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创新力不如韩国?

t
tady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韩国的创新能力,高于日本。 这句话不是笔者瞎编的,也不是韩国网友的自吹自擂,而是全球精英的共识。 2021 年 2 月 2 日,美国彭 · 博社发布了《彭 · 博创新指数排名》,韩国排名世界第 1,日本仅排在第 12 名。
2025 年 3 月 31 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2024》。该报告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维度对全球各国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韩国得分 78.1,位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一。日本得分为 74.2,位居全球第六、亚洲第二。
2024 年 9 月,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4 年全球创新指数》。根据这份报告,韩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二;日本位居世界第十一,亚洲第四。
这三个图表,可能会颠覆一些朋友的认知。历史教科书告诉他们,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发达国家,韩国是 " 亚洲四小龙 " 之一,日本比韩国强得多。他们生活中用过的日本品牌远多于韩国品牌,总觉得 " 日本货 " 比 " 韩国货 " 更高级。 但这都是过去时了,格局早就变了,韩国的风头已经盖过了日本。最新数据,2024 年韩国的人均 GDP高达3.6 万美元,超过了日本(3.3 万美元)。 问题来了,韩国是如何超越日本的?  韩国的创新之路,对中国来说有哪些启示? 韩国人比日本人更重视教育 " 科教立国 ",是韩国社会最大的共识。 韩国人在学习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2024 年韩国中小学(含高中)课外教育总支出达 29.2 万亿韩元,相当于 1500 亿元人民币。据《环球时报》报道,截至 2023 年 5 月,首尔 25 个行政区的补习班总数达到近 2.43 万家。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韩国社会的头等大事。英语听力考试期间,韩国不仅会肃清考场内外所有杂音,还会暂停全国所有飞机的起降。
高中毕业后,韩国人没有第二条路,必须上大学。据统计,69.29% 的韩国年轻人(25-34 岁)拥有大学学历,高等教育普及率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以 66%的比例位居第三。 重视教育的韩国,当然也舍得砸钱搞科研。2022 年韩国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方面投入的经费为 112.646 万亿韩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 5.21%,日本的比重为 3.42%。 人力物力财力一拥而上,自然能出成果。
以 "QS 世界大学百强榜 " 为例,2010 年的时候韩国只有两所大学上了这个榜单,分别是首尔大学和韩国科学技术院。如今,延世大学、高丽大学、浦项科技大学也进入了这个光荣榜。世界百强大学,韩国有 5 家。 与此同时,日本的优质高校却在走下坡路,百强大学数量从 5 家降为 4 家,综合排名也有所下降。根据 QS 排行榜,日本第一高校东京大学的最新排名为 32,韩国首尔大学为 31。 由此可见,韩国高等教育蒸蒸日上,日本大学原地踏步。就连日本人也承认,韩国的科研实力正在赶超日本。 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发现,韩国的 " 受关注论文 " 数量(即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排在前 10% 的论文)排名不断上升,于 2019 年超越日本。 在韩国,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高不可攀。首尔大学的教授要由总统亲自任命,教授出校从政可当长官、次官(相当于中国的部长、厅局长)。韩国科技产业反超日本 韩国不仅重视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更在乎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 应用研究主要是韩国科技公司在做。据统计,2023 年韩国前 1000 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达到了 72.5 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 3726 亿元),同比增长了 8.7%。
韩国政府有时也会给科技企业 " 补充弹药 "。今年 3 月,韩国中央政府宣布设立一项规模高达 50 万亿韩元的 " 尖端战略产业基金 ",旨在加强半导体、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动力电池、机器人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当然日本政府也想资助企业搞研发,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日本的公共债务超过其 GDP 的 2.5 倍,财政收入要拿去还债。而韩国的政府债务占 GDP 的比例为 54%,可腾挪空间就大得多。 超高的研发投入,养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据统计,韩国每 1000 名经济活动人口中有 17.4 名研究人员,每 1000 名人口中有 9.5 名研究人员,在全球居首。 韩国工程师的职业素质非常高,信奉 " 以厂为家 " 理念,勤奋刻苦,战斗力强。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韩国人均每年工作 1901 小时,位居发达国家第一位,远高于日本(1607 小时)。 正是有了韩国企业和工程师的 " 拼命三郎 " 精神,才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尤其是造船业、芯片半导体、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等)。
造船业方面,韩国虽然起步比日本晚,但技术进步速度飞快,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于 21 世纪初超越日本,登上了世界造船业的头把交椅。 芯片产业方面,韩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芯片生产基地。2024 年,韩国芯片出口额为 1419 亿美元,日本为 407 亿美元。
动力电池方面,韩国 LG 新能源、SK on 和三星 SDI 的出货量稳居全球前十,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为 20%,日本企业市占率为 6%。 消费电子方面,韩国三星是全球销量最大的手机品牌,三星回音壁是全球出货量最大的电视产品。2024 年全球 OLED 面板市场,Samsung Display 以 42.2% 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LG Display 则以 23.9% 排名第二,日本企业则沦为 "the others"。 除了先进制造业,韩国的数字经济也做得很好。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研究所 ( HAI ) ,曾对全球 36 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活力进行评估衡量。结果显示,韩国人工智能活力位居全球第七,日本则位居第九。 另外,根据胡润发布的《2024 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韩国上榜企业是日本两倍。这说明,韩国科技产业的未来潜力,大于日本。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日本人曾经是韩国人的 " 老师 ",韩国早期的工业技术都是从日本抄过来的,一些韩国企业也是靠模仿索尼松下起家的。
但经过几代韩国人的拼搏奋斗,韩国逐渐掌握了核心技术,把一些关键产业提了上去,实现了对日本的反超。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 2020 年发表的数据,在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方面,韩国位居世界第三位,超过了位居第五的日本。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的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二,韩国只位列第 17 名。 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紧缺、曾做过殖民地的国家,韩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真的很不容易。 韩国的经验和教训韩国的逆袭故事,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教育是创新的源泉和土壤。我们应该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经济社会地位,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投诉老师,学校不要动不动就给老师摊派行政任务,有关部门要保证在编老师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尊师 " 才能 " 重教 "。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体系化推进科学教育。为培养科技人才,韩国在中学阶段建设了英才学校、科学高中、科学重点学校等多种类型的科学教育学校。
高等教育阶段,我们要把文科做精,理工科做大做强。早在 2016 年,韩国就实施了 " 工科教育补贴计划 ",扩大工科专业的招生名额,减少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专业的招生名额。今年,我国的几个高校也开始朝这个方向推进。 只有高质量的理工科教育,才能培养高水平的理工类人才。而这类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嘴上说人才没用,关键要舍得给钱。根据韩国经济人总协会数据,2022 年韩国大企业员工的平均年薪(不包括加班费)为 8.7130 万美元(相当于 63 万元人民币),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五。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韩国发展模式的两大缺陷," 以大欺小 " 和 " 内卷化 "。第一,韩国财阀势力过强,大企业熔断了社会关键资源,初创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根据经济学家朴尚仁的专著《财阀共和国》,五大企业集团的总销售额一直占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2012 年更是超过了 70%。在这种环境下,韩国很难产生 DeepSeek 这样的 " 商业奇迹 "。 由于社会资源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所以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里挤。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太快,上班族的心理负担太重。2020 年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公团统计发现,韩国每 100 人中就有 5 人患上抑郁症。 重度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走上自杀之路。2024 年韩国自杀人数达 14439 人,平均每天有近 40 人(39.5 人)选择结束生命。
悲哀的是,我们正在步韩国的后尘,韩国有 " 加班文化 ",我们有所谓的 "996 福报 "。中国上班族实在太累了,下班还要打开手机随时待命。 这方面我们得向欧洲学习,立法保护劳动者权益。欧洲人不但反对欧洲企业欺压员工,还对所有想进入欧洲市场的企业提出了 " 不准强迫员工劳动 " 的硬性要求(大疆、海尔最近的反对加班消息,就跟欧洲有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欧洲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本身,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当作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