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女儿走过抑郁的那些年

2
23urfur12
谢谢楼主分享,楼主辛苦了!近年来越来越觉得世界上最爱自己的是妈妈,你的女儿有妈妈的爱和支持,走过阴霾,真是太不容易了~
x
xuehui
回复 1楼 公用马甲40 的帖子
父母很伟大!祝福楼主一家!
1
111111
很想知道生病原因,请楼主继续讲讲。我女儿跟你女儿性格很像,好担心
小金猪
tomjust 发表于 2025-04-23 23:24
我是从身边真正抑郁的例子出发,不是用新闻报道来作为自己的消息来源

但是你不可能接触过所有种类啊,我身边就是看上去很幽默阳光也有朋友,但是内心孤独,突然就出事。也有起不来床的。但共同点是敏感要强,对自己要求高,不能接受自己普通
公用马甲40
annabel1832 发表于 2025-04-23 23:12
仅从文章描述,我看不出来你女儿真的走出来抑郁。 可能只是掩饰起来,不让父母不开心。

她的个性一直很直接,从不掩饰情绪,那天她对我说出那段话时,我相信她是真的觉得自己走出来了。那一刻我很欣慰,但我心底里也有隐约担忧,不知道未来是否还有可能反复。
唯一让我们感到些许安心的是,这些年她慢慢学会了怎么面对失败,也在逐渐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她假期在家和我们相处的状态,让我们能感受到她的成长和平稳,我们的交流也更自然轻松。看到她变得越来越柔软,我们相信她是在慢慢变好。
l
littlegrass1
公用马甲40 发表于 2025-04-23 21:20
前天看到那位妈妈关于她儿子抑郁症的帖子,我几次看的泪流满面。我的女儿也是在15岁那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那位妈妈说出的,以及没有说出口的细节,我大概都能理解,因为我都曾走过。她提到一句话,大意是 “这件事就像箭头断在身体里,余生都是凌迟”。 那种痛苦和煎熬,真的只有亲身经历过得人,才会懂得。
我女儿从确诊到后来基本恢复,大概用了五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漫长得仿佛我又走过了一生。看到这位妈妈,如同当年的我一样在黑暗中疲惫不堪,想着她的孩子,正经历着我女儿曾经的挣扎,我觉得也许我应该讲一讲我们的这一段历程。 希望这些话,能给此刻正在黑暗里的人,带去哪怕一丝光亮。
我想先说说女儿的性格和特质,因为这在她的生病过程,以及我们后来所做的很多决定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她聪明、善良,喜欢运动(在生病前)。但她有一些让人担心的地方——性格刻板、固执,过于幼稚。和很多这个年纪患抑郁症的孩子一样,她是个高度敏感、追求完美、非常要强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生病前,她成绩优异,参加很多课外活动,几乎事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其实在八年级的时候,她的状态就已经不太对劲了。当时她变得冷漠、容易发脾气。我们曾经建议带她去看看Psychiatrist,但她极力反对,我们也就没坚持。那年暑假,我们还是决定让她回国去外婆家住了几个月,想着换个环境可能会有帮助。那段时间她的情绪确实有一些好转。然而进入高中后,繁重的学业和密集的活动最终还是压垮了她,原本就紧绷的那根弦在十年级开学不久后终于断了,她开始明显地陷入抑郁。她生病后,我一直在反思她为什么会抑郁。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与她的性格、当时所处的环境,还有我们做父母的忽视与误判都有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依然痛彻心扉。还是先说说那些对她病情真正有帮助的事吧。
药,Psychiatrist, 和Therapist
她确诊之后,我们开始到处给她找医生。美国的医疗系统大家都了解 ——专科医生很难约,我们真的是病急乱投医。一开始找到几个Psychiatrist都不理想,对她帮助不大,反而让她对就医产生了很多的抗拒和不信任。大约半年多以后,我才从她一个同学妈妈那里得知一位很不错的Psychiatrist。见了这个医生以后,她对就医的抵触情绪减轻了不少。用药方面,医生也是不断给她试药。找到一个合适的therapist更是难上加难。我女儿曾经说过和therapist谈话就像是把结痂的伤口重新扒开,那种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所以,她很难信任一个人,也很难真正愿意打开自己。为了尽量减少她的痛苦,我们每次换therapist前,都会和therapist约个比较长的appointment, 细说我女儿的情况,也帮她筛选一下。 在我看来,药物和就医虽然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它们至少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些基础的支持,是我们在最混乱、最无助的时候所能抓住的第一根稻草。
寻求学校帮助以及是否应该退学
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讲的是如何救助一只陷入泥潭的小象。那一刻我感到,那只拼命挣扎的小象,正像我当时患有抑郁症的女儿;而我,就像泥潭边不停悲鸣、却又无能为力的母象。最让我煎熬和心碎的,是看到她一次次尝试站起来,却又一次次跌倒的过程。确诊后的最初几个月里,除了偶尔一两天,她几乎都在房间里睡觉。去看医生时,我们常常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她是否真的愿意去。有几次,我们甚至已经到了医生办公室的停车场,她还是临时决定回家。我们既知道她在痛苦中挣扎,又难过她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是双倍的痛苦!
她确诊了之后,我们联系了她的各科老师,并通知了她的counselor,也开始了定期和counselor见面。她的counselor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包括建议把部分课程换成网课,并为她安排了家教老师来家里上课。我最感激这位counselor的一点,是她始终敞开自己的办公室,让女儿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去找她。在女儿偶尔去学校的那些天,如果情绪崩溃了,她就会去counselor的办公室慢慢平静自己。她很多的任课老师都很理解同情她,有一位老师还给她发邮件并送她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在当时对她来说却无比重要。我们也曾和counselor聊过是否应该让她gap year. 但我女儿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说她宁愿去死也不愿意gap year。十年级的学生需要参加PSAT考试,考试之前,她已经连续几周几乎都在床上度过。可就在考试那天早上,她自己还是起来去参加了考试。我们清楚她当时根本无力承担正常的学业压力,但也没有强行要求她休学。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哪怕只是偶尔去学校一趟,哪怕只是坚持上一节课,都是她拼尽全力的挣扎。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她情绪稳定的那一天,送她去学校。有时候她能坚持半天,有时候只能上一节课便要回来。当时我们并不确定这种勉强的坚持是否对她有益,还是会加重她的负担。但回头看,那或许正是最适合她的一种方式。不是逃避,也不是强逼,而是在她尚有一点力气的时候,给她机会,也给她选择的尊重。
打游戏
抑郁的人什么也不想做,也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她们就仿佛永远被一团厚重的乌云笼罩着,生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最严重的时候她是不会打游戏的,她只是目光呆滞,肢体僵硬,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她状态比较稳定一些时,她爸爸专门买了一台游戏电脑,计划陪她打Dota,可惜实在是学不会。于是我们就鼓励她和朋友打游戏,也陪她一起看league of legends的比赛。发病几年后,她的性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曾经喜欢的事情她再也不做了,很少愿意出门。很难想象她和几年前那个经常跑一万米的小姑娘竟是同一个人。游戏几乎成了她的社交圈,在游戏里,她和朋友组队打比赛,我们偶尔会听到她久违的笑声。尽管沉迷于游戏有很多问题,但我始终有个很朴素的想法—只要她对这个世界有所依恋就好,哪怕这份依恋来自游戏。基于同样的念头,我给她买化妆品和各种衣服,也总是第一时间带她去尝试新开的甜品店。我唯一的心愿,是这些平凡又的小快乐,能为她的生活添上一点点色彩。
朋友的力量
她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市。她是个不善社交的孩子。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滞后对她的情绪也很有影响,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属于她的圈子,她和这些孩子一起参加竟赛,其中最核心的几个孩子慢慢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刚刚发病的那几个月,几乎每个朋友都来看她,陪她聊天。有一位男生,让她难过的时候就发信息给他,他总是很快就回复她,哪怕是在深夜。还有一个女生,特意为她准备好了几门课的课堂笔记。她起初抗拒去看Psychiatrist,也是她的一个朋友劝说下才愿意不断尝试。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时候更愿意听朋友的话。除了她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孩子也有心理问题,虽然没有她这么严重。他们这个小圈子会经常聚在一起,用她的话说,就是有很多deep meaningful conversation。她每次从聚会回来,心情都会好一些。虽然她经常不在学校,但学校有什么活动,朋友们总会第一时间叫上她,不让她落单。高中毕业的时候,朋友们还一起提名她获得了一个象征勇气的奖。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她怎么在高中时坚持下来。他们是她在黑暗时光里最温暖的支持。
做父母的坚持
在她刚发病的那一年,我曾经常幻想她能很快恢复。后来我逐渐明白,这是一场长久的battle。我曾想过辞职在家陪她,我老公是老师,在家的时间很多,但女儿和我更亲近。那时我和一个朋友聊过这个想法。这个朋友她年轻时也经历过抑郁,她告诉我,当年她妈妈脸上那种无声的担忧,反而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我想到我的女儿,她非常敏感,连我语气里一点点的不愉快,她都能察觉。如果我真的辞职,她也许会觉得连我都为她放弃了一切,这种愧疚感可能会让她更加难受。
 我们不再希望奇迹会发生。只是专注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比如她今天下楼来,和爸爸聊了一会天;又或者她愿意出门,和朋友玩了一个晚上。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她心情好的时候,我会鼓励她给我做午饭,然后我中午从公司赶回来和她一起吃饭。那时我常想,如果她能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其实也挺好。但她只要情绪稍微稳定下来,就会想到她在学业上落下的东西,而一旦想到这一点,她的焦虑就会迅速反弹。仿佛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我有时候真希望她能学会“躺平”,但她就是做不到。我们做父母的,也只能尽力来帮助她。她爸爸从数学和物理老师那里要来课上的notes, 偶尔帮她补个课; 我有时候会替她完成一些作业。当时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高中毕业。我们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我特别难熬的时候就上网熬夜看小说,一直看到精疲力近,仿佛这样心就不会那么痛了。谁想到渐渐地我们竟然等来了转机。因为疫情学校开始上网课,她的状态反而慢慢好转。11年级的时候,她甚至开始准备SAT和AP考试了。
因为上的是州大,她的情绪还是很低落。我们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段时间的房子,我和她爸爸轮流去住。平时我们并不打扰她,只是想让她知道:在她难过的时候,在她想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缝缝补补,把日子撑下去,一步步往前走。
大三的时候她终于转去了她想学的CS。她的情绪似乎也平稳了许多,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眼神比前两年灵动了许多。。今年一月我送她回学校,路上我们聊起那段抑郁的日子。她对我说:“妈妈,我不抑郁了,因为我现在有喜欢的专业,有工作offer,有朋友陪我,还有很向往的毕业旅行。”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仿佛心上的伤口终于开始结痂。我知道,这份担忧可能会伴随我余生——我永远无法完全放下对她再次陷入黑暗的恐惧。但至少今天,这个伤口已经慢慢愈合。
本来还想写写她生病的原因,但实在写不动了。就到这里吧。愿每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人,都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阳光。


太不容易了!祝福楼主一家。也祝福孩子善良的朋友们。
d
davina
祝福楼主一家人,很感人的分享
L
Linglinglaw
抱抱楼主。看你写的这么动人,你一定是位很棒的妈妈!恭喜你女儿走出了阴影,祝你和家人永远健康快乐
m
maggie001
回复 1楼 公用马甲40 的帖子
母亲真伟大,我看了想哭。
n
nanako2008
谢谢分享!真是太不容易了!惊心动魄!您是非常棒的母亲啊!女儿有您这样的妈妈是最大的福气!还请接着讲讲病因,我们都想get educated!
P
Peacelife
annabel1832 发表于 2025-04-23 23:21
真正抑郁的人,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模一样。甚至更乐观。但是明天可能就出问题了。。 新闻上有多少这样的报道自己可查。

读了10分钟的楼主写的文字就比楼主更清楚楼主女儿的状况了。。。呵呵
P
Peacelife
多谢楼主分享,太感动了😭 我家也有内向敏感完美主义的娃,担忧中。。
n
niggy
好久不登录留言了,这个帖子看哭我好几次。我大学的时候也抑郁两年,想休学,想自杀,但是也偶尔能发现一点生活的美好。那个时候天天在想,我会不会看见二十岁的生日的太阳升起。理解楼主描述的世界是黑暗的感觉。抱抱楼主,感觉很不容易。希望你们越来越好
v
victoria168
∼∼∼
s
sunny.li
祝福楼主和女儿,伟大的父母,如果没有多年耐心的陪伴,很难想象会怎样。抑郁了,是不是养个猫或者狗的小动物会好一些。
a
anotherhome0713
爸妈真的是又大爱的。。。太佩服了,太不容易 我第一次知道抑郁症还是一个社团认识师姐自杀了,外人看来也是很美好很善良的人,喜欢音乐艺术做各种公益,对人特别好,普通旁人根本看不出来。是她毕业工作以后才走的。也是熟悉她的朋友说,她从高中就抑郁症,自己和家人朋友努力对抗了很多年,还好没能够好。。。
G
GoldenSister
楼主是个智慧坚强的妈妈。你的平常心和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最有效的良药。不为孩子放弃工作是对的,这是你们和之前发帖那位妈妈最大的区别,显然也影响了后续的发展。其实真的,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大不了就养她/他一辈子,对吧
t
theredino
慢下来放松下来没什么紧急的事
T
The2ndLaw
楼主是个智慧坚强的妈妈。你的平常心和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最有效的良药。不为孩子放弃工作是对的,这是你们和之前发帖那位妈妈最大的区别,显然也影响了后续的发展。其实真的,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大不了就养她/他一辈子,对吧
GoldenSister 发表于 2025-04-23 23:59

别这么说, 每家情况不一样, 是否放弃工作显然不是最大的区别。 那家的情况是很复杂困难的
公用马甲40
再次谢谢大家的祝福!你们的善良让我很感动。我并不觉得自己做的多么的好,相信很多做父母的在相同的情形下都会这样的付出。我对女儿是很愧疚的,她是个高敏感,高需求的孩子,我们却没有足够重视她的异常。唉,做父母也要不断的学习。

S
Slou9900
玫瑰的故事 发表于 2025-04-23 22:55
看得我流泪!楼主夫妻都是特别好特别对的父母!我替你女儿对你们说声谢谢!
你们的心态和那份完全无条件、没有转移的爱令人感动!也令人愧疚,我相信绝大部分父母做不到这样。
祝福楼主一家!祝福楼主女儿!健康、快乐!

帮助抑郁孩子走出来的父母,是最容易直观理解,也最 able to give unconditional love 的那一批父母。走完这个过程,父母也提升了,会特别平静,特别通透
L
Lxh
wow,苦尽甘来 真不容易 非常感谢分享,你们的经历对我很有触动。我家也有一个好强的孩子。
o
oxfordmeimei
公用马甲40 发表于 2025-04-24 00:03
再次谢谢大家的祝福!你们的善良让我很感动。我并不觉得自己做的多么的好,相信很多做父母的在相同的情形下都会这样的付出。我对女儿是很愧疚的,她是个高敏感,高需求的孩子,我们却没有足够重视她的异常。唉,做父母也要不断的学习。


请教楼主可以聊聊回头看会觉得哪些地方会做不同的选择吗? 这是很多有类似孩子的家庭会有很大帮助
o
overagain
谢谢分享。祝楼主女儿和全家从此幸福健康,不再有抑郁。
o
ontheedge
点赞!祝福!
皮皮猴
祝福!祝福!再祝福!
S
Slou9900
回复 103楼 公用马甲40 的帖子
抑郁有点像感冒,得过一次就能建立一些免疫力,以后再遇到,脑子知道怎么应对。第一次抑郁是因为身体不知道怎么应对,又是个 teenager 很多人生价值没有建立起来,对事情的判断和自我评价都是不成熟的。如果能从抑郁里恢复,一定是自身认知和 coping 能力上改变很大,不再是当年第一次抑郁时陷进去的那个人了,以后应该不会对同样的 trigger 起当年第一次同样的反应。我说的是悟性高,真正在认知这方面进步的人,真正变得想得开看得远的人
公用马甲40
Slou9900 发表于 2025-04-24 00:04
帮助抑郁孩子走出来的父母,是最容易直观理解,也最 able to give unconditional love 的那一批父母。走完这个过程,父母也提升了,会特别平静,特别通透

我女儿抑郁了以后,我们给她也给自己买讨论抑郁,焦虑方面的书。我所学到的就是接受她,给她很多的爱。顺便说一下,她很喜欢一本书的书名是 Hyperbole and a Half。 那本书看起来silly and simple, 象是几岁孩子画的,但对她很有启发。
H
Harmel
感动!人生路上高高低低,祸福相依,祝福楼主一家苦尽甘来。
H
Huarenginger
虽然不太了解,但是对于抑郁症的孩子 或者甚至是成人,觉得能够感受到“爱”真的是很重要,不被周围的人排斥,不觉得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可能也就不会这么轻易抑郁吧。另外楼主能让女儿从游戏中获得快乐,这真的是太棒了! 能迈出感知快乐的一步,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c
cindy_cheng2000
很多父母都有相同经历, 抱抱。 有的妈妈辞了工作去大学附近租房子·陪伴患忧郁症的儿女。
t
tomtest
Slou9900 发表于 2025-04-24 00:17
回复 103楼 公用马甲40 的帖子
抑郁有点像感冒,得过一次就能建立一些免疫力,以后再遇到,脑子知道怎么应对。第一次抑郁是因为身体不知道怎么应对,又是个 teenager 很多人生价值没有建立起来,对事情的判断和自我评价都是不成熟的。如果能从抑郁里恢复,一定是自身认知和 coping 能力上改变很大,不再是当年第一次抑郁时陷进去的那个人了,以后应该不会对同样的 trigger 起当年第一次同样的反应。我说的是悟性高,真正在认知这方面进步的人,真正变得想得开看得远的人

人生就是这样 人人都会碰到不好的事情 有的人碰到事就会想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命运对我这么不公平 其实换个角度考虑 这何尝不是命运让你更强大的机会
你碰到一些事 克服它 以后碰到更难的 继续克服 才能慢慢内心强大
父母无条件地欣赏自己的孩子也很重要 不管孩子是down syndrome还是asd adhd 还是抑郁 还是缺胳膊少腿 只要你想 总能找到欣赏孩子的地方 华人的文化就是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好 就很难接受 其实大法官Barrett还有一个down syndrome的孩子呢 她还领养了两个孩子 一共七个孩子 老天给了什么就接受好了 不管是不够完美的父母 还是不够完美的孩子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人是完美的


G
GoldenSister
回复 117楼 The2ndLaw 的帖子
你说的对,是我太judge了。其实我们家也有类似的情况,我感同身受。在我快药绝望的时候我听了我老公的话,大不了就养她一辈子/。期望归零,反而好过了。
p
pking888
母爱伟大,楼主真棒,感谢分享,如果可以请继续写原因
人在奥村
感谢分享 你和老公真的做的太好了
p
pingfanzhilu
感人 祝福
v
vivichat
祝福,余生有更好的日子等着你们
p
purplelavender
公用马甲40 发表于 2025-04-23 21:20
前天看到那位妈妈关于她儿子抑郁症的帖子,我几次看的泪流满面。我的女儿也是在15岁那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那位妈妈说出的,以及没有说出口的细节,我大概都能理解,因为我都曾走过。她提到一句话,大意是 “这件事就像箭头断在身体里,余生都是凌迟”。 那种痛苦和煎熬,真的只有亲身经历过得人,才会懂得。
我女儿从确诊到后来基本恢复,大概用了五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漫长得仿佛我又走过了一生。看到这位妈妈,如同当年的我一样在黑暗中疲惫不堪,想着她的孩子,正经历着我女儿曾经的挣扎,我觉得也许我应该讲一讲我们的这一段历程。 希望这些话,能给此刻正在黑暗里的人,带去哪怕一丝光亮。
我想先说说女儿的性格和特质,因为这在她的生病过程,以及我们后来所做的很多决定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她聪明、善良,喜欢运动(在生病前)。但她有一些让人担心的地方——性格刻板、固执,过于幼稚。和很多这个年纪患抑郁症的孩子一样,她是个高度敏感、追求完美、非常要强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生病前,她成绩优异,参加很多课外活动,几乎事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其实在八年级的时候,她的状态就已经不太对劲了。当时她变得冷漠、容易发脾气。我们曾经建议带她去看看Psychiatrist,但她极力反对,我们也就没坚持。那年暑假,我们还是决定让她回国去外婆家住了几个月,想着换个环境可能会有帮助。那段时间她的情绪确实有一些好转。然而进入高中后,繁重的学业和密集的活动最终还是压垮了她,原本就紧绷的那根弦在十年级开学不久后终于断了,她开始明显地陷入抑郁。她生病后,我一直在反思她为什么会抑郁。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与她的性格、当时所处的环境,还有我们做父母的忽视与误判都有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依然痛彻心扉。还是先说说那些对她病情真正有帮助的事吧。
药,Psychiatrist, 和Therapist
她确诊之后,我们开始到处给她找医生。美国的医疗系统大家都了解 ——专科医生很难约,我们真的是病急乱投医。一开始找到几个Psychiatrist都不理想,对她帮助不大,反而让她对就医产生了很多的抗拒和不信任。大约半年多以后,我才从她一个同学妈妈那里得知一位很不错的Psychiatrist。见了这个医生以后,她对就医的抵触情绪减轻了不少。用药方面,医生也是不断给她试药。找到一个合适的therapist更是难上加难。我女儿曾经说过和therapist谈话就像是把结痂的伤口重新扒开,那种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所以,她很难信任一个人,也很难真正愿意打开自己。为了尽量减少她的痛苦,我们每次换therapist前,都会和therapist约个比较长的appointment, 细说我女儿的情况,也帮她筛选一下。 在我看来,药物和就医虽然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它们至少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些基础的支持,是我们在最混乱、最无助的时候所能抓住的第一根稻草。
寻求学校帮助以及是否应该退学
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讲的是如何救助一只陷入泥潭的小象。那一刻我感到,那只拼命挣扎的小象,正像我当时患有抑郁症的女儿;而我,就像泥潭边不停悲鸣、却又无能为力的母象。最让我煎熬和心碎的,是看到她一次次尝试站起来,却又一次次跌倒的过程。确诊后的最初几个月里,除了偶尔一两天,她几乎都在房间里睡觉。去看医生时,我们常常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她是否真的愿意去。有几次,我们甚至已经到了医生办公室的停车场,她还是临时决定回家。我们既知道她在痛苦中挣扎,又难过她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是双倍的痛苦!
她确诊了之后,我们联系了她的各科老师,并通知了她的counselor,也开始了定期和counselor见面。她的counselor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包括建议把部分课程换成网课,并为她安排了家教老师来家里上课。我最感激这位counselor的一点,是她始终敞开自己的办公室,让女儿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去找她。在女儿偶尔去学校的那些天,如果情绪崩溃了,她就会去counselor的办公室慢慢平静自己。她很多的任课老师都很理解同情她,有一位老师还给她发邮件并送她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在当时对她来说却无比重要。我们也曾和counselor聊过是否应该让她gap year. 但我女儿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说她宁愿去死也不愿意gap year。十年级的学生需要参加PSAT考试,考试之前,她已经连续几周几乎都在床上度过。可就在考试那天早上,她自己还是起来去参加了考试。我们清楚她当时根本无力承担正常的学业压力,但也没有强行要求她休学。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哪怕只是偶尔去学校一趟,哪怕只是坚持上一节课,都是她拼尽全力的挣扎。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她情绪稳定的那一天,送她去学校。有时候她能坚持半天,有时候只能上一节课便要回来。当时我们并不确定这种勉强的坚持是否对她有益,还是会加重她的负担。但回头看,那或许正是最适合她的一种方式。不是逃避,也不是强逼,而是在她尚有一点力气的时候,给她机会,也给她选择的尊重。
打游戏
抑郁的人什么也不想做,也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她们就仿佛永远被一团厚重的乌云笼罩着,生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最严重的时候她是不会打游戏的,她只是目光呆滞,肢体僵硬,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她状态比较稳定一些时,她爸爸专门买了一台游戏电脑,计划陪她打Dota,可惜实在是学不会。于是我们就鼓励她和朋友打游戏,也陪她一起看league of legends的比赛。发病几年后,她的性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曾经喜欢的事情她再也不做了,很少愿意出门。很难想象她和几年前那个经常跑一万米的小姑娘竟是同一个人。游戏几乎成了她的社交圈,在游戏里,她和朋友组队打比赛,我们偶尔会听到她久违的笑声。尽管沉迷于游戏有很多问题,但我始终有个很朴素的想法—只要她对这个世界有所依恋就好,哪怕这份依恋来自游戏。基于同样的念头,我给她买化妆品和各种衣服,也总是第一时间带她去尝试新开的甜品店。我唯一的心愿,是这些平凡又的小快乐,能为她的生活添上一点点色彩。
朋友的力量
她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市。她是个不善社交的孩子。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滞后对她的情绪也很有影响,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属于她的圈子,她和这些孩子一起参加竟赛,其中最核心的几个孩子慢慢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刚刚发病的那几个月,几乎每个朋友都来看她,陪她聊天。有一位男生,让她难过的时候就发信息给他,他总是很快就回复她,哪怕是在深夜。还有一个女生,特意为她准备好了几门课的课堂笔记。她起初抗拒去看Psychiatrist,也是她的一个朋友劝说下才愿意不断尝试。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时候更愿意听朋友的话。除了她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孩子也有心理问题,虽然没有她这么严重。他们这个小圈子会经常聚在一起,用她的话说,就是有很多deep meaningful conversation。她每次从聚会回来,心情都会好一些。虽然她经常不在学校,但学校有什么活动,朋友们总会第一时间叫上她,不让她落单。高中毕业的时候,朋友们还一起提名她获得了一个象征勇气的奖。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她怎么在高中时坚持下来。他们是她在黑暗时光里最温暖的支持。
做父母的坚持
在她刚发病的那一年,我曾经常幻想她能很快恢复。后来我逐渐明白,这是一场长久的battle。我曾想过辞职在家陪她,我老公是老师,在家的时间很多,但女儿和我更亲近。那时我和一个朋友聊过这个想法。这个朋友她年轻时也经历过抑郁,她告诉我,当年她妈妈脸上那种无声的担忧,反而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我想到我的女儿,她非常敏感,连我语气里一点点的不愉快,她都能察觉。如果我真的辞职,她也许会觉得连我都为她放弃了一切,这种愧疚感可能会让她更加难受。
 我们不再希望奇迹会发生。只是专注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比如她今天下楼来,和爸爸聊了一会天;又或者她愿意出门,和朋友玩了一个晚上。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她心情好的时候,我会鼓励她给我做午饭,然后我中午从公司赶回来和她一起吃饭。那时我常想,如果她能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其实也挺好。但她只要情绪稍微稳定下来,就会想到她在学业上落下的东西,而一旦想到这一点,她的焦虑就会迅速反弹。仿佛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我有时候真希望她能学会“躺平”,但她就是做不到。我们做父母的,也只能尽力来帮助她。她爸爸从数学和物理老师那里要来课上的notes, 偶尔帮她补个课; 我有时候会替她完成一些作业。当时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高中毕业。我们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我特别难熬的时候就上网熬夜看小说,一直看到精疲力近,仿佛这样心就不会那么痛了。谁想到渐渐地我们竟然等来了转机。因为疫情学校开始上网课,她的状态反而慢慢好转。11年级的时候,她甚至开始准备SAT和AP考试了。
因为上的是州大,她的情绪还是很低落。我们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段时间的房子,我和她爸爸轮流去住。平时我们并不打扰她,只是想让她知道:在她难过的时候,在她想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缝缝补补,把日子撑下去,一步步往前走。
大三的时候她终于转去了她想学的CS。她的情绪似乎也平稳了许多,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眼神比前两年灵动了许多。。今年一月我送她回学校,路上我们聊起那段抑郁的日子。她对我说:“妈妈,我不抑郁了,因为我现在有喜欢的专业,有工作offer,有朋友陪我,还有很向往的毕业旅行。”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仿佛心上的伤口终于开始结痂。我知道,这份担忧可能会伴随我余生——我永远无法完全放下对她再次陷入黑暗的恐惧。但至少今天,这个伤口已经慢慢愈合。
本来还想写写她生病的原因,但实在写不动了。就到这里吧。愿每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人,都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阳光。


感谢楼主分享👍看得泪流满面,从楼主文字里看到女儿的痛苦挣扎,她很幸运有楼主夫妻小心翼翼的呵护,有朋友老师的帮助,能走出来真是太不容易了,祝你女儿余生平安如意!
k
kittenpuppyplay
公用马甲40 发表于 2025-04-23 22:22
刚才写完以后去平复了一下心情。在这里一并谢谢各位的祝福!等我有空再写一些她抑郁的原因和warning signs吧。

太不容易了!楼主夫妇和女儿都不容易!
也期待你分享抑郁的原因和warning signs
S
SeaTac007
支持楼主!周围有抑郁症的孩子比例也不低,算是能理解这些父母的艰辛
s
sheisfree
真好啊,替你们开心。
D
Dailv22
楼主, 抱抱。 你和老公做的很好。 感谢那些给她温暖和勇气的朋友们, 这特重要。 但是, 也要教她任性和社会的复杂,不要太单纯善良, 不要轻信, 保护好自己
k
kkyx
谢谢分享,抱抱
n
nextspring
回复 1楼 公用马甲40 的帖子
谢谢分享你和女儿的历程,相信你的分享会对许多家庭有好的参考作用。 你们过程中的付出和煎熬可想而知,很庆幸你们用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得到了柳暗花明的一天。
i
ilovezheha
谢谢楼主分享,你们申请大学的时候,提到女儿的病情了吗?
一年明月
公用马甲40 发表于 2025-04-24 00:19
我女儿抑郁了以后,我们给她也给自己买讨论抑郁,焦虑方面的书。我所学到的就是接受她,给她很多的爱。顺便说一下,她很喜欢一本书的书名是 Hyperbole and a Half。 那本书看起来silly and simple, 象是几岁孩子画的,但对她很有启发。

那本书我也看过,挺可爱的。
你的女儿有你们这样的父母真是非常幸运!祝福她以后一帆风顺
彼岸天涯
楼主是一个很棒的妈妈,走出抑郁不容易,祝福!
菜菜24
看哭了,太不容易了!祝福你们!
h
heyykitty0
楼主夫妇非常down-to-earth,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楼主女儿会很好。
e
ella2013
谢谢楼主分享,真的是一位智慧又善良的妈妈,太不容易了,孩子后来走出来了真好。
m
mfc
感谢分享 楼主女儿一定很善良 友善 不然身边不会有这么愿意帮助她的老师和朋友。 话说在CS压力也很大,要继续关注女儿情绪 不行就换个简单点的公司。
y
yecemeigui
感谢分享。太不容易了,孩子后来走出来了真好。你们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爱吃烤鱼片
公用马甲40 发表于 2025-04-23 22:22
刚才写完以后去平复了一下心情。在这里一并谢谢各位的祝福!等我有空再写一些她抑郁的原因和warning signs吧。

谢谢楼主分享,家里有孩子正经历抑郁的一定会从你的帖子中找到信心和力量。
如果可以的话,也真诚希望你能分享一下孩子抑郁的原因,是内外因兼有,还是遗传天生的,发病前有哪些征兆。
v
vivian.
大大的祝福
g
goudezhuren
谢谢分享。希望孩子以后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M
Mini2020
回复 1楼 的帖子
我觉得这位lz心态比隔壁6年的要好很多 没提到孩子曾经多么优秀 隔壁不断的提以前有多优秀其实就是对孩子有达不到的期待和失望 但这个妈妈没有 我感受到的是对孩子全身心的接纳和愧疚 这就是毫无保留 unconditional love 只有这样才能治愈。隔壁的妈妈我觉得是有私心 不能接受孩子这么差还在回忆曾经的优秀。这种心态孩子必然能感受到 孩子是爱父母的 想满足父母的期望的 但达不到就会带来对自我的失望和焦虑。希望那位妈妈也能走出自我认知的困境
S
Spring2025
真不容易啊,希望他们家儿子也早点好起来
x
xiyanghong
前两天看到那位妈妈写的文字,很难过,因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帮助那位妈妈和她儿子。今天看到mm的分享,真的很感动!您和孩子爸爸真的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付出与支持孩子,提供了强大的后盾,看到孩子现在已经康复,衷心为你们全家高兴!也希望那位妈妈能够看到这个贴子,在黑暗中能够获得力量,终会有迎来曙光的那一天啊!
a
aipple
楼主和老公,还有孩子的朋友们,都好棒!
隔壁楼主的孩子也是很类似的。有的回帖不理解,觉得你就接受和躺平嘛。但其实那样的孩子是不想躺平等。是那种有目标却无能为力的感觉,天天凌迟自己。
为你高兴,孩子走出来了。也保佑那个孩子也早日走出来。
有空的时候还是请您说说发病原因。感觉这个问题对大家也会很有帮助。到底是有什么刺激吗?还是孩子个性的关系慢慢发展的?有什么cues是我们注意的呢?
D
Dailv22
niggy 发表于 2025-04-23 23:54
好久不登录留言了,这个帖子看哭我好几次。我大学的时候也抑郁两年,想休学,想自杀,但是也偶尔能发现一点生活的美好。那个时候天天在想,我会不会看见二十岁的生日的太阳升起。理解楼主描述的世界是黑暗的感觉。抱抱楼主,感觉很不容易。希望你们越来越好

抱抱
D
Dailv22
tomjust 发表于 2025-04-23 23:16
真正的抑郁是不可能掩饰的,抑郁的人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做这么复杂的任务。
真正抑郁的人从卧室门走出来都很困难,厕所都不一定去得了。

不要忘了, 有微笑型抑郁症, 更危险
T
TorontomovetoSH
公用马甲40 发表于 2025-04-23 21:20
前天看到那位妈妈关于她儿子抑郁症的帖子,我几次看的泪流满面。我的女儿也是在15岁那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那位妈妈说出的,以及没有说出口的细节,我大概都能理解,因为我都曾走过。她提到一句话,大意是 “这件事就像箭头断在身体里,余生都是凌迟”。 那种痛苦和煎熬,真的只有亲身经历过得人,才会懂得。
我女儿从确诊到后来基本恢复,大概用了五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漫长得仿佛我又走过了一生。看到这位妈妈,如同当年的我一样在黑暗中疲惫不堪,想着她的孩子,正经历着我女儿曾经的挣扎,我觉得也许我应该讲一讲我们的这一段历程。 希望这些话,能给此刻正在黑暗里的人,带去哪怕一丝光亮。
我想先说说女儿的性格和特质,因为这在她的生病过程,以及我们后来所做的很多决定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她聪明、善良,喜欢运动(在生病前)。但她有一些让人担心的地方——性格刻板、固执,过于幼稚。和很多这个年纪患抑郁症的孩子一样,她是个高度敏感、追求完美、非常要强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生病前,她成绩优异,参加很多课外活动,几乎事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其实在八年级的时候,她的状态就已经不太对劲了。当时她变得冷漠、容易发脾气。我们曾经建议带她去看看Psychiatrist,但她极力反对,我们也就没坚持。那年暑假,我们还是决定让她回国去外婆家住了几个月,想着换个环境可能会有帮助。那段时间她的情绪确实有一些好转。然而进入高中后,繁重的学业和密集的活动最终还是压垮了她,原本就紧绷的那根弦在十年级开学不久后终于断了,她开始明显地陷入抑郁。她生病后,我一直在反思她为什么会抑郁。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与她的性格、当时所处的环境,还有我们做父母的忽视与误判都有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依然痛彻心扉。还是先说说那些对她病情真正有帮助的事吧。
药,Psychiatrist, 和Therapist
她确诊之后,我们开始到处给她找医生。美国的医疗系统大家都了解 ——专科医生很难约,我们真的是病急乱投医。一开始找到几个Psychiatrist都不理想,对她帮助不大,反而让她对就医产生了很多的抗拒和不信任。大约半年多以后,我才从她一个同学妈妈那里得知一位很不错的Psychiatrist。见了这个医生以后,她对就医的抵触情绪减轻了不少。用药方面,医生也是不断给她试药。找到一个合适的therapist更是难上加难。我女儿曾经说过和therapist谈话就像是把结痂的伤口重新扒开,那种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所以,她很难信任一个人,也很难真正愿意打开自己。为了尽量减少她的痛苦,我们每次换therapist前,都会和therapist约个比较长的appointment, 细说我女儿的情况,也帮她筛选一下。 在我看来,药物和就医虽然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它们至少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些基础的支持,是我们在最混乱、最无助的时候所能抓住的第一根稻草。
寻求学校帮助以及是否应该退学
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讲的是如何救助一只陷入泥潭的小象。那一刻我感到,那只拼命挣扎的小象,正像我当时患有抑郁症的女儿;而我,就像泥潭边不停悲鸣、却又无能为力的母象。最让我煎熬和心碎的,是看到她一次次尝试站起来,却又一次次跌倒的过程。确诊后的最初几个月里,除了偶尔一两天,她几乎都在房间里睡觉。去看医生时,我们常常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她是否真的愿意去。有几次,我们甚至已经到了医生办公室的停车场,她还是临时决定回家。我们既知道她在痛苦中挣扎,又难过她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是双倍的痛苦!
她确诊了之后,我们联系了她的各科老师,并通知了她的counselor,也开始了定期和counselor见面。她的counselor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包括建议把部分课程换成网课,并为她安排了家教老师来家里上课。我最感激这位counselor的一点,是她始终敞开自己的办公室,让女儿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去找她。在女儿偶尔去学校的那些天,如果情绪崩溃了,她就会去counselor的办公室慢慢平静自己。她很多的任课老师都很理解同情她,有一位老师还给她发邮件并送她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在当时对她来说却无比重要。我们也曾和counselor聊过是否应该让她gap year. 但我女儿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说她宁愿去死也不愿意gap year。十年级的学生需要参加PSAT考试,考试之前,她已经连续几周几乎都在床上度过。可就在考试那天早上,她自己还是起来去参加了考试。我们清楚她当时根本无力承担正常的学业压力,但也没有强行要求她休学。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哪怕只是偶尔去学校一趟,哪怕只是坚持上一节课,都是她拼尽全力的挣扎。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她情绪稳定的那一天,送她去学校。有时候她能坚持半天,有时候只能上一节课便要回来。当时我们并不确定这种勉强的坚持是否对她有益,还是会加重她的负担。但回头看,那或许正是最适合她的一种方式。不是逃避,也不是强逼,而是在她尚有一点力气的时候,给她机会,也给她选择的尊重。
打游戏
抑郁的人什么也不想做,也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她们就仿佛永远被一团厚重的乌云笼罩着,生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最严重的时候她是不会打游戏的,她只是目光呆滞,肢体僵硬,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她状态比较稳定一些时,她爸爸专门买了一台游戏电脑,计划陪她打Dota,可惜实在是学不会。于是我们就鼓励她和朋友打游戏,也陪她一起看league of legends的比赛。发病几年后,她的性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曾经喜欢的事情她再也不做了,很少愿意出门。很难想象她和几年前那个经常跑一万米的小姑娘竟是同一个人。游戏几乎成了她的社交圈,在游戏里,她和朋友组队打比赛,我们偶尔会听到她久违的笑声。尽管沉迷于游戏有很多问题,但我始终有个很朴素的想法—只要她对这个世界有所依恋就好,哪怕这份依恋来自游戏。基于同样的念头,我给她买化妆品和各种衣服,也总是第一时间带她去尝试新开的甜品店。我唯一的心愿,是这些平凡又的小快乐,能为她的生活添上一点点色彩。
朋友的力量
她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市。她是个不善社交的孩子。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滞后对她的情绪也很有影响,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属于她的圈子,她和这些孩子一起参加竟赛,其中最核心的几个孩子慢慢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刚刚发病的那几个月,几乎每个朋友都来看她,陪她聊天。有一位男生,让她难过的时候就发信息给他,他总是很快就回复她,哪怕是在深夜。还有一个女生,特意为她准备好了几门课的课堂笔记。她起初抗拒去看Psychiatrist,也是她的一个朋友劝说下才愿意不断尝试。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时候更愿意听朋友的话。除了她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孩子也有心理问题,虽然没有她这么严重。他们这个小圈子会经常聚在一起,用她的话说,就是有很多deep meaningful conversation。她每次从聚会回来,心情都会好一些。虽然她经常不在学校,但学校有什么活动,朋友们总会第一时间叫上她,不让她落单。高中毕业的时候,朋友们还一起提名她获得了一个象征勇气的奖。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她怎么在高中时坚持下来。他们是她在黑暗时光里最温暖的支持。
做父母的坚持
在她刚发病的那一年,我曾经常幻想她能很快恢复。后来我逐渐明白,这是一场长久的battle。我曾想过辞职在家陪她,我老公是老师,在家的时间很多,但女儿和我更亲近。那时我和一个朋友聊过这个想法。这个朋友她年轻时也经历过抑郁,她告诉我,当年她妈妈脸上那种无声的担忧,反而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我想到我的女儿,她非常敏感,连我语气里一点点的不愉快,她都能察觉。如果我真的辞职,她也许会觉得连我都为她放弃了一切,这种愧疚感可能会让她更加难受。
 我们不再希望奇迹会发生。只是专注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比如她今天下楼来,和爸爸聊了一会天;又或者她愿意出门,和朋友玩了一个晚上。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她心情好的时候,我会鼓励她给我做午饭,然后我中午从公司赶回来和她一起吃饭。那时我常想,如果她能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其实也挺好。但她只要情绪稍微稳定下来,就会想到她在学业上落下的东西,而一旦想到这一点,她的焦虑就会迅速反弹。仿佛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我有时候真希望她能学会“躺平”,但她就是做不到。我们做父母的,也只能尽力来帮助她。她爸爸从数学和物理老师那里要来课上的notes, 偶尔帮她补个课; 我有时候会替她完成一些作业。当时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高中毕业。我们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我特别难熬的时候就上网熬夜看小说,一直看到精疲力近,仿佛这样心就不会那么痛了。谁想到渐渐地我们竟然等来了转机。因为疫情学校开始上网课,她的状态反而慢慢好转。11年级的时候,她甚至开始准备SAT和AP考试了。
因为上的是州大,她的情绪还是很低落。我们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段时间的房子,我和她爸爸轮流去住。平时我们并不打扰她,只是想让她知道:在她难过的时候,在她想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缝缝补补,把日子撑下去,一步步往前走。
大三的时候她终于转去了她想学的CS。她的情绪似乎也平稳了许多,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眼神比前两年灵动了许多。。今年一月我送她回学校,路上我们聊起那段抑郁的日子。她对我说:“妈妈,我不抑郁了,因为我现在有喜欢的专业,有工作offer,有朋友陪我,还有很向往的毕业旅行。”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仿佛心上的伤口终于开始结痂。我知道,这份担忧可能会伴随我余生——我永远无法完全放下对她再次陷入黑暗的恐惧。但至少今天,这个伤口已经慢慢愈合。
本来还想写写她生病的原因,但实在写不动了。就到这里吧。愿每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人,都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阳光。


thanks for sharing, so warm and touching
h
heyykitty0
回复 154楼 的帖子
隔壁妈妈属于内耗型,可能对自己人生也有隐隐不满,所以需要寄托,直面现实和自己内心比较困难。
u
ukulele
为什么在这样的帖子里还有人要互相比较两个抑郁的案例,东亚人爱比的习惯真是刻入基因了。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这样比来比去有什么意义
m
momclub17
真幸运啊。能从父母那得到support和爱。 我严重抑郁的时候,我妈都拒绝来帮我,不过问,美名其曰知道我心情不好不打扰我。我靠着自己从死里挣扎着爬出来了。
S
Sommer.2025
我也是没有父母的帮助,自己爬出来的。从此后明白人生只能靠自己。
橡树路上
回复 1楼 公用马甲40 的帖子
真的那种痛苦和煎熬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这份担忧会伴随余生。得过且过是现在最好的生活方式。
z
zcyq
恭喜楼上几位都走出来了
S
Sweetbitter
这是不靠吃药,完全靠自己走出来的?隔壁那个一直吃药还分量很大,会不会是反效果?
d
dapingguo1234
感谢楼主分享,请有时间一定写一下发病的原因,可以帮助到更多人。祝福楼主的女儿!
e
erder_sonne
回复 51楼 公用马甲40 的帖子
请楼主一定回来说说warning signs. 孩子这月两次起不来床,就是累,只说是身体上的。问了压力,说还可以。如何知道得干预了?心里难免焦虑
L
Lantianbihai
楼主mm和老公真伟大和真不容易,你们的耐心和正确的方法拯救了孩子,祝福你们。
楼上几位mm说得很好,这也要比较两位妈妈。 抑郁症是case by case,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没有比较的必要,更不该在不了解全部的时候下结论。
隔壁的孩子一是男孩( 好多精神类疾病都是男孩比例大,病情重),二是有来自父母两方面的基因,情况更严重和复杂。至于该不该放弃工作,每家的情况都不同。隔壁妈妈坚持工作比辞职陪儿子可能更好。
我发现大多数网友对抑郁症的认识很有限。比如认为抑郁症和正常人一模一样,( 那是没有见过严重抑郁的起不了床的病人),微笑型/ 隐蔽型的抑郁症确实更可怕。喜剧演员因抑郁而自杀的报道并不罕见。
再次祝福楼主mm和全家! 也衷心希望隔壁那位绝望的妈妈,先把自己稳定住,调整改变心态,和老公,大儿子一起,帮助小儿子走出抑郁。总是怀有希望,降低期望值,活着就是王道。
s
sayes_no
回复 1楼 公用马甲40 的帖子
看得好心酸,祝福楼主和孩子。
万宜坊
抱抱妈妈,都不容易
h
helpmama
看哭了,心疼孩子也心疼父母,太不容易。 楼主有空能不能分享一下抑郁的原因和发病前的各种征兆啊,帮助大家学习一下如何避免或者早点诊断抑郁。
紫玫瑰
公用马甲40 发表于 2025-04-23 21:20
前天看到那位妈妈关于她儿子抑郁症的帖子,我几次看的泪流满面。我的女儿也是在15岁那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那位妈妈说出的,以及没有说出口的细节,我大概都能理解,因为我都曾走过。她提到一句话,大意是 “这件事就像箭头断在身体里,余生都是凌迟”。 那种痛苦和煎熬,真的只有亲身经历过得人,才会懂得。
我女儿从确诊到后来基本恢复,大概用了五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漫长得仿佛我又走过了一生。看到这位妈妈,如同当年的我一样在黑暗中疲惫不堪,想着她的孩子,正经历着我女儿曾经的挣扎,我觉得也许我应该讲一讲我们的这一段历程。 希望这些话,能给此刻正在黑暗里的人,带去哪怕一丝光亮。
我想先说说女儿的性格和特质,因为这在她的生病过程,以及我们后来所做的很多决定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她聪明、善良,喜欢运动(在生病前)。但她有一些让人担心的地方——性格刻板、固执,过于幼稚。和很多这个年纪患抑郁症的孩子一样,她是个高度敏感、追求完美、非常要强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生病前,她成绩优异,参加很多课外活动,几乎事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其实在八年级的时候,她的状态就已经不太对劲了。当时她变得冷漠、容易发脾气。我们曾经建议带她去看看Psychiatrist,但她极力反对,我们也就没坚持。那年暑假,我们还是决定让她回国去外婆家住了几个月,想着换个环境可能会有帮助。那段时间她的情绪确实有一些好转。然而进入高中后,繁重的学业和密集的活动最终还是压垮了她,原本就紧绷的那根弦在十年级开学不久后终于断了,她开始明显地陷入抑郁。她生病后,我一直在反思她为什么会抑郁。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与她的性格、当时所处的环境,还有我们做父母的忽视与误判都有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依然痛彻心扉。还是先说说那些对她病情真正有帮助的事吧。
药,Psychiatrist, 和Therapist
她确诊之后,我们开始到处给她找医生。美国的医疗系统大家都了解 ——专科医生很难约,我们真的是病急乱投医。一开始找到几个Psychiatrist都不理想,对她帮助不大,反而让她对就医产生了很多的抗拒和不信任。大约半年多以后,我才从她一个同学妈妈那里得知一位很不错的Psychiatrist。见了这个医生以后,她对就医的抵触情绪减轻了不少。用药方面,医生也是不断给她试药。找到一个合适的therapist更是难上加难。我女儿曾经说过和therapist谈话就像是把结痂的伤口重新扒开,那种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所以,她很难信任一个人,也很难真正愿意打开自己。为了尽量减少她的痛苦,我们每次换therapist前,都会和therapist约个比较长的appointment, 细说我女儿的情况,也帮她筛选一下。 在我看来,药物和就医虽然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它们至少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些基础的支持,是我们在最混乱、最无助的时候所能抓住的第一根稻草。
寻求学校帮助以及是否应该退学
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讲的是如何救助一只陷入泥潭的小象。那一刻我感到,那只拼命挣扎的小象,正像我当时患有抑郁症的女儿;而我,就像泥潭边不停悲鸣、却又无能为力的母象。最让我煎熬和心碎的,是看到她一次次尝试站起来,却又一次次跌倒的过程。确诊后的最初几个月里,除了偶尔一两天,她几乎都在房间里睡觉。去看医生时,我们常常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她是否真的愿意去。有几次,我们甚至已经到了医生办公室的停车场,她还是临时决定回家。我们既知道她在痛苦中挣扎,又难过她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是双倍的痛苦!
她确诊了之后,我们联系了她的各科老师,并通知了她的counselor,也开始了定期和counselor见面。她的counselor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包括建议把部分课程换成网课,并为她安排了家教老师来家里上课。我最感激这位counselor的一点,是她始终敞开自己的办公室,让女儿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去找她。在女儿偶尔去学校的那些天,如果情绪崩溃了,她就会去counselor的办公室慢慢平静自己。她很多的任课老师都很理解同情她,有一位老师还给她发邮件并送她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在当时对她来说却无比重要。我们也曾和counselor聊过是否应该让她gap year. 但我女儿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说她宁愿去死也不愿意gap year。十年级的学生需要参加PSAT考试,考试之前,她已经连续几周几乎都在床上度过。可就在考试那天早上,她自己还是起来去参加了考试。我们清楚她当时根本无力承担正常的学业压力,但也没有强行要求她休学。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哪怕只是偶尔去学校一趟,哪怕只是坚持上一节课,都是她拼尽全力的挣扎。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她情绪稳定的那一天,送她去学校。有时候她能坚持半天,有时候只能上一节课便要回来。当时我们并不确定这种勉强的坚持是否对她有益,还是会加重她的负担。但回头看,那或许正是最适合她的一种方式。不是逃避,也不是强逼,而是在她尚有一点力气的时候,给她机会,也给她选择的尊重。
打游戏
抑郁的人什么也不想做,也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她们就仿佛永远被一团厚重的乌云笼罩着,生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最严重的时候她是不会打游戏的,她只是目光呆滞,肢体僵硬,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她状态比较稳定一些时,她爸爸专门买了一台游戏电脑,计划陪她打Dota,可惜实在是学不会。于是我们就鼓励她和朋友打游戏,也陪她一起看league of legends的比赛。发病几年后,她的性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曾经喜欢的事情她再也不做了,很少愿意出门。很难想象她和几年前那个经常跑一万米的小姑娘竟是同一个人。游戏几乎成了她的社交圈,在游戏里,她和朋友组队打比赛,我们偶尔会听到她久违的笑声。尽管沉迷于游戏有很多问题,但我始终有个很朴素的想法—只要她对这个世界有所依恋就好,哪怕这份依恋来自游戏。基于同样的念头,我给她买化妆品和各种衣服,也总是第一时间带她去尝试新开的甜品店。我唯一的心愿,是这些平凡又的小快乐,能为她的生活添上一点点色彩。
朋友的力量
她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市。她是个不善社交的孩子。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滞后对她的情绪也很有影响,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属于她的圈子,她和这些孩子一起参加竟赛,其中最核心的几个孩子慢慢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刚刚发病的那几个月,几乎每个朋友都来看她,陪她聊天。有一位男生,让她难过的时候就发信息给他,他总是很快就回复她,哪怕是在深夜。还有一个女生,特意为她准备好了几门课的课堂笔记。她起初抗拒去看Psychiatrist,也是她的一个朋友劝说下才愿意不断尝试。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时候更愿意听朋友的话。除了她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孩子也有心理问题,虽然没有她这么严重。他们这个小圈子会经常聚在一起,用她的话说,就是有很多deep meaningful conversation。她每次从聚会回来,心情都会好一些。虽然她经常不在学校,但学校有什么活动,朋友们总会第一时间叫上她,不让她落单。高中毕业的时候,朋友们还一起提名她获得了一个象征勇气的奖。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她怎么在高中时坚持下来。他们是她在黑暗时光里最温暖的支持。
做父母的坚持
在她刚发病的那一年,我曾经常幻想她能很快恢复。后来我逐渐明白,这是一场长久的battle。我曾想过辞职在家陪她,我老公是老师,在家的时间很多,但女儿和我更亲近。那时我和一个朋友聊过这个想法。这个朋友她年轻时也经历过抑郁,她告诉我,当年她妈妈脸上那种无声的担忧,反而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我想到我的女儿,她非常敏感,连我语气里一点点的不愉快,她都能察觉。如果我真的辞职,她也许会觉得连我都为她放弃了一切,这种愧疚感可能会让她更加难受。
 我们不再希望奇迹会发生。只是专注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比如她今天下楼来,和爸爸聊了一会天;又或者她愿意出门,和朋友玩了一个晚上。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她心情好的时候,我会鼓励她给我做午饭,然后我中午从公司赶回来和她一起吃饭。那时我常想,如果她能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其实也挺好。但她只要情绪稍微稳定下来,就会想到她在学业上落下的东西,而一旦想到这一点,她的焦虑就会迅速反弹。仿佛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我有时候真希望她能学会“躺平”,但她就是做不到。我们做父母的,也只能尽力来帮助她。她爸爸从数学和物理老师那里要来课上的notes, 偶尔帮她补个课; 我有时候会替她完成一些作业。当时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高中毕业。我们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我特别难熬的时候就上网熬夜看小说,一直看到精疲力近,仿佛这样心就不会那么痛了。谁想到渐渐地我们竟然等来了转机。因为疫情学校开始上网课,她的状态反而慢慢好转。11年级的时候,她甚至开始准备SAT和AP考试了。
因为上的是州大,她的情绪还是很低落。我们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段时间的房子,我和她爸爸轮流去住。平时我们并不打扰她,只是想让她知道:在她难过的时候,在她想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缝缝补补,把日子撑下去,一步步往前走。
大三的时候她终于转去了她想学的CS。她的情绪似乎也平稳了许多,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眼神比前两年灵动了许多。。今年一月我送她回学校,路上我们聊起那段抑郁的日子。她对我说:“妈妈,我不抑郁了,因为我现在有喜欢的专业,有工作offer,有朋友陪我,还有很向往的毕业旅行。”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仿佛心上的伤口终于开始结痂。我知道,这份担忧可能会伴随我余生——我永远无法完全放下对她再次陷入黑暗的恐惧。但至少今天,这个伤口已经慢慢愈合。
本来还想写写她生病的原因,但实在写不动了。就到这里吧。愿每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人,都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阳光。


赞楼主,太不容易了
s
soytupadre
公用马甲40 发表于 2025-04-23 21:20
前天看到那位妈妈关于她儿子抑郁症的帖子,我几次看的泪流满面。我的女儿也是在15岁那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那位妈妈说出的,以及没有说出口的细节,我大概都能理解,因为我都曾走过。她提到一句话,大意是 “这件事就像箭头断在身体里,余生都是凌迟”。 那种痛苦和煎熬,真的只有亲身经历过得人,才会懂得。
我女儿从确诊到后来基本恢复,大概用了五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漫长得仿佛我又走过了一生。看到这位妈妈,如同当年的我一样在黑暗中疲惫不堪,想着她的孩子,正经历着我女儿曾经的挣扎,我觉得也许我应该讲一讲我们的这一段历程。 希望这些话,能给此刻正在黑暗里的人,带去哪怕一丝光亮。
我想先说说女儿的性格和特质,因为这在她的生病过程,以及我们后来所做的很多决定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她聪明、善良,喜欢运动(在生病前)。但她有一些让人担心的地方——性格刻板、固执,过于幼稚。和很多这个年纪患抑郁症的孩子一样,她是个高度敏感、追求完美、非常要强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生病前,她成绩优异,参加很多课外活动,几乎事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其实在八年级的时候,她的状态就已经不太对劲了。当时她变得冷漠、容易发脾气。我们曾经建议带她去看看Psychiatrist,但她极力反对,我们也就没坚持。那年暑假,我们还是决定让她回国去外婆家住了几个月,想着换个环境可能会有帮助。那段时间她的情绪确实有一些好转。然而进入高中后,繁重的学业和密集的活动最终还是压垮了她,原本就紧绷的那根弦在十年级开学不久后终于断了,她开始明显地陷入抑郁。她生病后,我一直在反思她为什么会抑郁。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与她的性格、当时所处的环境,还有我们做父母的忽视与误判都有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依然痛彻心扉。还是先说说那些对她病情真正有帮助的事吧。
药,Psychiatrist, 和Therapist
她确诊之后,我们开始到处给她找医生。美国的医疗系统大家都了解 ——专科医生很难约,我们真的是病急乱投医。一开始找到几个Psychiatrist都不理想,对她帮助不大,反而让她对就医产生了很多的抗拒和不信任。大约半年多以后,我才从她一个同学妈妈那里得知一位很不错的Psychiatrist。见了这个医生以后,她对就医的抵触情绪减轻了不少。用药方面,医生也是不断给她试药。找到一个合适的therapist更是难上加难。我女儿曾经说过和therapist谈话就像是把结痂的伤口重新扒开,那种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所以,她很难信任一个人,也很难真正愿意打开自己。为了尽量减少她的痛苦,我们每次换therapist前,都会和therapist约个比较长的appointment, 细说我女儿的情况,也帮她筛选一下。 在我看来,药物和就医虽然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它们至少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些基础的支持,是我们在最混乱、最无助的时候所能抓住的第一根稻草。
寻求学校帮助以及是否应该退学
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讲的是如何救助一只陷入泥潭的小象。那一刻我感到,那只拼命挣扎的小象,正像我当时患有抑郁症的女儿;而我,就像泥潭边不停悲鸣、却又无能为力的母象。最让我煎熬和心碎的,是看到她一次次尝试站起来,却又一次次跌倒的过程。确诊后的最初几个月里,除了偶尔一两天,她几乎都在房间里睡觉。去看医生时,我们常常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她是否真的愿意去。有几次,我们甚至已经到了医生办公室的停车场,她还是临时决定回家。我们既知道她在痛苦中挣扎,又难过她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是双倍的痛苦!
她确诊了之后,我们联系了她的各科老师,并通知了她的counselor,也开始了定期和counselor见面。她的counselor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包括建议把部分课程换成网课,并为她安排了家教老师来家里上课。我最感激这位counselor的一点,是她始终敞开自己的办公室,让女儿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去找她。在女儿偶尔去学校的那些天,如果情绪崩溃了,她就会去counselor的办公室慢慢平静自己。她很多的任课老师都很理解同情她,有一位老师还给她发邮件并送她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在当时对她来说却无比重要。我们也曾和counselor聊过是否应该让她gap year. 但我女儿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说她宁愿去死也不愿意gap year。十年级的学生需要参加PSAT考试,考试之前,她已经连续几周几乎都在床上度过。可就在考试那天早上,她自己还是起来去参加了考试。我们清楚她当时根本无力承担正常的学业压力,但也没有强行要求她休学。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哪怕只是偶尔去学校一趟,哪怕只是坚持上一节课,都是她拼尽全力的挣扎。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她情绪稳定的那一天,送她去学校。有时候她能坚持半天,有时候只能上一节课便要回来。当时我们并不确定这种勉强的坚持是否对她有益,还是会加重她的负担。但回头看,那或许正是最适合她的一种方式。不是逃避,也不是强逼,而是在她尚有一点力气的时候,给她机会,也给她选择的尊重。
打游戏
抑郁的人什么也不想做,也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她们就仿佛永远被一团厚重的乌云笼罩着,生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最严重的时候她是不会打游戏的,她只是目光呆滞,肢体僵硬,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她状态比较稳定一些时,她爸爸专门买了一台游戏电脑,计划陪她打Dota,可惜实在是学不会。于是我们就鼓励她和朋友打游戏,也陪她一起看league of legends的比赛。发病几年后,她的性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曾经喜欢的事情她再也不做了,很少愿意出门。很难想象她和几年前那个经常跑一万米的小姑娘竟是同一个人。游戏几乎成了她的社交圈,在游戏里,她和朋友组队打比赛,我们偶尔会听到她久违的笑声。尽管沉迷于游戏有很多问题,但我始终有个很朴素的想法—只要她对这个世界有所依恋就好,哪怕这份依恋来自游戏。基于同样的念头,我给她买化妆品和各种衣服,也总是第一时间带她去尝试新开的甜品店。我唯一的心愿,是这些平凡又的小快乐,能为她的生活添上一点点色彩。
朋友的力量
她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市。她是个不善社交的孩子。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滞后对她的情绪也很有影响,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属于她的圈子,她和这些孩子一起参加竟赛,其中最核心的几个孩子慢慢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刚刚发病的那几个月,几乎每个朋友都来看她,陪她聊天。有一位男生,让她难过的时候就发信息给他,他总是很快就回复她,哪怕是在深夜。还有一个女生,特意为她准备好了几门课的课堂笔记。她起初抗拒去看Psychiatrist,也是她的一个朋友劝说下才愿意不断尝试。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时候更愿意听朋友的话。除了她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孩子也有心理问题,虽然没有她这么严重。他们这个小圈子会经常聚在一起,用她的话说,就是有很多deep meaningful conversation。她每次从聚会回来,心情都会好一些。虽然她经常不在学校,但学校有什么活动,朋友们总会第一时间叫上她,不让她落单。高中毕业的时候,朋友们还一起提名她获得了一个象征勇气的奖。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她怎么在高中时坚持下来。他们是她在黑暗时光里最温暖的支持。
做父母的坚持
在她刚发病的那一年,我曾经常幻想她能很快恢复。后来我逐渐明白,这是一场长久的battle。我曾想过辞职在家陪她,我老公是老师,在家的时间很多,但女儿和我更亲近。那时我和一个朋友聊过这个想法。这个朋友她年轻时也经历过抑郁,她告诉我,当年她妈妈脸上那种无声的担忧,反而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我想到我的女儿,她非常敏感,连我语气里一点点的不愉快,她都能察觉。如果我真的辞职,她也许会觉得连我都为她放弃了一切,这种愧疚感可能会让她更加难受。
 我们不再希望奇迹会发生。只是专注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比如她今天下楼来,和爸爸聊了一会天;又或者她愿意出门,和朋友玩了一个晚上。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她心情好的时候,我会鼓励她给我做午饭,然后我中午从公司赶回来和她一起吃饭。那时我常想,如果她能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其实也挺好。但她只要情绪稍微稳定下来,就会想到她在学业上落下的东西,而一旦想到这一点,她的焦虑就会迅速反弹。仿佛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我有时候真希望她能学会“躺平”,但她就是做不到。我们做父母的,也只能尽力来帮助她。她爸爸从数学和物理老师那里要来课上的notes, 偶尔帮她补个课; 我有时候会替她完成一些作业。当时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高中毕业。我们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我特别难熬的时候就上网熬夜看小说,一直看到精疲力近,仿佛这样心就不会那么痛了。谁想到渐渐地我们竟然等来了转机。因为疫情学校开始上网课,她的状态反而慢慢好转。11年级的时候,她甚至开始准备SAT和AP考试了。
因为上的是州大,她的情绪还是很低落。我们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段时间的房子,我和她爸爸轮流去住。平时我们并不打扰她,只是想让她知道:在她难过的时候,在她想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缝缝补补,把日子撑下去,一步步往前走。
大三的时候她终于转去了她想学的CS。她的情绪似乎也平稳了许多,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眼神比前两年灵动了许多。。今年一月我送她回学校,路上我们聊起那段抑郁的日子。她对我说:“妈妈,我不抑郁了,因为我现在有喜欢的专业,有工作offer,有朋友陪我,还有很向往的毕业旅行。”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仿佛心上的伤口终于开始结痂。我知道,这份担忧可能会伴随我余生——我永远无法完全放下对她再次陷入黑暗的恐惧。但至少今天,这个伤口已经慢慢愈合。
本来还想写写她生病的原因,但实在写不动了。就到这里吧。愿每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人,都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阳光。


像小说一样,先mark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