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只管违法的事,除此之外,父母关起门来怎么对待小孩都是被允许的,这样看来,是有很多孩子在 suffer at the hands of their own parents, 绝大多数家庭都在这个 spectrum 上,多少不同而已。李翔云来自不幸的家庭和童年经历,如果她两个儿子的经历怪罪在她身上,她可以怪罪小孩的外婆,谁知道外婆又是谁造成的,她是不是也是受害者。 都说一个母亲可以毁了三代,从她孩子没有 live a happy fulfilling life 的角度,确实几代人都被毁了。这贴里大多数人在讨伐她,我觉得这种向外的批判是没有用的,你批评的是一个人,这个人还根本不会听你的批评。我觉得应该是向内的自省,如果大家能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受益的是无数人。那句话还真没错,不要去管别人,每个人管好自己,社会整体自然而然就好了
Slou9900 发表于 2025-03-28 16:01 法律只管违法的事,除此之外,父母关起门来怎么对待小孩都是被允许的,这样看来,是有很多孩子在 suffer at the hands of their own parents, 绝大多数家庭都在这个 spectrum 上,多少不同而已。李翔云来自不幸的家庭和童年经历,如果她两个儿子的经历怪罪在她身上,她可以怪罪小孩的外婆,谁知道外婆又是谁造成的,她是不是也是受害者。 都说一个母亲可以毁了三代,从她孩子没有 live a happy fulfilling life 的角度,确实几代人都被毁了。这贴里大多数人在讨伐她,我觉得这种向外的批判是没有用的,你批评的是一个人,这个人还根本不会听你的批评。我觉得应该是向内的自省,如果大家能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受益的是无数人。那句话还真没错,不要去管别人,每个人管好自己,社会整体自然而然就好了
同意。感觉她确实是被童年扭曲了,没有正常的人生体验,也就没有正确的参考系。 她说vicent只看见她哭过2-3次,james就没有看见过她哭。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感觉她甚至有些骄傲。好像她已经和自己的情感切割了。她的回忆里面没有任何关于sensory的愉悦,比如普通人喜欢的美食,阳光,鸟语花香 etc。我猜她隔绝了sensory体验而直接退缩到自己的头脑之中。她所津津乐道的都是读书和引用名家,她喜欢深刻和抑郁的文字。这应该是多年的压抑之后已经习惯甚至享受这种压抑和抑郁,这是她的norm。然后正如前面很多人提到的,她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孩子们引导her way of being is the normal. 但是孩子们的感官是开放的,同时他们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和流动的,但是all of their sensory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are invisible to or rejected by their mom. 可以想见他们的矛盾和痛苦。 文章里也提到过她童年写了一片作文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羞辱和伤害。这段回忆之后,她直接说从此之后就不再允许外界的批评来伤害她。我猜是这个创伤让她失去了接受construcitve critisim的能力,她把自己紧紧封闭,也失去了内省的能力。孩子们的痛苦她看不见也无法内省。 还有一点,既然抑郁和压抑是她以为的人生常态,死亡对她来说也不像对常人那样可怕,因此孩子的死亡对她的震撼也比普通人小很多。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8 16:43 同意。感觉她确实是被童年扭曲了,没有正常的人生体验,也就没有正确的参考系。 她说vicent只看见她哭过2-3次,james就没有看见过她哭。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感觉她甚至有些骄傲。好像她已经和自己的情感切割了。她的回忆里面没有任何关于sensory的愉悦,比如普通人喜欢的美食,阳光,鸟语花香 etc。我猜她隔绝了sensory体验而直接退缩到自己的头脑之中。她所津津乐道的都是读书和引用名家,她喜欢深刻和抑郁的文字。这应该是多年的压抑之后已经习惯甚至享受这种压抑和抑郁,这是她的norm。然后正如前面很多人提到的,她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孩子们引导her way of being is the normal. 但是孩子们的感官是开放的,同时他们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和流动的,但是all of their sensory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are invisible to or rejected by their mom. 可以想见他们的矛盾和痛苦。 文章里也提到过她童年写了一片作文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羞辱和伤害。这段回忆之后,她直接说从此之后就不再允许外界的批评来伤害她。我猜是这个创伤让她失去了接受construcitve critisim的能力,她把自己紧紧封闭,也失去了内省的能力。孩子们的痛苦她看不见也无法内省。 还有一点,既然抑郁和压抑是她以为的人生常态,死亡对她来说也不像对常人那样可怕,因此孩子的死亡对她的震撼也比普通人小很多。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8 16:43 同意。感觉她确实是被童年扭曲了,没有正常的人生体验,也就没有正确的参考系。 她说vicent只看见她哭过2-3次,james就没有看见过她哭。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感觉她甚至有些骄傲。好像她已经和自己的情感切割了。她的回忆里面没有任何关于sensory的愉悦,比如普通人喜欢的美食,阳光,鸟语花香 etc。我猜她隔绝了sensory体验而直接退缩到自己的头脑之中。她所津津乐道的都是读书和引用名家,她喜欢深刻和抑郁的文字。这应该是多年的压抑之后已经习惯甚至享受这种压抑和抑郁,这是她的norm。然后正如前面很多人提到的,她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孩子们引导her way of being is the normal. 但是孩子们的感官是开放的,同时他们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和流动的,但是all of their sensory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are invisible to or rejected by their mom. 可以想见他们的矛盾和痛苦。 文章里也提到过她童年写了一片作文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羞辱和伤害。这段回忆之后,她直接说从此之后就不再允许外界的批评来伤害她。我猜是这个创伤让她失去了接受construcitve critisim的能力,她把自己紧紧封闭,也失去了内省的能力。孩子们的痛苦她看不见也无法内省。 还有一点,既然抑郁和压抑是她以为的人生常态,死亡对她来说也不像对常人那样可怕,因此孩子的死亡对她的震撼也比普通人小很多。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8 16:43 同意。感觉她确实是被童年扭曲了,没有正常的人生体验,也就没有正确的参考系。 她说vicent只看见她哭过2-3次,james就没有看见过她哭。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感觉她甚至有些骄傲。好像她已经和自己的情感切割了。她的回忆里面没有任何关于sensory的愉悦,比如普通人喜欢的美食,阳光,鸟语花香 etc。我猜她隔绝了sensory体验而直接退缩到自己的头脑之中。她所津津乐道的都是读书和引用名家,她喜欢深刻和抑郁的文字。这应该是多年的压抑之后已经习惯甚至享受这种压抑和抑郁,这是她的norm。然后正如前面很多人提到的,她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孩子们引导her way of being is the normal. 但是孩子们的感官是开放的,同时他们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和流动的,但是all of their sensory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are invisible to or rejected by their mom. 可以想见他们的矛盾和痛苦。 文章里也提到过她童年写了一片作文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羞辱和伤害。这段回忆之后,她直接说从此之后就不再允许外界的批评来伤害她。我猜是这个创伤让她失去了接受construcitve critisim的能力,她把自己紧紧封闭,也失去了内省的能力。孩子们的痛苦她看不见也无法内省。 还有一点,既然抑郁和压抑是她以为的人生常态,死亡对她来说也不像对常人那样可怕,因此孩子的死亡对她的震撼也比普通人小很多。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8 16:43 同意。感觉她确实是被童年扭曲了,没有正常的人生体验,也就没有正确的参考系。 她说vicent只看见她哭过2-3次,james就没有看见过她哭。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感觉她甚至有些骄傲。好像她已经和自己的情感切割了。她的回忆里面没有任何关于sensory的愉悦,比如普通人喜欢的美食,阳光,鸟语花香 etc。我猜她隔绝了sensory体验而直接退缩到自己的头脑之中。她所津津乐道的都是读书和引用名家,她喜欢深刻和抑郁的文字。这应该是多年的压抑之后已经习惯甚至享受这种压抑和抑郁,这是她的norm。然后正如前面很多人提到的,她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孩子们引导her way of being is the normal. 但是孩子们的感官是开放的,同时他们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和流动的,但是all of their sensory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are invisible to or rejected by their mom. 可以想见他们的矛盾和痛苦。 文章里也提到过她童年写了一片作文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羞辱和伤害。这段回忆之后,她直接说从此之后就不再允许外界的批评来伤害她。我猜是这个创伤让她失去了接受construcitve critisim的能力,她把自己紧紧封闭,也失去了内省的能力。孩子们的痛苦她看不见也无法内省。 还有一点,既然抑郁和压抑是她以为的人生常态,死亡对她来说也不像对常人那样可怕,因此孩子的死亡对她的震撼也比普通人小很多。
那你对你引用的那位批判个什么劲儿呢?你高人一等?
没有必要做这样的比喻吧。
你觉得她的情况,难道不比恋童癖和连环杀手,值得同情的多?
很可能,她的妈妈疯狂折磨家人,让她内心支离破碎遍体鳞伤,她根本不知道正常的情感是怎样的
在是否值得同情的方面,没本质区别。
不同的是那两个例子触犯了法律,她没有。
我去。。。。。还优雅。你不觉得她优雅的文字传达出一种非常巨大的压抑和冷?
我完全不能够enjoy这样的文字。
她应该有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不知道具体情况,不能说她到底有没有做了一个母亲可以做的一切。
但是她本人确实是很宿命论的。这个我也理解。我自己有一段时间也是不能够直面,会把一切都归结于宿命。这样确实,自己肩头心头都松快了很多。如果是真的到不如此自己不能survive的时候,作为个体,这么处理,无可厚非。人需要先自救,然后可以救人。
我自己后来慢慢走出来,回头再看,就会发觉,当把一切归结于宿命的时候,人也会很容易放弃作出主动性的任何努力。反正一切老天自有安排。我何须再做什么?做什么,也都是空的,没用的。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父母还是会有很多可以做的,可以积极的去影响到结果的。完全,一点儿也不容易。但是去学习,去调整,超越自己之前的见识,是有可能性的。
活着,就在于这个人的主动性可能创造的可能性。
也有可能,她已经做了所有。都(觉得/或者事实上)不能改变。但是,好像也不是。她很早就觉得一切都是命了。
都说一个母亲可以毁了三代,从她孩子没有 live a happy fulfilling life 的角度,确实几代人都被毁了。这贴里大多数人在讨伐她,我觉得这种向外的批判是没有用的,你批评的是一个人,这个人还根本不会听你的批评。我觉得应该是向内的自省,如果大家能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受益的是无数人。那句话还真没错,不要去管别人,每个人管好自己,社会整体自然而然就好了
确实。我曾经是一个敏感的文学青年/中年。生活教会了我,要多吃粗粮。有时候人是需要一些庸俗的接地气的快乐的。对心理健康有利。
对的。之前还想读她的书。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这比较不适合我。
她的文章发表,就是一个人类多样性的样本,没必要拔高它的意义。批评她的人本来也不会把自己孩子搞到自杀,喜欢她的人反倒可能羡慕她有早慧自杀的孩子,要学她给孩子自由呢。
不管孩子的人,都说要给孩子自由,实际上真在乎自由的是少数,逃避责任的才是大多数。我认识一个人,以前得意洋洋嘲笑别的家长,说自己理念先进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然生长,后来孩子无法融入同学中,长大也不适应社会,婚姻也失败当了单亲妈妈。
是,很多描写痛苦的作品,读完以后会给人一种深沉厚重的力量,而不是背上发冷的感觉。
譬如史铁生的短篇 命若琴弦,故事也是很宿命和悲剧,但是读下来会让人又震动,又还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厚重。
啊?你哪里来的数据,世界上50% 以上的父母,都是对孩子虐待打压的?
还有余华的活着。虽然电影极度压抑,可是小说读完我胸中真的是又沉痛,又不失人生的希望。
人处理悲痛的一定时间段里的做法,就是in denial。就是还不能接受去面对的那个阶段的人趋利避害的做法。这倒也没什么。
但是她可能一直会这样。
不觉得她发表文章时为了看客的同情。可能更大程度上,她的文章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出口,一个治疗吧。
也没有觉得这就是对走了的孩子的什么不尊重。
从这段文字来看,她在制造深渊给自己,类似惩罚自己:这样在她的余生对于孩子自杀事件缘由的不确定性成为永远的痛苦伴随着她。
如果孩子想要杀人能允许他们做自己吗?那孩子要杀死自己能允许他们做自己吗?
很喜欢史铁生,就像你说的,虽然故事是悲剧宿命,但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寒冷。
带着冬日午后的阳光的味道,虽然伤感怅怀,然而让人心安平静。
不过作家是不同的,多样性带来丰富性。
当然我也更喜欢史铁生的作品。
嗯 你会不会有某种程度的情感链接障碍
我个人的自省是,不要走极端。
要接受命运大安排,也不要放弃个人的努力
要给孩子空间和尊重,但不要绝对的放手和自由。
人要寻找精神和智识的高雅,也需要一些庸俗的快乐。雅俗可以共存。
人就是这么活着活着,变得中庸的
同意。感觉她确实是被童年扭曲了,没有正常的人生体验,也就没有正确的参考系。
她说vicent只看见她哭过2-3次,james就没有看见过她哭。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感觉她甚至有些骄傲。好像她已经和自己的情感切割了。她的回忆里面没有任何关于sensory的愉悦,比如普通人喜欢的美食,阳光,鸟语花香 etc。我猜她隔绝了sensory体验而直接退缩到自己的头脑之中。她所津津乐道的都是读书和引用名家,她喜欢深刻和抑郁的文字。这应该是多年的压抑之后已经习惯甚至享受这种压抑和抑郁,这是她的norm。然后正如前面很多人提到的,她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孩子们引导her way of being is the normal. 但是孩子们的感官是开放的,同时他们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和流动的,但是all of their sensory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are invisible to or rejected by their mom. 可以想见他们的矛盾和痛苦。
文章里也提到过她童年写了一片作文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羞辱和伤害。这段回忆之后,她直接说从此之后就不再允许外界的批评来伤害她。我猜是这个创伤让她失去了接受construcitve critisim的能力,她把自己紧紧封闭,也失去了内省的能力。孩子们的痛苦她看不见也无法内省。
还有一点,既然抑郁和压抑是她以为的人生常态,死亡对她来说也不像对常人那样可怕,因此孩子的死亡对她的震撼也比普通人小很多。
Make sense。
请你具体引用我的文字来证明。
我觉得这是一个典型代际创伤传递的悲剧。要打破这种传递,必须要有一代成年之后深刻自省,主动疗愈。
她很早就觉得是一切都是命,这就是典型的acquired helplessness。和那些被拉上战场但一点都不反抗的炮灰是类似的。
不用读她了,她的能量场很负面。
忍不住和你握手!活着小说比电影深刻多了,电影就是卖惨。
这楼里有几个非常愤怒的人。开始对李充满愤怒,当有人不赞同她们的时候,就把不赞同等于对他们的批评,进而把愤怒转向这些不赞同她们的人。
如果想心情愉快,可以看看李娟的书。
同意你的观点,为人父母需要自醒,进了隔离前一代的遗毒影响
你这才是攻击别人乱下断语吧,比你批评的人低级多了
我对李翊云一点也不愤怒,只是觉得她没啥值得同情的,并不无辜,但她也没犯罪,也不是主观故意伤害别人。
你和你回的那位才是到处攻击别人找优越感,自己还逻辑混乱。
你们是想显示自己既会反思又对李翊云充满同情,别人说什么都是低级的二元思维不如你们深刻,也不如你们有人文关怀。这个自恋劲儿和李作家还挺像的。
不能同情李翊云就有障碍?你是她的狗吗
如果正常人都会觉得李这个当妈的不正常吧,愤怒也很正常,你才是那个说不过就污名化对方的人。 如果孩子自杀了,妈妈一定是最想知道原因的那个人,会不会被人欺负了要报仇,不看日记不想知道原因,只有一个可能,她清楚孩子为啥会自杀,甚至她自己就是原因,不想去面对而已。
我也有那种隐隐的她甚至为她的冷静骄傲的感觉。 这让我非常不适。
你对孩子在她的影响下所经历的矛盾痛苦的想法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还挺有可能性的。Agsin,我不认为是她的本意。但现实中那些影响对她的孩子们的悲剧可能有加成。
李娟我很喜欢。她所有的书都读过啦。读的时候会比较愉悦,也不乏思考。
我在微信读书她某本书的某一句评论,还跻身前列啦。疯狂收到其他读者的点赞。貌似一旦进入前列,就会被更多人看见,收到点赞的频率也在继续增长。体会了一把流量。
即使不看她充满悲剧性的童年,光是她失去两个孩子的情况,就足够令人同情了。无法同情是为了表现你个人的强大逻辑能力判断能力?
同意这个,她从小就是通过文字来发泄舒缓自己的情绪。就是因为她可以写作,所以她虽然抑郁并自杀过,还是活下来了。儿子死后的文字也是她自己疗愈的方式,同时她的文字也让看客中有相同经历和心理过程的人可以共鸣吧,也许能疗愈那些人,所以发表了。其他和她心理不一样的看客也能从文字中窥视到这类人的世界,人是多样性的,读她的文字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吧。
不知道她的孩子为什么没有选择写作来疗愈,也许选择了但并没有成功。我觉得她两个天才儿子的死肯定有受她的影响,但她的确无力帮助他们。
没有人讨论她老公吗?老婆和孩子都重度抑郁,他到底是怎样一种无法想象的生活状态?
很多人都对她LG好奇。但是他貌似并没有很强的表达欲。毕竟这其实太私人了。多数人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疗愈自己。
她两个儿子年龄太小了,还没有足够的思想深度写出有有价值的作品。两个孩子的择业方向不知道她有没有起作用,两个孩子都选了文科,文科是很吃天赋又见效慢的,没有一定年龄和阅历很难出作品。 她自己是学生物的,她老公也是理工科,如果两个孩子学理工,会比现在容易得多,出路也更明确,还不用从小就思考太多哲学问题
她老公是理工男,没有这么多表达欲,看样子给了她很多情感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她两个孩子一开始应该学理工,等到跟她差不多年龄再开始写作
失去孩子就值得同情?孩子才值得同情吧。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父母的。你这种逻辑混乱和攻击力就会让你的孩子很不幸
我前面请你引用我的发言来证明你的观点,你一直没有回答,然后在这里人生攻击。生气的感觉是不是很好?感觉好的话,欢迎你继续喷。
请问我那句话说了愤怒是不正常的?
另外你和另外一个网友都说我污名化,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我的那句话让你觉得污名化了。
别自恋了,自己看一眼自己说了啥都不愿意,在这表演替李翊云反省?
发表观点需要论据支持,否则就是不及格的观点。你不停输出观点,却不肯拿出论据。
是的,这个人走极端,要么好人要么是坏人,没有灰色地带
她的文章里面有一点点信息,提到她和老公都很骄傲他们给了孩子绝对的自由。
我猜测他和老公是on the same page,否则应该早就离婚了。Gabor Mate说过:人通常会选择和自己有类似创伤的人结婚。
真正愤怒的人是你,你反问的对你不同意的每一句话攻击性很强。
如果一个孩子遭遇到外部的问题自杀,我们都会同情那个妈妈,两个孩子都自杀,连孩子为什么自杀都不愿意去看一眼,她写的文字再美,也是在尸体上长出的花而已,还是自己孩子的尸体......我同情那两个孩子。无辜的生命。
这个尊重孩子的选择,我已经在自杀孩子的家长身上看到第三遍了,乔任梁父母说过,说我们能理解。一得爹也说过,说尊重孩子最后的决定,现在看到李夫妻俩也这样说,不像是巧合,反而像是必然了
你们的风格倒是类似,都是回避我的问题,但是不停的人生攻击。
我还是一样的问题:请把我污名化和攻击性强的发言列出来。再提醒一遍,没有论据的观点是不及格的观点。
如果不这样说,就需要自省,找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做得不一样,这样就得take responsibility。对很多人来说这太难,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只能这样说了。
那个一得爹才觉得自己教育方法好,特别骄傲,最后发文也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心理比李作家强悍多了
这样的父母恐怕不少。李因为写出来所以大家都看见了。
李引起的关注比较大,楼里不能理解她反应的,没看过类似家长的反应,其实都差不多
非常同意。她再死十个小孩 她还是那样
33333333333
这个绝对的自由是我看了以后感触很大的地方。
做父母很难。应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度,是一个永恒变化的问题。不同孩子需要不同的自由度。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也是需要不同的自由度的。
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童年的创伤,没有得到过的自由,而想给自己的孩子足够多的自由。这很常见。自己没有过的,会尽全力给自己的后代提供。但也许这不是最适合她孩子的程度。
这说话方式也是有点过了吧。
如果这两个孩子的自杀有她的因素在其中,你还会同情她吗?她肯定是爱孩子的,孩子的死肯定也不是她有意造成的,但不得不说,我确实觉得孩子的死和她有关系,单纯就看她身边的人的自杀率,就觉得不寻常,感觉好像是个黑洞。另外,她的老公在这些新闻里好像是个隐形人
是这样
她绝对是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她自己深深陷在黑暗无边的黑洞里,也把周围内心不强大的人都卷进去了
她母亲是控制型人格而她深受其苦,所以她反向复制、想避免上一代的错误?
说的好,手动点赞。
当然会同情她。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没有任何一个父母可以敢说,自己做parent的过程里,没有犯过任何一丝一毫的错误。
就是因为她的parenting可能因为自身的原因是flawed(只是根据一些信息的推断,也不能100%说就是),不完美的,不代表她是邪恶的。这难道不正是整个事件悲剧性的地方吗?
你觉得她LG隐形,只是因为他并没有出来对公众说什么。因此就判定她LG有问题,也没必要吧。
我的感觉是这样。但是是不是真的因为这样导致她两个孩子出事,也真的不好说,只能说,有可能。
我怎么觉得这是父母对孩子自杀结局的一种自我安慰,或责任推脱.
纯感慨李的老公真好,对她不离不弃,是个好男人,98%的男人估计遇到这类情况,早离了。
天性敏感,容易抑郁的人学理工科会好很多,至少生活会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家里有孩子写作很有天分,大学学得文科,我看过她们课上读,写,讨论的内容,太极端了,就像前面一位层主说的,挖掘自己的内心到了极致,别的都看不见了。每次读她的作品我一边觉得惊艳,一边觉得恐慌。花了很大力气建议她修一点理工类的课,找普通的打工,总算毕业后做上朝九晚五的事务性工作。也许我浪费了她的天份,但我更希望她有一个平静的普通生活。
李的家庭如此,她能做的有限,我们做为旁观的,只能感到遗憾了。自杀对有些人来说也不一定是痛苦造成的,就是生活状态比较虚无,可能在那一刻,反而有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这类和另外一楼韩国孩子没上好大学跳楼完全不一样。
每个家庭都有宿命,都有各自的难处。很多时候孩子活下来就是幸运。有自杀想法和付诸实施最后没有成功的可能百倍于自杀成功的。
她的孩子爬藤成功了,自杀也成功了。 我家娃都没有成功, 和我家几乎同一周一个普林华裔男自杀成功了。
我家娃活下来依旧必须面对学业,找工作,找老师。华人认识我家因为我的大嘴巴,可在华人圈没有得到任何一方面帮助。 还要面对老爹不断说美帝社会邪恶。
这就是残酷的世界。能活下来不易。 我不会去责备华裔父母,更不会怪小孩 只是觉得美国是个极其变态的国家。
我家因为经历,凡是都远离白人,想靠拢华人 但是娃申请博士,实习,工作等任何机会在华人圈都是碰壁,拿到机会的都是白人那里。
华人对华人是真狠。
网上说她儿子的保姆也自杀了,这是真的吗?她应该注意她老公的心理健康,被她周围的负能量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