比上篇差,只是他不写而已。
summerjessie 发表于 2025-05-19 20:09 楼主好文笔,也恭喜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荷尔蒙的悸动终将被时间磨平,真切且平实的温暖才能带来不朽的隽永。 “过去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像是被生活一层层磨去边角,最后沉进了时间里” 这句写得太到位了,只有是陷进去再走出来,才能体会到的感悟。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5-19 20:13 文笔好吗?如果我老公这样写我,我会很难过。好乏味的生活。
summerjessie 发表于 2025-05-19 20:17 会乏味吗? 这些描述里都是满满的爱意啊 “我们受过类似的教育,看问题的方式接近,说话有逻辑,做事有节奏。和她相处,不需要故作浪漫,不用刻意讨好,只需要把自己放进去——她就能看懂,也能回应。 她能看见我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也能包容我的那些不那么完美的地方。她不夸张、不奉承,但总能在对的时候说出一句让我安稳的话。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从不试图改变我,只是默默地理解。 那时候我们常在晚上一起散步,有时是下班后沿着周边走一圈,有时是约着到附近的学校和公园吹风。她说我走路像在思考代码,动作有点机械,于是她每次都故意放慢脚步,慢慢逼我和她同步。那些安静的夜晚,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彼此很自然地并肩前行。 散步结束后,我回到办公室加班,她也回家休息,但我们之间的对话并没有结束。电话总是接着打,常常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话题从工作、生活、新闻、电影一直延伸到小时候的趣事、未来的想法。 有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这样“抱着电话粥”,直到电话发烫,耳朵也发热。每晚结束通话前,总要争论一番谁先说“晚安”。我说你先,她说你先,后来干脆我们说“同时说”,但每次都有人耍赖后讲。”
shzbc 发表于 2025-05-19 20:08 爱我的人为我付出一切 我却为我爱的人流泪狂乱心碎 一首爱我的人和和我爱的人送给lz,纪念逝去的青春并继续生活下去。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5-19 20:20 实在太乏味了,散步,聊天,还能更无聊一点吗?
summerjessie 发表于 2025-05-19 20:26 能找到个一起聊天聊得尽兴的伴侣,不容易吧
shzbc 发表于 2025-05-19 20:24 跟谁过是不一样的,爱与不爱更不一样了,不过爱情也算是奢侈品,没有也只能说服自己拥有的就是好的,不能因为没有就不结婚不过了。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5-19 20:29 跟谁过当然不一样,这种散步聊天的生活我是过不下去的。
风景线 发表于 2025-05-19 21:07 对呀,没几个男的能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婆几十年前年轻的时候写得这么温情脉脉,能注意到女方的unspoken细节。 这是真正的默契,chemistry, soulmate. 上篇的大专生的描写和这篇比,那个只能算性冲动,根本不是爱情
扯,很多男性网友的回忆比楼主写的和老婆的回忆感人多了,比如潮水哥D哥。 其实两篇对比读就很明显一个是漂亮、不自觉的吸引、性冲动、笨拙、遗憾、以及日后不断地从记忆库里调出数据品味再用加强过的数据更新记忆库(不然哪儿还记得住那么多动作上的细节),另一个是美丽聪慧(估计到不了漂亮的程度了)、温和的舒服、慢热、条件匹配、责任等等等等。 没办法,头一个就像红烧肉色香味俱全,而后一个是可以顿顿吃的白米饭。楼主没运气碰上自己的红烧肉拌米饭,只能吃着白饭配上偶尔回忆中的红烧肉了。 MajiaLove 发表于 2025-05-19 21:45
guanshuia 发表于 2025-05-19 19:59 看下来老婆只是个出现在合适时间,楼主到点上车结婚的女人,咋一点激情和火花都没有的感觉🤔
如内容引发不适,敬请理解。这段文字只为个人记录,不作传播之用。
以下为正文: 分手之后有一段时间,我的状态很低落。不是那种嚎啕大哭的情绪,而是一种持续的、安静的失落。像是生活里原本每天会出现的某个声音突然没了,周围人都没察觉,但我自己心里清楚。 那段时间我对感情几乎提不起兴趣。工作中、朋友间也认识过一些女孩,性格都不错,相处也不尴尬,可就是走不进去。我不知道是自己心还没从过去出来,还是对“再开始一次”的过程本能排斥。总之没有后续,也不太想勉强。 反倒是工作和学习成了我唯一的出口。那几年任务重、节奏快,我几乎把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在了项目和进修上。忙碌本身成了一种逃避,也是一种缓冲。生活像条线性函数,向前走,但情绪是常数,始终没怎么动。 后来几年,我在学习和工作上都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那段时间,我的心境也逐渐平静。过去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像是被生活一层层磨去边角,最后沉进了时间里。我开始愿意再看看身边的人,也开始注意起周围偶尔对我笑的女孩。 就是在这个时候,她出现了。现在想来,仿佛她一直就在那儿,等我准备好了再回头看见她。 因为住得近、圈子有交集,我们常常能碰到。有时候是附近街道上的小商店,有时候是朋友的聚会,有时干脆就是上班路上擦肩而过。一开始我们并没怎么说话,只是点头打个招呼,后来偶尔多几句,话题也从天气、周边新闻慢慢聊到电影、书、还有各自的专业背景。 她知书达理,美丽聪慧,偶尔还有点调皮,常常一本正经地调侃我“删除-细节太有针对性”。我嘴笨,怼不过她,但心里却觉得轻松——很少有人能让我在对话中不自觉地笑出来。她不是那种让人一见钟情的类型,但她的存在让人愿意一再靠近。熟了之后,我开始觉得,她或许就是我等待了很久的那个人。 我们受过类似的教育,看问题的方式接近,说话有逻辑,做事有节奏。和她相处,不需要故作浪漫,不用刻意讨好,只需要把自己放进去——她就能看懂,也能回应。 她能看见我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也能包容我的那些不那么完美的地方。她不夸张、不奉承,但总能在对的时候说出一句让我安稳的话。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从不试图改变我,只是默默地理解。 那时候我们常在晚上一起散步,有时是下班后沿着周边走一圈,有时是约着到附近的学校和公园吹风。她说我走路像在思考代码,动作有点机械,于是她每次都故意放慢脚步,慢慢逼我和她同步。那些安静的夜晚,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彼此很自然地并肩前行。 散步结束后,我回到办公室加班,她也回家休息,但我们之间的对话并没有结束。电话总是接着打,常常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话题从工作、生活、新闻、电影一直延伸到小时候的趣事、未来的想法。 有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这样“抱着电话粥”,直到电话发烫,耳朵也发热。每晚结束通话前,总要争论一番谁先说“晚安”。我说你先,她说你先,后来干脆我们说“同时说”,但每次都有人耍赖后讲。 我们的关系很快就走向了严肃的话题——婚姻。那时候我刚工作几年,手头没什么积蓄,家境也普通,甚至可以说是拮据。而她从小生活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父母开明、有文化,生活方式也更加讲究。我们俩原生家庭之间的差距,不只是收入或背景的差别,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情感表达上的落差。 她是聪明的姑娘,当然能看出这些差异。一开始她不说,但我能感觉到她有时会陷入短暂的沉默,尤其当我们聊到未来该在哪里安家、父母怎么安排。她偶尔会试探地问我:“你真的不介意我家那边怎么看你吗?”或者,“你有没有想过以后你爸妈这边会不会拖累我们?” 她不是刁难我,也不是嫌贫爱富。她只是比我更早意识到,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两种人生轨道的融合。我理解她的担心,也能看出她努力在说服自己——说服自己相信感情可以抵御生活里的现实不对称。 我没有什么漂亮的承诺。那时候我能做的,只有更努力工作,更稳定地站好脚跟,尽我所能给她一个踏实的未来。也许我骨子里还是那个理工男,不太会表达浪漫,但我把她的顾虑一条条记在心里,然后默默去补那些“差距”。 那个时代,确实值得感谢。那是一个旧秩序还没完全退场,新机会却已经悄悄铺展开来的年代。很多如今耳熟能详的大人物,那会儿都还没起跑多久。东哥可能还在愁着哪个街口卖光碟更合适,马老板大概刚从单位顺了一本电话黄页回家给老婆看——是的,真的黄的。 整个社会像一锅刚烧开的水,表面还没翻滚,但底下的气泡已经在往上冒。只要你有点勇气跳出舒适圈、安全区,哪怕没有“上岸”的计划,也很可能在某个机会点上碰巧踩中节奏。 我是后者。当时我也正在考虑未来怎么走,考虑得最多的,其实不是理想,而是“她会不会等我”“我有没有资格带她过上她习惯的生活”。我最终做了一个对很多人来说看似冲动的决定:我辞了那份稳定的工作,离开了“铁饭碗”,加入了一家当时刚起步但势头不错的公司。 各方面感觉比不上体制内的稳定,但项目多、发展快,关键是——我觉得它有未来。而我也需要一个“更有未来的我”,去回应她的不安、也去兑现我自己心里的那份承诺。 随着收入的逐步提升,我们原本那个简单的小屋子也慢慢热闹起来。第一个月添了台洗衣机,第二个月增加电视,大沙发,第三个月冰箱、电饭煲一样样置办齐了。我们常开玩笑说:删除-细节太有针对性 我工作越来越忙,她也越发能体会我当初的选择。她从没要求我挣多少钱,只是希望我能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得踏实。我也想证明,哪怕起点不高,只要足够努力,也能搭建起一个温暖的家。 凭借专业背景和几年的打拼,我在公司晋升很快。从最初的普通工程师,到带小团队的项目经理,再到部门经理,最后升任副总经理。这一路没有什么逆袭剧式的戏剧性,更多是加班、扛事、解决问题,以及一次次深夜不响的电话和她一句“我等你回来”。 她陪我走过了每一个临界点,每一个决定要不要再迈进一步的时刻。她不是推动者,也不是旁观者,而是那个始终陪着我、听我讲完每一个利弊分析后,还能静静说一句“我信你可以”的人。 虽然我成长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我始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思想传统,观念保守,但在我们结婚后,却从未对我们的生活横加干预。无论是房子怎么布置、家务如何分担,还是将来孩子怎么教育,他们从不插手。 他们知道自己给不了我们多少物质上的帮助,就尽量不添精神上的负担。这份尊重,对我们这样两种生活背景融合在一起的小家庭来说,尤其可贵。 同样,我也感激她。婚后生活从来不是童话,但她从不拿差距说事,也从不拿委屈当筹码。她理解我努力的原因,也明白我肩上的重量。我们也吵过,也有分歧,但从未怀疑过要一起往下走。 有他们在身后,我才能心无旁骛地奔跑。有她在身边,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搭档”。我们不是谁成就了谁,而是彼此成全、彼此守护。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幻想过将来的人生:有一个爱人,懂我、陪我、不离不弃;有一份工作,稳定又能做出些成绩;有一个家,小但温暖,窗子能透光,客厅有笑声。 如今回头看,那些幻想并没有全部兑现,但它们以另一种更真实、更温和的方式,慢慢在生活中落了地。 我没有成为时代的主角,但在属于我的时区里,我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节奏。我拥有了一个能理解我、陪着我走过很多难关的人,一个让我愿意努力、也值得我努力的家。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理想生活”——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全部答案,而是愿意有人陪你,一起慢慢找到它的过程。
谢谢分享!
她可能就隐藏在你们之中
老岳父时时刻刻警惕的眼神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那你要惨了。这一篇读起来太官面文章伟光正了,一对比就露出了上一篇中私字一闪念的真情流出了啊。哈哈哈哈
你这是要祸从口出啊:现在的表现竟然主要是威逼利诱下的结果?老婆要是听到了得多失望沮丧啊
其实不然。这篇对女主的描述很平等尊敬,很多情感交流。 上篇对大专生,没有什么深层情感。楼主写那些外貌身材,和性场景的细节实际是把她sexualized,当成一个sexual object. 而不是equal partner。楼主当初被dump,写这些细节给人消遣,也有些revenge的味道。当然楼主可能感激她的性启蒙。
楼主和这篇女主的激情场景应该更多,但他处于对女主的尊敬是不会把细节写出来给大家消遣的。
确实少了 “蛋蛋的忧伤”,也少了“别有一番滋味在龟头”。
不过也是好事。
文中没媒婆拉线或者同班踩线,也不是一见钟情,那是怎么认识的?(好奇ing)
嗯, 写得很好, 上一篇更好些. 楼主当年文笔如何? 有这样文笔的理工男, 追求女生应该不难啊.
这说的就像体现出有过激情和性就不能被尊敬似的。楼主真要是当初能和大专生在一起,也不见得就不会有深层情感。
美丽小镇大专生,如果专业还不太行,这个姻缘是太难了。
因为女性和男性不一样,女性最终要 secure 某个男性进入婚姻。
小镇大专生姻缘的难度,在于 mate value 和 vision 的跨度太大了,容易半途一见钟情某一个美貌能干的黑马公主👸。
对比一下LZ 两文,口气区别已经很明显了。 上篇写那些暴露镜头,没什么尊重可言。感情基础很薄弱,只有LZ单相思,没看到大专生有回应。从LZ 的文章里看,他是个聪明人,对大专生早放下了,最多就是对自己早泄的遗憾
这篇最难得的是已经是老夫老妻,还能写旧事时,描述得如此温存深情。如果LZ 想写和这篇女主的激情和性,不会比上篇差,只是他不写而已。
两篇小小说
我没说楼主的选择错了,只是说这两篇文章读起来感觉完全不同。上一篇是楼主为自己写的,中间不管是荷尔蒙还是遗憾还是缅怀,都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想要表达的结果。这一篇读下来感觉更像是命题作文,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要写一大篇回忆录。至于是楼主为了自证给自己安排的任务,还是老婆安排的,其实不那么重要。
两个单位挨着的,平时经常看到,交流少,直到参加一个交流会,才一来二往的交流多起来。
一首爱我的人和和我爱的人送给lz,纪念逝去的青春并继续生活下去。
“过去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像是被生活一层层磨去边角,最后沉进了时间里” 这句写得太到位了,只有是陷进去再走出来,才能体会到的感悟。
文笔好吗?如果我老公这样写我,我会很难过。好乏味的生活。
会乏味吗? 这些描述里都是满满的爱意啊
“我们受过类似的教育,看问题的方式接近,说话有逻辑,做事有节奏。和她相处,不需要故作浪漫,不用刻意讨好,只需要把自己放进去——她就能看懂,也能回应。 她能看见我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也能包容我的那些不那么完美的地方。她不夸张、不奉承,但总能在对的时候说出一句让我安稳的话。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从不试图改变我,只是默默地理解。 那时候我们常在晚上一起散步,有时是下班后沿着周边走一圈,有时是约着到附近的学校和公园吹风。她说我走路像在思考代码,动作有点机械,于是她每次都故意放慢脚步,慢慢逼我和她同步。那些安静的夜晚,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彼此很自然地并肩前行。 散步结束后,我回到办公室加班,她也回家休息,但我们之间的对话并没有结束。电话总是接着打,常常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话题从工作、生活、新闻、电影一直延伸到小时候的趣事、未来的想法。 有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这样“抱着电话粥”,直到电话发烫,耳朵也发热。每晚结束通话前,总要争论一番谁先说“晚安”。我说你先,她说你先,后来干脆我们说“同时说”,但每次都有人耍赖后讲。”
实在太乏味了,散步,聊天,还能更无聊一点吗?
没看完,看了你写的还以为lz马上要想不开,还回去看了一下。。。
跟谁过是不一样的,爱与不爱更不一样了,不过爱情也算是奢侈品,没有也只能说服自己拥有的就是好的,不能因为没有就不结婚不过了。
能找到个一起聊天聊得尽兴的伴侣,不容易吧
关键没别的事好做,就只有聊天啊。没看到楼主写别的。
跟谁过当然不一样,这种散步聊天的生活我是过不下去的。
lz需要这种散步聊天的慢生活降降火,要不自信心夫妻关系都很受影响,哈哈。
对呀,没几个男的能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婆几十年前年轻的时候写得这么温情脉脉,能注意到女方的unspoken细节。
这是真正的默契,chemistry, soulmate.
上篇的大专生的描写和这篇比,那个只能算性冲动,根本不是爱情
扯,很多男性网友的回忆比楼主写的和老婆的回忆感人多了,比如潮水哥D哥。
其实两篇对比读就很明显一个是漂亮、不自觉的吸引、性冲动、笨拙、遗憾、以及日后不断地从记忆库里调出数据品味再用加强过的数据更新记忆库(不然哪儿还记得住那么多动作上的细节),另一个是美丽聪慧(估计到不了漂亮的程度了)、温和的舒服、慢热、条件匹配、责任等等等等。
没办法,头一个就像红烧肉色香味俱全,而后一个是可以顿顿吃的白米饭。楼主没运气碰上自己的红烧肉拌米饭,只能吃着白饭配上偶尔回忆中的红烧肉了。
简单粗暴地分析一下: 生理性吸引 VS 精神性吸引
哪一个,对男人而言,更刻骨铭心呢?
是啊,这些看起来都是爱的表达啊
除非楼主是年纪一大把没啥荷尔蒙后才遇到老婆追他,不然二十多岁就这么“细水长流”的温吞水相处,哪个女孩子会喜欢啊。
同感 感觉楼主已经写了出来,但自己或者老婆审核不过关,被 censor 掉了
很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