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面面 发表于 2025-04-04 17:06 满屏的紧张气氛,我来贡献点轻松的话题吧。 每当天气热起来,童年的回忆就一帧帧浮现在脑海中。 春天的花还没有凋谢,夏天的热风就吹进校园了。 女生们开始穿上透明的露脚跟或是包脚趾的五颜六色的塑料凉鞋,我也想要有一双,我的胶鞋包裹在脚上我感觉很热。我去供销社的货架上拿起一只来放在鼻子跟前闻,它散发出劣质塑料的刺鼻气味对我来是一种渴求拥有的吸引。我不敢和父母提要求,因为知道说了也会被拒绝,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不和别人比学习,就只注意吃和穿? 下午的课间,有些家境好的同学去小卖部买健力宝易拉罐,拉下拉环就听到气泡“噗!”的一声,我难以想象喝下去那种满足感,我拼命的咽口水。有些同学掏出透明玻璃瓶,里面装了用桔子粉和白糖或糖精冲兑的凉白开,大口的喝着。我回家便向母亲请求是否可买一包桔子粉用来冲兑凉白开,也是遭到了拒绝。她让我用玻璃瓶装上她中午煮面条后锅里放凉的面汤,白白的,像牛奶一样。我照做了,也带去了学校,但是我没有在课间拿出来,我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一丝自卑。 我之后成长的许多年里,总有挥之不去的自卑感和不配得感。 我在快40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接他放学回家的路上,常常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同学们都在吃什么零食,如果你也想吃,记得第一时间告诉妈妈,我会去超市找,找不到我就在online上找。换季打折时,我先把他的衣服鞋帽备齐,冬天不能冷着,夏天不能热着,因为对我来说,这是刚需。 也感叹一下现在的孩子幸福指数。
winnieyan 发表于 2025-04-04 17:10 我很好奇你现在和你父母的关系。。。。
???和楼主可能差不多年纪,但是供销社这种东西我从来都没见过。我记得小时候周末去上舞蹈课,下课妈妈都会带我去友谊商场,进商场不管逛什么都会让我吃一个冰激凌船。供销社感觉是比我们再大一轮的人年代的回忆。楼主在年龄上春秋笔法了? jennyjin 发表于 2025-04-04 18:15
mtwash 发表于 2025-04-04 18:18 你信不信,像楼主这样的,对父母的态度基本大多都会在平均水准之上 那种乖幺儿蜜糖泡大的,反而对父母不好的居多。
jennyjin 发表于 2025-04-04 18:15 ???和楼主可能差不多年纪,但是供销社这种东西我从来都没见过。我记得小时候周末去上舞蹈课,下课妈妈都会带我去友谊商场,进商场不管逛什么都会让我吃一个冰激凌船。供销社感觉是比我们再大一轮的人年代的回忆。楼主在年龄上春秋笔法了?
felali9 发表于 2025-04-04 18:25回复 1楼 意大利面面 的帖子 哈,真好玩。我小时候估计比楼主还穷。我都从来没想过。穷得压根儿没想过我能拥有那些。压根儿连羡慕的没。长大了我也物欲很低。穿着廉价的衣服,不爱一切奢侈消费。但我姐就完全和楼主一样。她跟我讲这些心理时,我完全没法同理。 没啥,我就觉得人和人还真是不一样。
虾米 发表于 2025-04-04 18:36 我只记得童年班里女孩子大家憋着看谁第一个穿裙子,一般都是6/1 儿童节前后,白色衬衫,背带裙,一个勇敢的姑娘穿了,大家就陆陆续续都开始穿了。 物质上大家都差不多,没有这种自卑心理。 回想春天,是酸甜杨梅的味道, 夏天是白玉兰的清香。
意大利面面 发表于 2025-04-04 18:30回复 10楼 jennyjin 的帖子 你是北京人你去友谊商场,我是十八线乡下小镇只能去供销社合作社
realsimplejill 发表于 2025-04-04 20:22 塑料凉鞋我小时候叫水晶凉鞋,女孩子人手一双 我妈提前给我买好了,记得是黄绿色的,等了好久脚才长到能穿 橘子粉我都不记得了,楼主一说想起确实有这东西 我们那时流行喝果珍和粒粒橙,有一颗颗的果粒 周末放学后我妈接我回外婆家会路过国营冷饮店,吃个雪糕 那个年代,零食冷饮都是奢侈。我外婆外公退休教授医生从来不让多吃,一是没钱,二是必须好好吃饭。 现在小孩太可怜,垃圾食品便宜又好吃,所以我家算管得挺严的,不买果汁,Oreo一天两片,土豆片要portion,甜点只能饭后吃。我家老二六岁还没喝过巧克力奶😂那天去星巴克,他见到巧克力奶,说不要,要白的。
我们家是尽量不给糖,不给碳酸饮料。果汁和oreo这种甜腻腻的东西根本不买。 jennyjin 发表于 2025-04-04 20:36
乡镇的供销社应该是存在了很久吧。我小时候七十年代,我爷爷每次说他买东西都是去合作社,就是供销社。感觉至少到八十年代还是有的。 SkinnyKat 发表于 2025-04-04 18:23
momclub17 发表于 2025-04-04 17:39 跟我的童年比起来,你这都不算事。
ellenalmy 发表于 2025-04-04 22:06 我其实能共情楼主。有人说楼主拧巴,一两件小事记那么久。事实上不是一两件,是很多件,楼主只是写了那一两件而已。我记得一年级时我爸说我期末双百就给我买书包,双肩背的那种,我平时用的书包就是像现在超市不用塑料袋时用的那种口袋。我得了双百,可是我爸没有给我买。我有两个姐姐,所以我的一切都是姐姐用过的,包括铅笔,我用的是铅笔头。现在我依然很节俭,从来不买奢侈品,当然对我来说奢侈品就是智商税。我欲望低,但是自己想要啥我会给自己买,只是我确实也没啥想买的。对我的孩子,我会教育他们花钱节制,但是他们真想要啥我都会给他们买,包括打游戏花钱,当然他们要的也只是小钱。我娃从来不觉得他们穷,因为他们想要啥都能要到。我不会宠坏他们,但是我会宠着他们,某种意义上也是宠着小时候的自己。
daremighty 发表于 2025-04-04 22:18 我们那时候不是谁都能去友谊商场的,要有外汇劵才能进去消费,反正我只是听说过没去过。
rosedale2000 发表于 2025-04-04 18:58 以前物质比较贫乏,父母工资也没多少,感觉家家都差不多,可能楼主比我年轻。 我还记得泡过麦乳精什么的,高考还喝太阳神补充能量。
izz.ling 发表于 2025-04-05 03:37 “宠着他们,某种意义上也是宠着小时候的自己。” 我是直接宠自己,那些物质层面的缺口填满不难,买买买到一定程度就对物质的需求大幅下降了。所以此前别的楼说的不配得感,好像也是因人而异的。 难的是精神层面啊,没有捷径可以走。
awen 发表于 2025-04-05 07:56 是的,那时候虽然穷,但大家差的都不太多,普遍都穷。不像现在,贫富差距远了去了,现在的孩子生来就得接受阶级差别
ellenalmy 发表于 2025-04-05 07:57 所以华人上都是各种不生孩子,我却半点都不后悔有三个孩子。哪怕丧偶式育儿。因为跟娃之间的爱与被爱不只是值得所有的辛苦,也治愈我的人生。买买买是不能弥补童年的贫穷的。
luoyuwei 发表于 2025-04-04 17:57 PAT,PAT。类似的童年,不过我可能比你年轻几岁。穿的用的,基本总是班里最差的。
sdf5gh 发表于 2025-04-05 10:49 北京人的“何不食肉糜“
七月.farewell 发表于 2025-04-05 10:59 农村也不比城里差啊。。。小时候暑假回老家扫墓,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河里游过泳,看过水性好的孩子赤手抓起鱼;然后采过各种花,从野花到池塘里的荷花,在干涸的河床里捡过大蚌壳。。。农村的集市也有卖各种吃食,不能说都好吃,但也有很好吃的。 小时候的快乐,就是单纯的,无价的吧。
momo099 发表于 2025-04-05 11:11 我觉得农村更好玩呢。但是楼上说的对,这完全看妈妈的教养方式。我妈就是属于在农村人看来过分娇养孩子的妈妈。我大概七八岁了还是她帮着洗澡,这在当时农村大概就是属于很过分的了。(现在看看过分啥呀) 漂亮裙子我也很多的(不是现在的多这种多法,但是有好几条我喜欢的)冬天的毛衣上面还要专门织出名字的缩写。
七月.farewell 发表于 2025-04-05 14:04 我就是觉得农村比城里好玩,城里长大就是学习,课后班,比赛。。。无聊的要死。。。 至于父母是否讲究,并不影响你活泼贪玩,只要不怕挨打就够了。。。可以穿着裙子下河摸鱼,可以爬墙上树。。。但是很爱美的女孩大概不能🤣
农村也不比城里差啊。。。小时候暑假回老家扫墓,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河里游过泳,看过水性好的孩子赤手抓起鱼;然后采过各种花,从野花到池塘里的荷花,在干涸的河床里捡过大蚌壳。。。农村的集市也有卖各种吃食,不能说都好吃,但也有很好吃的。 小时候的快乐,就是单纯的,无价的吧。 七月.farewell 发表于 2025-04-05 10:59
SkinnyKat 发表于 2025-04-04 18:23 乡镇的供销社应该是存在了很久吧。我小时候七十年代,我爷爷每次说他买东西都是去合作社,就是供销社。感觉至少到八十年代还是有的。
我很好奇你现在和你父母的关系。。。。
你信不信,像楼主这样的,对父母的态度基本大多都会在平均水准之上
那种乖幺儿蜜糖泡大的,反而对父母不好的居多。
乡镇的供销社应该是存在了很久吧。我小时候七十年代,我爷爷每次说他买东西都是去合作社,就是供销社。感觉至少到八十年代还是有的。
哈,真好玩。我小时候估计比楼主还穷。我都从来没想过。穷得压根儿没想过我能拥有那些。压根儿连羡慕的没。长大了我也物欲很低。穿着廉价的衣服,不爱一切奢侈消费。但我姐就完全和楼主一样。她跟我讲这些心理时,我完全没法同理。
没啥,我就觉得人和人还真是不一样。
你是北京人你去友谊商场,我是十八线乡下小镇只能去供销社合作社
物质上大家都差不多,没有这种自卑心理。 回想春天,是酸甜杨梅的味道, 夏天是白玉兰的清香。
我还记得泡过麦乳精什么的,高考还喝太阳神补充能量。
你说的没错,楼主这么溺爱自己的儿子,她儿子却好象不太成器。
白富美啊。小时候我特别羡慕能去舞蹈班钢琴班的女孩
你从小只有两件衣服的话难道不会和爸妈说要买衣服吗?看到好吃的好喝的也不会想要?那你物欲真低。我觉得我物欲都挺低的了,你比我还无欲无求
说起凉鞋,我也想起来一事。
我和楼主差不多,小时候住在山沟里连镇都算不上的地方,方圆几十里也只有一个类似供销社的商店里面基本上啥货都没有。
大家都是店里卖啥穿啥没什么好挑的。店里只卖两种鞋一种黑色搭绊儿的布鞋,一种猪肝色儿的皮鞋。皮鞋一进货就被一抢而空。我妈也给我买了一双,刚买来就让鞋匠钉上厚厚的轮胎底,穿上象猪蹄。我很不想要钉底但没话语权。
但是我爸经常出差会给我妈买时髦衣服。85年,我爸去美国开会回来给我妈买了一双非常漂亮的白皮凉鞋,我特别羡慕。有一天下午放学早,趁我妈还在上班,我就偷穿我妈的皮凉鞋上街走。为了搭配这高级的美国凉鞋,我还偷搽了我妈的变色口红。
说是街其实就是从我家通往学校一条沥青路,两边啥也没有既没有商店也没有什么住户,没什么人能看见我的"锦衣昼行"。我刚上初中也没有什么男同学想要引起关注。纯粹是一种毫无目的的臭美之心。
夏天天气暴热,沥青路质量很差一晒沥青就化了,我妈的白皮凉鞋踩在软乎乎的沥青上差点就陷进去。鞋底变得焦黑。我在街上瞎遛达一圈挺无聊,也怕再走下去鞋彻底完了,就回家了。
好死不死,根据墨菲定律任何事只要能往坏的方向发展一定会往坏的方向发展。回家的路上正碰上我妈,两人迎头打了照面。
回家挨了一顿好打。
这个事件之后,为了防止我"思想变复杂""不好好学习",我被严防死守,基本上剥夺了所有"臭美"的可能性。
楼主,胶鞋也很贵的啊,凡是供销社里卖的都是要花钱的啊
哈哈哈哈,大家憋着看谁第一个穿裙子,有时候天气再热也憋着,不知道跟谁赌那口气。。
我家也很穷但感觉我是被富养大的。感谢父母。所以女孩还是要富养。会记住一辈子。
不好意思,是我看错了。楼主是说快40岁有孩子,不是说现在快40岁。sorry
我们家是尽量不给糖,不给碳酸饮料。果汁和oreo这种甜腻腻的东西根本不买。
我觉得我小时候很穷但是都是快乐的回忆。我更喜欢在玩花花草草和家里鸡鸭鱼鹅,我可以玩蚂蚁玩一下午。
我家也不买饮料,果汁都不行,喝的只有水、牛奶、kombucha 和Kefir.
完全没糖也不现实,去一次birthday party就疯了😂
我灌输的理念是:80%健康,20% enjoy life,不然还有啥意思。所以甜点要有,cookies会买也会做。我老公做的超好吃,那天给邻居拿了几个,夫妻俩居然瞒着小孩自己吃光了😂
其实楼主跟父母关系也不会太好,楼主太拧巴了,一两件小事记了几十年,内心欲望又很强,很容易抑郁。
因为大家都差不多就不会有落差感 小孩是非常敏感和cruel的 一点点的差别都会被他们揪出来 成年人会保持一定的体面 瞧不起但不会说出来
我们那时候不是谁都能去友谊商场的,要有外汇劵才能进去消费,反正我只是听说过没去过。
供销社,在80年代初,还是质量可靠的代名词,后来竞争不过私人商贩,倒闭了
太真实了
跟我的比起来你这也不是事🥹
“宠着他们,某种意义上也是宠着小时候的自己。”
我是直接宠自己,那些物质层面的缺口填满不难,买买买到一定程度就对物质的需求大幅下降了。所以此前别的楼说的不配得感,好像也是因人而异的。
难的是精神层面啊,没有捷径可以走。
有大件也有小件,一般大件是海外亲戚买的家电摩托,然后去友谊商城直接提货。 小件就是一些日用品的舶来货,日本的护肤品以及零食,欧美的香水,以及其他琐碎。 外汇卷是可以私下交易的。
你这周末还有课外班上,显然比楼主年轻,我看大概差十岁
是的,那时候虽然穷,但大家差的都不太多,普遍都穷。不像现在,贫富差距远了去了,现在的孩子生来就得接受阶级差别
所以华人上都是各种不生孩子,我却半点都不后悔有三个孩子。哪怕丧偶式育儿。因为跟娃之间的爱与被爱不只是值得所有的辛苦,也治愈我的人生。买买买是不能弥补童年的贫穷的。
抱抱!做父母的说话一定得算数!不过有可能你父母真没钱买。那时候普通老百姓家里奋斗的唯一目标就是温饱。
阶级差异还好吧,不是不能克服的障碍。
要是父母先天遗传缺陷才会比较不容易不困扰吧。
只生一个,但仍然觉得这是人生最英明的抉择。 过去的快乐总觉得似乎虚虚实实,有了孩子之后,快乐才是明晰的,具像化了。 再看自己是童年,忽然就觉得很快乐,因为与娃无尽的分享欲。
穷人的孩子还是冬天更难受一点。
我是我妈不给我洗澡,也不给我买厚衣服厚鞋子,还老叫我用冷水洗东西,我手上脚上全是冻疮,头发油的一绺一绺的,有个同桌是个爱好琼瑶的bully,所以还把我编成了顺口溜,真的好气。
而且冬天的时候,肚皮更饿一点,食物更香一点。我记得我们学校对面开了当时上海第三家肯德基,几个家境好点的同学(当然也不算有钱),就一起去点个土豆泥和沙拉side,拿回班级吃,其实现在想想这算什么呀!但是那种灵魂拷问一样的香气,到现在一直缠绕在我的记忆里,不停的告诉我,我家穷,我不配。
当然拉,有些人是变成了不配得感,我是变成了报复消费。我头一年的工资一点没存,全变成新衣服了。我妈也不敢说我,问就是她没给我买衣服,我给我自己买。我和我妈的关系也没变好,我不讨好她,而是有仇必报。
另外,至少我的认知里面,阶级差异是存在的,而且是越小的阶级差异越会被放大。我初中是在一个区重点读的,同学很多是区委家属,屁大点官,各个官威不小,老师也是各种跪舔。反而到了高中时,是市重点,同学有几个大佬的家属,人家挺正常的,老师也是一视同仁,不太在乎家长是农民还是官僚。大学更是了,大家差距超级大,但是讲真,辅导员人挺好的,根本不管这些。
但阁下现在是阁下童年伙伴中最富的。
pat pat
北京人的“何不食肉糜“
还有个影响因素就是有的妈妈自己就爱吃零食,所以也觉得孩子吃零食无所谓。有的妈妈自己就觉得零食不健康不吃,也不让孩子吃。有的妈妈就只给孩子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自己不爱吃的东西从不让孩子尝试。我妈自己就喜欢吃零食,我记忆里我很小的时候(可能3、4岁吧)我妈就领着我走很远到小商店买薯片(那个年代薯片跟现在的薯片不一样),我至今都记得我第一次吃到薯片的样子,我当时觉得我妈特别时髦特别酷。她不是买给我吃的,是她自己要吃,顺便给我吃一点点。
农村也不比城里差啊。。。小时候暑假回老家扫墓,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河里游过泳,看过水性好的孩子赤手抓起鱼;然后采过各种花,从野花到池塘里的荷花,在干涸的河床里捡过大蚌壳。。。农村的集市也有卖各种吃食,不能说都好吃,但也有很好吃的。 小时候的快乐,就是单纯的,无价的吧。
我觉得农村更好玩呢。但是楼上说的对,这完全看妈妈的教养方式。我妈就是属于在农村人看来过分娇养孩子的妈妈。我大概七八岁了还是她帮着洗澡,这在当时农村大概就是属于很过分的了。(现在看看过分啥呀)
漂亮裙子我也很多的(不是现在的多这种多法,但是有好几条我喜欢的)冬天的毛衣上面还要专门织出名字的缩写。
自己家住的房子,比好多大厂子弟住的小,但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卑过。
父母从来不宠,但在学校里,很受宠。老师和同学,特别是男同学,天天夸,给了我所有的优待,经常是同学写的作文里的主人翁。
童年一直都是美好快乐的,虽然常被父母忽略,但却被很多人的爱包围。感恩那些善待过我的人。
哇,文字朴实无华却细腻感人,泪目了。楼主妈妈也不容易,至少理解孩子要面子,给灌面汤水。但愿那个年代的爱对楼主来说是当时酸涩,现在有点回甜的。看楼主那么爱孩子关注孩子,让人动容,想说,除了物质上,别忘了让孩子有交朋友的自由。祝楼主,妈妈和孩子都好。
我就是觉得农村比城里好玩,城里长大就是学习,课后班,比赛。。。无聊的要死。。。 至于父母是否讲究,并不影响你活泼贪玩,只要不怕挨打就够了。。。可以穿着裙子下河摸鱼,可以爬墙上树。。。但是很爱美的女孩大概不能🤣
哎,我小时候惊险的事没少干。。爬树被马蜂蛰这都不算啥了。更小的时候瞒着大人偷偷去河边,头发都弄湿了,只好把头发晒干了再回去。暑假的下午五点后就是游泳时间。泡在水渠里。
有一次坐在朋友的自行车后座,她要冲下一个很陡的坡,结果把头没扶稳,两个人一起摔下来。我肩膀上出现一个永远的疤痕,我朋友两个门牙都摔掉了。(一想起这件事总是很内疚,她只比我大一岁)
那个年代父母并不时时刻刻盯着孩子,所以我们在外面玩的时间多到不行。
差多了。
你回去旅游,是玩,不用干活,不用从地里刨食,不用肩膀挑到镇上,慢慢卖几个小时,还要大半挑回来。
我们哪里90年代还有供销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