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马甲40 发表于 2025-04-23 21:20 前天看到那位妈妈关于她儿子抑郁症的帖子,我几次看的泪流满面。我的女儿也是在15岁那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那位妈妈说出的,以及没有说出口的细节,我大概都能理解,因为我都曾走过。她提到一句话,大意是 “这件事就像箭头断在身体里,余生都是凌迟”。 那种痛苦和煎熬,真的只有亲身经历过得人,才会懂得。 我女儿从确诊到后来基本恢复,大概用了五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漫长得仿佛我又走过了一生。看到这位妈妈,如同当年的我一样在黑暗中疲惫不堪,想着她的孩子,正经历着我女儿曾经的挣扎,我觉得也许我应该讲一讲我们的这一段历程。 希望这些话,能给此刻正在黑暗里的人,带去哪怕一丝光亮。 我想先说说女儿的性格和特质,因为这在她的生病过程,以及我们后来所做的很多决定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她聪明、善良,喜欢运动(在生病前)。但她有一些让人担心的地方——性格刻板、固执,过于幼稚。和很多这个年纪患抑郁症的孩子一样,她是个高度敏感、追求完美、非常要强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生病前,她成绩优异,参加很多课外活动,几乎事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其实在八年级的时候,她的状态就已经不太对劲了。当时她变得冷漠、容易发脾气。我们曾经建议带她去看看Psychiatrist,但她极力反对,我们也就没坚持。那年暑假,我们还是决定让她回国去外婆家住了几个月,想着换个环境可能会有帮助。那段时间她的情绪确实有一些好转。然而进入高中后,繁重的学业和密集的活动最终还是压垮了她,原本就紧绷的那根弦在十年级开学不久后终于断了,她开始明显地陷入抑郁。她生病后,我一直在反思她为什么会抑郁。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与她的性格、当时所处的环境,还有我们做父母的忽视与误判都有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依然痛彻心扉。还是先说说那些对她病情真正有帮助的事吧。 药,Psychiatrist, 和Therapist 她确诊之后,我们开始到处给她找医生。美国的医疗系统大家都了解 ——专科医生很难约,我们真的是病急乱投医。一开始找到几个Psychiatrist都不理想,对她帮助不大,反而让她对就医产生了很多的抗拒和不信任。大约半年多以后,我才从她一个同学妈妈那里得知一位很不错的Psychiatrist。见了这个医生以后,她对就医的抵触情绪减轻了不少。用药方面,医生也是不断给她试药。找到一个合适的therapist更是难上加难。我女儿曾经说过和therapist谈话就像是把结痂的伤口重新扒开,那种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所以,她很难信任一个人,也很难真正愿意打开自己。为了尽量减少她的痛苦,我们每次换therapist前,都会和therapist约个比较长的appointment, 细说我女儿的情况,也帮她筛选一下。 在我看来,药物和就医虽然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它们至少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些基础的支持,是我们在最混乱、最无助的时候所能抓住的第一根稻草。 寻求学校帮助以及是否应该退学 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讲的是如何救助一只陷入泥潭的小象。那一刻我感到,那只拼命挣扎的小象,正像我当时患有抑郁症的女儿;而我,就像泥潭边不停悲鸣、却又无能为力的母象。最让我煎熬和心碎的,是看到她一次次尝试站起来,却又一次次跌倒的过程。确诊后的最初几个月里,除了偶尔一两天,她几乎都在房间里睡觉。去看医生时,我们常常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她是否真的愿意去。有几次,我们甚至已经到了医生办公室的停车场,她还是临时决定回家。我们既知道她在痛苦中挣扎,又难过她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是双倍的痛苦! 她确诊了之后,我们联系了她的各科老师,并通知了她的counselor,也开始了定期和counselor见面。她的counselor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包括建议把部分课程换成网课,并为她安排了家教老师来家里上课。我最感激这位counselor的一点,是她始终敞开自己的办公室,让女儿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去找她。在女儿偶尔去学校的那些天,如果情绪崩溃了,她就会去counselor的办公室慢慢平静自己。她很多的任课老师都很理解同情她,有一位老师还给她发邮件并送她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在当时对她来说却无比重要。我们也曾和counselor聊过是否应该让她gap year. 但我女儿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说她宁愿去死也不愿意gap year。十年级的学生需要参加PSAT考试,考试之前,她已经连续几周几乎都在床上度过。可就在考试那天早上,她自己还是起来去参加了考试。我们清楚她当时根本无力承担正常的学业压力,但也没有强行要求她休学。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哪怕只是偶尔去学校一趟,哪怕只是坚持上一节课,都是她拼尽全力的挣扎。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她情绪稳定的那一天,送她去学校。有时候她能坚持半天,有时候只能上一节课便要回来。当时我们并不确定这种勉强的坚持是否对她有益,还是会加重她的负担。但回头看,那或许正是最适合她的一种方式。不是逃避,也不是强逼,而是在她尚有一点力气的时候,给她机会,也给她选择的尊重。 打游戏 抑郁的人什么也不想做,也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她们就仿佛永远被一团厚重的乌云笼罩着,生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最严重的时候她是不会打游戏的,她只是目光呆滞,肢体僵硬,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她状态比较稳定一些时,她爸爸专门买了一台游戏电脑,计划陪她打Dota,可惜实在是学不会。于是我们就鼓励她和朋友打游戏,也陪她一起看league of legends的比赛。发病几年后,她的性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曾经喜欢的事情她再也不做了,很少愿意出门。很难想象她和几年前那个经常跑一万米的小姑娘竟是同一个人。游戏几乎成了她的社交圈,在游戏里,她和朋友组队打比赛,我们偶尔会听到她久违的笑声。尽管沉迷于游戏有很多问题,但我始终有个很朴素的想法—只要她对这个世界有所依恋就好,哪怕这份依恋来自游戏。基于同样的念头,我给她买化妆品和各种衣服,也总是第一时间带她去尝试新开的甜品店。我唯一的心愿,是这些平凡又的小快乐,能为她的生活添上一点点色彩。 朋友的力量 她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市。她是个不善社交的孩子。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滞后对她的情绪也很有影响,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属于她的圈子,她和这些孩子一起参加竟赛,其中最核心的几个孩子慢慢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刚刚发病的那几个月,几乎每个朋友都来看她,陪她聊天。有一位男生,让她难过的时候就发信息给他,他总是很快就回复她,哪怕是在深夜。还有一个女生,特意为她准备好了几门课的课堂笔记。她起初抗拒去看Psychiatrist,也是她的一个朋友劝说下才愿意不断尝试。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时候更愿意听朋友的话。除了她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孩子也有心理问题,虽然没有她这么严重。他们这个小圈子会经常聚在一起,用她的话说,就是有很多deep meaningful conversation。她每次从聚会回来,心情都会好一些。虽然她经常不在学校,但学校有什么活动,朋友们总会第一时间叫上她,不让她落单。高中毕业的时候,朋友们还一起提名她获得了一个象征勇气的奖。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她怎么在高中时坚持下来。他们是她在黑暗时光里最温暖的支持。 做父母的坚持 在她刚发病的那一年,我曾经常幻想她能很快恢复。后来我逐渐明白,这是一场长久的battle。我曾想过辞职在家陪她,我老公是老师,在家的时间很多,但女儿和我更亲近。那时我和一个朋友聊过这个想法。这个朋友她年轻时也经历过抑郁,她告诉我,当年她妈妈脸上那种无声的担忧,反而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我想到我的女儿,她非常敏感,连我语气里一点点的不愉快,她都能察觉。如果我真的辞职,她也许会觉得连我都为她放弃了一切,这种愧疚感可能会让她更加难受。 我们不再希望奇迹会发生。只是专注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比如她今天下楼来,和爸爸聊了一会天;又或者她愿意出门,和朋友玩了一个晚上。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她心情好的时候,我会鼓励她给我做午饭,然后我中午从公司赶回来和她一起吃饭。那时我常想,如果她能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其实也挺好。但她只要情绪稍微稳定下来,就会想到她在学业上落下的东西,而一旦想到这一点,她的焦虑就会迅速反弹。仿佛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我有时候真希望她能学会“躺平”,但她就是做不到。我们做父母的,也只能尽力来帮助她。她爸爸从数学和物理老师那里要来课上的notes, 偶尔帮她补个课; 我有时候会替她完成一些作业。当时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高中毕业。我们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我特别难熬的时候就上网熬夜看小说,一直看到精疲力近,仿佛这样心就不会那么痛了。谁想到渐渐地我们竟然等来了转机。因为疫情学校开始上网课,她的状态反而慢慢好转。11年级的时候,她甚至开始准备SAT和AP考试了。 因为上的是州大,她的情绪还是很低落。我们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段时间的房子,我和她爸爸轮流去住。平时我们并不打扰她,只是想让她知道:在她难过的时候,在她想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缝缝补补,把日子撑下去,一步步往前走。 大三的时候她终于转去了她想学的CS。她的情绪似乎也平稳了许多,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眼神比前两年灵动了许多。。今年一月我送她回学校,路上我们聊起那段抑郁的日子。她对我说:“妈妈,我不抑郁了,因为我现在有喜欢的专业,有工作offer,有朋友陪我,还有很向往的毕业旅行。”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仿佛心上的伤口终于开始结痂。我知道,这份担忧可能会伴随我余生——我永远无法完全放下对她再次陷入黑暗的恐惧。但至少今天,这个伤口已经慢慢愈合。 本来还想写写她生病的原因,但实在写不动了。就到这里吧。愿每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人,都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阳光。
谢谢分享,祝福楼主的女儿! 跟大家请教一个问题:现在这么多抑郁是不是跟社会内卷 直接相关?如果是,那么再下一代, 再下下一代会怎样? xhyun 发表于 2025-04-23 22:12
victoria168 发表于 2025-04-23 22:37回复 4楼 ChunYouBaiHua 的帖子 另外一个男孩抑郁的帖子有link吗?
玫瑰的故事 发表于 2025-04-23 22:55 看得我流泪!楼主夫妻都是特别好特别对的父母!我替你女儿对你们说声谢谢! 你们的心态和那份完全无条件、没有转移的爱令人感动!也令人愧疚,我相信绝大部分父母做不到这样。 祝福楼主一家!祝福楼主女儿!健康、快乐!
annabel1832 发表于 2025-04-23 23:12 仅从文章描述,我看不出来你女儿真的走出来抑郁。 可能只是掩饰起来,不让父母不开心。
tomjust 发表于 2025-04-23 23:16 真正的抑郁是不可能掩饰的,抑郁的人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做这么复杂的任务。 真正抑郁的人从卧室门走出来都很困难,厕所都不一定去得了。
annabel1832 发表于 2025-04-23 23:21 真正抑郁的人,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模一样。甚至更乐观。但是明天可能就出问题了。。 新闻上有多少这样的报道自己可查。
我女儿从确诊到后来基本恢复,大概用了五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漫长得仿佛我又走过了一生。看到这位妈妈,如同当年的我一样在黑暗中疲惫不堪,想着她的孩子,正经历着我女儿曾经的挣扎,我觉得也许我应该讲一讲我们的这一段历程。 希望这些话,能给此刻正在黑暗里的人,带去哪怕一丝光亮。
我想先说说女儿的性格和特质,因为这在她的生病过程,以及我们后来所做的很多决定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她聪明、善良,喜欢运动(在生病前)。但她有一些让人担心的地方——性格刻板、固执,过于幼稚。和很多这个年纪患抑郁症的孩子一样,她是个高度敏感、追求完美、非常要强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生病前,她成绩优异,参加很多课外活动,几乎事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其实在八年级的时候,她的状态就已经不太对劲了。当时她变得冷漠、容易发脾气。我们曾经建议带她去看看Psychiatrist,但她极力反对,我们也就没坚持。那年暑假,我们还是决定让她回国去外婆家住了几个月,想着换个环境可能会有帮助。那段时间她的情绪确实有一些好转。然而进入高中后,繁重的学业和密集的活动最终还是压垮了她,原本就紧绷的那根弦在十年级开学不久后终于断了,她开始明显地陷入抑郁。她生病后,我一直在反思她为什么会抑郁。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与她的性格、当时所处的环境,还有我们做父母的忽视与误判都有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依然痛彻心扉。还是先说说那些对她病情真正有帮助的事吧。
药,Psychiatrist, 和Therapist
她确诊之后,我们开始到处给她找医生。美国的医疗系统大家都了解 ——专科医生很难约,我们真的是病急乱投医。一开始找到几个Psychiatrist都不理想,对她帮助不大,反而让她对就医产生了很多的抗拒和不信任。大约半年多以后,我才从她一个同学妈妈那里得知一位很不错的Psychiatrist。见了这个医生以后,她对就医的抵触情绪减轻了不少。用药方面,医生也是不断给她试药。找到一个合适的therapist更是难上加难。我女儿曾经说过和therapist谈话就像是把结痂的伤口重新扒开,那种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所以,她很难信任一个人,也很难真正愿意打开自己。为了尽量减少她的痛苦,我们每次换therapist前,都会和therapist约个比较长的appointment, 细说我女儿的情况,也帮她筛选一下。 在我看来,药物和就医虽然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它们至少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些基础的支持,是我们在最混乱、最无助的时候所能抓住的第一根稻草。
寻求学校帮助以及是否应该退学
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讲的是如何救助一只陷入泥潭的小象。那一刻我感到,那只拼命挣扎的小象,正像我当时患有抑郁症的女儿;而我,就像泥潭边不停悲鸣、却又无能为力的母象。最让我煎熬和心碎的,是看到她一次次尝试站起来,却又一次次跌倒的过程。确诊后的最初几个月里,除了偶尔一两天,她几乎都在房间里睡觉。去看医生时,我们常常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她是否真的愿意去。有几次,我们甚至已经到了医生办公室的停车场,她还是临时决定回家。我们既知道她在痛苦中挣扎,又难过她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是双倍的痛苦!
她确诊了之后,我们联系了她的各科老师,并通知了她的counselor,也开始了定期和counselor见面。她的counselor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包括建议把部分课程换成网课,并为她安排了家教老师来家里上课。我最感激这位counselor的一点,是她始终敞开自己的办公室,让女儿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去找她。在女儿偶尔去学校的那些天,如果情绪崩溃了,她就会去counselor的办公室慢慢平静自己。她很多的任课老师都很理解同情她,有一位老师还给她发邮件并送她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在当时对她来说却无比重要。我们也曾和counselor聊过是否应该让她gap year. 但我女儿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说她宁愿去死也不愿意gap year。十年级的学生需要参加PSAT考试,考试之前,她已经连续几周几乎都在床上度过。可就在考试那天早上,她自己还是起来去参加了考试。我们清楚她当时根本无力承担正常的学业压力,但也没有强行要求她休学。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哪怕只是偶尔去学校一趟,哪怕只是坚持上一节课,都是她拼尽全力的挣扎。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她情绪稳定的那一天,送她去学校。有时候她能坚持半天,有时候只能上一节课便要回来。当时我们并不确定这种勉强的坚持是否对她有益,还是会加重她的负担。但回头看,那或许正是最适合她的一种方式。不是逃避,也不是强逼,而是在她尚有一点力气的时候,给她机会,也给她选择的尊重。
打游戏
抑郁的人什么也不想做,也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她们就仿佛永远被一团厚重的乌云笼罩着,生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最严重的时候她是不会打游戏的,她只是目光呆滞,肢体僵硬,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她状态比较稳定一些时,她爸爸专门买了一台游戏电脑,计划陪她打Dota,可惜实在是学不会。于是我们就鼓励她和朋友打游戏,也陪她一起看league of legends的比赛。发病几年后,她的性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曾经喜欢的事情她再也不做了,很少愿意出门。很难想象她和几年前那个经常跑一万米的小姑娘竟是同一个人。游戏几乎成了她的社交圈,在游戏里,她和朋友组队打比赛,我们偶尔会听到她久违的笑声。尽管沉迷于游戏有很多问题,但我始终有个很朴素的想法—只要她对这个世界有所依恋就好,哪怕这份依恋来自游戏。基于同样的念头,我给她买化妆品和各种衣服,也总是第一时间带她去尝试新开的甜品店。我唯一的心愿,是这些平凡又的小快乐,能为她的生活添上一点点色彩。
朋友的力量
她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市。她是个不善社交的孩子。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滞后对她的情绪也很有影响,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属于她的圈子,她和这些孩子一起参加竟赛,其中最核心的几个孩子慢慢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刚刚发病的那几个月,几乎每个朋友都来看她,陪她聊天。有一位男生,让她难过的时候就发信息给他,他总是很快就回复她,哪怕是在深夜。还有一个女生,特意为她准备好了几门课的课堂笔记。她起初抗拒去看Psychiatrist,也是她的一个朋友劝说下才愿意不断尝试。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时候更愿意听朋友的话。除了她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孩子也有心理问题,虽然没有她这么严重。他们这个小圈子会经常聚在一起,用她的话说,就是有很多deep meaningful conversation。她每次从聚会回来,心情都会好一些。虽然她经常不在学校,但学校有什么活动,朋友们总会第一时间叫上她,不让她落单。高中毕业的时候,朋友们还一起提名她获得了一个象征勇气的奖。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她怎么在高中时坚持下来。他们是她在黑暗时光里最温暖的支持。
做父母的坚持
在她刚发病的那一年,我曾经常幻想她能很快恢复。后来我逐渐明白,这是一场长久的battle。我曾想过辞职在家陪她,我老公是老师,在家的时间很多,但女儿和我更亲近。那时我和一个朋友聊过这个想法。这个朋友她年轻时也经历过抑郁,她告诉我,当年她妈妈脸上那种无声的担忧,反而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我想到我的女儿,她非常敏感,连我语气里一点点的不愉快,她都能察觉。如果我真的辞职,她也许会觉得连我都为她放弃了一切,这种愧疚感可能会让她更加难受。
我们不再希望奇迹会发生。只是专注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比如她今天下楼来,和爸爸聊了一会天;又或者她愿意出门,和朋友玩了一个晚上。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她心情好的时候,我会鼓励她给我做午饭,然后我中午从公司赶回来和她一起吃饭。那时我常想,如果她能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其实也挺好。但她只要情绪稍微稳定下来,就会想到她在学业上落下的东西,而一旦想到这一点,她的焦虑就会迅速反弹。仿佛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我有时候真希望她能学会“躺平”,但她就是做不到。我们做父母的,也只能尽力来帮助她。她爸爸从数学和物理老师那里要来课上的notes, 偶尔帮她补个课; 我有时候会替她完成一些作业。当时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高中毕业。我们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我特别难熬的时候就上网熬夜看小说,一直看到精疲力近,仿佛这样心就不会那么痛了。谁想到渐渐地我们竟然等来了转机。因为疫情学校开始上网课,她的状态反而慢慢好转。11年级的时候,她甚至开始准备SAT和AP考试了。
因为上的是州大,她的情绪还是很低落。我们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段时间的房子,我和她爸爸轮流去住。平时我们并不打扰她,只是想让她知道:在她难过的时候,在她想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缝缝补补,把日子撑下去,一步步往前走。
大三的时候她终于转去了她想学的CS。她的情绪似乎也平稳了许多,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眼神比前两年灵动了许多。。今年一月我送她回学校,路上我们聊起那段抑郁的日子。她对我说:“妈妈,我不抑郁了,因为我现在有喜欢的专业,有工作offer,有朋友陪我,还有很向往的毕业旅行。”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仿佛心上的伤口终于开始结痂。我知道,这份担忧可能会伴随我余生——我永远无法完全放下对她再次陷入黑暗的恐惧。但至少今天,这个伤口已经慢慢愈合。
本来还想写写她生病的原因,但实在写不动了。就到这里吧。愿每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人,都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阳光。
🔥 最新回帖
CS major 这几年压力大, 祝福楼主女儿有战胜困难的能力,越来越好!
看了好感动,你们一家都很不容易,都很棒。👍
🛋️ 沙发板凳
抱抱妈妈,都不容易
感谢楼主分享,祝福楼主的女儿,很为你们高兴,也为女儿的朋友的珍贵友谊而感动,同牵挂那位楼主和她的儿子,希望她能看到你的帖子,也希望她儿子能够早日走出来
太太不容易了,抱抱
楼主一定要好好查查女儿压力的来源是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的女儿很郁闷, 女儿的同学有组织一个微信群专门说女儿的坏话,甚至在社交网站上传播黄色谣言,辱骂孩子. 现在国内来的小孩真是蛇蝎心肠,有一些小孩,女儿曾经邀请他们在家里做客,出于妒忌心态,居然参与辱骂同学好显得自己没有那么差. 楼主一定要小心,这些女儿所谓的同学,很多就是出于妒忌心态,故意精神暴力女儿. 不过这也是好事,不然女儿一直都在家长保护之下,不明白人心险恶,不知道女人妒忌心的可怕. 女孩抑郁百分之九十都是因为校园暴力,等到出现朱令的悲剧已经晚了.
祝福mm和女儿,熬过了最黑暗的日子,文字看到的是当初的心痛和无奈,还有平和。抱抱你们,太不容易了。
楼主,如果看到的话请尽量有空时写一写你女儿发病的原因。不过一定不要勉强,明白回溯来路是多么的心痛不愿回忆。
伟大的一家人,祝福你们的妹妹.
楼主和孩子真不容易,希望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祝福
跟大家请教一个问题:现在这么多抑郁是不是跟社会内卷 直接相关?如果是,那么再下一代, 再下下一代会怎样?
妈妈好棒!给你点赞~~
试药过程比较直接。我们观察她服药的效果,她自己也会有感觉。然后再把这些反馈给医生。医生会调整计量或者让她换药。
为你们全家点赞,珍惜当下!
整个社会来说是这样 但或许某些subset的孩子受影响更大
楼主思路清晰,行文既温暖又冷静,真的很棒,佩服佩服!
还是那句话,家长越早接受,指的是内心真正的接受孩子彻底躺平的状态,孩子越有转机,家长内心一直难以真正的接受的话,孩子就是一直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我现在发现内向而高敏感的孩子抑郁的概率好像高一些,初中高中阶段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很重要,但是往往这类孩子交友都比较不顺利,对朋友的要求极高。
另外一个男孩抑郁的帖子有link吗?
删除了,没有了
谢谢!
深有同感,这些孩子都是twice exceptional kids, 有明显的强项和弱势。相比学业,做父母的更要注意孩子的精神健康。
你们的心态和那份完全无条件、没有转移的爱令人感动!也令人愧疚,我相信绝大部分父母做不到这样。
祝福楼主一家!祝福楼主女儿!健康、快乐!
这回复可以看出你也是个善良的妹妹
真正的抑郁是不可能掩饰的,抑郁的人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做这么复杂的任务。
真正抑郁的人从卧室门走出来都很困难,厕所都不一定去得了。
真正抑郁的人,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模一样。甚至更乐观。但是明天可能就出问题了。。 新闻上有多少这样的报道自己可查。
真正抑郁的人2种都有,看起来正常开朗的,或者没有能量的。
我是从身边真正抑郁的例子出发,不是用新闻报道来作为自己的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