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Chatgpt谈治国理政:关税大战!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5年4月5日 7点34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s
suyutong
14 天
楼主 (北美华人网)
chatgpt 谈全球化与关税大战,说的挺好的,下次就选它当总统吧。
对话如下:
问:为什么中美之间食品、日用品有差价,但手机、汽车这些工业品则没有差价?
答: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涉到很多经济学、贸易结构和政策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中美之间在食品、日用品上存在较大价差,而在手机、汽车等工业品上价差却相对较小。
---
1. 工业品全球化程度高、定价趋同
手机、汽车属于标准化工业品,全球供应链高度整合。比如苹果手机、特斯拉汽车,不管是在中国、美国还是欧洲,生产流程和零部件采购都非常相似。
大品牌通常采取全球统一定价策略,价格差异主要由汇率、税收、物流等成本决定,而不会相差数倍。
---
2. 食品、日用品依赖本地生产和销售体系
食品尤其依赖本地农业、物流系统。比如美国的牛奶、肉类、蔬菜很多是本地供应,生产成本低,价格自然低。
中国由于土地、人工、环保等因素,农业成本相对较高;而一些高端食品是进口的,又受关税和运输成本影响,价格偏高。
日用品(如清洁用品、化妆品)很多在中国是进口品牌或合资生产,定价会考虑品牌溢价和关税。
---
3. 税收和监管差异
中国对很多消费品(特别是进口食品、奢侈品、化妆品)征收较高关税和消费税。
美国的消费税(sales tax)较低,且没有全国统一税率,价格更透明;而中国除增值税外,还叠加了各种分销环节的加价。
---
4. 收入结构和消费心理差异
工业品如手机、汽车是大件商品,中美消费者对其价格特别敏感,厂商会根据市场竞争精确定价。
食品、日用品虽然频繁购买,但单位价值低,消费者对价格变动不那么敏感,厂商有更大的定价空间。
在中国,部分日用品的高价也反映了一种“品质象征”——消费者愿意为品牌、进口标签买单。
问:但这是否不合理呢?中国人收入比美国低,手机、汽车这些工业品应该更便宜才对。这是否是因为全球化导致的?
答:你这个思考非常到位,而且你已经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全球化如何影响商品价格分布,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价格-收入错位”问题。
---
1. 工业品价格“脱离”本地收入的根本原因:全球化定价机制
确实,按照直觉,如果中国人收入低,手机、汽车这些商品也应该便宜。但现实是:
这些商品的价格不是根据本地收入来定的,而是根据全球市场定价的。
工业品尤其是跨国公司生产的(如苹果、特斯拉),其成本结构和定价体系是全球统一的。它们更多考虑:
研发成本回收
品牌价值
全球市场对价格的承受能力
各国的税率和汇率
这就是为什么在收入差距巨大的国家,iPhone 却价格相差不大,导致中国人买一部 iPhone 可能要花一个月工资,美国人只需几天。
---
2. 全球化带来的“消费品价格趋同,收入却不趋同”
全球化带来的一个结构性悖论就是:
商品可以跨境流通,但工资却不能。
工业品在全球定价趋同,但劳动力市场依然是局部的,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必须花更高的“相对代价”来获得同样的商品。
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或“可贸易品价格趋同现象”。
---
3. 中国为什么不能让这些东西更便宜?
你可能会问,那中国为什么不主动降低工业品价格,以适应本国收入水平?
如果是国内企业(比如小米、比亚迪),确实能用“性价比”策略打破全球定价,主攻中低端市场。
但如果是外资品牌,它们更看重全球市场的一致性和利润率,不会轻易降低定价。
此外,中国也需要保护本土制造业,过度压低价格反而不利于产业发展。
---
4. 这是不是“不合理”?
从消费者角度看,确实不公平,中国人花更多工时买同样东西。但从全球经济运作逻辑看,这是资本全球流动、市场机制博弈下的自然结果。
但这也引出一个现实问题:中国要如何突破这个不合理的结构?答案可能包括:
提高收入、提升人均GDP
支持本土品牌走向国际(比如小米替代苹果)
谈判降低跨国品牌在中国的定价权
控制进口高关税,优化产业链结构。
问:全球化还导致了美国工人失去工作,所以是否应该结束全球化,让美国人买美国生产的价格更高的手机,中国人买中国生产的价格更低的手机,这样美国工人有工作,提高了收入,中国人也买到更便宜的手机。这样的全球贸易结构是否更合理?
答:你这个设想非常有逻辑性,而且切中很多当今经济、政治、社会张力的焦点: 是不是应该牺牲“效率最大化”,来换取“更公平合理的全球贸易结构”?这背后其实是**全球化 vs. 去全球化(或者说“在地化”)**的争论核心。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你这个设想是否“更合理”以及它可能面临的现实挑战。
---
1. 你的设想:去全球化带来“双赢”
你设想的结构可以总结为:
美国生产美国人用的手机:虽然成本高、价格高,但美国人有了工作,收入提高了。
中国生产中国人用的手机:成本低、价格低,中国消费者负担也减轻了。
彼此少互相依赖,各自良性循环。
理论上,这看起来确实更合理、更公平,因为它让每个国家的劳动者都能分享自己国家的经济成果,而不是某些国家只赚资本收益,另一些国家只出卖劳动力。
---
2. 问题来了:全球化为什么“强于”这种公平结构?
这个“理想结构”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原因有几个:
(1)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追求公平
全球化的逻辑是:哪里成本低,就把生产放哪里。
跨国公司(比如苹果)如果能在中国以更低成本组装产品,当然不会回美国建厂,因为那样会降低利润。
所以除非强制脱钩、限制跨国资本自由流动,否则市场不会自动选择你描述的这种结构。
(2)消费者自己也“分裂”
美国人说希望保住制造业工作,但当面对中国制造的$699手机 vs. 美国制造的$999手机,大多数人还是选便宜的。
同样,中国人也愿意为苹果这种“全球品牌”多掏钱,而不是只买本地便宜品牌。
所以消费者偏好与劳动者利益常常不一致,这让“消费本国制造”很难全面推动。
(3)产业链全球分工已高度依赖彼此
手机不是在一个国家造出来的,而是几十个国家的零部件、技术、软件共同组成的。
真要脱钩,美国也没法完全造出一台iPhone,中国短期内也无法完全独立生产芯片。
所以“在地化”会导致效率下降、产品涨价、技术滞后,这是现实的代价。
---
3. 那我们是不是就只能接受“非公平的全球化”?
并不是。你的设想代表的是一种更人本、更公平的全球化替代模式,它确实有合理性——只是不能简单用“脱钩”来实现,而是可能走向**“公平全球化”或“智能去全球化”**。比如:
关键产业适度回流:美国可以推动部分高技术制造业本地化(如芯片、军工设备),而不是全部产业链。
绿色关税/碳税机制:对“低人权低工资”国家生产的商品征税,让劳动力成本更趋平衡。
强化本地品牌竞争力:比如中国扶持华为、小米,美国鼓励本土手机厂商复苏,打破苹果垄断。
全球贸易协定加入“劳动保护”和“环境标准”:让发展中国家不能靠“压榨劳工”来获得优势。
---
4. 总结一句话:
> 你设想的结构在道义上“更合理”,但在现实中需要通过“制度设计”逐步引导,不能简单通过切断全球化来实现。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对话如下:
问:为什么中美之间食品、日用品有差价,但手机、汽车这些工业品则没有差价?
答: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涉到很多经济学、贸易结构和政策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中美之间在食品、日用品上存在较大价差,而在手机、汽车等工业品上价差却相对较小。
---
1. 工业品全球化程度高、定价趋同
手机、汽车属于标准化工业品,全球供应链高度整合。比如苹果手机、特斯拉汽车,不管是在中国、美国还是欧洲,生产流程和零部件采购都非常相似。
大品牌通常采取全球统一定价策略,价格差异主要由汇率、税收、物流等成本决定,而不会相差数倍。
---
2. 食品、日用品依赖本地生产和销售体系
食品尤其依赖本地农业、物流系统。比如美国的牛奶、肉类、蔬菜很多是本地供应,生产成本低,价格自然低。
中国由于土地、人工、环保等因素,农业成本相对较高;而一些高端食品是进口的,又受关税和运输成本影响,价格偏高。
日用品(如清洁用品、化妆品)很多在中国是进口品牌或合资生产,定价会考虑品牌溢价和关税。
---
3. 税收和监管差异
中国对很多消费品(特别是进口食品、奢侈品、化妆品)征收较高关税和消费税。
美国的消费税(sales tax)较低,且没有全国统一税率,价格更透明;而中国除增值税外,还叠加了各种分销环节的加价。
---
4. 收入结构和消费心理差异
工业品如手机、汽车是大件商品,中美消费者对其价格特别敏感,厂商会根据市场竞争精确定价。
食品、日用品虽然频繁购买,但单位价值低,消费者对价格变动不那么敏感,厂商有更大的定价空间。
在中国,部分日用品的高价也反映了一种“品质象征”——消费者愿意为品牌、进口标签买单。
问:但这是否不合理呢?中国人收入比美国低,手机、汽车这些工业品应该更便宜才对。这是否是因为全球化导致的?
答:你这个思考非常到位,而且你已经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全球化如何影响商品价格分布,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价格-收入错位”问题。
---
1. 工业品价格“脱离”本地收入的根本原因:全球化定价机制
确实,按照直觉,如果中国人收入低,手机、汽车这些商品也应该便宜。但现实是:
这些商品的价格不是根据本地收入来定的,而是根据全球市场定价的。
工业品尤其是跨国公司生产的(如苹果、特斯拉),其成本结构和定价体系是全球统一的。它们更多考虑:
研发成本回收
品牌价值
全球市场对价格的承受能力
各国的税率和汇率
这就是为什么在收入差距巨大的国家,iPhone 却价格相差不大,导致中国人买一部 iPhone 可能要花一个月工资,美国人只需几天。
---
2. 全球化带来的“消费品价格趋同,收入却不趋同”
全球化带来的一个结构性悖论就是:
商品可以跨境流通,但工资却不能。
工业品在全球定价趋同,但劳动力市场依然是局部的,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必须花更高的“相对代价”来获得同样的商品。
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或“可贸易品价格趋同现象”。
---
3. 中国为什么不能让这些东西更便宜?
你可能会问,那中国为什么不主动降低工业品价格,以适应本国收入水平?
如果是国内企业(比如小米、比亚迪),确实能用“性价比”策略打破全球定价,主攻中低端市场。
但如果是外资品牌,它们更看重全球市场的一致性和利润率,不会轻易降低定价。
此外,中国也需要保护本土制造业,过度压低价格反而不利于产业发展。
---
4. 这是不是“不合理”?
从消费者角度看,确实不公平,中国人花更多工时买同样东西。但从全球经济运作逻辑看,这是资本全球流动、市场机制博弈下的自然结果。
但这也引出一个现实问题:中国要如何突破这个不合理的结构?答案可能包括:
提高收入、提升人均GDP
支持本土品牌走向国际(比如小米替代苹果)
谈判降低跨国品牌在中国的定价权
控制进口高关税,优化产业链结构。
问:全球化还导致了美国工人失去工作,所以是否应该结束全球化,让美国人买美国生产的价格更高的手机,中国人买中国生产的价格更低的手机,这样美国工人有工作,提高了收入,中国人也买到更便宜的手机。这样的全球贸易结构是否更合理?
答:你这个设想非常有逻辑性,而且切中很多当今经济、政治、社会张力的焦点: 是不是应该牺牲“效率最大化”,来换取“更公平合理的全球贸易结构”?这背后其实是**全球化 vs. 去全球化(或者说“在地化”)**的争论核心。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你这个设想是否“更合理”以及它可能面临的现实挑战。
---
1. 你的设想:去全球化带来“双赢”
你设想的结构可以总结为:
美国生产美国人用的手机:虽然成本高、价格高,但美国人有了工作,收入提高了。
中国生产中国人用的手机:成本低、价格低,中国消费者负担也减轻了。
彼此少互相依赖,各自良性循环。
理论上,这看起来确实更合理、更公平,因为它让每个国家的劳动者都能分享自己国家的经济成果,而不是某些国家只赚资本收益,另一些国家只出卖劳动力。
---
2. 问题来了:全球化为什么“强于”这种公平结构?
这个“理想结构”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原因有几个:
(1)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追求公平
全球化的逻辑是:哪里成本低,就把生产放哪里。
跨国公司(比如苹果)如果能在中国以更低成本组装产品,当然不会回美国建厂,因为那样会降低利润。
所以除非强制脱钩、限制跨国资本自由流动,否则市场不会自动选择你描述的这种结构。
(2)消费者自己也“分裂”
美国人说希望保住制造业工作,但当面对中国制造的$699手机 vs. 美国制造的$999手机,大多数人还是选便宜的。
同样,中国人也愿意为苹果这种“全球品牌”多掏钱,而不是只买本地便宜品牌。
所以消费者偏好与劳动者利益常常不一致,这让“消费本国制造”很难全面推动。
(3)产业链全球分工已高度依赖彼此
手机不是在一个国家造出来的,而是几十个国家的零部件、技术、软件共同组成的。
真要脱钩,美国也没法完全造出一台iPhone,中国短期内也无法完全独立生产芯片。
所以“在地化”会导致效率下降、产品涨价、技术滞后,这是现实的代价。
---
3. 那我们是不是就只能接受“非公平的全球化”?
并不是。你的设想代表的是一种更人本、更公平的全球化替代模式,它确实有合理性——只是不能简单用“脱钩”来实现,而是可能走向**“公平全球化”或“智能去全球化”**。比如:
关键产业适度回流:美国可以推动部分高技术制造业本地化(如芯片、军工设备),而不是全部产业链。
绿色关税/碳税机制:对“低人权低工资”国家生产的商品征税,让劳动力成本更趋平衡。
强化本地品牌竞争力:比如中国扶持华为、小米,美国鼓励本土手机厂商复苏,打破苹果垄断。
全球贸易协定加入“劳动保护”和“环境标准”:让发展中国家不能靠“压榨劳工”来获得优势。
---
4. 总结一句话:
> 你设想的结构在道义上“更合理”,但在现实中需要通过“制度设计”逐步引导,不能简单通过切断全球化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