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ne_r2002 发表于 2025-04-10 15:03 滑跪 但是我知道你们会骂我软骨头所以当我没说
回复 1楼 helloterran4 的帖子 太棒了。我们大漂亮国每天都在win win win。。。 andyyu00 发表于 2025-04-10 15:03
helloterran4 发表于 2025-04-10 14:40 当年美国跟日本打仗,跟苏联冷战,用过rat这样的比喻么? 这帮赢学入脑的种族主义狂人,真的是不得不让人相信国内流行的“日尔蛮”学理论 解释一下,为什么只有日尔蛮国家里有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和极度偏执的反华倾向: 人与人之间的敌对情绪有很多种。但是只有日耳蛮社会里存在一个类型的敌对情绪叫种族歧视。 其他人类群体甚至都不具备施加种族歧视的能力(甚至在大剂量接触日耳蛮之前,都不具备感知种族歧视的能力——换句话说自己被歧视了也察觉不到)。没有在日尔蛮国家生活过的人,可能排外,可能是个沙文分子,但是很难理解“种族主义”这个概念。 日耳蛮对异己族群的敌意固然也有维护自身优越感的作用,但更大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和维持一个供自己仇恨的 “他者”, 是向外的。 所以其他族群可以接受异己族群的个体融入自身(只要改变认同),而日耳蛮最厌恶的就是异己族群融入自身(“一滴血原则”)。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想着“融入欧美社会” 的润人是白痴,因为他们的行为恰恰是日耳蛮最厌恶的。 说得更露骨一点,日耳蛮的本意是维持一个存在着被视为低等,可以供自己作践的集团的分层社会。 所以 “效仿日耳蛮” 会起到让日耳蛮人加倍厌恶的效果,因为对方本意就是要维持与你的不同。 比如,ABC“英语口语流利” 这件事在“让日耳蛮喜欢你”这一方面会是反效果。你“不被喜欢”的原因是你被设定为“不受欢迎的人群”,跟你自己的行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种族主义的本质是残缺的种姓制度,也就是要将社会隔离成高低分明的不同集团(纳粹的过激就在于把“隔离” 搞成了“灭绝”。而执行良好的种族主义,参见美国的制度,已经很接近印度的正牌种姓制度了)。这种种姓社会,最强调的就是“割裂”,“隔离”,而最反对的就是“匀质”。 那么世界上那个国家实行了数千年的科举制度,唯才是举,哪个国家在先秦时代就废除了西欧中世纪那种农奴领主制?中国。中国的存在本身,就是否定日尔蛮族群认同的底层逻辑。 在印度那种完整版的“高级种姓制度”内,不同种姓已经产生彻底的生殖隔离,甚至贱民本身在社会上属于隐身人口了。这种社会里反而不需要种族主义。但是印度人来到美国,很快就会敏锐的察觉到美国是个半吊子种姓制度,低配版的印度社会,所以印度人凭借自己前半辈子的人生经验,在美国如鱼得水。
落地无声 发表于 2025-04-10 15:28 Watters的亲妈打电话给她这个儿子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https://www.youtube.com/embed/6zxJgRxdrOc
aptapt 发表于 2025-04-10 16:05 想不到美国也有马屁精
花椒妞妞 发表于 2025-04-10 15:03 “ABC“英语口语流利” 这件事在“让日耳蛮喜欢你”这一方面会是反效果。你“不被喜欢”的原因是你被设定为“不受欢迎的人群”,跟你自己的行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gogodance 发表于 2025-04-10 16:50 这是真的,以前date过一个长得人模狗样的白男,耶鲁毕业麦肯锡工作。喝多了跟我说好喜欢我可爱的中国口音,说他从不date ABC是因為听到ABC女生一开口就觉得confuse,觉得不舒服,觉得你这个脸怎么能说这样的英语呢?!
这是真的,以前date过一个长得人模狗样的白男,耶鲁毕业麦肯锡工作。喝多了跟我说好喜欢我可爱的中国口音,说他从不date ABC是因為听到ABC女生一开口就觉得confuse,觉得不舒服,觉得你这个脸怎么能说这样的英语呢?! gogodance 发表于 2025-04-10 16:50
小乖媽咪 发表于 2025-04-10 14:48 白🐷
nomorewaiting 发表于 2025-04-10 14:59 jesse真的是个大傻b
Mediterranean 发表于 2025-04-10 15:21 狐狸台已经彻底北朝鲜化了
这帮赢学入脑的种族主义狂人,真的是不得不让人相信国内流行的“日尔蛮”学理论
解释一下,为什么只有日尔蛮国家里有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和极度偏执的反华倾向:
人与人之间的敌对情绪有很多种。但是只有日耳蛮社会里存在一个类型的敌对情绪叫种族歧视。 其他人类群体甚至都不具备施加种族歧视的能力(甚至在大剂量接触日耳蛮之前,都不具备感知种族歧视的能力——换句话说自己被歧视了也察觉不到)。没有在日尔蛮国家生活过的人,可能排外,可能是个沙文分子,但是很难理解“种族主义”这个概念。
日耳蛮对异己族群的敌意固然也有维护自身优越感的作用,但更大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和维持一个供自己仇恨的 “他者”, 是向外的。本质上是因为日尔蛮出于自身文化历史欠缺的代偿心态,选择了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自身族群凝聚力的基础。。
所以其他族群可以接受异己族群的个体融入自身(只要改变认同),而日耳蛮最厌恶的就是异己族群融入自身(“一滴血原则”)。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想着“融入欧美社会” 的润人是白痴,因为他们的行为恰恰是日耳蛮最厌恶的。
说得更露骨一点,日耳蛮的本意是维持一个存在着被视为低等,可以供自己作践的集团的分层社会。 所以 “效仿日耳蛮” 会起到让日耳蛮人加倍厌恶的效果,因为对方本意就是要维持与你的不同。 比如,ABC“英语口语流利” 这件事在“让日耳蛮喜欢你”这一方面会是反效果。你“不被喜欢”的原因是你被设定为“不受欢迎的人群”,跟你自己的行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种族主义的本质是残缺的种姓制度,也就是要将社会隔离成高低分明的不同集团(纳粹的过激就在于把“隔离” 搞成了“灭绝”。而执行良好的种族主义,参见美国的制度,已经很接近印度的正牌种姓制度了)。这种种姓社会,最强调的就是“割裂”,“隔离”,而最反对的就是“匀质”。
那么世界上那个国家实行了数千年的科举制度,唯才是举,哪个国家在先秦时代就废除了西欧中世纪那种农奴领主制?中国。中国的存在本身,就是否定日尔蛮族群认同的底层逻辑。
在印度那种完整版的“高级种姓制度”内,不同种姓已经产生彻底的生殖隔离,甚至贱民本身在社会上属于隐身人口了。这种社会里反而不需要种族主义。但是印度人来到美国,很快就会敏锐的察觉到美国是个半吊子种姓制度,低配版的印度社会,所以印度人凭借自己前半辈子的人生经验,在美国如鱼得水。
太棒了。我们大漂亮国每天都在win win win。。。
你就是坏而已。
有兴趣的话我就继续的讲解一下日耳蛮学这个话题。
日尔蛮学可能是21世纪以来,键政圈开源出来的,解释力最强的一套理论
“日尔蛮学”,分为蛮学和赢学两个侧面。蛮学是逻辑基础根本,而赢学是一种嘲讽反击的手段。
套用印度教的术语。蛮学指出了中国是被排除出日耳蛮的所谓“正道世界”(他们自称为文明世界)的外道恶魔。
蛮学还指出了种姓天梯的存在。比如说之前一堆吹越南的人,你问他们越南能不能超过日本,韩国,他们立刻就卡死。因为每个国家都在日耳曼的种姓制度里定好了位置。越南的位置紧挨着外道恶魔中国,吹越南唯一的目的就是给中国上眼药。甚至韩国的意淫电影,也只敢吹韩国是世界第二。第一自然是美国。这反映了种姓制度里每个种姓各居其位的根本原则。
所有反对日耳曼学的人,都完全不敢涉及蛮学这个角度,只是一味的骂“就你们也配赢”,这恰恰说明了蛮学对世界现实的刻画有多么准确。
说白了蛮学是解读日耳蛮和达利特领班行为的学说,解释他们为什么可以“闭环赢”,他们怎么能反对自己呢? 那只能搞点虚空画靶,搞点虚的。
“诶呀你觉得你赢了吗?” “蛮学不过是觉得自己赢了嘤嘤嘤。”
这种反派被击败后的嘴硬台词,想把蛮学强行等同于赢学再回到他们熟悉的话术上。 矣?不对呀?我们蛮学没说自己赢。我们只是在嘲讽你们的“赢”啊
白宫一天赢五十多次怎么赢也不会麻……我们只是在解释你的“赢”,你为啥“赢”,你的“赢感”,怎么你不喜欢吗?(一脸无辜)
所以达利特领班根本就无法反制蛮学,只能翻来覆去的打滚。
Watters的亲妈打电话给她这个儿子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6zxJgRxdrOc
干脆就叫这种人rat吧,骂人谁不会。
看到这货就想吐
美国马屁精不要太多
这是真的,以前date过一个长得人模狗样的白男,耶鲁毕业麦肯锡工作。喝多了跟我说好喜欢我可爱的中国口音,说他从不date ABC是因為听到ABC女生一开口就觉得confuse,觉得不舒服,觉得你这个脸怎么能说这样的英语呢?!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rlht9VxMR2s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RPBQyzktk90
非我族裔,其心必异。
这是有统计数字证明的。英文越好的ABC在白人眼里评分越低,认为他们intimidating,assertive。
白人对黄人的定位,男的是无性工具人,女的是fetish对象。
这不是巧合
妈呀,怎么和我一样。我对着华人面孔说英文磕磕巴巴,但是对老外就比较流畅,因为我也觉得别扭,我没办法控制自己。
白皮🐷
很久以前,我看过这个人在纽约中国城的采访,专找听不懂英文的大爷大妈采访。他骨子就是一个种族歧视的白皮🐷。
主要是ABC都能一眼看穿他是个垃圾吧!哈哈哈🤣
是这样,在盎格鲁撒克逊人设定的命题中赢了他们,他们会认为受到冒犯,然后从此放弃这个议题。
例子多如牛毛,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源自欧洲,但在亚洲人称雄之后,就成了“小球”
基本上针对对北美贫下中农,这你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