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历史问题,请教大家。

L
Lantianbihai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古人有为父亲避名讳的传统,为何王羲之的儿子们,名字也都带之字呢? 不需要避讳吗?
难道之字特殊或是虚字,不需避讳? 还是另有讲究?
金银岛
王羲之的儿子们(如王献之、王徽之等)名字中同样带有“之”字,这一现象确实与传统的避讳习俗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反映了东晋时期特殊的宗教、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
### 1. **“之”字并非严格避讳对象**   - **宗教符号属性**:六朝时期,“之”字是**天师道(五斗米道)信徒的标志性符号**,常用于名字末尾以示信仰。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指出,王氏家族世代信奉天师道,“之”字更多是宗教标识而非普通名讳。   - **功能性区分**:在道教传统中,“之”可能代表“道”的化身(如《道德经》“玄之又玄”),带有神圣性,因此不视为需要避讳的普通名讳。
---
### 2. **东晋避讳制度的特殊性**   - **宽松的社会风气**:东晋时期,避讳制度不如后世严格,尤其是对名字中的**虚字或宗教符号**(如“之”“道”“灵”等)常不予避讳。例如,谢安之子谢琰(字瑗度)也未避其父名“安”字。   - **双名普及**:六朝人多用双名(如王羲之、顾恺之),第二字(如“之”)常被视为装饰性或宗教性成分,避讳重点多在**单名的本字**上。
---
### 3. **家族与时代的实证案例**   - **王氏家族的延续**:王羲之的七子均以“之”字命名(如玄之、凝之、涣之等),孙辈如王桢之亦沿用此传统,说明“之”字在家族内被默认为**可重复的宗教符号**。   - **同时代其他例证**:天师道家族如琅琊颜氏(颜延之)、吴兴沈氏(沈攸之)等也普遍在名字中用“之”,进一步佐证了这一习俗。
---
### 4. **与后世避讳的对比**   - **唐代以后的严格化**:唐代《避讳录》明确要求避君主与尊长名讳,但六朝时此类规则尚未系统化。如王羲之曾祖名“览”,祖父名“正”,但其父名“旷”,而王羲之仍写“旷达”一词,可见当时避讳执行较灵活。   - **道教家族的例外**:天师道信徒将“之”视为神圣符号,甚至可能故意不避讳以彰显信仰,类似基督徒不避讳“基督”一词。
---
### 结论 王羲之家族不避“之”字,根本原因在于: 1. **“之”是天师道的宗教标识**,具有超世俗的符号意义; 2. **东晋避讳制度尚未僵化**,对虚字和宗教用字较为宽容; 3. **家族传统与时代风气**允许这种特殊命名方式。
这一现象生动反映了六朝时期**宗教信仰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及避讳文化在历史中的动态演变。
L
Lantianbihai
回复 2楼 的帖子
那祖冲之,顾恺之,桓豁之,王愉之,还有刘牢之,陈庆之,这些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名人也都是信仰五斗米道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