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is a neurodivergent individual who is thought to have an increased or deep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ensitivity to physical, emotional, or social stimuli
看哭了,妈妈和孩子都不容易,坎坷过后即是坦途,大大的祝福。 问了问chatgpt, 高需求的娃为啥更容易抑郁和一些早期的征兆。 Highly sensitive children (HSCs) are more emotionally responsive and perceptive, which can make them more vulnerable to certain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including depression. While being sensitive isn’t inherently negative, certain environments and experiences can interact with this trait in ways that increase risk. Here’s a breakdown of reasons and early signs to look out for: ⸻ Reasons Highly Sensitive Kids May Be More Prone to Depression: 1. Overstimulation and Overwhelm: • HSCs are more easily overwhelmed by sensory input or intense emotions, which can lead to chronic stress or emotional exhaustion. 2. Deep Processing of Negative Events: • They tend to deeply reflect on experiences, including negative ones. This can result in ruminating, which is linked to depression. 3. High Empathy and Emotional Absorption: • Sensitive kids may absorb others’ negative emotions or take on the emotional burdens of those around them, which can be draining. 4. Perfectionism and Self-Criticism: • Many HSCs are perfectionists or have strong internal standards. When they fall short, they may become very self-critical. 5. Environmental Factors: • Highly sensitive children thrive in supportive, calm environments. If they’re exposed to criticism, neglect, bullying, or chaos, the effects can be amplified. 6. Social Challenges: • They may struggle with feeling “different” or misunderstood, which can lead to loneliness or social withdrawal. ⸻ Early Signs of Depression in Highly Sensitive Children: 1. Increased Withdrawal: • Pulling back from friends, activities, or family they previously enjoyed. 2. Persistent Sadness or Tearfulness: • Appearing sad, hopeless, or crying more frequently. 3. Irritability or Moodiness: • Rather than sadness, some children show anger, frustration, or mood swings. 4. Physical Complaints Without Clear Cause: • Headaches, stomachaches, or fatigue may appear more often (especially in kids who can’t verbalize emotional pain). 5. Loss of Interest or Motivation: • Less interest in hobbies, lower energy, or general apathy. 6. Changes in Sleep or Appetite: • Trouble falling or staying asleep, or noticeable changes in eating habits. 7. Self-Critical Statements: • Saying things like “I’m not good enough” or “I always mess things up.” 8. Academic Changes: • Drop in grades, difficulty concentrating, or school refusal.
你和孩子很幸运碰到了好的Support from school teach and counselor. 你们也总算苦尽甘来了,太不容易了,熬了这么多年. 我们家孩子上的高排名的高中,九年级的时候开始抑郁,写死亡日记. 我写信给副校长和他们的counselor和老师们,老师们和 副校长从来没有回复过,然后辅导员过来几周后回信说让我们去看心理医生,我在发邮件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看心理医生,也已经吃药了,我只是希望学校再多鼓励鼓励他. 上个星期严重又过敏,急诊加救护车送到医院,我给所有老师写了封邮件,只有三分之一的老师回信了. 这个是我们这里最顶级的高中,就是这个样子而已,所以学校无论如何都是靠不住的.
这位妈妈也辛苦了!不是杠你哈。女儿如果有自残不想活的表现,你还较真她是不是真的抑郁症吗。无论如何不要怀疑她的情绪-来自一位父母从来不相信我得了抑郁症的抑郁症患者。
上帝啊。孩子有这样想的妈妈、孩子还能怎么活下去啊她大概死了你都不相信她是抑郁症死的、而是自己作死的……(宝宝,抱歉我用词这么直白,不是对你而是对你这个冥顽不灵的妈妈说的)
我觉着那位层主说的也没错,她的女儿更像是双相躁郁症
感谢LZ分享,如果有时间写如何发现和发病的原因,相信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其实很多案例都是在边缘,如果及时发现及早干预,可以避免很多悲剧。
重点在于:不要致孩子于百口莫辩的境地。(相信她说的话)
这句话真的感动到了我,是一个妈妈没有任何保留的爱。
我觉得这是一个catch22的情况。 能承认不足本身就说明了有一定的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情况还可以。
手动点赞 ,至理名言
楼主太不容易了,恭喜娃成功走出来
抱抱楼主。如果不是太为难的话,讲讲当初发病的原因吧。
我也有个十一二岁的女孩,聪明、要强、高敏感、对自己很harsh。我其实一直很害怕她在青春期的时候也会经历一些心理问题。到底我们能做些什么,或者不做些什么呢。
我也是。学业+家庭压力 弄的我几乎喘不过气来。试图自杀过,但很幸运被救回来了。我被救回来那一刹那哭了好久,现在我接受了自己,我就是一个既不讨喜,又能力普通的人。我的经历不会让我变成更加出色的人,只会让我更加坚强。我即蒲草,但又何如?活着能爱能恨就是上天给我们最大的恩典和祝福。
说到底抑郁症还是父母期望太高了。当父母的期望是孩子只要能健康的活着就好,孩子的抑郁症也就好了。父母首先要过心里的那道坎。
你们做父母的真的是做得很好了
楼主和老公考不考虑出本书讲讲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以先酝酿着,等时机成熟了再写。
这些经历在华人父母中尤其珍贵,满满正能量,值得被写下来被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帮助他人打开心扉去接受这个现实的世界。
直面挑战,挑战才会有可能被克服;如果逃避,困难会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巨大。
是的!确实很心疼隔壁的妈妈,希望看客口下留德,别在人家伤口上撒盐了
我记得读过一本米国心理学家的科普书,里面提到儿童很难真正抑郁,他称之为上帝给孩童阶段的一个祝福或保护伞(不是原话,大意如此)。
我觉得这个事实的推论是,做父母的要特别当心,因为孩子会在青春期失去这个保护伞。不要过分执着于外因(为什么孩子忽然变了,以前能接受的现在都不能了),也有可能只是专属于童年的免死金牌掉了……
我觉得哈,抑郁症要认真对待,不能以为身体无恙就“想开点就好了”,要千万小心避免(再次)触发。
能举个例子说说, 高敏感高需求是什么意思吗?
A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is a neurodivergent individual who is thought to have an increased or deep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ensitivity to physical, emotional, or social stimuli
高敏感的孩子心里跟明镜似,比如楼主举的例子,如果你心里对孩子有怨气(不上学不起床不考试),即使你没有想表露出来,孩子也会从蛛丝马迹感觉到。你说的话是由衷之言还是装装样子,他们很清楚。
高需求的孩子会希望有比物质层次(成绩/考试/大学)更深层的心灵交流和链接,比如人生的意义,死了会去哪里,如果都会死为什么还要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更看重高维意识层面,而不是可以触摸评价比较的物质层面,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和无意义。
父母想帮助这些孩子,自己本身就要勇敢地闯入这些意识心灵的层面进行探索,才能和孩子产生链接。
我不认为是这样。这个帖子里很多人说最差就是养一辈子,降低父母的期待值。父母的期望高不是导致子女抑郁的原因,也不是解决抑郁的关键
关键是当事人就是小孩他自己对自己要求很高。这是天生的。父母再怎么高期待,在一个自我评价合理不追求过高目标的小孩身上,最多就是让他尽早离开那个环境,整个人很丧气,但不至于抑郁。也许有特例,比例上很小。
家长放下期待值,在追求完美爱钻牛角尖的小孩身上不起作用。鉴于抑郁的小孩基本上都是这样,家长这样做对子女的帮助很小。
一定是通过经历一些事情接触一些人后小孩的认知完全改变,才能走出来
看了好感动,你们一家都很不容易,都很棒。👍
CS major 这几年压力大, 祝福楼主女儿有战胜困难的能力,越来越好!
以我个人体验,就学习成绩对自己要求高不完全是天生的,是长期在structured learning环境下逐渐形成的惯性。什么事情都有defined goal,给你梯子顺着爬上去,爬多高也可以清晰地判断、主动或被动地跟peer比较,在脑子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有一种要求高,是对创作成果要求高,attention to details, 这种天生的成分大。
因为发病时的状态不一样啊,一个是未成年人,一个是有孩子的成年人。
孩子是父母选择生出来的,孩子有病的时候,父母要负起责任探索和支持,为还没发育好的孩子领路;当有了孩子的成年人就算有抑郁症,身上还有照顾孩子的责任,很多父母有抑郁症也不会轻生,就因为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照顾。
成年人要为自己的选择和情绪负责任,比如老公是自己选的,比如孩子是自己生的。
我的至亲家人也正在和抑郁症斗争,你能够地走出来,恢复快乐的生活,你真的很棒!祝福你!
我查了查,结果发现自己是高敏感高需求
首先,很多人说最差就是养一辈子是看到可能的更差结果的无奈之举。 其次,小孩如果对自己要求不高,而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期望高可能导致孩子的压力过大而抑郁。 小孩如果对自己要求高,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当然就不期望高,反正孩子自己已经做到了。孩子可能由于来自自身的压力过大而抑郁。那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孩子抑郁之后都能帮助孩子恢复正常。那么父母不应该在孩子抑郁出现之前帮孩子减压吗?
觉得自己很牛逼在这里显摆是吧,开始看不起别的病人了…觉得人家没你坚强,就你最成功,拿出过来人的派头开始教训人了。奇葩一个。等哪天你娃得了抑郁症你再试试教训其不坚强,看看效果如何。
我特别担心这一点,娃录了这边挺好的高中,一个是住校的,我真怕娃不适应,小朋友是属于把啥都看得很重的焦虑型性格。
你这成年人和小孩子比什么担当和自愈能力啊?真是无语,说实话你这种事事都要自我标榜自我为中心的人根本不可能抑郁,不要矫情了。
楼主千万不要自责,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抑郁症的成因很复杂,每一个个体都不一样。我是独生女,青春期也因为读书压力抑郁过,父母比较疏忽,但是即使父母关注了,也不一定会有什么帮助。有些劫是必须要渡的。重要的是结局是好的,庆祝胜利✌。
是不是试试去学校和counselor面对面谈一下比较好?
我朋友家的孩子, 一开始是我家孩子(因为是同一个高中毕业的)陪着他家父母去学校见的老师, 开始也有帮着写邮件和老师联系, 后来是家长和老师自己联系的。 家长说感谢学校的老师, 如果没有这些老师, 他家孩子根本不可能高中毕业的。 他说可以说是老师一路“拽着”, “盯着” , 带着他孩子完成了学业,最后毕业后进入CC的。
我觉得“三分之一的老师回信”, 也算超过了 20% 的比例了, 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 只是一份工作。。。。。。
我我我 我最棒
我觉得那位层主符合抑郁症的一些特点,比如自卑的同时会自负(不同意我的人都是因为不理解,而不是因为我错了),但在公众场合下表示出攻击性这点在抑郁症中不常见(更多的是私人/私信场合提出过分要求)。
想想美国大众中正在经历depression 的人有15%左右,那这楼回贴的人里有些心理问题非常正常,三分之一的人在一辈子中都会或多或少抑郁过。
我的观察是, 孩子和父母都有期望在里面。 有的时候, 可能只是父母的一句无心之语, 因为高敏感, 孩子就过了脑子, 把它作为了人身目标。 有的即使在父母表达了“无所谓”之后,孩子仍旧不能释然。
还有我感觉, 孩子的社交能力或是社交中的理解能力不够成熟, 可能也有关系。 比如说, 父母可能夸了朋友家的孩子一句, 或是只是事实陈述了一下别人家孩子的长处, 孩子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暗示或是期望。 总之, 就是比较 “轴”, 容易钻牛角尖。 在对问题的处理上, 他也会偏偏选择走不通的那条路,又或者 即使 你告诉他, 把问题放一放, “车到山前必有路”,但他就是会一直想“没有路咋办?”
就是 1) 放不下 “不受自己控制的事情”, 2) 没有办法接受 “自己做不到”的结果 3)设立了不切实际的目标, 比如说人家升职, 他认为自己也要升职; 人家考“985” ,自己也要 “985” 等等
可能家境比较好的孩子容易抑郁。因为知道有父母托底,无论怎样都可以,父母都是好吃好喝的供着。如果高中毕业不上大学就去工地搬砖可能就不一样了。让孩子知道人间疾苦,感激父母的付出,负有责任感很重要。
我都在想是不是家里条件比较好 小孩想做什么马上就各种资源安排上匹配到孩子的full potential 孩子做什么都干到能力极限才停 会不会其实并不健康 家里没那么多条件去“开发”“支持”孩子的, 孩子反而没有那么被用尽。 有能力,但是有些能力不开发,有些能力少开发,会不会反而是更好的人生境界。
我也困惑像这样以后碰到事情会复发么?
这完全是头脑假设的情况。
事实是,人的心性是锻炼出来的,就跟铁是被打出来的一样:每一下的击打会带来阵痛,但恢复之后会比之前更强大,可以应对更加复杂沉重的打击。
有很多抑郁症康复者的采访都提到,他们感谢抑郁症,因为抑郁症促使他们正视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通过改变自己走出了抑郁,同时开启了全新的人生。康复后的自己脱胎换骨,以全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看世界,得到了第二次生命。
很多名人传记里面都提低谷期失落期(不一定是抑郁),允许自己停下脚步调整方向,才能更快实现生命潜力。在错误的方向上走得再快也没用,还不如停下来反思和积蓄力量。
人是在进步的, 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 我相信她是能自己处理的。
祝福楼主一家否极泰来。
你的发言我总是边看边认同。
感觉咱俩是不是都是行深沟里爬出来的,所以体会差不多?
人性是共通的
有道理。
人都有学习的能力, 她听得进父母的话,对自己有信心,又有赚钱的能力, 婚姻大事父母把把关,不要太恋爱脑,基本就可以了。 尽人事听天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最后的最后,大部分人还是对自己的评价比较正面的。温室的花朵就找个温室好了,事业生活上有父母兜底,何必没苦硬吃。
我们当年高中有一个, 而她恰恰是独生女。 多少年后, 我们高中同学聚会,提到她时, 都猜是不是父母给了她太多的关注, 所以压力大过我们。当时的同学家庭基本都是同一个研究所或是大院, 基本家庭情况都类似的, 但其他同学基本都是来自二孩或三孩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