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有多好骗,看这碗汤就知道

T
Torilly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哈佛蔬菜汤,最近超级火!我早上专门去菜市挑的新鲜菜,可不是盒马那种预制的净菜包哦。”
看着那堆煮到糊糊的蔬菜,再听到这个名字,我脑袋突然嗡地就炸了,仿佛一个早已拉黑并删除联系方式的旧人,突然又出现眼前。

我的祖母大人,也就是我奶奶,上世纪末在台湾就做过无数次的同款,从配料到成品,与眼前这碗“汤”几乎一模一样。是不是也来自哈佛我记不清了,但我记得记忆中的它,一点都不好喝。好不容易逃离它二十几年,再没想到竟然在广州,被阿悦老师强制召回。 “你竟然知道?”阿悦看我的反应,一脸震惊。
她说自己是最近在某书上刷到的,篇篇笔记点赞过百。介绍的博主说,这是哈佛的营养专家研发的,排毒养颜又抗炎,还能减脂促消化。她看着不像广告,食材价格便宜,做法也简单就照着煮了。

“说是不能煮太久,也不能放调味料,否则植物里的营养成分会消失”,阿悦老师非常认真安利。“没想到这样煮真的好喝!”

被架在这锅汤面前,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应,只能硬着头皮喝了一碗。幸好成年的我丢掉了“消极抗拒”的心气,可以重新客观审视这个阴魂不散的滋味:几种家常蔬菜的混合,质感介于烫熟和炖烂之间,清甜之余带一点点涩,回味稀薄似水,非常符合减脂餐的感觉,能吃,比记忆中的好吃很多。
只是我不懂,这锅汤它究竟有什么魔力,能从台湾到大陆,再在2025年把自己活出了新的网红生命?难道饮食也是原地画个圈,间隔几十年又回到起点?
1
“又能减脂又能抗氧化,盒马净菜料理包这个汤可是榜单第一名,晚一点下单都抢不到,多喝肯定对身体好的…”汤足饭饱后,阿悦一边收拾桌子,一边继续跟我安利。
我觉得她应该也是真信这汤是好东西,因为她分享的神情,跟我奶奶当年一模一样。
大概是30年前,我还在台湾。那时的台湾,可能是历史上最迷人的年代尾声,股市的腾飞让一切都很繁华璀璨,上学路上能经常与进口超跑擦肩而过。而我的书包里,也装着日本原装文具,脚踏美式运动鞋。奶奶橱柜里,更是必备进口“总统牌”鲍鱼罐头,果酱也是英国王室御用。电视广告里轮番向我们推销着美国汽车、日本家电、法国香槟,一切就像好莱坞电影里拍的那样,富裕而美好。
没有那锅“聪明蔬菜汤”就更美好了。
聪明蔬菜汤可能不是那个汤的本名,我只记得奶奶那阵子总爱跟她的朋友聊天,开口就是“美国”来“美国”去,说的无非就是那边科技先进,医疗先进,哪哪都好。然后,突然有一天,这锅菜汤就“啪”的一声上桌:“这汤是好东西,喝了不生病,人家美国人都这样喝的。”奶奶一声令下,就给我盛了一大碗:南瓜半融不化的颜色,圆白菜一股生涩,汤汁没盐没油味如饮蜡,还有“不要放盐,放了没营养”的叮嘱,直到今天都在耳边回响。
中产有多好骗,看这碗汤有多好卖就知道
我舅听说我喝了这个蔬菜愁眉苦脸,当时还专门过来劝我。说他也经常喝,原料几乎一样,只不过他的可能多了点盐,“喝了真的对身体好,可以抗癌消炎”。
我舅那代的台湾人,白天拼事业,晚上拼应酬是常态,争着比谁先买到大别墅和跑车的时代氛围,撵着他熬夜透支身体,身边更偶发同行猝死:“不拼就没钱,要钱拿命换。我也怕死啊,但是周围朋友都是口袋满满,谁没有一点自尊心,谁不想去咬牙拼拼看?”
他是会计师,经常白天在公司加班加点,晚上还要去“公干”——去夜场跟老板们喝酒跳舞,人头马一次开12瓶,先拿1瓶来漱口,好几次被灌到不省人事倒在路边,第二天脸洗一洗继续上班,一身臭烘烘的回家,外婆就会心疼地看着他,半夜在厨房里煮“什锦蔬菜汤”给他解酒。那时候外婆家经济拮据,这锅解酒汤反而成为不可多得的好滋味,相比我的噩梦版本,真就是同汤不同命。

然而那碗汤并没有给舅舅带来持续的好运,1990年10月,台股一路重挫,许多人积攒半生的财富一夜蒸发,台湾迎来经济萎靡30年。脑子和钱包都冷静下来的人们,发现自己被奢靡搞坏了,每个人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亚健康问题,于是各种良药秘方广告,逐渐取代美酒豪车,充斥在电视购物频道里。
“没钱了就开始惜命,什么保命蚬精、养命汤啦,广告根本看不完,送礼也不送洋酒了,改养命酒、美国西洋参。”舅舅记得,股市崩坏后台湾各地开始推广土特产,电视里的“专家”开始在讲多吃本地种植的蔬菜好,大概为了卖贵一点,有时直接把不同的蔬菜喊做养命菜,有些聪明的主持,在“养命菜”前加个“抗癌”标签,似乎就能卖得更贵。
于是也开始有了家家户户争相喝蔬菜汤的日子。虽然也记不清真的叫噩梦汤还是聪明汤,但记忆这样一拼凑,一切仿佛变得合理又清晰了起来。
2
“你还记得之前我奶奶常给我做的那个蔬菜汤么?大陆现在也开始火起来了,还叫什么哈佛汤!”回来之后,我跟我妈视讯聊天,忙不迭分享在阿悦家发生的故事。
“什么哈佛汤,这汤不就是日本人弄出来的啦!”电话那头,老妈又有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她说90年代那会儿,台湾有很多慢性病患者需要吃流食,医院里最常见的,就是这个蔬菜汤,只不过是炖烂了再打成泥,而且会放很多很多的南瓜——便宜量大又管饱。
她说大概也是那个时期,这种南瓜打底,加了各种蔬菜的医用流食,在日本被转化成养生食品。因为当地新鲜蔬菜价格很高,但是南瓜相对便宜,许多日本主妇就拿去烹饪,这个食谱在日本“留学”一圈后又转回台湾,身价暴涨,成了当时的绝对“网红”。
好嘛,我本以为这汤是奶奶闺蜜团专属,没想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和理解,高频词除了养生、还有醒酒、抗癌、治疗慢性病…我被被绕糊涂了,也好奇病上身了,决心要搞清楚这锅童年阴影,究竟是怎么来的。
根据网上说法,哈佛蔬菜汤的发明者,日本医生高桥弘,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医学院。他于1985年前往哈佛医学院留学,发表过一些内科领域的论文,1988年回日本后,担任起一家私立医院的内科主任,并在2009年开了自己的诊所。
而这个哈佛日本医生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养生食谱书作家。他似乎对蔬菜如何治病这个话题情有独钟,从2013年起,在日本出了一系列蔬菜养生食谱,直译过来就是:
这,应该就是最近大陆爆火的“哈佛蔬菜汤”这个名字的具体由来。然而我翻遍了哈佛医学院网站,都没找到这款蔬菜汤的英文资料,论文更是没看到半篇。合理怀疑它百分百是高桥老师的营销创意,将日本人生活里已经存在的家庭日常蔬菜汤重新洗牌,打造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同时营销起来的,还有“植化素”这个词,全称“植物性化合物”。指植物的天然化学成分,比如β-胡萝卜素(南瓜和胡萝卜)、槲皮素与硫化物(洋葱)、山柰酚与吲哚(圆白菜)等。许多医学研究表明,多吃这类蔬菜有益人体健康,包括抗氧化、抗炎症、促进消化、增强视力等等,这说起来的确也没毛病。

只是我没想到,十多年后这锅菜汤会原地画了一个圈,以“哈佛蔬菜汤”的名义再次粉墨登场,至击包括我奶奶、我妈妈、我和00后网友老中青少四代人。
3
我没忍住,把这个汤的来龙去脉分享给阿悦,但她还没等我说完,就打断了我:“这年头还有啥不是营销啊,我只想用它来减肥。”
当然,背后的故事本身她的确不知道,听完后,还是忍不住感慨现在的电商平台太牛了,为了赚钱,不仅挖出这个古早味宝贝,还能给它找到新的价值——做成懒人净菜包,400克卖你9块2,有锅就能煮,还给你讲故事。

“你知道那天我去菜场,单独买这些原料花了多少钱么?一公斤卷心菜、2个胡萝卜,2个洋葱,一段南瓜,一共10块钱就拥有哈佛同款。”她的表情里,透露着些许不置可否的复杂。
我男朋友是医生,听完这汤的故事后,反而哈哈大笑。他的视角又有所不同,他觉得哈佛蔬菜汤的爆火没毛病,是人们在虚幻和现实之间搭一个想象基地,想要不流汗也能瘦下来,不花大钱也能吃得健康,最好能吃出一点文化概念来,比如用“哈佛蔬菜汤”的名字发个朋友圈,获得点存在感。
“想花点小钱买健康,又有什么错呢。”
是啊,我听阿悦提起,二十几年前大陆也曾爆火过一个哈慈五行针,无数中老年人的保健神器,从早到晚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轰炸——有没有一种不用去医院,在家就能搞定治疗神术?哈慈五行针来了,让每个老百姓都懂针灸,不刺破皮肤也能解决腰酸背痛,买给爸妈就是孝顺。具体是不是真的有磁疗效果?也许真实疗效永远没人知道,但反正不至于有啥负面影响,那就用力去叫卖。

虽然但是,明明很平凡的东西,被硬冠上一些营销概念,即便无害,也让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些东西不太对。
与其用哈佛蔬菜汤哄自己,不如真的去参考一下我们国家自己刚推出的减肥指南,里面不仅有理有据有科学,还很贴心的根据不同地域和季节推出食谱,比如东北地区春季推荐菜包饭和铁锅炖鱼,夏季推荐沙葱猪肉饺子和蒜泥茄子,西北地区是红烧牛肉配莜麦面。

毕竟减肥的目的是为了更自信和更快乐,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判断更自信,更各种膳食营养科学懂更多,才会不存在用虚幻的概念“洗脑”我们的判断力。毕竟真正的好东西,从不需要“哈佛”或者“植化素”的概念包装。它们就在身边,像空气和水一样,简单自然。 来源:风味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