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pping 发表于 2025-04-03 18:25 照楼里这些说法,美国不管如何总归是要崩溃的,那就随便吧。加不加关税,无所谓啦
flyerx 发表于 2025-04-03 17:28感觉美国想要振兴的制造业,是高端制造业,大概率是需要高精尖技术以及自动化的。问题是,美国的人才储备够吗
carollife 发表于 2025-04-03 11:34 加关税的关键问题是,美国的制造业究竟可不可以起来?成本和市场条件允不允许?如果可以,多快可以起来?
深秋2020 发表于 2025-04-03 15:54 不能。 美国有足够的制造业工人吗?就算削减福利,迫使更多的人出去工作,但工人的素质怎么有保障? 美国医疗这么贵,吃福利的,医疗保险也包了,谁愿意去工作呢? 美国医疗这么恶劣,美国工人出了点小事故,怎么看病? 制造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field,你看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就知道了,从八十年代初广东的乡镇企业开始,环境破坏,空气,水质,土地严重污染,大量的工厂打工妹,打工仔进入血汗工厂,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且,工资很低。一直到200x年以后,制造业的质量才有比较大的保障,至于破坏的环境,不知道要用多少年来恢复。
jessneko 发表于 2025-04-03 15:00不能,人力是一个问题。另外是制造业投入大,周期长,政策不管是啥但要求稳。不然一变前期投入就打水漂。但是稳这个东西现在不可能
Namama 发表于 2025-04-03 18:43 强行搞制造业,才会崩溃。。。 即使美国制造业和德国一样强大 但德国人均GDP才5万美元, 美国愿意牺牲1/3的GDP,从人均8万美元,降到人均5万,去换取更强大的制造业吗?
大衣被禁 发表于 2025-04-03 13:31没戏。我在YouTube上面看那种开小工厂的分享。有留言说他是专做帮中国工厂出海在美国建厂的。他的经验是1.工人请的越少越好,要不然各种工会头痛的事态度问题要人命。2.中国现成的机器搬来美国基本都是违法的。因为各州比如ca对机器有各种certification 的要求,中国来的机器都没有。不被查就罢了,被查就是停产+罚款。 总结就是千万不要在美国开厂。
完全没戏 或者说,即使在各种政策下,强迫制造业回归,那么结果也将是美国大萧条 因为99.99%的制造业岗位支撑不起美国目前人均8万美元的GDP 真给美国100万个富士康的岗位,美国人也不要呀 Namama 发表于 2025-04-03 12:28
teabucket 发表于 2025-04-03 20:30我以前就说过,川普靠关税这一套王八拳,只会把demand 打废,轻则产生recession 重则产生 depression, 不仅 制造业回不来,而且预想的关税也收不上来多少,指望关税填补给富人减税的窟窿就更难了,设计了半天,自己给自己挖了一坑
wanqiu_mou 发表于 2025-04-03 12:02 不改革保险制度 啥业都起不来
错,美国制造业消失不是全球化的结果,美国制造业消失是美国玩家金融玩的海皮,人口素质下降,科技创新乏力,的结果。 美国挡不住全球化的,这个人类历史进程, 所有挡在历史车轮前的,都必将被碾死。 laohua001 发表于 2025-04-03 12:41
Yuhuashigg 发表于 2025-04-03 22:50有钱赚必然有人做,担心个啥
大喜妞 发表于 2025-04-04 10:04 我前阵子修shed 和raised garden beds,大叔的卡车全是美国鹰啊美国国旗的装饰,带这个MAGA 的红帽子。 短信基本不怎么回,想什么时候出现在我家后院就出现。 shed倒是修的不错,但是拖了蛮久。 修完之后两三周都没来修raised garden beds,我们反复催,人家终于来修好了,和之前承诺的不一样 ,有点偷工减料,我们也懒得争论了,反正我估计也养不活什么花。 你觉得他们愿意去工厂朝九晚五的工作?
cactus_mei 发表于 2025-04-04 10:44 哎,其实有的,虽然我也不觉得川普这招会赢。但是我们农村的公司里面兢兢业业的还是有的。
强行搞制造业,才会崩溃。。。
即使美国制造业和德国一样强大 但德国人均GDP才5万美元, 美国愿意牺牲1/3的GDP,从人均8万美元,降到人均5万,去换取更强大的制造业吗?
不是还有移民以及移民后代干工程师吗。 我都认识好多啊。也不是人人都转了码吧。
这个还需要问吗?看看曹德旺的下场就有答案了
蘑菇头一天一个主意,谁敢大规模投资啊
罗马不是一年建成的,但可以在一年内被摧毁! 重建另一个罗马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我一直在想,关键问题是否是传统的商业/(国家)模式,造就了移民驱动型国家今天的经济地位。
最近似乎许多西方国家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或困境!
?
<制造业投入大>
我认为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寻找传统制造业(资本大、风险高、复杂、不确定性、周期长、回报慢)的投资资金越来越难。
?
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不得不的问题。 二战时美国14天造一辆坦克,42天造一艘战舰。靠这种逆天的制造能力才打赢二战。没有这种工业能力谁来保障你享受比其他国家人民高出一大截的生活水准。长远来看,人均5万但有制造能力的美国要比人均8万却没有制造能力的美国安全不少。
保护主义!
?
<因为99.99%的制造业岗位支撑不起美国目前人均8万美元的GDP>
或者,恰恰相反!?
通货膨胀和人均GDP都翻倍!
?
But, ... #35: Q 不说人工价差,就现在的美国那点工厂都招不到足够合格的工人啊,还制造业回来呢,科技业动不动就拿几十万的包裹,然后让人进工厂拿几万块的去辛苦工作,是你你愿意吗,中国现在年轻人宁愿送外卖都不愿意去工厂啊,但凡日子好过了,没谁愿意做工厂工的 UQ
因为现在这样也快玩不下去。能下行政命令让那些大企业都回来吗? 不能。所以只能争取给他们涨价。只给中国涨价的时候,确实有许多企业去了越南,墨西哥。现在都涨怎么就做不到了呢。
美国本土的人工比亚洲贵,生产成本贵。没有关税的情况下,去亚洲划算
但关税是在商品价格上,亚洲生产的卖回美国,加上关税就太贵了,不如在本土生产
https://chatgpt.com/share/67ef43fc-4418-8013-9b4c-bdd00932c380
You said:
请探讨与分析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衰落的过程与因素。 ChatGPT said:
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经济、技术、政策和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探讨: 一、制造业的崛起(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 1. 工业革命与基础建设(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技术进步:蒸汽机、电力、流水线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电网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扩张。 政策支持:政府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如关税),扶持国内工业。 2. 二战与黄金时代(20世纪中期) 战争经济推动制造业:二战期间,美国大量制造武器、飞机、坦克等,带动工业发展。 战后经济繁荣: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出口大增,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大规模制造体系:福特制、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力相对稳定,保证了制造业的高效运作。 二、制造业的衰落(20世纪70年代—至今) 1. 20世纪70—80年代:制造业的相对衰落 全球竞争加剧:日本、德国等国家在制造业上崛起,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 石油危机(1973、1979):能源成本上升,制造业成本增加。 美元升值(“广场协议”1985):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制造业受到冲击。 去工业化:制造业就业减少,资本向金融、服务业转移。 2. 1990年代—2000年代:全球化与外包 自由市场与贸易自由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1994)等推动制造业向墨西哥等低成本国家转移。 中国的崛起(2001年加入WTO):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美国工厂进一步外迁。 科技进步带来的自动化:部分低技能制造业岗位被机器取代。 3.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进一步衰落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导致市场萎缩,制造业受创。 供应链全球化:企业更依赖国际供应链,进一步削弱本土制造能力。 三、制造业复苏的努力(2010年代至今) 1. 政府政策推动 奥巴马政府(2010年代初):推动“制造业回归”(Re-Shoring),支持高端制造业(如半导体、航空)。 特朗普政府(2017—2021):贸易战(对中国加征关税)、鼓励本土制造业投资。 拜登政府(2021至今):《芯片法案》(CHIPS Act)、《通胀削减法案》(IRA),推动半导体和新能源制造业回流。 2. 新兴制造业的发展 高科技制造业: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5G设备等成为制造业重点领域。 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如特斯拉)、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成为新增长点。 四、总结:美国制造业的未来 美国制造业的衰落是全球化、技术进步、政策选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近年来有复苏趋势,但面临诸多挑战: 产业升级:高科技制造能否成为新的支柱? 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美贸易竞争是否会促使制造业回流? 劳动力问题:美国制造业需要高技能工人,而技能缺口仍然较大。 未来,美国制造业可能不会完全恢复到20世纪中期的主导地位,但在高科技和战略性行业(如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仍有机会保持全球竞争力。 You said:
德国的制造业在二战前是如何发展起来并领先全球的?请尽量分析得细致些。他们当时的条件并不好吧? ChatGPT said:
德国制造业在二战前的崛起,是一个由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产业整合和教育体系推动的复杂过程。虽然德国在19世纪中期时面临着分裂、资源匮乏等困难,但它成功克服了这些不利因素,最终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以下是其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因素:
一、19世纪前:德国的劣势 在19世纪初,德国(当时的普鲁士及众多小邦)与英国、法国相比,经济和工业基础较为落后,主要原因包括: 国家分裂:德意志地区由多个邦国组成,没有统一市场,关税壁垒严重。 缺乏自然资源:煤炭和铁矿资源相较英国和法国分布较少。 工业革命起步晚:相比英国,德国的工业革命晚了大约50年。 尽管如此,德国最终克服了这些劣势,并在19世纪下半叶迅速崛起。
二、德国制造业的崛起(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1. 关税同盟(1834年):奠定经济统一基础 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Zollverein)取消了各邦之间的关税壁垒,形成了统一市场,提高了经济效率。 这一举措使得德国制造业可以大规模生产,并有效竞争英国和法国的商品。 2. 教育和科技:技术人才的培养 双轨制职业教育: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发展了“职业教育 + 企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 高等教育与科学结合:德国建立了一批世界领先的理工大学,如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培养了大量工程师和科学家。 化学和工程学科的领先:德国大学(如哥廷根大学)在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取得突破,直接推动了制造业(如染料、化工、制药、钢铁)的发展。 3. 基础工业的发展(1860—1870年代) 钢铁工业的崛起: 西门子-马丁炉(Siemens-Martin process)提高了钢铁冶炼效率,使德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克虏伯公司(Krupp)成为全球领先的钢铁和军工企业,生产高质量大炮和铁路钢轨。 铁路建设: 铁路网的扩张促进了市场统一,使工业产品运输更高效。 机车制造业发展,德国的勃兰登堡机械制造公司(Borsig)等企业生产先进火车头。 4. 企业模式:家族企业与银行的结合 家族企业:如西门子(Siemens)、博世(Bosch)、奔驰(Mercedes)等家族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长期发展。 银行-企业合作模式: 德国的大银行(如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与工业企业深度结合,提供长期投资支持,推动工业成长。 与英国的资本市场主导模式不同,德国银行更倾向于直接持有企业股份,确保资金持续投入到制造业。 5. 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1870—1914年) 电气工业崛起: 西门子公司成为全球电力设备和通信技术的领导者。 **AEG(通用电气公司)**发展了电机和电灯产业。 化学与制药工业领先: 拜耳(Bayer)、**巴斯夫(BASF)**等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发明了合成染料、阿司匹林等产品。 汽车工业的萌芽: **戴姆勒-奔驰(Mercedes-Benz)**在19世纪末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批汽车,奠定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基础。 6. 军工与经济实力的巅峰(1890—1914年) 军工制造领先: 德国海军和陆军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克虏伯公司提供高质量火炮,齐柏林飞艇成为创新航空武器。 全球出口贸易扩张: 1913年,德国制造业产值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国。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挫折与复苏(1919—1939年) 1. 战后经济危机 《凡尔赛条约》导致工业受限: 战败后,德国被迫支付巨额战争赔款,经济陷入衰退。 部分关键制造业(如军工)受到国际限制。 恶性通货膨胀(1923年): 由于战争赔款,德国政府大量印钞,引发恶性通胀,企业运营困难。 2. 1920年代的短暂复苏 魏玛政府时期,美国提供贷款(道威斯计划),德国制造业得以恢复。 汽车和电气工业继续发展: 大众汽车公司(Volkswagen)成立,德国汽车工业开始普及。 3. 1930年代纳粹时期的制造业增长 1933年后,军工制造业复兴: 希特勒政府推行再军事化政策,推动飞机、坦克和武器制造。 梅赛德斯-奔驰、克虏伯等公司深度参与军工制造,生产战斗机(如梅塞施密特 Bf 109)和坦克(如虎式坦克)。 高速公路(Autobahn)建设: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汽车和机械制造业。 到1939年,德国制造业已恢复并达到新的高峰,尤其是在军事工业、汽车、化学工业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四、总结:德国制造业崛起的关键因素 统一市场(关税同盟、铁路建设)——解决经济分裂问题。 教育和技术领先(职业教育、高校研发)——培养大批工程师。 银行-企业合作模式(长期资本支持)——提供工业投资。 技术创新(化工、电气、汽车等)——推动产业升级。 政府干预与工业政策(军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制造业发展。 虽然德国在19世纪初条件并不好,但通过高效的经济整合、教育体系、银行支持和技术创新,它最终在20世纪初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对制造业崛起的重要性。 You said:
制造业的发达和科研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信美国当初制造业的崛起也离不开这一点吧? ChatGPT said:
是的,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与科研和教育体系的发展密不可分。尽管美国在19世纪初仍以农业经济为主,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美国建立了一整套与制造业紧密结合的科研和教育体系,这成为其工业崛起的关键动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这一过程:
一、19世纪:初步奠基 1. 实用型高等教育的兴起 19世纪早期,美国的大学以文科和神学教育为主,工程和技术教育相对薄弱。 1862年《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 由政府拨地建立“赠地大学”(Land-Grant Universities),专注于农业、工程和应用科学。 典型代表:麻省理工学院(MIT)、伊利诺伊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等,这些学校后来成为美国工程技术的核心培养基地。 2. 铁路与机械工业推动技术进步 铁路建设: 美国19世纪的铁路建设(如1869年横贯大陆铁路)催生了大规模机械制造需求。 铁路公司资助大学进行钢铁、桥梁和机车工程的研究,促进了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机床工业的发展: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在机床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如辛辛那提机床公司),实现了精密机械制造的标准化。 二、20世纪初:科研与制造业结合 1. 大学-企业合作模式 德国影响: 19世纪末,美国学习德国模式,加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德国的工程教育体系,推动科学与工业结合。 企业实验室的崛起: 1900年后,美国企业开始设立自己的实验室,如: 通用电气(GE)实验室(成立于1900年):专注于电力和照明技术研发。 贝尔实验室(Bell Labs)(1925年成立):后来成为半导体、信息技术的发源地。 2. 发明家的黄金时代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 发明了白炽灯、留声机、电力系统,并创办了爱迪生实验室,奠定了现代研发中心的模式。 亨利·福特(Henry Ford): 在1908年推出T型车,并在1913年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模式,使美国汽车工业迅速超越欧洲。 3. 研究机构的兴起 1910年,卡耐基基金会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强调科学研究与产业结合。 国家标准局(NIST,1901年成立),帮助制造业制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三、20世纪中期:科研推动制造业巅峰 1. 二战与军工科技 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 1940年代,美国政府资助大学研究军事科技,如雷达、喷气发动机、核武器(曼哈顿计划)。 这些技术在战后转化为民用工业,如微波炉、商用喷气式飞机、核能发电。 航空工业的发展: 1930—1940年代,美国建立了强大的航空制造业(如波音、洛克希德)。 这离不开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的空气动力学研究。 2. 冷战时期:联邦政府的科技投资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1958年成立): 资助计算机、互联网、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互联网(ARPANET)、GPS、先进材料的突破都得益于此。 太空竞赛(NASA,1958年成立): 推动了半导体、计算机、航空材料等行业的发展。 3. 制造业与科技的结合 电子工业的兴起: 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推动了计算机和通信产业的发展。 1950—1970年代,美国成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中心(如英特尔、德州仪器)。 医药与生物技术: 20世纪中期,美国大学(如斯坦福、哈佛)推动了抗生素、生物医药的进步,催生了辉瑞、默克等制药巨头。 四、20世纪末至今:制造业的转型 1. 制造业衰落的背景 1980年代后,制造业向外转移: 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企业将生产外包到亚洲和墨西哥。 电子产品、汽车等行业受到全球化冲击。 2. 依靠科技推动高端制造 半导体与芯片: 1980—1990年代,美国依靠高科技研发保持芯片制造领先(如台积电、英特尔)。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 近年,美国企业(如波士顿动力)推动机器人、AI制造业的发展。 新能源与电动汽车: 特斯拉的崛起,以及政府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为制造业复苏提供新机遇。 五、总结 美国制造业崛起的关键因素 教育体系: 赠地大学促进工程教育,培养大批技术人才。 职业教育和大学的工程学院推动应用科学发展。 大学与企业合作: 研究机构(如贝尔实验室)、政府资助的科技项目(如DARPA)促进了技术创新。 政府政策支持: 《莫里尔法案》促进工程教育,二战和冷战时期的国防科研投资推动制造业。 市场与企业家精神: 美国资本市场支持高科技企业,企业家(如爱迪生、福特)推动制造业创新。 基础设施与标准化: 铁路、电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制造业能够大规模扩展。 未来的趋势 尽管制造业在20世纪末有所衰落,但高科技制造仍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未来,美国将继续依靠人工智能、半导体、航空航天和新能源等领域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美国制造业的崛起离不开科研和教育体系的发展。这种模式使其在工业革命时期超越欧洲,并在20世纪中期达到巅峰。即便制造业部分转移海外,依托科技创新的高端制造仍然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You said:
美国大学里科研目前依然全球领先。但中小学教育质量下滑得非常厉害。同时,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虽然没怎么下滑,但费用却是飞升。 ChatGPT said:
是的,美国的大学科研仍然保持全球领先,但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正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滑以及高等教育成本的飞升。这种趋势对未来的美国制造业和整体竞争力可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下滑 1. 基础教育排名下滑 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长期排名落后于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如芬兰、德国)。 数学能力下降是一个突出问题,美国学生在数学能力上的得分近年来持续下降。 2. 公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金依赖地方税收: 美国的公立学校主要依靠房地产税(Property Tax)资助,这导致贫富差距地区的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 贫困地区学校的师资、教学设施和课程质量远不如富裕地区。 教师短缺与低薪: 由于教师薪资较低,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不愿意从事基础教育。 教师罢工、离职率上升,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 3. 课程标准下降 近年来,美国一些州减少了对数学、科学和历史等学科的要求,导致整体教学水平下降。 **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课程在某些州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4. 文化与教育观念的变化 过度关注“快乐教育”: 强调个性发展和自我认同,而对数学、科学等学科的严格要求降低。 过度强调“考试压力”,导致标准化考试的要求降低。 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过多使用电子设备、TikTok、游戏等导致学生注意力下降,阅读习惯减少。 二、本科教育成本飞升 1. 学费上涨的主要原因 政府补贴减少: 过去几十年,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逐渐减少对公立大学的财政支持,导致大学只能通过提高学费来弥补预算。 行政成本膨胀: 许多大学的行政部门(如招生、宣传、学生事务)人数增长过快,而不是把资金主要用于教学和研究。 贷款制度推动价格上涨: 政府提供的**学生贷款(Student Loan)**虽然帮助更多人上大学,但也导致大学不断提高学费,因为学生可以借更多的钱支付高昂学费。 目前美国学生贷款总额已超过1.7万亿美元,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沉重负担。 2. 教学质量保持,但性价比下降 虽然美国的顶尖大学(如哈佛、MIT、斯坦福等)仍然提供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但中等水平大学的教学质量与学费不成正比。 许多文科专业(如社会学、心理学)的学生毕业后收入较低,难以偿还学贷。 部分大学为了招生,开设了“水课”(Easy A courses),导致学生在四年大学期间没有真正提高学术能力。 三、这种趋势对美国制造业和整体竞争力的影响 1. 科技创新依赖国际人才 美国本土STEM人才培养不足,导致科技产业和制造业越来越依赖移民人才。 过去20年,美国的高科技行业(如芯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大量研究人员来自中国、印度、欧洲等国家。 如果未来移民政策收紧,美国科技优势可能会被削弱。 2. 制造业复兴受阻 美国政府近年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如《芯片法案》),但本土技能型工人短缺,导致高端制造业难以快速扩大。 许多中小学不重视职业教育,年轻人更倾向于大学文科,而非工程、技术或技工行业。 3. 社会不平等加剧 由于大学学费高昂,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难以获得优质本科教育,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高学贷负担使得年轻人消费能力下降,影响整体经济活力。 四、可能的解决方案 1. 改革中小学教育 增加STEM课程权重,提高数学、科学教育标准。 改善公立教育资金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均。 提高教师薪资,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 2. 控制大学成本 减少行政部门膨胀,降低学费成本。 增加政府对公立大学的资助,减少学生贷款依赖。 推广社区大学和技术教育,降低上大学的经济门槛。 3. 促进制造业与职业教育结合 推广德国式“双元制”教育(即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技术人才)。 鼓励年轻人进入高薪的技能型行业(如机械工程、汽车制造、半导体制造)。 制造业公司提供培训计划,减少对海外人才的依赖。 结论 虽然美国大学的科研仍然全球领先,但如果基础教育继续下滑、本科教育成本居高不下,美国的长期竞争力将受到影响。制造业的复兴不仅需要政府投资,还需要本土人才的支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美国未来可能会在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逐渐失去领先优势。 You said:
据我了解,德国的教育如今依然是双轨制,对吗?这样保证了技术工人依然有充足的来源。值得美国学习。 ChatGPT said:
是的,德国的**双轨制教育(Dual System)**至今仍然是其职业教育的核心,它成功地保证了技术工人的稳定供给,并使德国的制造业能够持续保持高水平的技术竞争力。相比之下,美国的职业教育相对薄弱,导致技能型劳动力短缺,这确实是美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地方。
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如何保证技术工人充足? 1. 什么是双轨制? 德国的教育体系大致分为两条路径: 学术型教育(Gymnasium → 大学):培养研究型和理论型人才,通向大学和科研机构。 职业型教育(Hauptschule/Realschule → 职业培训+企业实习):培养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直接面向制造业、汽车、化工、机电等行业。 在职业型教育路径中,学生通常在15-16岁进入职业学校(Berufsschule),同时在企业进行实际培训,学习期一般为2-3年。毕业后,他们可以进入企业工作,或者继续深造成为技师或工程师。 2. 德国双轨制的优势 (1) 确保制造业有足够的技术工人 企业直接参与培训:德国的公司(如西门子、博世、奔驰)与职业学校合作,提供实践培训,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掌握实际技能。 带薪培训:学生在培训期间可以获得工资,这降低了学习成本,同时也让他们更有动力进入技术行业。 毕业后直接就业:因为培训直接与企业需求挂钩,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企业工作,无需再找工作。 (2) 技术人才地位高,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在德国,**高级技工(Meister)**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收入不逊于普通大学毕业生。 技术工人可以通过额外培训和考试获得工匠大师证书(Meisterbrief),之后可以开办自己的公司或进入管理层。 (3) 企业负担得起培训成本 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补贴企业的培训成本,使企业愿意投资人才培养。 这也减少了企业招聘和培训新人的成本,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 美国的问题:职业教育薄弱,技术工人短缺 相比之下,美国的职业教育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1. 过度强调大学教育,轻视技术职业 美国社会普遍认为“大学才是唯一的成功道路”,而技术工人往往被认为是次等职业。 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技校是“低端教育”,不愿意选择这条道路。 结果是,大量学生进入大学,但其中很多人最终从事的工作并不需要大学学历(如销售、服务业)。 2. 职业培训资源不足 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虽然提供一些职业技能课程,但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与企业的联系较少。 联邦和州政府投入的职业教育资金较少,不像德国那样有完善的财政支持体系。 许多企业更倾向于从海外招聘熟练工人,而不是自行培训本土工人。 3. 技术工人短缺导致制造业复兴困难 美国政府近年来试图推动制造业回流(如芯片法案),但一个主要问题是本土缺乏足够的熟练工人。 例如,半导体行业需要大量拥有机电、精密仪器操作技能的工人,但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无法迅速培养这些人才。 许多制造企业不得不依赖外籍劳工或将工厂设在海外,而不是在美国本土生产。 美国能学习德国什么? 推广双轨制,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推广职业培训,并向社会宣传技术工人的价值,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 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 让企业直接参与职业培训,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受企业的实际操作训练。 提供财政支持,减轻学生负担 美国政府可以设立类似德国的补贴机制,降低学生进入职业教育的经济门槛,使技工职业成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立技术职称体系,提高技工职业吸引力 设立类似德国的“工匠大师”认证体系,让技术人才拥有清晰的晋升路径,并获得社会认可。 结论:职业教育对制造业至关重要 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成功保证了其制造业的稳定发展,而美国长期忽视职业教育,导致技术工人短缺,制造业复兴面临困难。如果美国想要在未来真正实现制造业回流,加强职业教育、借鉴德国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You said:
我在中国上学的时候,中国的教育也算是双轨制的。我的初中同学毕业后很多上了企业办的技校,中专。高中同学也有上中专大专的。但后来朱鎔基给国企搞分流,国企不能办技校了,各部委的中专大专也交地方政府或者教育部管理了。我觉得这样反而不利于培养技术工人的人才库。 ChatGPT said:
你的观察很有道理。中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职业教育确实与德国的双轨制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朱镕基时期的国企改革和职业教育体系调整导致了职业教育的衰落,使得技术工人的培养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这对中国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人才储备,确实造成了长期影响。
一、中国的双轨制教育:曾经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并行发展的,类似德国的双轨制。 1. 1980-1990年代:企业办技校,中专/大专体系完善 企业技校: 大型国企(如机械、电子、冶金、化工行业)普遍设有技工学校,直接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 毕业生几乎可以“包分配”,不用担心就业问题。 例如,宝钢技校、长春一汽技校、沈阳机床技校等,曾是国内培养高级技工的重要基地。 各部委直属的中专、大专: 教育部之外,原机械部、电子部、石化部、冶金部、铁道部等都设有中专、大专院校,专门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 这些学校的毕业生通常会进入对口行业,技术水平较高。 这种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让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大量合格的技术工人支持,为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朱镕基改革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冲击 1. 国企改革导致企业技校大量关闭 朱镕基主导的国企改革(1998-2003年),核心是“抓大放小”,很多亏损的国企被关停、合并或转型。 由于国企精简人员、去行政化,企业技校失去了财政支持,大批技校关闭,导致职业教育体系断裂。 没了技校,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工厂,造成技工青黄不接的问题。 2. 中专、大专去部委化,职业教育地位下降 过去,机械部、电子部、化工部等直接管理的中专、大专院校都为本行业培养技术人才,但改革后,这些学校被移交教育部或地方政府。 结果是: 中专大量被取消,许多学校改为普通高中或升格为本科院校,不再重点培养技术工人。 职业教育失去行业支持,学校与企业脱节,技术教育质量下降。 大专学历被“大学化”,而不是强化职业技能,许多大专毕业生理论知识较多,但实操经验不足。 3. 高考独木桥让学生更倾向普通教育 由于中专、技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下降,越来越多家庭希望孩子上高中,然后考大学,而不是进入职业教育体系。 高考制度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降低: 过去,很多优秀学生会选中专(如电子、机械、化工类),因为毕业后能直接工作。 但现在,家长和学生更倾向于走高考这条路,哪怕是读个普通本科,也不愿意进技校。 这导致了技术人才断层,制造业的技术工人来源减少。 三、后果:职业教育衰落,制造业技能工人短缺 1. 技术工人短缺,制造业面临用工荒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虽然在高科技领域快速发展,但高技能蓝领工人(如数控工、焊工、机电工)的短缺越来越严重。 高级技工月薪能过万,但愿意做的年轻人却不多,因为职业教育体系没能吸引足够的学生。 2. 许多企业被迫自己培养工人 由于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合格技工,许多企业不得不自己设立培训机构,甚至派工人去德国、日本培训。 例如,华为、中车集团等高端制造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培训体系,以弥补职业教育的不足。 3. 中国近年开始重新重视职业教育 2019年,中国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新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本科院校、技师学院开始增加,政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 但由于此前十几年的衰退,要重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仍需时间。 四、德国模式能否借鉴? 中国如果要改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参考德国的以下做法: 恢复企业技校或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让学生能边学习边实践。 提高技工的社会认可度和收入,让年轻人愿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 让行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出资建立培训中心,或者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 你的观点很有洞察力,朱镕基时期的国企改革确实在短期内提高了企业效率,但也带来了职业教育衰落的长期问题。现在中国正在试图补救,但重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仍然需要时间和政策支持。 You said:
日本的教育体系是双轨制吗? ChatGPT said:
日本的教育体系严格来说不是双轨制,但它在高等教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分流机制,与德国的双轨制有部分相似之处。日本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较为完善,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它通过高专(高等专门学校)、工科大学、企业培训体系等方式培养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一、日本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 日本的教育体系以单轨制为主导,大部分学生都经历相同的基础教育,但在高中及以上阶段,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分流。 1. 义务教育阶段(6-15岁) 小学(6年,6-12岁) 初中(3年,12-15岁) 这一阶段所有学生接受相同的课程,没有明显的分流。 2. 高中阶段(15-18岁):分流开始 日本的高中教育并非完全统一,而是开始出现一定的职业分流: 普通高中(约75%):大多数学生就读普通高中,目标是考大学。 职业高中(约25%): 主要包括工业、商业、农业、渔业等不同类别的专门学校。 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继续升学(进入专门学校或大学)。 3. 高等教育阶段(18岁及以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凸显 大学(4年):传统的学术型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 短期大学(2-3年):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提供更应用导向的课程。 专门学校(2-4年): 日本的**专门学校(専門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技术人才,涵盖IT、汽车维修、设计、护理等多个领域。 高等专门学校(5年制高专): 日本特有的“高等专门学校”(简称“高专”),主要培养技术人才,类似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 以工科为主,例如机械、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等,高专毕业生非常受制造业企业欢迎。 企业内部培训体系: 由于日本企业更倾向于“终身雇佣制”,许多大型制造业公司(如丰田、索尼、松下)都有自己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确保员工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二、日本职业教育的特点 虽然日本不是德国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双轨制”,但它的职业教育体系仍然具有以下特点: 1. 高专(高等专门学校):类似德国的应用技术教育 培养高端技工和工程师: 日本的高专主要培养工科类技术人才,毕业后可直接就业,或者继续升入大学。 高专的毕业生比普通大学生更受制造业企业青睐,因为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强。 高专的就业率极高: 许多日本企业更愿意招聘高专生,而不是普通大学生,因为他们在实操方面更有经验。 例如,在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和半导体行业,高专生比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2. 终身雇佣制与企业内部培训 日本的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终身雇佣+企业培训”的模式。 企业更倾向于自己培养员工,而不是从学校直接招聘技能型工人。 例如,丰田、日立、松下等公司都会让新员工接受长达1-3年的企业内部培训,以确保他们具备企业所需的技能。 3. 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不如德国完善 日本的职业高中虽然存在,但相较德国的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较低。 许多职业高中毕业生仍然希望进入大学,而不是直接就业。 这导致日本的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并不像德国那样体系化,而是更多依赖于专门学校和企业培训。 三、日本 vs. 德国 vs. 美国 对比项德国(双轨制)日本(部分分轨制)美国(单轨制)高中阶段分流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严格分开中:部分分流,但职业高中认可度低弱:大部分学生都走普通高中职业教育主流形式职业学校+企业学徒高专+专门学校+企业培训社区学院+职业培训企业培训体系强:企业深度参与强:企业内部培训很成熟弱:企业培训依赖个人技术工人地位高:技师可以成为企业管理层中等:高专毕业生受欢迎,但职业高中生社会认可度较低低:技术工人往往薪资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制造业技能工人供给充足,体系完善充足,依靠企业培训短缺,职业教育体系较弱 四、日本的经验对美国和中国的启示 1. 值得学习的地方 高等专门学校模式:日本的高专模式值得推广,它能够在本科教育之外,为制造业和科技行业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 企业培训体系:日本企业的大规模技能培训制度,使员工更快适应工作需求,提高了制造业竞争力。 2. 存在的不足 职业高中体系不如德国成熟:如果日本能像德国那样,将职业高中和企业培训结合得更紧密,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人才供给。 学历偏向问题:日本社会仍然有“大学比高专更好”的观念,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而是盲目追求大学文凭。 结论 日本的教育体系不是完全的双轨制,但在高等专门教育和企业培训方面,确实与德国有一定相似之处,并且在培养制造业人才方面非常成功。相比之下,美国和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都存在问题,美国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体系薄弱,中国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体系被打破后难以恢复。如果未来想要推动制造业发展,美国和中国都可以参考日本的高专+企业培训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You said:
也请介绍一下英国和法国的教育体系和分流情况。印象中法国的接近德国,英国的接近美国。不知道对不对? ChatGPT said:
你的印象大体是正确的。法国的教育体系在高中阶段有较为明确的分流,与德国的“双轨制”相似,而英国的教育体系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分流,但整体更接近美国,普通高等教育占主导,职业教育体系较为薄弱。下面分别介绍两国的情况。
一、法国的教育体系:接近德国的分流制度 法国的教育体系在**高中阶段(15-18岁)**开始分流,学生可以选择普通高中(文理方向)或技术/职业教育。这种分流制度使得法国的职业教育相对较强,对制造业技术工人的培养较有保障。 1. 法国的教育阶段 阶段年龄特点小学(École élémentaire)6-11岁基础教育,无明显分流初中(Collège)11-15岁所有学生接受相同课程,结业后进行能力测试(DNB)高中(Lycée)15-18岁分为普通高中、技术高中、职业高中高等教育18岁以上大学、精英学院(Grandes Écoles)、职业教育 2. 高中阶段的三大分流 15岁进入高中后,法国学生需要在三条路径中选择: 普通高中(Lycée général): 学习文理科,目标是考取大学或精英学院。 结业考试:法国高中会考(Baccalauréat,简称Bac),相当于高考。 技术高中(Lycée technologique): 偏向应用科学、管理、医疗、信息技术等。 结业后可以进入技术大学(IUT)或专业学院。 职业高中(Lycée professionnel): 主要学习机械、汽车维修、电工、厨艺、建筑等专业技能。 结业后可直接就业,也可以进入职业培训学校继续深造。 这一体系与德国的“双轨制”相似,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部分,使得法国制造业能够获得较稳定的技术工人来源。
3. 法国的高等教育 法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有三大类: 普通大学(Université):开放入学制,理论为主,类似美国公立大学。 技术大学(IUT, 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Technologie):为技术性工作培养人才,相当于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 精英学院(Grandes Écoles):类似美国的常春藤/英国的牛剑,培养管理和工程精英,如巴黎综合理工(École Polytechnique)。 4. 法国 vs. 德国 vs. 美国 对比项法国德国美国高中分流15岁分三轨15岁分轨无严格分流职业教育体系较强,职业高中+技术大学双轨制最完善职业教育较弱企业培训体系较少,政府主导企业深度参与企业培训较少高等教育普通大学+精英学院普通大学+应用技术大学普通大学为主 法国的职业教育比美国更完善,但整体上不如德国的“双轨制”那样深度结合企业培训。
二、英国的教育体系:更接近美国 英国的教育体系在中学阶段有一定的分流,但不像德国和法国那样严格。职业教育较弱,高等教育仍然以大学为主。 1. 英国的教育阶段 阶段年龄特点小学(Primary School)5-11岁基础教育,无分流中学(Secondary School)11-16岁完成GCSE考试后可分流A-Level 或职业教育16-18岁普通高中或职业培训高等教育18岁以上以大学为主,职业教育较弱 2. 中学后的分流 英国的分流发生在16岁(完成GCSE考试后),主要有两种选择: 普通高中(Sixth Form): 学生学习A-Level课程,准备进入大学。 主要学术型课程,如数学、物理、历史等。 这一途径类似于美国的高中+大学预科。 职业教育(Further Education, FE): 学生可以选择BTEC(职业文凭)或学徒制(Apprenticeship),直接进入行业。 但社会认可度较低,企业培训体系也不如德国完善。 整体而言,英国的职业教育比德国、法国都要弱,主要依赖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
3. 英国的高等教育 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大学(University)**构成,没有德国那种明确的“应用技术大学”体系。 学士学位(3年):大多数本科课程为三年制(苏格兰为四年)。 硕士学位(1年):相比其他国家,英国的硕士学制较短。 博士学位(3-4年):一般比美国快。 英国的大学体系类似于美国,但比美国更精英化(公立大学较少,私立名校较多)。
4. 英国 vs. 美国 vs. 德国 对比项英国美国德国高中分流16岁后分流无严格分流15岁严格分流职业教育体系较弱,BTEC为主较弱,社区学院为主双轨制最完善企业培训体系部分企业提供学徒制企业培训较少企业深度参与高等教育大学主导,职业教育弱大学主导,职业教育弱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并行 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美国相似,都不如德国和法国强大,导致制造业技术工人的来源较不稳定。
总结:法国更接近德国,英国更接近美国 法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职业教育较强,接近德国。 英国:以大学为主,职业教育体系较弱,更接近美国。 德国:双轨制最完整,职业教育体系最强。 美国:单轨制,职业教育较弱,大学教育占主导。 英国和美国的制造业面临类似问题:职业教育不够完善,制造业技术工人短缺,导致产业空心化趋势明显。法国和德国在这方面表现更好。 You said:
加拿大也是类似美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偏弱。但加拿大的基础教育质量好在还比较好,本科教育的成本不高,质量也还不错。 ChatGPT said:
是的,加拿大的教育体系确实更接近美国,但在某些方面又比美国更平衡。
一、加拿大的职业教育相对较弱 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不像德国、法国那样完善,更类似美国,主要依赖社区学院(College)和技工学院(Trade School),但整体社会认同度较低。 高中阶段(Grade 9-12): 没有严格的分流,大部分学生都上普通高中(Secondary School),为大学做准备。 有些学校提供职业培训课程(如木工、电工、焊接),但比例较低。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依赖College(学院): College(社区学院):提供2-3年的职业课程,培养应用技能人才,比如护理、IT技术、酒店管理等。 Trade School(技工学校):专门培训电工、焊工、汽车修理、厨师等技术工人,但规模不大,社会认可度一般。 相比之下,德国、法国的职业教育更有体系,而加拿大像美国一样,更多人还是倾向于走大学路线,职业教育并不是主要发展方向。
二、加拿大的基础教育质量较好 加拿大的K-12(基础教育)质量高,全球排名靠前,尤其是安大略省、BC省和魁北克省的公立教育体系较强。 学校资源比较均衡,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教师待遇也较高,教育质量较稳定。 数学、阅读、科学等学科的国际评估(PISA测试)排名都比美国高。 三、本科教育的质量不错,学费相对较低 加拿大的本科教育比美国便宜,但质量仍然不错。 学费比美国低:本地学生一年学费大约**$6,000-$10,000**,国际生稍贵,但比美国便宜。 学校资源较好:加拿大的大学普遍注重本科教学,不像美国很多大学主要倾向于研究生和科研。 世界级大学:如多伦多大学(UofT)、UBC、麦吉尔大学(McGill),在全球排名都很高。 College和University双轨并存:许多学生可以先读College,再转入University完成本科,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并获得更实用的技能。 四、对比美国、德国、法国 对比项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高中分流无明显分流无明显分流15岁分轨15岁分轨职业教育较弱,靠College/Trade School较弱,靠Community College最强,双轨制+企业培训较强,职业高中+技术大学基础教育较好,PISA全球前列质量参差不齐,公私差距大优秀优秀本科教育质量不错,成本较低质量较高,成本高免费或低费,质量强免费或低费,精英制 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在本科阶段比美国更亲民,但在职业教育方面确实相对较弱。如果加拿大能够强化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培训),可能会对制造业和技术行业更有帮助。
这个吸血回收终极大杀人器
玩金融 + 医疗保险终极大杀器,资本家贪婪,没有天敌,无解!
看起来是个伪命题
美国是制造业第二还是很强。德国和日本是第三第四。
做出来东西鸡蛋都吃不上的鼬党买得起吗
振兴美国制造业的五种方法
作者:Darcy Burner,
福布斯理事会成员。 福布斯商业理事会理事会职位 | 会员资格(收费) 2023 年 3 月 13 日
首先,向美国制造商提供资本。 第二,认可中小型制造商。 第三,认识到政府采购可以作为一种支持手段。 第四,投资研发。 第五,加强供应链。 UQ
汽车制造商并不急于将生产转移到美国工厂以避免关税
...转移生产的困难 “短期内我们能动用的手段并不多,”一位汽车行业高管周三在接受 CNN 采访时表示,他期待着特朗普的声明。“我们谈论的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我们当然在考虑在不同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做。”
汽车制造商制定了他们的供应链和工厂的地理分布,他们明白,之前的贸易协议,包括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谈判达成的《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议》(USMCA),允许他们像北美基本上是一个单一市场一样运营。
他们在组装过程中跨境来回移动零件。现在他们被告知这样做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
“大量成本和大量混乱”
正如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上个月在投资者会议上所说,尽管特朗普的关税威胁给汽车制造商带来了“大量成本和大量混乱”,但他们仍不会建造新工厂。至少不会立即建造。
部分原因是特朗普反复无常的征税并不能确保汽车制造商投资数十亿美元建造新工厂。
“如果这些征税成为永久性的,那么你就需要考虑很多不同的事情,比如在哪里分配工厂、是否搬迁工厂等,”通用汽车首席财务官保罗·雅各布森上个月告诉投资者。
但他表示,该公司对贸易政策的未来有太多疑问,无法在此时做出此类决定。
“这些问题今天还没有答案,”他说。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我们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本,然后这一切就结束了。我们不能来回摇摆不定地经营下去。”
...“很明显,如果关税颠覆了整个行业,汽车制造商将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建造任何新设施。
“让我们说实话:从长远来看,墨西哥和加拿大边境的 25% 关税将给美国汽车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福特的 Farley 在最近对投资者的评论中说道。...
https://edition.cnn.com/2025/03/27/cars/us-automakers-production-tariffs-analysis-intl-hnk/index.html
几乎所有美国汽车制造商都依赖跨境廉价劳动力来支撑其供应链。
在这里生产所有东西——如上所述,即使可能的话也需要很长时间——实际上会转化为消费者更高的最终价格,以弥补美国更高的工资,这意味着需求会下降。
人们不会、实际上也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花费,因为即使现在美国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人仍是月光族,而且仍然有如此多的廉价商品可供购买。 UQ
你觉得他们愿意去工厂朝九晚五的工作?
哎,其实有的,虽然我也不觉得川普这招会赢。但是我们农村的公司里面兢兢业业的还是有的。
不是说一个勤奋的都没有。 美国有很勤奋的,中国有很懒惰的。
比的是个分布,美国人的分布普遍靠懒的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