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一场婚礼,看着新娘缓缓步入人生的新阶段,不禁感慨时光荏苒,恍若白驹过隙。二十年前初见她时,她还是师兄家的天真烂漫小女孩,如今已完成住院医培训,踏入职场,也找到了相知相惜的伴侣,共同迈入婚姻的殿堂。婚礼上,牧师分享了几段关于婚姻的经文,深感触动,记下来与大家共勉。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 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 Two are better than one... A cord of three strands is not quickly broken. --《传道书 4:9-12》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Love never fails... And now these three remain: faith, hope and love. But the greatest of these is love. --《哥林多前书 13:4-8, 13》 “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So they are no longer two, but one flesh. --《马太福音 19:4-6》 看着台上的年轻夫妇深情地交换誓言,眼眶湿润思绪也有些飘散(脑海里居然闪过这两周看过的几个离婚帖):年轻时,我们在婚礼上说出“我愿意”时,大多以为是在承诺永恒的爱,但回头想想,更应承诺的或许是永恒的坦诚,坦诚地说出“我们尽力了,虽然不能终老”,坦诚地在放弃之前拼尽全力,不留遗憾,这何尝不是对婚姻誓约最后的忠诚? 《传道书》强调了婚姻中相互扶持的重要性,其中“三股合成的绳子”告诉我们,婚姻若要长久,不能仅仅依靠两个人的结合,而需要第三个更高维度的支撑——无论是信仰、核心价值观、爱与承诺,或是其他纽带。对于基督徒而言,这第三股绳子可以是神(信仰),信仰能帮助夫妻保持谦卑,愿意彼此忍耐包容,而不是陷入自我中心的争斗。而对于非基督徒,这根绳子可以是爱、信任和承诺,有爱却无承诺,或有承诺却无信任,婚姻都会岌岌可危。 这绳也可以是“你”、“我”、“我们”,因为若婚姻只关注“你”和“我”,却缺少“我们”的共同努力,那注定难以稳固。 礼成后寄语年轻夫妇:不要一味寻找完美的伴侣,而要培养能看到对方“残缺”仍愿携手同行的眼睛。婚姻出现问题时,首要之事是尝试修复,而不是逃避;若终究无法继续,也应体面分开,给予曾经的选择应有的尊重,而非彼此伤害。“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其实,这番话不仅是对新人所说,也适用于所有在婚姻中挣扎的人。
Whispers 发表于 2025-03-29 22:05 今天参加了一场婚礼,看着新娘缓缓步入人生的新阶段,不禁感慨时光荏苒,恍若白驹过隙。二十年前初见她时,她还是师兄家的天真烂漫小女孩,如今已完成住院医培训,踏入职场,也找到了相知相惜的伴侣,共同迈入婚姻的殿堂。婚礼上,牧师分享了几段关于婚姻的经文,深感触动,记下来与大家共勉。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 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 Two are better than one... A cord of three strands is not quickly broken. --《传道书 4:9-12》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Love never fails... And now these three remain: faith, hope and love. But the greatest of these is love. --《哥林多前书 13:4-8, 13》 “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So they are no longer two, but one flesh. --《马太福音 19:4-6》 看着台上的年轻夫妇深情地交换誓言,眼眶湿润思绪也有些飘散(脑海里居然闪过这两周看过的几个离婚帖):年轻时,我们在婚礼上说出“我愿意”时,大多以为是在承诺永恒的爱,但回头想想,更应承诺的或许是永恒的坦诚,坦诚地说出“我们尽力了,虽然不能终老”,坦诚地在放弃之前拼尽全力,不留遗憾,这何尝不是对婚姻誓约最后的忠诚? 《传道书》强调了婚姻中相互扶持的重要性,其中“三股合成的绳子”告诉我们,婚姻若要长久,不能仅仅依靠两个人的结合,而需要第三个更高维度的支撑——无论是信仰、核心价值观、爱与承诺,或是其他纽带。对于基督徒而言,这第三股绳子可以是神(信仰),信仰能帮助夫妻保持谦卑,愿意彼此忍耐包容,而不是陷入自我中心的争斗。而对于非基督徒,这根绳子可以是爱、信任和承诺,有爱却无承诺,或有承诺却无信任,婚姻都会岌岌可危。 这绳也可以是“你”、“我”、“我们”,因为若婚姻只关注“你”和“我”,却缺少“我们”的共同努力,那注定难以稳固。 礼成后寄语年轻夫妇:不要一味寻找完美的伴侣,而要培养能看到对方“残缺”仍愿携手同行的眼睛。婚姻出现问题时,首要之事是尝试修复,而不是逃避;若终究无法继续,也应体面分开,给予曾经的选择应有的尊重,而非彼此伤害。“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其实,这番话不仅是对新人所说,也适用于所有在婚姻中挣扎的人。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 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 Two are better than one... A cord of three strands is not quickly broken. --《传道书 4:9-12》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Love never fails... And now these three remain: faith, hope and love. But the greatest of these is love. --《哥林多前书 13:4-8, 13》
“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So they are no longer two, but one flesh. --《马太福音 19:4-6》
看着台上的年轻夫妇深情地交换誓言,眼眶湿润思绪也有些飘散(脑海里居然闪过这两周看过的几个离婚帖):年轻时,我们在婚礼上说出“我愿意”时,大多以为是在承诺永恒的爱,但回头想想,更应承诺的或许是永恒的坦诚,坦诚地说出“我们尽力了,虽然不能终老”,坦诚地在放弃之前拼尽全力,不留遗憾,这何尝不是对婚姻誓约最后的忠诚?
《传道书》强调了婚姻中相互扶持的重要性,其中“三股合成的绳子”告诉我们,婚姻若要长久,不能仅仅依靠两个人的结合,而需要第三个更高维度的支撑——无论是信仰、核心价值观、爱与承诺,或是其他纽带。对于基督徒而言,这第三股绳子可以是神(信仰),信仰能帮助夫妻保持谦卑,愿意彼此忍耐包容,而不是陷入自我中心的争斗。而对于非基督徒,这根绳子可以是爱、信任和承诺,有爱却无承诺,或有承诺却无信任,婚姻都会岌岌可危。 这绳也可以是“你”、“我”、“我们”,因为若婚姻只关注“你”和“我”,却缺少“我们”的共同努力,那注定难以稳固。
礼成后寄语年轻夫妇:不要一味寻找完美的伴侣,而要培养能看到对方“残缺”仍愿携手同行的眼睛。婚姻出现问题时,首要之事是尝试修复,而不是逃避;若终究无法继续,也应体面分开,给予曾经的选择应有的尊重,而非彼此伤害。“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其实,这番话不仅是对新人所说,也适用于所有在婚姻中挣扎的人。
Re
这是一个深刻且常被讨论的神学问题,涉及到“苦难的意义”和“上帝的公义与慈爱”。不同的信仰传统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观点: 1. 自由意志与人的责任 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可以选择善或恶。但自由意志的存在也意味着人可能做出错误或邪恶的选择,从而导致苦难。例如,战争、暴力、贫穷等问题,往往是因为人的自私、贪婪或恶行而产生的。上帝没有造出“机器人”,而是允许人有选择的权利,即便这些选择可能导致痛苦。 2. 堕落世界的后果 在圣经的叙述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悖逆上帝,导致罪进入世界(创世记3章)。从那时起,世界便不再是完美的,而是充满疾病、灾难和死亡。基督教认为,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堕落的世界”,苦难是罪带来的后果,而不是上帝有意去制造苦难。 3. 试炼与成长 有些苦难被看作是上帝对人的试炼或塑造。《罗马书》5:3-4 说:“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 许多信仰者相信,苦难可以帮助人更坚强、更有爱心,甚至让人更接近上帝。 4. 上帝的计划超越人的理解 有时,人类无法理解某些悲剧为何发生。《约伯记》描述了义人约伯经历巨大苦难,他向上帝质问为什么会受苦,但最终,上帝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让约伯看到自己的有限性和上帝的伟大。基督教信仰强调,人类的理解有限,而上帝的智慧和计划远超人的思维范围。 5. 最终的公义与盼望 基督教相信,这个世界的苦难不是最终的结局。《启示录》21:4 说:“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 这意味着,在信仰的视角下,虽然当下世界有苦难,但上帝最终会带来公义与救赎,消除所有的痛苦。 总结: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惨剧发生的原因可能包括人的自由意志、世界的堕落、上帝的试炼、人的有限理解,以及最终公义的未完全实现。这些解释并不一定能完全解答所有人的疑问,但它们提供了一种信仰视角,帮助人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和希望。
除了诺亚一家,剩下所有人类不论男女老少,都被你的神故意弄死了。上帝在杀人这事儿上,比希特勒还变态。还公义慈爱?这是慈爱这个词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你的问题涉及神学中一个非常深奥的主题——上帝的公义与慈爱如何在审判中体现,特别是在《创世记》的大洪水事件中。许多人都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甚至愤怒,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从圣经的叙述来看,大洪水的背景是当时世界极度败坏,充满了暴力和罪恶(创世记 6:5-13)。圣经描述上帝对人类的堕落感到悲痛,并决定施行审判。但同时,他也提供了挽救的机会——诺亚造方舟的过程可能持续了几十年,在这期间,人们有机会悔改,却没有人愿意回头。 但你提到的核心问题是:这能算是慈爱吗? 公义与慈爱并存 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不仅仅是慈爱的,他也是公义的。如果他对罪恶不作任何审判,那他就不是公义的神。然而,公义的审判并不意味着他缺乏慈爱,而是因为他的标准是圣洁的。 悔改的机会 圣经中,神的审判通常不会毫无警告,而是在人类拒绝一次次的挽救后才施行。大洪水之前,人类有很长时间可以悔改,但他们没有选择回头。相似地,在其他圣经事件中,比如尼尼微城(约拿书),当人们悔改时,上帝也愿意撤回审判。 以人的角度看待神的行为 你把上帝和希特勒类比,主要是因为你从人的视角看待生与死。但在基督教信仰中,生命的归属权在上帝,他有主权决定人的生死(约伯记 1:21)。从信仰角度来看,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进入另一种存在方式。 当然,这些解释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接受,特别是如果你不认同基督教的世界观。这个问题也是神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你是否对信仰本身持怀疑态度,还是对上帝的特定行为感到困惑?
请问人类婴儿和儿童,连话都不会说,怎么悔改吧?不符合上帝所谓的标准就活该集体弄死呗。用现代人眼光看bible,就觉得上帝就是个反社会人格在YY发癫
Nonono
已婚大妈可以作证有多少是猪队友的坑里跌倒的?
美好的婚姻是有的,就是少。
谢谢你的帖子。婚姻是神圣的,爱是最大的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