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大家千万不要「长时间呆在家里」

f
fhrtyju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转载自:心理师 bestta
我发现每个人都应当定期走出自己的房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是每天在公园散步半小时,可以是每月去陌生街巷徒步,重点在于保持与生活的鲜活联结。 最近看到一条评论,她是这样说的,她说:“去年有几个月的空窗期待业在家。那段时间非常焦虑,当时自己逃避一切社交,怕与人接触,怕被人问及工作的下落,变得封闭自守,仿佛身上的能量都被一点点消磨殆尽。后来,我开始去公园散步,感受阳光的温暖,去超市闲逛,慢慢我的状态变好了,运气也好的爆棚,过不久我就找到了喜欢的工作。” 长期呆在室内,本质上是在消解人与生活现场的互动。许多人误以为“宅”是高效或省力的选择,但《自然缺失症》一书中说过一句话:“人类对自然和开阔空间的渴望,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需求。” 不要长时间「呆在家里」,人的能量需要流动中生长。长期封闭的不仅是空间,更是对世界的感知力。就像一棵树若被罩上玻璃罩,看似安全,实则失去了风雨中伸展枝叶的生命力。当我们长期困在固定场景中,身体被限制,情绪会变敏感,感知会钝化,思绪反而更容易陷入重复的焦虑循环之中。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感官剥夺实验”:当人被隔绝在无声无光的空间,仅72小时就会出现幻觉和认知混乱。这恰恰说明,人类需要与外界保持适度联结,才能维持心智的鲜活。 之前看到一句话,我很触动:“当我们过度依赖“居家舒适圈”时,人会陷入一种假性安全感——害怕外界的变动,恐惧未知的挑战。但越退缩,越容易对生活产生虚无感。” 就像《瓦尔登湖》中有个常常被误解的观点:梭罗隐居是为了思考,但他每天都会步行两小时与镇民交谈。他在书中写道:“独处的珍贵,在于它能让我们更清醒地回到人群。” 真正的宁静从来不是与世隔绝,而是能在喧闹与寂静间自由地切换。 毛姆说过:“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推开家门,让光照进来,走出去,让风穿透你。在流动的风景中,人才会重新长出扎根大地的力量。
7
77kuku77
我是出门才会很焦虑 在家里一点也不焦虑反而非常开心 就会感觉这个世界好美好一定要好好活着 身体也很健康吃嘛嘛香 一出门接触人就不这么觉得了。。会焦虑的想死 会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
A
AprilPearl
是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家庭主妇容易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特别是在美国住郊区,容易跟外界接触不良,在国内住大城市好很多
s
sgvfj
这是E人说的话,I人待在家里才能舒适获得能量回复。
朱令25
古代大家闺秀讲究的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就是现代的大户人家,哪个人家的媳妇一天到晚导出去跑,不去老老实实在家带孩子孝顺公婆. 怕的就是瞎跑,钱又没挣几个瞎折腾.
t
thyk
估计是房子不够大吧,我在这里在家待着还行,一楼玩玩,二楼玩玩,前院和后院,我每天在家运动量都不小,在国内不行我每天要出去溜达一下,我在这不想出门就在后院溜达几圈
a
adsffdbhg
确实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很舒服,也不会焦虑不安不会感到孤独。我就是会经常感到孤独(我儿子正在可怕的两岁也不影响我的孤独感)。所以尽量会有太阳的时候都带娃出去晒晒阳光
朱令25
体力劳动者喜欢在户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y
yiweichancha
回复 5楼 朱令25 的帖子
更怕带着家产投奔了别人
y
yiweichancha
回复 8楼 朱令25 的帖子
苏东坡就喜欢成天在外面跑
s
saiguajiataoyan
fhrtyju 发表于 2025-04-25 09:46
转载自:心理师 bestta
我发现每个人都应当定期走出自己的房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是每天在公园散步半小时,可以是每月去陌生街巷徒步,重点在于保持与生活的鲜活联结。 最近看到一条评论,她是这样说的,她说:“去年有几个月的空窗期待业在家。那段时间非常焦虑,当时自己逃避一切社交,怕与人接触,怕被人问及工作的下落,变得封闭自守,仿佛身上的能量都被一点点消磨殆尽。后来,我开始去公园散步,感受阳光的温暖,去超市闲逛,慢慢我的状态变好了,运气也好的爆棚,过不久我就找到了喜欢的工作。” 长期呆在室内,本质上是在消解人与生活现场的互动。许多人误以为“宅”是高效或省力的选择,但《自然缺失症》一书中说过一句话:“人类对自然和开阔空间的渴望,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需求。” 不要长时间「呆在家里」,人的能量需要流动中生长。长期封闭的不仅是空间,更是对世界的感知力。就像一棵树若被罩上玻璃罩,看似安全,实则失去了风雨中伸展枝叶的生命力。当我们长期困在固定场景中,身体被限制,情绪会变敏感,感知会钝化,思绪反而更容易陷入重复的焦虑循环之中。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感官剥夺实验”:当人被隔绝在无声无光的空间,仅72小时就会出现幻觉和认知混乱。这恰恰说明,人类需要与外界保持适度联结,才能维持心智的鲜活。 之前看到一句话,我很触动:“当我们过度依赖“居家舒适圈”时,人会陷入一种假性安全感——害怕外界的变动,恐惧未知的挑战。但越退缩,越容易对生活产生虚无感。” 就像《瓦尔登湖》中有个常常被误解的观点:梭罗隐居是为了思考,但他每天都会步行两小时与镇民交谈。他在书中写道:“独处的珍贵,在于它能让我们更清醒地回到人群。” 真正的宁静从来不是与世隔绝,而是能在喧闹与寂静间自由地切换。 毛姆说过:“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推开家门,让光照进来,走出去,让风穿透你。在流动的风景中,人才会重新长出扎根大地的力量。

同意👍
m
momo风
焦虑的是,春天来了院子里的活干不完
善解人意
房子再大都没用 必须要出去一下
公用马甲45
我就是喜欢住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公园,有很多博物馆,有各式各样的展览换着来,有很多餐厅,交通方便,不用自己做饭甚至不用自己开车,不想出去就在自己家里呆着清净,无聊了就去外面逛
林一木
我可以在家宅到天荒地老! 我的后院也有花草树木,抬头也有蓝天白云,我干吗要去公园?我屋子里有我所需的一切,根本不会无聊。偶尔跟我想要花时间一起的人聚聚就足够了。 i人的快乐来自于独处啊!
d
darkhorse
我特别喜欢呆在家
h
hua1ren2
是的,万物有它内在的规律;比如早晨的阳光对我们的身体的作用好过夕阳,能量不一样。出门不一定非要见人,跟大自然互动,比如小松鼠,比如鸟儿,比如游鱼,都比 天天窝在室内好。
M
Mimi4
这种文章传达的意思不一定错误,也不一定正确。但是这种写作的方式就很有洗脑特色。
公用马甲45
公园除了蓝天白云花草树木还有喷泉有小溪有雕塑有人工精心打理的花圃,这个看腻了换那个,反正公园多的是,有的还有古迹,还有同是优哉游哉公园呆着的人,聊聊天说笑说笑。自己打理后院多累,请人打理也得自己操心不是?再说了再怎么打理自己家后院也有限,看久了就看腻了。反正我就喜欢城市生活,尤其退休了没压力,今天看这个展,明天那个活动,后天换个地方旅居一个月,一年365天不重样,哪天累了就自己家歇着没人打搅,不用做家务不用做饭,这就是我理想的回国退休生活。
c
coconuttree
AprilPearl 发表于 2025-04-25 09:56
是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家庭主妇容易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特别是在美国住郊区,容易跟外界接触不良,在国内住大城市好很多

哪里看到美国主妇心理容易出问题?美国主妇不上班,出去逛的时间不要太多啊
r
renyou
同意,年轻的时候天天野在外面,现在下班了就想待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去不同地方旅游确实是开阔眼界的必须。
g
guanshuia
我WFH好几年了,挺快乐的,没觉得有啥能量流失😄
m
morgan888
回复 1楼 fhrtyju 的帖子
美国什么样的房子 无声 无光? 什么样房子 看不到落叶 看不到花? 到处是割草的声音 前院后院阳光还少吗? 春天街上有花 院子随便种点花草 秋天整理落叶 要花不少时间啊 好多华人家庭地下室就有乒乓球 与自然界接触最好的办法是 种菜 种花 种树吧? 打坐 冥想 太极 瑜伽 这才是真正保持健康吧 如果经常 参加教会佛堂聚会 难道还没有人聊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