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为啥老美家庭不小心就破产了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5年5月18日 8点38分 PT
共 (15)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b
bluecrab
大约 10 小时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转:美国家庭为什么容易破产? 作者:吴乐旻 我贡献一个很少有人谈的角度——狗屁倒灶的账单文化。
在中国,大多数人开信箱时都不会担心什么账单的事情,因为消费基本都是货比三家、现场支付、你情我愿,很少有什么事后的账单。
但美国家庭的消费结构里,存在大量的事后账单——各种订阅服务是这样、医疗支出是这样、政府税费是这样、大宗商品的附带服务是这样、房屋的维护修理保险是这样、法律费用是这样。以至于美国影视剧里表现生活艰难的一大场景就是开信箱、拆信封、收账单。
而且账单的内容和金额往往是意料之外的。你想都想不到的支出项目,人家就把账单寄过来了。税费如此、医疗和医保更是如此。其中大多数的麻烦都来自于各种机构有意无意的故障和失误,不该收钱的收钱了,账单上还不一定写清楚。打电话去质询吧,电话半天没人接,接了电话接线员又说自己不懂,偶尔接线员磨蹭一炷香的时间说帮你取消了,但他其实只是写了个工作便签给同事,之后还是没处理——真正打电话能把错误账单和灰色账单纠正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多小的账单都能遥遥无期地耗过去,最后虱多不痒,濒于麻木。我给自己算过,如果对这些错误账单见一个解决一个的话,我得全职干这事,其它什么事都不用做了。
比如今天,我又收到两封信。一封是我和妻子前年底取消的一个医保,当时它三次发信通知我们已经取消,但后台却没有取消,导致去年一度存在双重保险,于是我们的新医保以此为由拒绝履约。
另一封是老丈人压根没有申请过的一个医保,说他申请并通过了——如果我不处理,最后大概又会影响到正常医保的履约。这两封信不是账单,但背后都意味着金钱上的纠葛,根源都是对方的失误,却要浪费我半天生命去给他们擦屁股,还擦不干净——哪怕今年搞定了,明年还能来折腾你。如果我不去擦呢,后续成千上万的损失都会接踵而来。
每一次开信箱几乎都能收获这样的”惊喜“——有税务部门一拍脑袋说你欠它钱的;有网络供应商暗改项目偷偷收费的;有去一次医院被多家机构上门收钱的;有医保说这也不能报销那不能报销的;有自费的诊所说上次现场收钱没收够的;有你已经明确取消的服务继续发货收费的;有物业委员会警告你草不够整齐、墙不够干净、门前小路沾了泥巴的——以至于开信箱、拆信是我生活中最最恶心的事情。
留学生的美国生活经验里往往包含“要勇于吵账单”的教导,还往往有“两小时谈判免去成百上千美元乱收费”的自豪经历。初听还以为美国公司宅心仁厚讲道理,其实真相是这个社会漫山遍野的灰色账单——灰色地带的乱收费,你要吵当然有希望吵赢。但明明不占理却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也比比皆是。
这涉及到美国和中国在消费文化上一个巨大的差别:在美国社会,商家不明码标价就在事后对消费者开账单,或者一开始标了价格但之后往账单上加七七八八的附加项目,这种行为是被美国消费文化所容忍的——消费者当然不喜欢,但也只是腹诽,怕自己显得没风度。而这种事后账单所纵容的猫腻,该有的一点不少。中国社会对这种事情是极端无法容忍的,收多少钱事先就要说清楚,否则就是诈骗——是的,我们在中国社会也见识了很多这样的现象,但我们管它叫诈骗,美国叫信用。
于是,美国家庭身上就好比插着很多的抽血管子,而且方方面面的人都能来插一管子。这些靠插管子做生意的偏偏还拥有最高级的议价权,什么时候插管、抽血抽多抽少他们说了算。
一些美国大明星破产的报道里常会说他有多少车、多少游艇,给人感觉是这些车和游艇让人家破产了。但其实,车和游艇不一定是直接原因。明星在车和游艇上大手大脚,说明他在消费上不够审慎,对形形色色的插管抽血恐怕也不会设防。那些抽血管子连蒙带骗,给自己填空白支票,什么富翁经得起这样放血?这种问题在暴富之后尤其严重,因为普通人对这些猫腻本来了解不够,对于“每一张签名支票都可能变成予取予求的空白支票”还没有切身的感受,乍富之后,就容易陷入事后账单的海洋。
我自己在生活上尽可能保持简单,一方面确实没有物质上太大的欲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尽可能避免被插血管子。毕竟,在美国,被插管抽血都不用涉及到买卖的同意,而往往只需一次个人信息的外泄。为了避免在扯皮中浪费生命,还是清淡的生活最好。
所以,对于美国的破产现象,恐怕不该过度归咎于破产者本人。形形色色的插管防不胜防。从政府、到医院、到保险、到电信公司……整个制度就是“插管有理”。想想美国还有惊人比例的人存在读写困难。所有因“失误”而来的血管子,他们根本无法拔除,只能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被吸血,最后房产被留置,破产,流浪。他们有什么办法呢?当他们流离失所的时候,谁来追究压垮他们的旧账单里有多少是失误者和欺诈者所炮制的?反正都是美国货真价实、引以为傲的服务业GDP。
我前几天还回答过一个本质上的姊妹问题:“美国制造业空心,GDP却是第二名中国近1.5倍。请问是什么拉高美国的GDP?” 其实美国一大半的GDP都逃不过这种变相锁定、难以比价、灰色的强制汲取的嫌疑,其中很大部分可以说是依靠作恶来创造“价值”。这种账单式汲取一般集中在服务业,而且还需要一些国内的运作,所以外国公司不太容易赚到这笔钱。正如我在那篇知乎回答里用“租值效应”解释的,这种性质的收入结构会显著膨胀一个国家的GDP。美国家庭内部随便哪件坛坛罐罐几乎都是Made in China,但是来自中国的进口额(2024年约四千亿美元)在美国GDP(29万亿美元)中的比例却只有 1.4%,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人们通常把这个现象归因于价值链高低——人家美国人赚上游高端的大头,我们赚下游低端的小头。这其实是个次要的解释。未来哪怕我们中国占据了更核心的价值链环节,只要我们作为外国人没法去争那个“狗屁倒灶”,上述比例也不会有多大变化的。我拿这个数据举例,帮助大家理解他们经济中庞大的“租值”。
昨晚写的时侯还有些微犹疑,是不是自己太矫情。今早一起床,看见上百条评论,进一步确认这是美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我在拆信看账单时也总是在心中怒喝:“国家这个鸟样,美国人怎么就不生气?!”是啊,真正制度性的痼疾,都不出现在议题里;搞来搞去就搞一点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好像民生问题都被解决了似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制度自信。
正如评论者提到的,近年来中国的移动运营商也没少学习美国经验。这种账单套路,如果不靠民间消费文化和法律的约束,是税收部门和资本天然的“创新”方向。而且它看起来很美,可以被包装为“信用社会”、”扩大内需“、“消费金融”、“服务业升级”、”先救人再谈钱“。可是这些包装的背后,是人民宝贵的生命被燃烧在无聊的扯皮之中——看病一分钟,排队两小时,账单三千元,扯皮四个月——无论创造多少GDP,这部分产值都是经济里的脓血。希望我们在未来不要陷入这个陷阱。真到那一天,家家户户身缠几十条抽血管子,那么多商家的生存捆绑其中,政府再想拨乱反正恐怕是做不到的。
花
花椒妞妞
大约 9 小时
2 楼
开头写挺好的,扯着扯着怎么开始扯中国了?给你干完事再电话催账,和先收你钱让你背三十年贷款再烂尾,哪个来钱快?
b
bluecrab
大约 9 小时
3 楼
最后一段在批判中国移动,也有账单不清楚的故意的趋势,你说的烂尾楼也是一样。
话说数据库,ERP,互联网这些老美都是第一,现在买卖东西账务会这样搞不清楚,没有议员立法吗?
g
gandofman
大约 9 小时
4 楼
东大没有个人破产吧。
q
qas168888
大约 8 小时
5 楼
确实是这样。另外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信用卡。很多美国人吃了数学不好的亏。觉得自己每个月在还款,其实大部分信用卡20%的年利息已经超过了高利贷,自己每个月还的还没有滚出来的利息多,一边每个月还在买买买继续消费。信用卡公司一边看到你这样还跟你提高额度让你继续买买买,越陷越深,如果一直意识不到,最后就会倾家荡产。
r
rosedale2000
大约 8 小时
6 楼
归根结底现在整个社会趋势就是向钱看。资本家挣多少都不满足。
像美国的医疗系统,看个病好好定个价不就完了,非得定个天价,然后医院保险个人再劳神费力地议价,如果自己不上心的话,可不是被资本家狠狠地宰一刀。
媲
媲
大约 6 小时
7 楼
gandofman 发表于 2025-05-18 07:31
东大没有个人破产吧。
确切说应该是不让个人破产,
m
momo099
大约 6 小时
8 楼
再多坑只要足够小心都是有办法避过的。很少听说省吃俭用的华人破产吧? 最大的个人破产的原因除了因病致贫,消费习惯不好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
冰
冰糖梨
大约 5 小时
9 楼
同意,很烦这种不明码标价事后寄账单的做法,中间流程要多配多少人力财力去运行啊,这些最后都是消费者承担了。 ls提什么烂尾楼,这个至少也明码标价有明确风险,想避免买现房买二手房就是了,跟这里很多时候账单根本没得选区别太大了。
h
hualihu
大约 5 小时
10 楼
尼玛文章写得方方面面很细致 有理有据
老邱从中国回来了吗?
l
louaci
大约 5 小时
11 楼
是啊,美国中产的日常生活是个巨大的rage generator,然后大家还得为了体面忍着,其实每次和医疗账单扯皮或者基本维修做很烂时每个人都想破口大骂狂竖中指拿着大锤砸烂一切,可是不行得文质彬彬扯才有可能把钱拿回来,太他妈憋屈。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都不是自己造成的每天要给别人低能贪婪给自己造成的损失擦屁股,工作如此,日常生活也是如此,try to clean up the mess made by others
b
bluecrab
大约 5 小时
12 楼
说实话,医院和保险公司这笔烂账我是真不清楚为啥医院不能明码标价。
c
chfox
大约 5 小时
13 楼
东大的人能想破产就破产吗?哈哈
m
momo099
大约 5 小时
14 楼
每次看帖都觉得。。医疗账单对美国人的阴影有这么大吗。。 我们加拿大人基本不付钱。一般到医院只需要支付停车费。 药费也可以申请很多减免的。我家老人在吃降压药,感觉也很便宜。几十块钱吃好几个月。
P
Paws
大约 5 小时
15 楼
楼主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话说国内移动的收费有些是忽悠老年人的,我家老爷子被忽悠订购了每月 20 的啥服务,自己也取消不了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在中国,大多数人开信箱时都不会担心什么账单的事情,因为消费基本都是货比三家、现场支付、你情我愿,很少有什么事后的账单。
但美国家庭的消费结构里,存在大量的事后账单——各种订阅服务是这样、医疗支出是这样、政府税费是这样、大宗商品的附带服务是这样、房屋的维护修理保险是这样、法律费用是这样。以至于美国影视剧里表现生活艰难的一大场景就是开信箱、拆信封、收账单。
而且账单的内容和金额往往是意料之外的。你想都想不到的支出项目,人家就把账单寄过来了。税费如此、医疗和医保更是如此。其中大多数的麻烦都来自于各种机构有意无意的故障和失误,不该收钱的收钱了,账单上还不一定写清楚。打电话去质询吧,电话半天没人接,接了电话接线员又说自己不懂,偶尔接线员磨蹭一炷香的时间说帮你取消了,但他其实只是写了个工作便签给同事,之后还是没处理——真正打电话能把错误账单和灰色账单纠正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多小的账单都能遥遥无期地耗过去,最后虱多不痒,濒于麻木。我给自己算过,如果对这些错误账单见一个解决一个的话,我得全职干这事,其它什么事都不用做了。
比如今天,我又收到两封信。一封是我和妻子前年底取消的一个医保,当时它三次发信通知我们已经取消,但后台却没有取消,导致去年一度存在双重保险,于是我们的新医保以此为由拒绝履约。
另一封是老丈人压根没有申请过的一个医保,说他申请并通过了——如果我不处理,最后大概又会影响到正常医保的履约。这两封信不是账单,但背后都意味着金钱上的纠葛,根源都是对方的失误,却要浪费我半天生命去给他们擦屁股,还擦不干净——哪怕今年搞定了,明年还能来折腾你。如果我不去擦呢,后续成千上万的损失都会接踵而来。
每一次开信箱几乎都能收获这样的”惊喜“——有税务部门一拍脑袋说你欠它钱的;有网络供应商暗改项目偷偷收费的;有去一次医院被多家机构上门收钱的;有医保说这也不能报销那不能报销的;有自费的诊所说上次现场收钱没收够的;有你已经明确取消的服务继续发货收费的;有物业委员会警告你草不够整齐、墙不够干净、门前小路沾了泥巴的——以至于开信箱、拆信是我生活中最最恶心的事情。
留学生的美国生活经验里往往包含“要勇于吵账单”的教导,还往往有“两小时谈判免去成百上千美元乱收费”的自豪经历。初听还以为美国公司宅心仁厚讲道理,其实真相是这个社会漫山遍野的灰色账单——灰色地带的乱收费,你要吵当然有希望吵赢。但明明不占理却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也比比皆是。
这涉及到美国和中国在消费文化上一个巨大的差别:在美国社会,商家不明码标价就在事后对消费者开账单,或者一开始标了价格但之后往账单上加七七八八的附加项目,这种行为是被美国消费文化所容忍的——消费者当然不喜欢,但也只是腹诽,怕自己显得没风度。而这种事后账单所纵容的猫腻,该有的一点不少。中国社会对这种事情是极端无法容忍的,收多少钱事先就要说清楚,否则就是诈骗——是的,我们在中国社会也见识了很多这样的现象,但我们管它叫诈骗,美国叫信用。
于是,美国家庭身上就好比插着很多的抽血管子,而且方方面面的人都能来插一管子。这些靠插管子做生意的偏偏还拥有最高级的议价权,什么时候插管、抽血抽多抽少他们说了算。
一些美国大明星破产的报道里常会说他有多少车、多少游艇,给人感觉是这些车和游艇让人家破产了。但其实,车和游艇不一定是直接原因。明星在车和游艇上大手大脚,说明他在消费上不够审慎,对形形色色的插管抽血恐怕也不会设防。那些抽血管子连蒙带骗,给自己填空白支票,什么富翁经得起这样放血?这种问题在暴富之后尤其严重,因为普通人对这些猫腻本来了解不够,对于“每一张签名支票都可能变成予取予求的空白支票”还没有切身的感受,乍富之后,就容易陷入事后账单的海洋。
我自己在生活上尽可能保持简单,一方面确实没有物质上太大的欲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尽可能避免被插血管子。毕竟,在美国,被插管抽血都不用涉及到买卖的同意,而往往只需一次个人信息的外泄。为了避免在扯皮中浪费生命,还是清淡的生活最好。
所以,对于美国的破产现象,恐怕不该过度归咎于破产者本人。形形色色的插管防不胜防。从政府、到医院、到保险、到电信公司……整个制度就是“插管有理”。想想美国还有惊人比例的人存在读写困难。所有因“失误”而来的血管子,他们根本无法拔除,只能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被吸血,最后房产被留置,破产,流浪。他们有什么办法呢?当他们流离失所的时候,谁来追究压垮他们的旧账单里有多少是失误者和欺诈者所炮制的?反正都是美国货真价实、引以为傲的服务业GDP。
我前几天还回答过一个本质上的姊妹问题:“美国制造业空心,GDP却是第二名中国近1.5倍。请问是什么拉高美国的GDP?” 其实美国一大半的GDP都逃不过这种变相锁定、难以比价、灰色的强制汲取的嫌疑,其中很大部分可以说是依靠作恶来创造“价值”。这种账单式汲取一般集中在服务业,而且还需要一些国内的运作,所以外国公司不太容易赚到这笔钱。正如我在那篇知乎回答里用“租值效应”解释的,这种性质的收入结构会显著膨胀一个国家的GDP。美国家庭内部随便哪件坛坛罐罐几乎都是Made in China,但是来自中国的进口额(2024年约四千亿美元)在美国GDP(29万亿美元)中的比例却只有 1.4%,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人们通常把这个现象归因于价值链高低——人家美国人赚上游高端的大头,我们赚下游低端的小头。这其实是个次要的解释。未来哪怕我们中国占据了更核心的价值链环节,只要我们作为外国人没法去争那个“狗屁倒灶”,上述比例也不会有多大变化的。我拿这个数据举例,帮助大家理解他们经济中庞大的“租值”。
昨晚写的时侯还有些微犹疑,是不是自己太矫情。今早一起床,看见上百条评论,进一步确认这是美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我在拆信看账单时也总是在心中怒喝:“国家这个鸟样,美国人怎么就不生气?!”是啊,真正制度性的痼疾,都不出现在议题里;搞来搞去就搞一点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好像民生问题都被解决了似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制度自信。
正如评论者提到的,近年来中国的移动运营商也没少学习美国经验。这种账单套路,如果不靠民间消费文化和法律的约束,是税收部门和资本天然的“创新”方向。而且它看起来很美,可以被包装为“信用社会”、”扩大内需“、“消费金融”、“服务业升级”、”先救人再谈钱“。可是这些包装的背后,是人民宝贵的生命被燃烧在无聊的扯皮之中——看病一分钟,排队两小时,账单三千元,扯皮四个月——无论创造多少GDP,这部分产值都是经济里的脓血。希望我们在未来不要陷入这个陷阱。真到那一天,家家户户身缠几十条抽血管子,那么多商家的生存捆绑其中,政府再想拨乱反正恐怕是做不到的。
话说数据库,ERP,互联网这些老美都是第一,现在买卖东西账务会这样搞不清楚,没有议员立法吗?
像美国的医疗系统,看个病好好定个价不就完了,非得定个天价,然后医院保险个人再劳神费力地议价,如果自己不上心的话,可不是被资本家狠狠地宰一刀。
确切说应该是不让个人破产,
老邱从中国回来了吗?
话说国内移动的收费有些是忽悠老年人的,我家老爷子被忽悠订购了每月 20 的啥服务,自己也取消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