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问孩子擅长什么,是在让他做自我评判,敏感聪明的孩子是一定会内省的。不代表孩子真的不喜欢数学或者没自信 不过我也有类似考虑,所以放弃gifted学校了。孩子说现在学的东西wayyyyy too easy,但我觉得挺好的。不想抓住一点兴趣或者天赋就一直发掘,我无法想象孩子参加比赛之类的样子,就看着眼前的孩子想象不出来
数学这个东西到了algebra的时候会shuffle一下,到时候才是家长要给力的时候。之前只要on the good track就可以了。比较肤浅的一路快跑到了algebra原地打转上不去也是很frustrated。peer pressure有比没有强,学会如何想别人学习也是人生重要一课。家长沉住气,不要瞎比,压力小的时候上手推推,压力大的时候适当放手,就够了
我家没有课外数学班,连beast academy 都有一搭没一搭,没有做到超越所在年级的level。前两天和别的家长一聊,连一直说自己娃数学不好的都学到比年级超一年的级别了。
娃身边很多同学都很出色。我本来是一直信奉着小时候多培养兴趣别急着超前学习的宗旨的,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可以玩数学游戏,做BA学得深,不求学得快。这样能保持他在学校学习的专注和乐趣。
但如果别的娃都超前学就显得他无知,直接导致他对自己的数学并不是很有信心怎么办?真心不想进入rat race 赛道。心理又没强大到可以完全忽略杂音。
你要笑死我了😂😂。 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把欧拉公式拿过来,欧拉在手,统统镇压! 明天你娃就是数学CLUB最亮的崽!(你会泰勒展开吗? 看我变形超级变形) 😎😎😎。
开个玩笑,但学的超前 真的不代表什么。以后都会追平的。但思维的深度和掌握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让你孩子关注他有的!
他们小学有统计和应用,Number theory 倒是不知道。
但是我也不想教,我在想的是要不要BA多做点😂
本来是压着不走到学校教的前面,以保证他在课堂上的engagement. 不要养成以为学校教得太简单就不好好听讲的习惯。
请推荐这类书!我最喜欢买书,娃也喜欢看书。
说他不自信是因为问他觉得自己擅长什么他完全不提数学。我告诉他他数学不错呀,他说别人比我厉害多了。我费尽力气解释小学算术算得快学得超前不代表数学能力。之所以关心他是否有自信是因为很多时候兴趣和信心直接相关。有自信会更愿意学吧。 另一方面看,他还挺喜欢做BA的,我以前控制screen time不给他做,也许现在应该放开一点时间。
楼主这小孩没自信仅仅就是因为俩朋友比他超前。。。。楼主又不肯跟着学,那么就直接学个别人还不知道的。这样大家都有各自独家秘笈,不用感觉不自信了。
小学的统计是什么,我已经没关注了。aops里的统计是排列组合那一堆,算几率那个。如果在中国是高中二三年级内容。
从小知道比自己牛的人多了去了 对小孩成长好处很大。
哦哦,那是我理解错误,他们就学点mean mode median之类做做图标这样日常应用。没见有排列组合。话说排列组合我读书那会儿都是小学奥数班学的,课内好像没这内容
我现在不确定的就是这个。我和队友都是到了大学才见识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前18年有足够的自我认识和自信了。孩子从一上学就进入了强手林立的环境,一方面心态平和,一点傲气也无,另一方面,也的确少了一股“我能我可以”的意气,真不知道长远看是好是坏。
不过我也有类似考虑,所以放弃gifted学校了。孩子说现在学的东西wayyyyy too easy,但我觉得挺好的。不想抓住一点兴趣或者天赋就一直发掘,我无法想象孩子参加比赛之类的样子,就看着眼前的孩子想象不出来
那两个数学强娃跟别人玩不起来就喜欢和他一起😂
恕我直言,靠学业绝对领先保持的自信并非真正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接受自己,挑战不擅长的领域,吸引优秀的人共事。 目标是考高分或赢别人,很难长时间意气风发。因为马有失蹄,山外有山。 目标是克服自己的弱点和恐惧,才是自信的源泉。
我觉得小孩就是颗小苗,你肯定不会让一个小苗经受狂风暴雨吧。至少要茁壮长成树,经历过小雨小风,后面变成大树,才能经历狂风暴雨。 所以美国的比赛在低年龄都是鼓励为主,稍微有点样子就表扬啊发奖啊,都是为了鼓励小孩愿意进一步。
哈哈二年级吗?ba就随便让小孩自己搞好了,你应该感谢娃这两个朋友,要没这俩朋友,你家更混,现在好歹还愿意学点。我家以前也有俩家里教的多的,前一天晚上人家爸爸在家教,第二天孩子在班里吹,然后我家娃recess跟着学。那一年过得是相当省心啊。如今不在一个班了,我倒是很遗憾
这倒是,的确在peer 影响下更有动力。去年问他要不要参加袋鼠他没兴趣。今年就愿意了,因为去年俩朋友都参加了,一个还一直追问他考得怎么样。
我最初的考虑是学得超前太多就会让娃觉得学校无聊,上课就不肯好好听,影响学习习惯的养成。
其次学校早晚会教的东西,提前学了其实浪费的是在校的时间。不如把这点时间干点别的什么。
放狗搜math fiction books for elementary。 可以先去图书馆借。还可以搜math puzzle books。很多活雷锋写review的,我就不具体推荐了。
上了大学才见识到强中更有强中手——感受到了强烈的BSO的味道,两个省状元吗?哈哈哈
不不,只是我们都曾经是各自高中的第一名罢了。而且都是自推,没有费过家长一点心思。那个年代也没有课外补习这个风气。就算有竞赛培训也是学校组织不需要家长课外忙乎的。然后我们都是读书够好竞赛没戏的类别。所以对娃没有幻想。
你说的对,我太容易受周边影响焦虑了。不过能写出来有人聊一聊就感觉好多了。
我以前也是这样想。 但是后来孩子还是觉得无聊。但是我很同意你说的不要抓住一点天赋就一直发掘。
不止你。 有谣言某人当年重新开了一个学校的契机就是娃数学没进到快班。
这个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
我也觉得, “我能我可以”的心气的非常重要。孩子去太强的班,很容易让自己在学习上失去心气,早早放弃某些原本可以坚持的学科。
当年还真是人群里考进去的,还记得zoom面试考pattern, 大家把能看出来的可能都讲了,好一阵没人能再说出新的可能了,老师还在追问还有不一样的吗,我家娃就是唯一一个回答的。当然他没完全答对,后半截讲错了,但他的确看到了一个别人没看到的可能性。有了那个起头,后面别的小朋友就接出来正确答案了。
pattern 联系的是不是数学能力?考学前小娃也只能考这些了。那时候幼儿园连数到20都没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