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号 中国第一批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成功

c
cloudy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什么是太空计算卫星星座? 简单说,就是给卫星装上“最强大脑”!每颗卫星自带AI芯片和激光通信设备,12颗卫星手拉手组成“太空计算网”,能实时处理海量数据,还能互相“聊天”共享算力。比如:
算力上天:单颗卫星算力达744TOPS(相当于每秒744万亿次运算),12颗组网后总算力飙升至5POPS,相当于全球最强超算“天河三号”的太空版!
激光互联:星间激光通信速度高达100Gbps,比传统卫星快100倍,数据秒传全球! 智能在轨:卫星能自主分析遥感图像、监测气象灾害,甚至帮科学家捕捉宇宙瞬变信号(比如伽马射线暴),发现即识别,准确率99%!
有什么用?颠覆性改变来了!
天地协同计算:以前数据要传回地面算,现在太空直接处理,效率提升百倍!比如灾害监测,从“事后分析”变“实时预警”。
行业赋能:应急救援、低空经济、自动驾驶……卫星三维建模数据秒达,助力产业升级。
科研突破:搭载的X射线偏振探测器,用AI秒判宇宙信号,助力黑洞、暗物质研究。
战略布局:作为“星算”计划第一步,未来要发2800颗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太空计算网”,抢占6G、空天智能新赛道!
当卫星不再只是“传话筒”,而是“太空程序员”,人类探索宇宙的边界将被重新定义。
c
cloudy
没人注意这则消息 其实这个太空算力会在战争中发挥意想不到的强大作用 祖国一日千里!
M
MajiaLove
这么傻叉的概念也能拿来骗政府的钱?审批领导是白手套吗?
p
poopooh
美国要推出法律,严禁在地球任何角落使用
s
shenandoah1
这听起来不对啊,电能从哪来?
M
MajiaLove
上次看到同样纯骗钱完全没有任何工程价值的项目是科大系的量子通信,竟然还被他们骗成了
m
minqidev
回复 5楼 shenandoah1 的帖子
太阳能发电啊,
c
cloudy
shenandoah1 发表于 2025-05-15 12:38
这听起来不对啊,电能从哪来?

现在天上飞的卫星电能都从哪来的?
s
shenandoah1
minqidev 发表于 2025-05-15 12:39
回复 5楼 shenandoah1 的帖子
太阳能发电啊,

可是超算中心的能耗是以兆瓦为单位来表达的,哈哈。
l
longbows
cloudy 发表于 2025-05-15 12:46
现在天上飞的卫星电能都从哪来的?

查了一下,天宫的太阳能电板功率也才18KW, 不够用来维持超算
c
chen_xin_ming
太空里散热没法做强,因为没有airflow只能靠热辐射散出去。因此功率也上不去。看上去就是尬吹的概念。
m
minqidev
shenandoah1 发表于 2025-05-15 12:50
可是超算中心的能耗是以兆瓦为单位来表达的,哈哈。

你肯定是文科生吧,上面也有计算次数阿,你把类似的机器拿出来比照一下就可以了 H100是4nm4000+ TOPS FP8, 700瓦。
这里的运算能力是744, 也就是说,耗费的功率大概是 200-300瓦。
m
minqidev
chen_xin_ming 发表于 2025-05-15 13:21
太空里散热没法做强,因为没有airflow只能靠热辐射散出去。因此功率也上不去。看上去就是尬吹的概念。

为什么太空不能散热? 长时间保持在地球背面不就可以了吗? 然后通过中继卫星通信就可以了。
c
chatchat
minqidev 发表于 2025-05-15 13:39
为什么太空不能散热? 长时间保持在地球背面不就可以了吗? 然后通过中继卫星通信就可以了。

长时间地球背面就没法用太阳能电池了。难道核动力?
l
longbows
chen_xin_ming 发表于 2025-05-15 13:21
太空里散热没法做强,因为没有airflow只能靠热辐射散出去。因此功率也上不去。看上去就是尬吹的概念。

只要电力够用,散热应该不是瓶颈,因为背景是宇宙,我大致算了一下,所以即便常温下(293K),辐射走的热量折算一下,和温差30度的空气对流换热系数一个等级,只是无法像地面那样通过加快空气流速强化,但也是能通过增大散热端面积来提升。 虽然这些代价和实现难度都不一定低,但我觉得瓶颈还是电力是否够用
简简单单123
cloudy 发表于 2025-05-15 12:33
没人注意这则消息 其实这个太空算力会在战争中发挥意想不到的强大作用 祖国一日千里!


嘘... 这本来应该是个秘密 :)
y
yanhren
1. 技术可行性 AI芯片与算力:单颗卫星搭载744 TOPS算力(每秒744万亿次运算)在当前技术中已具备基础。例如,NVIDIA的最新AI芯片(如H100)已接近千TOPS级别,适应太空环境的定制化AI芯片(如抗辐射设计)虽有挑战,但通过英伟达、Intel等公司与航天企业的合作,已在试验阶段。12颗卫星组网达到5 POPS(5000万亿次运算/秒)虽 ambitious,但通过分布式计算和优化设计(如并行处理),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类似于地面超算集群的扩展。 激光通信:100 Gbps的星间激光通信速度已接近现实。SpaceX的Starlink和欧洲的Eutelsat已测试激光链路,速度可达数Gbps至数十Gbps,100 Gbps目标需突破光电转换效率和大气干扰问题,但激光通信技术(如NASA的LCRD项目)正快速发展,预计5-10年内可实现。 智能在轨处理:自主分析遥感图像和99%准确率的AI识别依托深度学习模型(如CNN、Transformer),结合高性能边缘计算,已在地面和部分低轨卫星(如Planet Labs)中验证。捕捉宇宙瞬变信号(如伽马射线暴)需高灵敏度探测器(如X射线偏振探测器),这在XMM-Newton等航天器上已有先例,AI集成可进一步提升实时性。 挑战:太空辐射、热管理、功耗优化和芯片寿命是关键瓶颈。需开发专用航天级AI硬件,并通过冗余设计降低故障率。 2. 经济可行性 研发与发射成本:单颗卫星若配备AI芯片和激光设备,制造成本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发射2800颗卫星的总成本可能达百亿美元级别,但可通过SpaceX的低成本发射(如Falcon 9,约6000美元/千克)分阶段降低。初期12颗卫星的投入约数亿美元,需政府或大型企业(如xAI、NASA)支持。 收益潜力:天地协同计算可服务灾害预警、自动驾驶等高价值行业,按年订阅制或数据服务模式,预计年收入可达数亿至十亿美元。科研数据销售和6G频谱优先权也具长期回报。 风险:初期高投入与市场接受度不确定性并存,需政府补贴或国际合作分担成本。 3. 应用与市场可行性 灾害监测与行业赋能:实时预警和三维建模数据对应急救援和低空经济(如无人机物流)需求旺盛。全球灾害损失年均超3000亿美元,实时数据可显著降低损失,市场潜力巨大。 科研突破:AI辅助宇宙信号分析可加速黑洞、暗物质研究,吸引学术界和航天机构投资(如ESA、CNSA)。 6G与战略布局:6G预计2030年起商用,太空计算网可提供低延迟、高带宽支持,抢占先机。2800颗卫星覆盖全球需5-10年建设,需与地面基站协同,面临国际频谱分配和空间碎片监管挑战。 竞争:SpaceX Starlink、Amazon Kuiper等已布局通信卫星,太空计算需差异化定位(如AI处理能力),否则可能被边缘化。 4. 社会与环境影响 正面:提升灾害应对效率,助推科技进步,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 负面:大量卫星发射可能增加空间碎片风险,需遵守国际空间法(如《外空条约》)和碎片 mitigation 标准。激光通信对天文观测可能造成干扰,需与天文学家协商。 5. 时间与实施路径 短期(2025-2027):12颗卫星验证技术,测试AI算力、激光通信和在轨处理,投资约5-10亿美元。 中期(2028-2032):扩展至数百颗卫星,覆盖主要区域,商业化初见成效。 长期(2033-2040):实现2800颗全球网络,主导6G和空天智能,需持续技术迭代和国际合作。 结论 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在技术上具备雏形,可行性高,但需克服硬件适配、成本回收和国际协调等挑战。其颠覆性潜力在于实时计算和6G布局,建议分阶段实施,先建小规模网络验证,再逐步扩展。若能与现有航天计划(如Starlink)合作,成功概率将显著提升。当前时间为2025年5月15日下午2:19 EDT,建议尽早启动试点项目,抢占先机。
X
XMoon
假设电力不是问题,散热是可以的,如果用70度来radiate, 根据玻尔兹曼方程, 大概需要1.4平米的散热面积来辐射1kw的热量。
M
MajiaLove
回复 17楼 yanhren 的帖子
扯这么多,就是没法回答为啥需要在最难维护、最昂贵的地方去进行大规模计算。啥低延迟,根本是瞎忽悠。延迟是定义在信号检测端到物理反应端(基于信号做出某种action的地方)之间所花的时间,中间会有信号处理和计算(包括可以用AI做计算)的环节。但是如果信号检测端在卫星上,但是所有的应用中的物理反应端都在地面(比如文字里说的啥应急救援低空经济啥的),那凭啥要把信号处理和计算搬到最贵的卫星上去啊,把检测到的信号传到地面计算完再给物理反应端整个链路的延迟几乎一样但所有工程成本低得多的多。
看看列出来的啥“AI辅助宇宙信号分析可加速黑洞、暗物质研究,吸引学术界和航天机构投资”就知道又是一个忽悠项目,分析黑洞暗物质研究的竟然会在乎早知道这个计算结果一毫秒?为啥不能在地面完成同样计算,就因为这个方案太便宜了骗不了投资人的钱?
S
Silverwing
可以在中国地表指挥中心全部化为灰烬的时候独立运算指挥核武拉全球一起死
c
chen_xin_ming
回复 18楼 XMoon 的帖子
所以我说散热没法“做强”而不是没法做 :)现在datacenter里随便一个rack就是三四十kw往上,按你的计算就要50平方米散热面积,那我发到地面上算不是更经济?除非网速受限。但文中又说了会配套激光通信,那就更没有理由非要在卫星上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