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读史的一个疑惑: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5年4月30日 9点45分 PT
共 (3)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z
zkyqs2020
17 天
楼主 (北美华人网)
金匮之盟的独传说和三传说,哪个更合理?
金
金银岛
17 天
2 楼
关于金匮之盟的“独传说”与“三传说”的合理性,学界至今仍有争议,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但综合历史背景、政治逻辑和文献证据来看,**“三传说”可能更接近事实**,而“独传说”则更可能是宋太宗及其支持者后来的政治修饰。以下是具体分析:
---
### **1. 两种传说的核心分歧** - **独传说**:认为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之母)临终前要求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非儿子),以确保宋朝政权在开国初期的稳定。此说强调“兄终弟及”,仅涉及赵光义一人。 - **三传说**:认为杜太后要求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后,再由赵光义传位给弟弟赵廷美,最后由赵廷美传回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即“三传”)。此说试图平衡“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的矛盾。
---
### **2. 支持“三传说”更合理的理由** #### (1)**政治背景的契合** - 宋朝建立初期,政权不稳,北方有强敌(如契丹),内部藩镇势力未完全驯服。杜太后作为五代乱世的亲历者,可能更倾向于确保成年君主继位(赵光义时年29岁,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仅10岁),但未必完全排斥赵匡胤一脉的后续继承权。“三传说”更能体现这种折中安排。 - 若仅要求传位赵光义(独传说),则完全剥夺赵匡胤子孙的继承权,显得过于极端,不符合传统宗法伦理。
#### (2)**赵光义即位后的行为佐证** - 赵光义继位后,最初确实重用弟弟赵廷美,并封赵德昭为皇子,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自杀、赵廷美被贬而死。这些事件可视为对“三传”约定的逐步破坏。若金匮之盟仅为“独传”,赵光义无需对赵廷美和赵德昭如此忌惮。 - 赵光义晚年坚持传位亲子(赵恒,即宋真宗),侧面说明“三传说”原本存在,但被他刻意淡化。
#### (3)**文献记载的倾向** - **三传说**见于《宋史·魏王廷美传》及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及杜太后要求“三传约”。虽史料晚出,但李焘治学严谨,可能参考了北宋秘档。 - **独传说**主要源自官方修订的《太祖实录》(太宗朝修改版)和《宋史·杜太后传》,更可能经过太宗朝的政治加工,以强化其继位的唯一合法性。
#### (4)**逻辑矛盾** - 若金匮之盟仅为“独传”,赵光义无需在即位六年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才突然公开此盟,且公开时已处死赵廷美、逼死赵德昭。此举更像是为既成事实补办“合法性手续”。
---
### **3. “独传说”的可能来源** - **太宗朝的政治需要**:赵光义为彻底排除赵廷美和赵德昭的继承权,可能篡改原始记录,将“三传”简化为“独传”,以强调自己继位的排他性。 - **宋代史官的修饰**:北宋中后期官方史学(如《太祖实录》多次修订)倾向于维护太宗一脉的合法性,可能淡化“三传”中的矛盾。
---
### **4. 结论** “三传说”更符合五代末期的政治伦理(如“国赖长君”与宗法制的妥协)和赵光义即位后的权力斗争逻辑。而“独传说”更可能是赵光义在巩固权力后的政治宣传产物。不过,由于金匮之盟本身缺乏原始文件,且宋代史料经过多次修改,两种说法均无法完全证实,但**“三传说”的历史合理性更高**。
z
zkyqs2020
17 天
3 楼
我也问了DS和Chatgpt, 他们都认为独传说更合理啊。
我个人觉得三传说更合理。 两宋18帝,8位出自宋太祖赵匡胤一支; 8位出自宋太宗赵光义的子孙。冥冥中也算公平了。
独传约和三传约究竟孰真孰假,还有一个有力证据,就是金兵南下的时候,宋太宗的六代孙宋高宗赵构的所作所为。
赵构在宋代的皇帝当中,是公认的最坏的大混蛋,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连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不要了,名将岳飞要北伐中原“迎回二圣”,结果就被他勾结奸相秦桧给害死了。为什么在把皇位交还宋太祖一系这件事上,赵构倒表现得如此慷慨大方呢?答案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赵构认为如果他不这样做,就保不住他个人的皇位了。南宋小朝廷若要逃脱覆灭的命运,就要早日把皇位交还宋太祖的后人。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
### **1. 两种传说的核心分歧** - **独传说**:认为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之母)临终前要求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非儿子),以确保宋朝政权在开国初期的稳定。此说强调“兄终弟及”,仅涉及赵光义一人。 - **三传说**:认为杜太后要求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后,再由赵光义传位给弟弟赵廷美,最后由赵廷美传回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即“三传”)。此说试图平衡“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的矛盾。
---
### **2. 支持“三传说”更合理的理由** #### (1)**政治背景的契合** - 宋朝建立初期,政权不稳,北方有强敌(如契丹),内部藩镇势力未完全驯服。杜太后作为五代乱世的亲历者,可能更倾向于确保成年君主继位(赵光义时年29岁,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仅10岁),但未必完全排斥赵匡胤一脉的后续继承权。“三传说”更能体现这种折中安排。 - 若仅要求传位赵光义(独传说),则完全剥夺赵匡胤子孙的继承权,显得过于极端,不符合传统宗法伦理。
#### (2)**赵光义即位后的行为佐证** - 赵光义继位后,最初确实重用弟弟赵廷美,并封赵德昭为皇子,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自杀、赵廷美被贬而死。这些事件可视为对“三传”约定的逐步破坏。若金匮之盟仅为“独传”,赵光义无需对赵廷美和赵德昭如此忌惮。 - 赵光义晚年坚持传位亲子(赵恒,即宋真宗),侧面说明“三传说”原本存在,但被他刻意淡化。
#### (3)**文献记载的倾向** - **三传说**见于《宋史·魏王廷美传》及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及杜太后要求“三传约”。虽史料晚出,但李焘治学严谨,可能参考了北宋秘档。 - **独传说**主要源自官方修订的《太祖实录》(太宗朝修改版)和《宋史·杜太后传》,更可能经过太宗朝的政治加工,以强化其继位的唯一合法性。
#### (4)**逻辑矛盾** - 若金匮之盟仅为“独传”,赵光义无需在即位六年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才突然公开此盟,且公开时已处死赵廷美、逼死赵德昭。此举更像是为既成事实补办“合法性手续”。
---
### **3. “独传说”的可能来源** - **太宗朝的政治需要**:赵光义为彻底排除赵廷美和赵德昭的继承权,可能篡改原始记录,将“三传”简化为“独传”,以强调自己继位的排他性。 - **宋代史官的修饰**:北宋中后期官方史学(如《太祖实录》多次修订)倾向于维护太宗一脉的合法性,可能淡化“三传”中的矛盾。
---
### **4. 结论** “三传说”更符合五代末期的政治伦理(如“国赖长君”与宗法制的妥协)和赵光义即位后的权力斗争逻辑。而“独传说”更可能是赵光义在巩固权力后的政治宣传产物。不过,由于金匮之盟本身缺乏原始文件,且宋代史料经过多次修改,两种说法均无法完全证实,但**“三传说”的历史合理性更高**。
我个人觉得三传说更合理。 两宋18帝,8位出自宋太祖赵匡胤一支; 8位出自宋太宗赵光义的子孙。冥冥中也算公平了。
独传约和三传约究竟孰真孰假,还有一个有力证据,就是金兵南下的时候,宋太宗的六代孙宋高宗赵构的所作所为。
赵构在宋代的皇帝当中,是公认的最坏的大混蛋,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连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不要了,名将岳飞要北伐中原“迎回二圣”,结果就被他勾结奸相秦桧给害死了。为什么在把皇位交还宋太祖一系这件事上,赵构倒表现得如此慷慨大方呢?答案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赵构认为如果他不这样做,就保不住他个人的皇位了。南宋小朝廷若要逃脱覆灭的命运,就要早日把皇位交还宋太祖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