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全文. 大儿子天性敏感有自杀倾向看心理医师多年,小学时诗作内容惊动老师联系家长,心理医师劝诫父母要有心理准备他也许会在最出人意料的时候走…李认为大儿子很难活到高中毕业.. 二儿子不善言语,家长操心的是how to live一般孩子操心的事儿. 出事后连李的心理医生都很吃惊. 这是个家庭悲剧也一定程度上社会悲剧. 近年青少年自杀率连年上升. (Suicide deaths among 10- to 24-year-olds increased by 62% from 2007 to 2021.) 不必脑补太多指责家属. 难道李封笔自尽才算悲伤?
抑郁的时候就别读什么书了,我是有抑郁自毁倾向的,清醒能克制自己的时候,会主动避免读乱七八糟的东西,出去看大自然、晒太阳、做运动,搞不需要动脑子的东西。
顾城的儿子性格随了谢烨,不像顾城
不能拿个体当整体啊,这个逻辑还有吧。你读了没事,别的敏感的孩子读了可能就有事。因材施教,很基本的原则了。
再说老大自杀完就把有自杀结局的书给老二看,这个在概率上说怎么也是outlier了吧。
是的,对于NPD的辅导对心理医生也是很头疼的。常见的是不断给她其他的参照体系希望她看到自己的问题,但是人家绝对虽千万人吾最厉害。曾经有一位抱怨自己太忙,我和她说你不一定是super woman不要揽那么多事,人家说哎呀你不知道,我就是super woman(好吧,我咽下去别人其实也不这么觉得)。要真很打击她又怕她突然崩溃了。就像这个心理医生只能安慰李。
说得太对啦。她在文章里长篇大论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她儿子早晚要自杀。她早就看出来了。所以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整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可避免。她对儿子只有理解,了解,包容,和接受。
家长能控制孩子读什么书吗?我父母也没让我读毒草啊,况且你们毒草的范围也太大了,主角自杀的不能看,那他杀的能不能看?犯罪的能不能看?最后恐怕只能看喜羊羊和灰太狼了
我就讲一句,在纽约的人,大部分人都随身携带pepper spray。只要有步行的时候就回携带。携带pepper spray不是什么天大的事。
这篇评论最合我心意。
一个带pepper spray的纽约人也不认识。你住的哪个纽约?
终于耐着性子把这篇读完了。
我觉得她也不是为自己辩解。她是一个活在自己头脑中的人,不需要给他人解释。她看不见自己的blind spot 。
尼玛,如果看了遗书就得出答案的话,世界早就清清楚楚了。一个人决定自杀,很多时候遗书其实很难得出啥结论,因为自杀本身脑子就糊涂蛋。否则怎么会自杀。
遗书有用的是,如果我死了,可能什么秘密被谁杀害。。
准确地讲 如果孩子说生活太累了,自杀。。尼玛看看美国高等教育卷的这个德行。 你不卷就饿死 卷了可能自杀 怎么做家长才对?
李至少把孩子培养到了普林。。 孩子基本也十八岁了 她一个瘦弱女子也不能威胁孩子安全。。
我家老大自杀 老二哭着说我们学习压力太大了 我说我多会儿要求过你们全A? 但是孩子就觉得压力大 实际上她一半90多分,另一半95以上 四年全A,竟然连加大6所一个都没有拿到录取。。
说学习压力挺大
孩子怎么办?
美帝这个垃圾国家就是邪恶。。 很多不确定性折腾少数族裔 黄皮不团结还互相指责 这才是真原因。
我是真名实姓曝光孩子事情和我自己的 孩子也找工作 在我们以前农村,真的会有好心人帮忙解决问题 我家娃挺可怜的,找工作几年任何一个职位也没有从华人这边拿到。孩子毕业成绩也算不错。
华人整体就是落井下石 李依云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已。
文学当然可以写悲痛,黑暗,扭曲,但是伟大的作品是朝着真善美的方向的,给更多的人提供精神共鸣和养料。
李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但在我心目中她并不能称作伟大的作家。她的出名更多是借助了女性身份、亚裔、西方觉得有新鲜感的题材,不走寻常路的措辞,符合西方liberal的调调。
我觉得没有到利用孩子那么夸张,但是孩子的悲剧确实就是她的写作素材,这个是事实。
她的写作让我不舒服的是有一种疏离,可是好的作品里的疏离往往是会让人在保持距离之后产生一种新的视角,但李的写作让我感到是一种冷漠。
好多华人一谈到她都很崇拜的样子,实际上如果她不是华人,写的东西你根本都不会去关注也不会要看
Exactly
通篇看下来这个疏离感让人非常不舒服。我猜她是因为童年的创伤已经完全把自己的感情封闭了,这种疏离感应该就是her way of being.
你这是哪个群体的纽约人,我很负责的说,绝对没有的事.
你要不要看看每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在写什么呢?李写的已经够小清新了。她是个作家,写作是她的工作,你们因为抚养孩子的问题,把人家工作都否定了
Re, 都是 sad story,因为人的一生就是悲剧。
失去两个孩子,最痛苦的人是她和她丈夫。不管外人怎么评价,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虐待不打压孩子,已经比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父母强了。
我读了她的文章,觉得她是一个挣扎着活下去的人。
不是还有老公呢吗。。
你出身有多不幸啊
我读的应该不比你少,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基于诺奖作品。
你可能没有看懂我的意思,题材当然可以depressing, 但是伟大之处并不是让它的读者depressed.
没有人否定她的工作,没有人说她不是一个作家不是吗,但至于是不是好的作家,大家都有自己的考量,起码我不这么认为,但这不妨碍你喜欢她啊。
你都做到博士了,还觉得读者是因为文学作品抑郁了,什么文学作品有这么大威力?要是读者真因为她的书看抑郁了,诺贝尔奖可以直接发给她,文字的力量太撼动心灵了 我也不喜欢她的书,但是没必要否定她的工作成绩吧
唉,你跟了这么多贴,但你真的不懂大家在说什么
李不懂也不理会她的问题所在,她是因为心理问题,像厚墙屏蔽了所有异见
你是因为你不了解心理问题,所以理解上不能深入,只能看到比较浅层的表面的东西
心理医生并不是客户的人生导师。带着强烈的个人意见咨询,效果不好很正常。
那个人发言太没有常识和逻辑,为了不心烦已经拉黑了
不虐待?怎么看出来的啊。
我在曼哈顿住了十多年,从来没觉得需要带过。没觉得大部分需要随身携带。
儿子的遗书都不看,是为了什么。难道她不想知道吗。难以理解。
奥克兰比纽约乱多了 我之前在奥克兰上班 楼下A'tm机被炸两😄我们单位一般不让人加班 赶紧下班回家 我这还不算奥克兰乱的区 单位基本没人住这里 只有一个女的她老公是local退役美军那种 给我说他家院子的前面有人车里被烧死 一天就是这种破事 我在美国东部南部 西部都住过 奥克兰最乱没有之一
不难理解。我相信有很多原因,加上她自己也不是很坚强,所以选择现在不看。说这种情况下一定想知道的人还是太简单了,没有经历过事情
要是她看了,说不定能就了她的第二个孩子。结果她竟然让12岁老二跟她一起整理遗物
既然是“说不定”,为什么大家都是倾向于推演到不利于她的那个结论?
小孩到底怎么样的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自己就是病人,要求病人照顾好两个逐渐病危的孩子,引导他们向正面积极的方向生活,连她自己都不信的理念,她怎么教孩子。
外人没有权力说她这样的人不该要孩子,不该用孩子自杀做题材。这是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做出的决定。她想怎么怀念就怎么怀念,想怎么回避就怎么回避。
从她的文字里看不出来有任何故意虐待孩子的迹象,你看出来了给举个例子?
benefit of doubt ,除非你有证据。
在这个悲伤主题的楼里你把我逗乐了。
你这是有多强的优越感啊!Good for you.
心理医生不会没有个人意见的,那叫诊断。只不过心理医生都不会把诊断告诉你,你才会产生心理医生没有个人意见的误解。
心理治疗的效果,确实很大程度依赖于被医治者。跟其他病一样,重的病不好治或治不好。
你的回复和我的发言说的是两码事。我说心理医生不是人生导师,你回答心理医生需要诊断。我说心理医生不要带着强烈的个人意见去咨询,你说我以为心理医生没有个人意见。到底是谁在误解?
你都已经脑补到人家家里不感谢哥嫂去了。这叫人如何答话。 不如还是先把“孩子很小”和“孩子10岁和14岁”这俩j自己justify一下。
我要说的是,当妈的是NPD也好,是精致利己也好,这都导致不了俩小孩全自杀。这个结果肯定是有别的因素在里面。 这版骂自己妈NPD的多了去了,不都还活着吗。
我也说她有问题呀,你就没看见,但你们说的问题全在她,甚至不让看她作品,说她的作品有毒,这就过犹不及了,你不觉得你喜欢走极端吗?
她当然想干啥就干啥,但也允许旁观者想怎么评价就怎么评价。
说不定是个概率,如果可以对后面第二个孩子对生活有帮助,如果这个遗书可以避免第二个孩子的再次悲剧,说不定的事当然也要需要试,哪个父母不是极尽所能的帮助自己孩子成长? 哪个父母会轻易放弃一个说不定的事,有万分之一是希望服不会放弃
第二个孩子的问题和第一个孩子不一样,俩孩子性格也不一样。第一个孩子会走极端,第二个孩子沉静,所以对于她来说是很大的意外 她可能不被允许接触孩子宿舍的同学,第二个孩子出事是在住校以后,反而是在离开家,远离了她的影响以后出的事,具体什么原因他同学说不定知道的更多
看了几周后,娃说没啥帮助。。我们要求看一看已经看过的几周病历, 心理医生就直接取消了以后见面。 而且心理医生说, 祝你的孩子以后是个普通(average)娃。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成功, 正常(normal), 估计没有几个父母会用average这个词在自己孩子头上。 心理医生这么说, 我们也是担心孩自没有追求,生活目标, 真的追求average。
但是呢, 心理医生要求的就是黄金时间陪她聊天, 孩子觉得啥用没有。 学校课缺了很多, 心理医生每次从保险公司收300-400美元。 如果几个月下来, 孩子学习耽误了, 连average学习也追不上了。 耽误起来,半年一年。。。
心理医生大多数屁用没有。 而且对学生年纪的, 我不认为会有啥帮助。 没事聊聊还行, 天天陪心理医生就是给自己挖坑, 越来越出不来。 同学毕业工作成家, 你还天天聊天呢。。
感觉性格不同只是一个牵强的借口,任何家庭发生巨大突变,不会想到不保护和担心剩下的,竟然对于第二个孩子重复悲剧没有一点印象预先察觉?会不会过于沉静自己的情绪和世界里面了吧。
反正看不懂
她的二儿子在家的时候表现好好的,还考上了普林斯顿,性格沉静,这种情况你让她担心什么呢? 是在普林斯顿住校期间出的事,按理说学校应该有责任,如果在国内这种情况学校会赔很多钱,她也在普林斯顿所以不考虑这个选项,但也不能说都是父母没教育好吧
搞不好下一个就是老公了
有啥需要justify的?你觉得10岁和14岁的孩子不小?性别换一下,一个爸爸在孩子10岁和14岁的时候离开跑到千里之外去当官,在华人不被人骂死?咋到龙应台这就正常了?
你住纽约黑人区么? 我怎么一个都不认得 在纽约十几年没买过辣椒喷雾 就是covid那时间害怕才买的 而且还是托外州朋友买的 纽约管制
在家呆了19年,去学校呆了几个月就出事, 说和家里无关,心里问题到自杀到地步不会是2,3个月事情,他家久几步之遥。 难怪前面人说你啥都不懂却喜欢瞎扯。
感觉你也是并不懂你女儿 价值观还在比较上 给她传递焦虑
比起李的书来,更想读她老公的书,但并不希望这一家人发表任何关于两个孩子的文章了,饶过两个可怜的孩子吧。
要按时间算,虽然19年在家,其中12年每天8小时都在学校,我看他还练击剑,平均一天也需要2小时,除去睡觉的8小时,算下来学校影响也不比家庭的影响小啊 你怎么不说学校的升学制度有问题,只一味怪家长呢?
我觉得可以讨论,但不要着急blame 。
如果能选,孩子会选一个在远方当官的爸爸,还是一个本地煮夫爸爸?
着急的是李女士发表文章的欲望。她这些操作难道不是鼓励大家讨论? 难道评论的人只能同情她不可以批评她?上次大儿子死了所有人都同情她,,后续是小儿子自杀。现在继续发表文章收获更多同情,大概就可以又一次的治愈自己move on了。善心的人还帮她总结成为孩子自杀原因是因为基因, 拜托抑郁症不背这个罪名。
但凡她有对死去孩子的尊重,就闭嘴把这些文字留给自己,哪怕过十年再发表都要体面一点。事实已经证明她的个人体验不会帮助任何人, 她本质自私,这样的文字是为了保护自己,给自己解脱。
她不move on还能干啥?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
同感,同是当妈的,我本应对痛失孩子的母亲感同身受,尤其是以这种残酷的方式,但看她的文字,看到的就是她的阴郁,以及你说的疏离。感觉她就是一边看着孩子抑郁痛苦直到离世,一边自己忧伤着把情绪写成文字。
所以她能活下去,可惜两个孩子没能活到保护自己的年龄。他们的生命,最终被妈妈当做自己职业的素材和谈资,而这位妈妈甚至拒绝看孩子最后的遗书。
我不会因为孩子已经不在了,就忘了他们应该受到的尊敬。
她确实给了孩子自由意志,但她没有意识到她对孩子的影响,太负面了,所谓的自由意志也是在她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个从出生到长大就在这么一个消极阴郁灰色的环境里的孩子,怎么可能积极阳光,她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情绪价值了?
10几岁的孩子,自杀很多是一时冲动,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很多文学家都写过悼文,追忆文,别大惊小怪了
她给的自由前提不对,孩子没有足够了解社会,甚至还不了解自己,做决定时会很冲动,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很遗憾的
哦哦,抱歉
“大惊小怪”? 有几个家里两个孩子接连自杀之后这么急于发表文章的? 更别提大儿子遗书自己不看还假想对话来写作这种奇葩行为。
不过你好歹能够承认李翊云这种是属于自私行为。比那些一问就用抑郁症来辩护的,要头脑清醒。
是的,文字透露着一种疏离。可能本来能够在孩子去世之后还冷静的发问讨论就需要一定的疏离。
澄清一下:不是遗书,是孩子的电子日记。
也有可能她平时和孩子交流比较多,孩子这些年的心理挣扎她都知道,所以.....她不愿意看的原因大概率是:她已经知道孩子写的是什么,再看这些让她会更痛苦。
单纯这个细节来说,大家就事论事,不必要太极端的猜测。
我是说,给她儿子写追忆文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在你的理解中,表达意见如果不是blame 就只能是同情。很多人是超出这种二元思维的。
李说给老大切苹果,他会要求每一片大小都一摸一样。 老二则相反,要求每一块大小都不一样。 她对每个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会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样的细节你不能说她作为母亲不爱孩子。
可是同意孩子自己独走2mile在危险的区域上下学?说是某一天就突然这样要求(是因为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一起坐校车么?) 无论如何这孩子应该是非常strong willed的个性,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不一样。 先天有因素,后天环境......
前面有人说李女士要不出国,俩儿子在国内,应该不会自杀。 不知道在国内单一种族的环境会不会舒缓这样的孩子。
然而国内自杀的孩子也不少,虽然大多因为家长管太多。 理论上如果家长非常包容开明给自由的,可能在国内出问题的概率还是小一些? 当然李自己在国内的成长经历这么可怕(碰到控制狂母亲),中国往事带给她的都是痛苦回忆,应该是想都没想过这个选项了。 她的老二自学了六门外语(很有天份),但六门里没有中文。
不过这些都是马后炮,没什么实际意义。
确定国内学校会赔钱?而且即使赔钱也并不是说承认学校有责任吧,多数是为了避免诉讼/公共形象名誉的损坏
她老公是干嘛的,怎么完全没有存在感。
她是平静以后才能写出来,大概快有一年时间了
你怎么知道电子日志不是遗书?你看到内容了???
你觉得同情可以,不带批判的讨论可以,只有批评不可以?这算什么讨论?这叫宣传吧
这是她那本大儿子文章采访里的片段:“有一些问题将永远无法得到解答。在尼古拉自杀当天,从母亲送他去学校到得知孩子死讯之间,经过了八个小时。这八个小时里,尼古拉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将永远成为一个谜。尼古拉生前留下了一个电子文档,母亲在和丈夫商量后,选择不打开它。“无法知道答案想必最接近人们所说的伤口,”李翊云写道,“一个人可以携着如此性命攸关的不确定性活下去吗?”临近书的结尾,她用反问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深渊是不是可以变成一个人自然栖居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像接受头发或眼睛的颜色一样,接受痛苦?”
我对抑郁症患者非常理解和同情,但这些行为真的能用抑郁症来解释吗? 一个自私的母亲和她冷血的思考,不应该定义成”抑郁症“,从此得到保护。
有意思,你从哪里看出来我这样觉得的?
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没法真正同情理解抑郁症患者。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不要这样斩钉截铁地给出负面结论,自私,冷血。随意给出这种评价的人才是自私冷血,因为有可能人家不是这样,因为你不知道
我不同意她对孩子完全不干涉是尊重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前提是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合理的预判。如果根本不了解自己决策的后果,应该是无知。正常人不能给toddler刀或者枪来做玩具。如果听任孩子接触他们认知水平之外的危险,这是negligence ,不是尊重自由意志。
我觉得她应该是童年被干涉太多,不允许她有自由意志,轮到自己做父母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她在童年创伤的影响下,无法区别negligence 和free will 的区别。
为什么这个名字是尼古拉?她大儿子不是Vincent ?
我不认为她是一种有知觉的情况下的冷血。
更多的可能是她缺乏传递出感情的能力。可能因为她童年所受的压抑,她报复性的把绝对的尊重和自由看的比什么都重。同时她产生了比较强大的宿命论:也就是,父母做什么,不matter。不改变结果。这样她作为母亲不需要去直面结果和结果带来的痛苦。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心情,所以某种程度上也能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成年人应该有的心态。
包括她文章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冷静和细节。让一个普通人读了会后背发冷的感觉。有点,缺乏人味儿。同样,不是她刻意为之。我估计还是她deal with 不能改变的重大痛苦的方式。从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的惯性。这种方式可能来源于童年的痛苦经历,她的精神并没有完整的长成。
所以,还是非常同情她的。虽然我认为两个孩子的处境,她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是她还是做了她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一切吧。不是每个parent都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作出最合适的决策的。回头看,也许可以懂得更多,做的更好。但是,当时,她没有那个能力。也许现在仍旧没有。
我但愿她从文字里找到了安宁。
哇塞 她真的太会了 我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就觉得及其的压抑 她真的是故意的,我可以说这会让死者死不瞑目吗 我说她是深渊吧 果然她故意要制造这个深渊 太可怕了
我认同这个观点。
孩子毕竟是孩子。parenting不等于绝对尊重和自由。
算是她写的小说吧。未必需要完全同名。
但是里面感情的寄托是一致的。
你同情恋童癖吗?他们大部分人都是遗传造成的,控制不了自己。
你同情连环杀手吗?他们无法感知理解常人感受
也不能这么说。我不觉得她是邪恶到了那种故意制造深渊的情况。很少有人会邪恶到那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