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云在这一期的《纽约客》发表了新书节选,关于两个儿子

s
sober
这么痛苦的经历没必要这么早推销给孩子看 不让顾城的孩子学中文是救了他啊
s
sober
不过想想几十年后大家都是尘土 大部分人来这世上也都没留下什么痕迹 比他们孩子惨的例子也有很多 我不想再为这件事忧伤了,也许有一天当她没有写作源泉的时候她也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c
chikorita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6:44
很多人抨击她的写作,但是写作有什么错?难道只能看积极向上的作品?

抑郁的时候就别读什么书了,我是有抑郁自毁倾向的,清醒能克制自己的时候,会主动避免读乱七八糟的东西,出去看大自然、晒太阳、做运动,搞不需要动脑子的东西。
y
yangbuhui
以我对熟悉的NPD妈妈的了解,如果李翊云也是的话哈,她对两个孩子的故去不会像一般母亲那么悲恸的,NPD妈妈不是很关心孩子的心情,她们只关注自己,一定会对外(不是憋着)证明自己的先知和高明,justify自己的行为。哪怕别人看来她们错得离了大谱,她们还是觉得自己是正确公正的。别人的看法左右不了她们对自己的认知。
天干勿早
sober 发表于 2025-03-27 17:05
这么痛苦的经历没必要这么早推销给孩子看 不让顾城的孩子学中文是救了他啊

顾城的儿子性格随了谢烨,不像顾城
C
Confuse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6:52
不是,我就是从小读很多杂书的孩子,读过很多毒草,杂食只会让我接受力更强,从小培养广泛阅读是没错的

不能拿个体当整体啊,这个逻辑还有吧。你读了没事,别的敏感的孩子读了可能就有事。因材施教,很基本的原则了。
再说老大自杀完就把有自杀结局的书给老二看,这个在概率上说怎么也是outlier了吧。
C
Confuse
以我对熟悉的NPD妈妈的了解,如果李翊云也是的话哈,她对两个孩子的故去不会像一般母亲那么悲恸的,NPD妈妈不是很关心孩子的心情,她们只关注自己,一定会对外(不是憋着)证明自己的先知和高明,justify自己的行为。哪怕别人看来她们错得离了大谱,她们还是觉得自己是正确公正的。别人的看法左右不了她们对自己的认知。
yangbuhui 发表于 2025-03-27 17:12

是的,对于NPD的辅导对心理医生也是很头疼的。常见的是不断给她其他的参照体系希望她看到自己的问题,但是人家绝对虽千万人吾最厉害。曾经有一位抱怨自己太忙,我和她说你不一定是super woman不要揽那么多事,人家说哎呀你不知道,我就是super woman(好吧,我咽下去别人其实也不这么觉得)。要真很打击她又怕她突然崩溃了。就像这个心理医生只能安慰李。
a
aipple
yangbuhui 发表于 2025-03-27 17:12
以我对熟悉的NPD妈妈的了解,如果李翊云也是的话哈,她对两个孩子的故去不会像一般母亲那么悲恸的,NPD妈妈不是很关心孩子的心情,她们只关注自己,一定会对外(不是憋着)证明自己的先知和高明,justify自己的行为。哪怕别人看来她们错得离了大谱,她们还是觉得自己是正确公正的。别人的看法左右不了她们对自己的认知。

说得太对啦。她在文章里长篇大论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她儿子早晚要自杀。她早就看出来了。所以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整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可避免。她对儿子只有理解,了解,包容,和接受。
天干勿早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7 17:29
不能拿个体当整体啊,这个逻辑还有吧。你读了没事,别的敏感的孩子读了可能就有事。因材施教,很基本的原则了。
再说老大自杀完就把有自杀结局的书给老二看,这个在概率上说怎么也是outlier了吧。

家长能控制孩子读什么书吗?我父母也没让我读毒草啊,况且你们毒草的范围也太大了,主角自杀的不能看,那他杀的能不能看?犯罪的能不能看?最后恐怕只能看喜羊羊和灰太狼了
v
ventoou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6 14:11
我们来讨论一个具体的事件应该更有益。
李的大儿子七年级的时候,要求穿一件粉色的裙子去上学。她先生的反应是推荐深色的裙子,孩子坚持要穿张扬的粉色,觉得这样才有意义。他们预感到孩子将不被环境接受,但李说自己对孩子充满钦佩,也感到不安。结果没说,应该是这个孩子穿着粉色裙子去上学。并且那时开始要求自己从学校单独走回家,是一条不太安全的路。 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被排斥,还是喜欢上害怕的感觉?不知道。接下来,李说大儿子有两年时间走路上下学的时候,手里都握着胡椒喷雾。这里面的焦虑害怕挣扎等等复杂情绪李都不管,李的反应是,有时到房间看看那罐喷雾。一个孩子,他的内心这样的挣扎痛苦,自杀很可能就是一个解脱,但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李说,父母除了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允许他们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以便他们能更充分地成为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看到这句真有点想骂人。孩子到世上来,是需要教导的。作为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所谓“更充分地成为自己“,而是要教导孩子走正道。自由永远不是无限的,在爱的保护里才有真正的自由。 父母过分控制孩子是错,但李在这里表现的,也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我就讲一句,在纽约的人,大部分人都随身携带pepper spray。只要有步行的时候就回携带。携带pepper spray不是什么天大的事。
v
ventoou
buzhidao2000 发表于 2025-03-26 23:40
只读了一点点李写的,文字还是很有感觉的,用词非常精巧特别,行文细腻,非母语写作能写成这样,厉害。
她特别之处在于又丧又有深度的思想,理性又充满想象,冷静却又很执着 作为作家她很成功,如果脑子或身体不出幺蛾子能继续写下去,应该有更多更成功的作品。
但作为母亲,这样的母亲,怎么说呢,她自己也许内耗太多,外在就无法释放足够的普通人的热忱给自己的家人?这只是猜测。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清醒有深刻哲学文学修养看透世俗的父母,有时可能不如庸俗肤浅的但是满满释放热情的父母来的更亲切。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
反正巨大的痛苦最后都是留给活着的人的,李在痛苦中挣扎在痛苦中升华最后审视人生不断写出作品,这,就是她的机遇和本事。 因为会写写得又那么好,她的话语权超级大。 相比之下,普通人比如她的丈夫和孩子就没有这样的话语能力了,所以我们看到的确实都只是某一面。 然而这就是众生的人生,愿两位孩子安息,愿这样的悲剧能再少一点。


这篇评论最合我心意。
j
jakon
ventoou 发表于 2025-03-27 18:35
我就讲一句,在纽约的人,大部分人都随身携带pepper spray。只要有步行的时候就回携带。携带pepper spray不是什么天大的事。

一个带pepper spray的纽约人也不认识。你住的哪个纽约?
d
desktop
aipple 发表于 2025-03-27 18:00
说得太对啦。她在文章里长篇大论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她儿子早晚要自杀。她早就看出来了。所以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整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可避免。她对儿子只有理解,了解,包容,和接受。

终于耐着性子把这篇读完了。
我觉得她也不是为自己辩解。她是一个活在自己头脑中的人,不需要给他人解释。她看不见自己的blind spot 。
h
hualihu
很多人对李依云不看遗书很有意见。。
尼玛,如果看了遗书就得出答案的话,世界早就清清楚楚了。一个人决定自杀,很多时候遗书其实很难得出啥结论,因为自杀本身脑子就糊涂蛋。否则怎么会自杀。

遗书有用的是,如果我死了,可能什么秘密被谁杀害。。
准确地讲 如果孩子说生活太累了,自杀。。尼玛看看美国高等教育卷的这个德行。 你不卷就饿死 卷了可能自杀 怎么做家长才对?
李至少把孩子培养到了普林。。 孩子基本也十八岁了 她一个瘦弱女子也不能威胁孩子安全。。

我家老大自杀 老二哭着说我们学习压力太大了 我说我多会儿要求过你们全A? 但是孩子就觉得压力大 实际上她一半90多分,另一半95以上 四年全A,竟然连加大6所一个都没有拿到录取。。
说学习压力挺大
孩子怎么办?
美帝这个垃圾国家就是邪恶。。 很多不确定性折腾少数族裔 黄皮不团结还互相指责 这才是真原因。

我是真名实姓曝光孩子事情和我自己的 孩子也找工作 在我们以前农村,真的会有好心人帮忙解决问题 我家娃挺可怜的,找工作几年任何一个职位也没有从华人这边拿到。孩子毕业成绩也算不错。
华人整体就是落井下石 李依云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已。
T
Trovatore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6:44
很多人抨击她的写作,但是写作有什么错?难道只能看积极向上的作品?

文学当然可以写悲痛,黑暗,扭曲,但是伟大的作品是朝着真善美的方向的,给更多的人提供精神共鸣和养料。
李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但在我心目中她并不能称作伟大的作家。她的出名更多是借助了女性身份、亚裔、西方觉得有新鲜感的题材,不走寻常路的措辞,符合西方liberal的调调。
T
Trovatore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4:23
看她的文字她还是在追问答案,就是她能为孩子做什么,所以楼里说她不爱孩子,利用孩子滋养自己,都是无端指责。她很爱自己的两个孩子,并且为他们感到骄傲,她想不透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我觉得没有到利用孩子那么夸张,但是孩子的悲剧确实就是她的写作素材,这个是事实。
她的写作让我不舒服的是有一种疏离,可是好的作品里的疏离往往是会让人在保持距离之后产生一种新的视角,但李的写作让我感到是一种冷漠。
T
Trovatore
3906 发表于 2025-03-27 10:51
她的笔力如果没有这些奇葩事情,是不太可能成为popular的作家的。

好多华人一谈到她都很崇拜的样子,实际上如果她不是华人,写的东西你根本都不会去关注也不会要看

d
desktop
Trovatore 发表于 2025-03-27 20:34
我觉得没有到利用孩子那么夸张,但是孩子的悲剧确实就是她的写作素材,这个是事实。
她的写作让我不舒服的是有一种疏离,可是好的作品里的疏离往往是会让人在保持距离之后产生一种新的视角,但李的写作让我感到是一种冷漠。

Exactly
通篇看下来这个疏离感让人非常不舒服。我猜她是因为童年的创伤已经完全把自己的感情封闭了,这种疏离感应该就是her way of being.
z
zokiya
ventoou 发表于 2025-03-27 18:35
我就讲一句,在纽约的人,大部分人都随身携带pepper spray。只要有步行的时候就回携带。携带pepper spray不是什么天大的事。

你这是哪个群体的纽约人,我很负责的说,绝对没有的事.
天干勿早
文学当然可以写悲痛,黑暗,扭曲,但是伟大的作品是朝着真善美的方向的,给更多的人提供精神共鸣和养料。
李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但在我心目中她并不能称作伟大的作家。她的出名更多是借助了女性身份、亚裔、西方觉得有新鲜感的题材,不走寻常路的措辞,符合西方liberal的调调。
Trovatore 发表于 2025-03-27 20:29

你要不要看看每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在写什么呢?李写的已经够小清新了。她是个作家,写作是她的工作,你们因为抚养孩子的问题,把人家工作都否定了
S
Slou9900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20:48
你要不要看看每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在写什么呢?李写的已经够小清新了。她是个作家,写作是她的工作,你们因为抚养孩子的问题,把人家工作都否定了

Re, 都是 sad story,因为人的一生就是悲剧。
科罗伊
李翊云的写作不是为了读者,而是为了她自己来process 丧子的痛。但是书写了自己的生活细节和软弱,就把“把柄”交给了众人,任人评说。不过这对她不重要了。
失去两个孩子,最痛苦的人是她和她丈夫。不管外人怎么评价,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虐待不打压孩子,已经比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父母强了。
我读了她的文章,觉得她是一个挣扎着活下去的人。
3
3906
sober 发表于 2025-03-27 17:09
不过想想几十年后大家都是尘土 大部分人来这世上也都没留下什么痕迹 比他们孩子惨的例子也有很多 我不想再为这件事忧伤了,也许有一天当她没有写作源泉的时候她也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是还有老公呢吗。。
j
jakon
科罗伊 发表于 2025-03-27 21:58
李翊云的写作不是为了读者,而是为了她自己来process 丧子的痛。但是书写了自己的生活细节和软弱,就把“把柄”交给了众人,任人评说。不过这对她不重要了。
失去两个孩子,最痛苦的人是她和她丈夫。不管外人怎么评价,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虐待不打压孩子,已经比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父母强了。
我读了她的文章,觉得她是一个挣扎着活下去的人。

你出身有多不幸啊
T
Trovatore
你要不要看看每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在写什么呢?李写的已经够小清新了。她是个作家,写作是她的工作,你们因为抚养孩子的问题,把人家工作都否定了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20:48

我读的应该不比你少,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基于诺奖作品。
你可能没有看懂我的意思,题材当然可以depressing, 但是伟大之处并不是让它的读者depressed.
没有人否定她的工作,没有人说她不是一个作家不是吗,但至于是不是好的作家,大家都有自己的考量,起码我不这么认为,但这不妨碍你喜欢她啊。
w
whatif9999
就这一段描写,当妈的我是很不喜欢的。 儿子死了,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关于你的痛苦的,但是她就很简单地描述她的痛苦,or whatever feeling。
天干勿早
我读的应该不比你少,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基于诺奖作品。
你可能没有看懂我的意思,题材当然可以depressing, 但是伟大之处并不是让它的读者depressed.
没有人否定她的工作,没有人说她不是一个作家不是吗,但至于是不是好的作家,大家都有自己的考量,起码我不这么认为,但这不妨碍你喜欢她啊。
Trovatore 发表于 2025-03-27 22:22

你都做到博士了,还觉得读者是因为文学作品抑郁了,什么文学作品有这么大威力?要是读者真因为她的书看抑郁了,诺贝尔奖可以直接发给她,文字的力量太撼动心灵了 我也不喜欢她的书,但是没必要否定她的工作成绩吧
h
hualihu
李依云的文章我看了一些 感觉他体会不到那个年代国家和人民不容易 把西方想得太好了
t
thyx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20:48
你要不要看看每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在写什么呢?李写的已经够小清新了。她是个作家,写作是她的工作,你们因为抚养孩子的问题,把人家工作都否定了

唉,你跟了这么多贴,但你真的不懂大家在说什么
李不懂也不理会她的问题所在,她是因为心理问题,像厚墙屏蔽了所有异见
你是因为你不了解心理问题,所以理解上不能深入,只能看到比较浅层的表面的东西

S
Slou9900
NPD 是国内一个新鲜热词,好像到处都有人在谈这个问题。这贴里凭自己喜好把她定位为 NPD 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if stupidity is a crime, half of the people here should be serving time
d
desktop
是的,对于NPD的辅导对心理医生也是很头疼的。常见的是不断给她其他的参照体系希望她看到自己的问题,但是人家绝对虽千万人吾最厉害。曾经有一位抱怨自己太忙,我和她说你不一定是super woman不要揽那么多事,人家说哎呀你不知道,我就是super woman(好吧,我咽下去别人其实也不这么觉得)。要真很打击她又怕她突然崩溃了。就像这个心理医生只能安慰李。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7 17:33

心理医生并不是客户的人生导师。带着强烈的个人意见咨询,效果不好很正常。
j
jakon
thyx 发表于 2025-03-27 23:14
唉,你跟了这么多贴,但你真的不懂大家在说什么
李不懂也不理会她的问题所在,她是因为心理问题,像厚墙屏蔽了所有异见
你是因为你不了解心理问题,所以理解上不能深入,只能看到比较浅层的表面的东西


那个人发言太没有常识和逻辑,为了不心烦已经拉黑了
b
bighead12345
科罗伊 发表于 2025-03-27 21:58
李翊云的写作不是为了读者,而是为了她自己来process 丧子的痛。但是书写了自己的生活细节和软弱,就把“把柄”交给了众人,任人评说。不过这对她不重要了。
失去两个孩子,最痛苦的人是她和她丈夫。不管外人怎么评价,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虐待不打压孩子,已经比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父母强了。
我读了她的文章,觉得她是一个挣扎着活下去的人。

不虐待?怎么看出来的啊。
b
bighead12345
ventoou 发表于 2025-03-27 18:35
我就讲一句,在纽约的人,大部分人都随身携带pepper spray。只要有步行的时候就回携带。携带pepper spray不是什么天大的事。

我在曼哈顿住了十多年,从来没觉得需要带过。没觉得大部分需要随身携带。
b
bighead12345
thyx 发表于 2025-03-27 14:47
但凡她有一点点爱孩子,她儿子也不会自杀
她在"追问答案"?她连儿子的遗书都不看,连儿子(生前)做一些出格的事都不问原因,她追问什么答案?
儿子生前她从不与儿子交心,儿子死后却在书里和儿子"对话",纯粹是在自问自答,自以为是
她根本没有爱的能力,没办法给予爱,当然,深究起来,这是因为她妈妈和她一样,疯狂吸血家人折磨家人,造成她心理极度扭曲充满苦毒,然后她生了儿子,在做母亲这件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儿子的遗书都不看,是为了什么。难道她不想知道吗。难以理解。
h
huggingbear108
ventoou 发表于 2025-03-27 18:35
我就讲一句,在纽约的人,大部分人都随身携带pepper spray。只要有步行的时候就回携带。携带pepper spray不是什么天大的事。

奥克兰比纽约乱多了 我之前在奥克兰上班 楼下A'tm机被炸两😄我们单位一般不让人加班 赶紧下班回家 我这还不算奥克兰乱的区 单位基本没人住这里 只有一个女的她老公是local退役美军那种 给我说他家院子的前面有人车里被烧死 一天就是这种破事 我在美国东部南部 西部都住过 奥克兰最乱没有之一
S
Slou9900
bighead12345 发表于 2025-03-27 23:38
儿子的遗书都不看,是为了什么。难道她不想知道吗。难以理解。

不难理解。我相信有很多原因,加上她自己也不是很坚强,所以选择现在不看。说这种情况下一定想知道的人还是太简单了,没有经历过事情
k
kittyblue
Slou9900 发表于 2025-03-27 23:44
不难理解。我相信有很多原因,加上她自己也不是很坚强,所以选择现在不看。说这种情况下一定想知道的人还是太简单了,没有经历过事情

要是她看了,说不定能就了她的第二个孩子。结果她竟然让12岁老二跟她一起整理遗物
S
Slou9900
kittyblue 发表于 2025-03-27 23:47
要是她看了,说不定能就了她的第二个孩子。结果她竟然让12岁老二跟她一起整理遗物

既然是“说不定”,为什么大家都是倾向于推演到不利于她的那个结论?
小孩到底怎么样的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自己就是病人,要求病人照顾好两个逐渐病危的孩子,引导他们向正面积极的方向生活,连她自己都不信的理念,她怎么教孩子。
外人没有权力说她这样的人不该要孩子,不该用孩子自杀做题材。这是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做出的决定。她想怎么怀念就怎么怀念,想怎么回避就怎么回避。
F
FannyZheng
读了全文. 大儿子天性敏感有自杀倾向看心理医师多年,小学时诗作内容惊动老师联系家长,心理医师劝诫父母要有心理准备他也许会在最出人意料的时候走…李认为大儿子很难活到高中毕业.. 二儿子不善言语,家长操心的是how to live一般孩子操心的事儿. 出事后连李的心理医生都很吃惊. 这是个家庭悲剧也一定程度上社会悲剧. 近年青少年自杀率连年上升. (Suicide deaths among 10- to 24-year-olds increased by 62% from 2007 to 2021.) 不必脑补太多指责家属. 难道李封笔自尽才算悲伤?
科罗伊
bighead12345 发表于 2025-03-27 23:31
不虐待?怎么看出来的啊。

从她的文字里看不出来有任何故意虐待孩子的迹象,你看出来了给举个例子?
benefit of doubt ,除非你有证据。
科罗伊
你出身有多不幸啊
jakon 发表于 2025-03-27 22:08

在这个悲伤主题的楼里你把我逗乐了。
你这是有多强的优越感啊!Good for you.
C
Confuse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7 23:22
心理医生并不是客户的人生导师。带着强烈的个人意见咨询,效果不好很正常。

心理医生不会没有个人意见的,那叫诊断。只不过心理医生都不会把诊断告诉你,你才会产生心理医生没有个人意见的误解。
心理治疗的效果,确实很大程度依赖于被医治者。跟其他病一样,重的病不好治或治不好。
d
desktop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8 00:21
心理医生不会没有个人意见的,那叫诊断。只不过心理医生都不会把诊断告诉你,你才会产生心理医生没有个人意见的误解。
心理治疗的效果,确实很大程度依赖于被医治者。跟其他病一样,重的病不好治或治不好。

你的回复和我的发言说的是两码事。我说心理医生不是人生导师,你回答心理医生需要诊断。我说心理医生不要带着强烈的个人意见去咨询,你说我以为心理医生没有个人意见。到底是谁在误解?
s
shuijiawangshi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7 14:01
龙应台1999去台湾是当文化局长,哪里提到经济困境?我看到的报道都是那时她风生水起得意非凡。丢下14和10岁的孩子你觉得没问题?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妈妈是吗? 她的妈妈老人痴呆症多年,她人在台湾,而且有十年是自由职业不上班,对这病居然毫无认知(因为我家有老人痴呆症的长辈我知道这个发展,看她的书惊异于她的无知),说明她是完全把妈妈扔给哥哥照顾,这是合理的吗?而且就算最后一次离职后,她也是过了三年才去照顾母亲(母亲活到快九十,差一点就等不到自己女儿照顾),自己照顾了很短的时间就长嘘短叹,却没见她怎么样去感谢哥哥嫂嫂这么多年的辛劳。
至于最后跟李的那句话。请问谁要把李家的问题“完全“归咎于母子的互动了?但是你能否认李的做法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吗?再说下逻辑,就算一千个孩子被精神虐待没出大事,也不说明某个人就没弄出大事来啊。

你都已经脑补到人家家里不感谢哥嫂去了。这叫人如何答话。 不如还是先把“孩子很小”和“孩子10岁和14岁”这俩j自己justify一下。
我要说的是,当妈的是NPD也好,是精致利己也好,这都导致不了俩小孩全自杀。这个结果肯定是有别的因素在里面。 这版骂自己妈NPD的多了去了,不都还活着吗。

天干勿早
唉,你跟了这么多贴,但你真的不懂大家在说什么
李不懂也不理会她的问题所在,她是因为心理问题,像厚墙屏蔽了所有异见
你是因为你不了解心理问题,所以理解上不能深入,只能看到比较浅层的表面的东西


thyx 发表于 2025-03-27 23:14

我也说她有问题呀,你就没看见,但你们说的问题全在她,甚至不让看她作品,说她的作品有毒,这就过犹不及了,你不觉得你喜欢走极端吗?
k
kittyblue
Slou9900 发表于 2025-03-28 00:09
既然是“说不定”,为什么大家都是倾向于推演到不利于她的那个结论?
小孩到底怎么样的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自己就是病人,要求病人照顾好两个逐渐病危的孩子,引导他们向正面积极的方向生活,连她自己都不信的理念,她怎么教孩子。
外人没有权力说她这样的人不该要孩子,不该用孩子自杀做题材。这是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做出的决定。她想怎么怀念就怎么怀念,想怎么回避就怎么回避。

她当然想干啥就干啥,但也允许旁观者想怎么评价就怎么评价。
说不定是个概率,如果可以对后面第二个孩子对生活有帮助,如果这个遗书可以避免第二个孩子的再次悲剧,说不定的事当然也要需要试,哪个父母不是极尽所能的帮助自己孩子成长? 哪个父母会轻易放弃一个说不定的事,有万分之一是希望服不会放弃
天干勿早
她当然想干啥就干啥,但也允许旁观者想怎么评价就怎么评价。
说不定是个概率,如果可以对后面第二个孩子对生活有帮助,如果这个遗书可以避免第二个孩子的再次悲剧,说不定的事当然也要需要试,哪个父母不是极尽所能的帮助自己孩子成长? 哪个父母会轻易放弃一个说不定的事,有万分之一是希望服不会放弃
kittyblue 发表于 2025-03-28 00:46

第二个孩子的问题和第一个孩子不一样,俩孩子性格也不一样。第一个孩子会走极端,第二个孩子沉静,所以对于她来说是很大的意外 她可能不被允许接触孩子宿舍的同学,第二个孩子出事是在住校以后,反而是在离开家,远离了她的影响以后出的事,具体什么原因他同学说不定知道的更多
h
hualihu
我家娃自杀后看了心理医生。
看了几周后,娃说没啥帮助。。我们要求看一看已经看过的几周病历, 心理医生就直接取消了以后见面。 而且心理医生说, 祝你的孩子以后是个普通(average)娃。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成功, 正常(normal), 估计没有几个父母会用average这个词在自己孩子头上。 心理医生这么说, 我们也是担心孩自没有追求,生活目标, 真的追求average。 
但是呢, 心理医生要求的就是黄金时间陪她聊天, 孩子觉得啥用没有。 学校课缺了很多, 心理医生每次从保险公司收300-400美元。 如果几个月下来, 孩子学习耽误了, 连average学习也追不上了。 耽误起来,半年一年。。。 
心理医生大多数屁用没有。 而且对学生年纪的, 我不认为会有啥帮助。  没事聊聊还行, 天天陪心理医生就是给自己挖坑, 越来越出不来。 同学毕业工作成家, 你还天天聊天呢。。 
k
kittyblue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8 00:50
第二个孩子的问题和第一个孩子不一样,俩孩子性格也不一样。第一个孩子会走极端,第二个孩子沉静,所以对于她来说是很大的意外 她可能不被允许接触孩子宿舍的同学,第二个孩子出事是在住校以后,反而是在离开家,远离了她的影响以后出的事,具体什么原因他同学说不定知道的更多

感觉性格不同只是一个牵强的借口,任何家庭发生巨大突变,不会想到不保护和担心剩下的,竟然对于第二个孩子重复悲剧没有一点印象预先察觉?会不会过于沉静自己的情绪和世界里面了吧。
反正看不懂
天干勿早
感觉性格不同只是一个牵强的借口,任何家庭发生巨大突变,不会想到不保护和担心剩下的,竟然对于第二个孩子重复悲剧没有一点印象预先察觉?会不会过于沉静自己的情绪和世界里面了吧。
反正看不懂
kittyblue 发表于 2025-03-28 00:55

她的二儿子在家的时候表现好好的,还考上了普林斯顿,性格沉静,这种情况你让她担心什么呢? 是在普林斯顿住校期间出的事,按理说学校应该有责任,如果在国内这种情况学校会赔很多钱,她也在普林斯顿所以不考虑这个选项,但也不能说都是父母没教育好吧
s
sizhang
回复 30楼 Naku 的帖子
搞不好下一个就是老公了
C
Confuse
shuijiawangshi 发表于 2025-03-28 00:37
你都已经脑补到人家家里不感谢哥嫂去了。这叫人如何答话。 不如还是先把“孩子很小”和“孩子10岁和14岁”这俩j自己justify一下。
我要说的是,当妈的是NPD也好,是精致利己也好,这都导致不了俩小孩全自杀。这个结果肯定是有别的因素在里面。 这版骂自己妈NPD的多了去了,不都还活着吗。


有啥需要justify的?你觉得10岁和14岁的孩子不小?性别换一下,一个爸爸在孩子10岁和14岁的时候离开跑到千里之外去当官,在华人不被人骂死?咋到龙应台这就正常了?
j
joyce612
ventoou 发表于 2025-03-27 18:35
我就讲一句,在纽约的人,大部分人都随身携带pepper spray。只要有步行的时候就回携带。携带pepper spray不是什么天大的事。

你住纽约黑人区么? 我怎么一个都不认得 在纽约十几年没买过辣椒喷雾 就是covid那时间害怕才买的 而且还是托外州朋友买的 纽约管制
k
kittyblue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8 00:59
她的二儿子在家的时候表现好好的,还考上了普林斯顿,性格沉静,这种情况你让她担心什么呢? 是在普林斯顿住校期间出的事,按理说学校应该有责任,如果在国内这种情况学校会赔很多钱,她也在普林斯顿所以不考虑这个选项,但也不能说都是父母没教育好吧

在家呆了19年,去学校呆了几个月就出事, 说和家里无关,心里问题到自杀到地步不会是2,3个月事情,他家久几步之遥。 难怪前面人说你啥都不懂却喜欢瞎扯。
b
bluebabyinsky
她53岁了。再也不会有自己的孩子了。以后看着别人家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会很嫉妒的。也会后悔的。
f
forestraindrop
hualihu 发表于 2025-03-28 00:53
我家娃自杀后看了心理医生。
看了几周后,娃说没啥帮助。。我们要求看一看已经看过的几周病历, 心理医生就直接取消了以后见面。 而且心理医生说, 祝你的孩子以后是个普通(average)娃。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成功, 正常(normal), 估计没有几个父母会用average这个词在自己孩子头上。 心理医生这么说, 我们也是担心孩自没有追求,生活目标, 真的追求average。 
但是呢, 心理医生要求的就是黄金时间陪她聊天, 孩子觉得啥用没有。 学校课缺了很多, 心理医生每次从保险公司收300-400美元。 如果几个月下来, 孩子学习耽误了, 连average学习也追不上了。 耽误起来,半年一年。。。 
心理医生大多数屁用没有。 而且对学生年纪的, 我不认为会有啥帮助。  没事聊聊还行, 天天陪心理医生就是给自己挖坑, 越来越出不来。 同学毕业工作成家, 你还天天聊天呢。。 

感觉你也是并不懂你女儿 价值观还在比较上 给她传递焦虑
m
moon815
sizhang 发表于 2025-03-28 01:59
回复 30楼 Naku 的帖子
搞不好下一个就是老公了

比起李的书来,更想读她老公的书,但并不希望这一家人发表任何关于两个孩子的文章了,饶过两个可怜的孩子吧。
天干勿早
在家呆了19年,去学校呆了几个月就出事, 说和家里无关,心里问题到自杀到地步不会是2,3个月事情,他家久几步之遥。 难怪前面人说你啥都不懂却喜欢瞎扯。
kittyblue 发表于 2025-03-28 07:23

要按时间算,虽然19年在家,其中12年每天8小时都在学校,我看他还练击剑,平均一天也需要2小时,除去睡觉的8小时,算下来学校影响也不比家庭的影响小啊 你怎么不说学校的升学制度有问题,只一味怪家长呢?
c
carrot123
极端的悲剧案例发生了,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理解这个极端情况的冲击力太大,有个“罪魁祸首”可能会让人心里上舒服一些。但是帖子里义愤填膺的各位,对精神疾病有多少了解呢,对自杀这一现象又有多少了解呢。说人家“不应该生孩子”“应该去自杀”。。 只能显得武断+无知者无畏。(btw 以下来自chatgpt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统计局的数据:全球每年大约有 70 万人死于自杀(有的年份超过 80 万,疫情后略有上升)。 想想这个scale吧)
d
desktop
carrot123 发表于 2025-03-28 10:31
极端的悲剧案例发生了,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理解这个极端情况的冲击力太大,有个“罪魁祸首”可能会让人心里上舒服一些。但是帖子里义愤填膺的各位,对精神疾病有多少了解呢,对自杀这一现象又有多少了解呢。说人家“不应该生孩子”“应该去自杀”。。 只能显得武断+无知者无畏。(btw 以下来自chatgpt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统计局的数据:全球每年大约有 70 万人死于自杀(有的年份超过 80 万,疫情后略有上升)。 想想这个scale吧)

我觉得可以讨论,但不要着急blame 。
天干勿早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8 04:09
有啥需要justify的?你觉得10岁和14岁的孩子不小?性别换一下,一个爸爸在孩子10岁和14岁的时候离开跑到千里之外去当官,在华人不被人骂死?咋到龙应台这就正常了?

如果能选,孩子会选一个在远方当官的爸爸,还是一个本地煮夫爸爸?
m
moon815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8 10:45
我觉得可以讨论,但不要着急blame 。

着急的是李女士发表文章的欲望。她这些操作难道不是鼓励大家讨论? 难道评论的人只能同情她不可以批评她?上次大儿子死了所有人都同情她,,后续是小儿子自杀。现在继续发表文章收获更多同情,大概就可以又一次的治愈自己move on了。善心的人还帮她总结成为孩子自杀原因是因为基因, 拜托抑郁症不背这个罪名。
但凡她有对死去孩子的尊重,就闭嘴把这些文字留给自己,哪怕过十年再发表都要体面一点。事实已经证明她的个人体验不会帮助任何人, 她本质自私,这样的文字是为了保护自己,给自己解脱。







天干勿早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8 11:06
着急的是李女士发表文章的欲望。她这些操作难道不是鼓励大家讨论? 难道评论的人只能同情她不可以批评她?上次大儿子死了所有人都同情她,,后续是小儿子自杀。现在继续发表文章收获更多同情,大概就可以又一次的治愈自己move on了。善心的人还帮她总结成为孩子自杀原因是因为基因, 拜托抑郁症不背这个罪名。
但凡她有对死去孩子的尊重,就闭嘴把这些文字留给自己,哪怕过十年再发表都要体面一点。事实已经证明她的个人体验不会帮助任何人, 她本质自私,这样的文字是为了保护自己,给自己解脱。








她不move on还能干啥?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
c
crystal22
Trovatore 发表于 2025-03-27 20:34
我觉得没有到利用孩子那么夸张,但是孩子的悲剧确实就是她的写作素材,这个是事实。
她的写作让我不舒服的是有一种疏离,可是好的作品里的疏离往往是会让人在保持距离之后产生一种新的视角,但李的写作让我感到是一种冷漠。

同感,同是当妈的,我本应对痛失孩子的母亲感同身受,尤其是以这种残酷的方式,但看她的文字,看到的就是她的阴郁,以及你说的疏离。感觉她就是一边看着孩子抑郁痛苦直到离世,一边自己忧伤着把情绪写成文字。
m
moon815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8 11:08
她不move on还能干啥?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

所以她能活下去,可惜两个孩子没能活到保护自己的年龄。他们的生命,最终被妈妈当做自己职业的素材和谈资,而这位妈妈甚至拒绝看孩子最后的遗书。
我不会因为孩子已经不在了,就忘了他们应该受到的尊敬。
c
crystal22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6:41
是的,她回忆起来,还是很骄傲,她们夫妻两个给了孩子自由意志,包括最后的选择。这是让我觉得有必要纠正的地方,她对自由的理解太狭隘了

她确实给了孩子自由意志,但她没有意识到她对孩子的影响,太负面了,所谓的自由意志也是在她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个从出生到长大就在这么一个消极阴郁灰色的环境里的孩子,怎么可能积极阳光,她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情绪价值了?
天干勿早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8 11:15
所以她能活下去,可惜两个孩子没能活到保护自己的年龄。他们的生命,最终被妈妈当做自己职业的素材和谈资,而这位妈妈甚至拒绝看孩子最后的遗书。
我不会因为孩子已经不在了,就忘了他们应该受到的尊敬。

10几岁的孩子,自杀很多是一时冲动,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很多文学家都写过悼文,追忆文,别大惊小怪了
天干勿早
crystal22 发表于 2025-03-28 11:18
她确实给了孩子自由意志,但她没有意识到她对孩子的影响,太负面了,所谓的自由意志也是在她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个从出生到长大就在这么一个消极阴郁灰色的环境里的孩子,怎么可能积极阳光,她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情绪价值了?

她给的自由前提不对,孩子没有足够了解社会,甚至还不了解自己,做决定时会很冲动,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很遗憾的
c
crystal22
lynnwan 发表于 2025-03-27 14:23
是讽刺。

哦哦,抱歉
m
moon815
10几岁的孩子,自杀很多是一时冲动,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很多文学家都写过悼文,追忆文,别大惊小怪了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8 11:18

“大惊小怪”? 有几个家里两个孩子接连自杀之后这么急于发表文章的? 更别提大儿子遗书自己不看还假想对话来写作这种奇葩行为。
不过你好歹能够承认李翊云这种是属于自私行为。比那些一问就用抑郁症来辩护的,要头脑清醒。
k
kaisa
感觉她不觉得自己有任何做得不对的地方,虽然有伤痛但是更多的是冷静,还是在两个孩子都以这么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她应该是一个冷血的NPD,这种人到处都是,不能说因为她文章写得好就不是。
k
kaisa
crystal22 发表于 2025-03-28 11:11
同感,同是当妈的,我本应对痛失孩子的母亲感同身受,尤其是以这种残酷的方式,但看她的文字,看到的就是她的阴郁,以及你说的疏离。感觉她就是一边看着孩子抑郁痛苦直到离世,一边自己忧伤着把情绪写成文字。

是的,文字透露着一种疏离。可能本来能够在孩子去世之后还冷静的发问讨论就需要一定的疏离。
k
kaisa
这人是反社会人格吧?她老公是被她操控了还是和她一样?
b
buzhidao2000
“大惊小怪”? 有几个家里两个孩子接连自杀之后这么急于发表文章的? 更别提大儿子遗书自己不看还假想对话来写作这种奇葩行为。
不过你好歹能够承认李翊云这种是属于自私行为。比那些一问就用抑郁症来辩护的,要头脑清醒。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8 11:24

澄清一下:不是遗书,是孩子的电子日记。
也有可能她平时和孩子交流比较多,孩子这些年的心理挣扎她都知道,所以.....她不愿意看的原因大概率是:她已经知道孩子写的是什么,再看这些让她会更痛苦。
单纯这个细节来说,大家就事论事,不必要太极端的猜测。
天干勿早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8 11:24
“大惊小怪”? 有几个家里两个孩子接连自杀之后这么急于发表文章的? 更别提大儿子遗书自己不看还假想对话来写作这种奇葩行为。
不过你好歹能够承认李翊云这种是属于自私行为。比那些一问就用抑郁症来辩护的,要头脑清醒。

我是说,给她儿子写追忆文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d
desktop
着急的是李女士发表文章的欲望。她这些操作难道不是鼓励大家讨论? 难道评论的人只能同情她不可以批评她?上次大儿子死了所有人都同情她,,后续是小儿子自杀。现在继续发表文章收获更多同情,大概就可以又一次的治愈自己move on了。善心的人还帮她总结成为孩子自杀原因是因为基因, 拜托抑郁症不背这个罪名。
但凡她有对死去孩子的尊重,就闭嘴把这些文字留给自己,哪怕过十年再发表都要体面一点。事实已经证明她的个人体验不会帮助任何人, 她本质自私,这样的文字是为了保护自己,给自己解脱。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8 11:06

在你的理解中,表达意见如果不是blame 就只能是同情。很多人是超出这种二元思维的。
b
buzhidao2000
现在看来有可能她老大在学校有些很不愉快的经历? 是孩子太敏感还是环境对他确实不友好?现在这些就都无从得知,因为作家写作只会撷取片段细节,并不会展现生活的全貌。
李说给老大切苹果,他会要求每一片大小都一摸一样。 老二则相反,要求每一块大小都不一样。 她对每个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会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样的细节你不能说她作为母亲不爱孩子。
可是同意孩子自己独走2mile在危险的区域上下学?说是某一天就突然这样要求(是因为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一起坐校车么?) 无论如何这孩子应该是非常strong willed的个性,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不一样。 先天有因素,后天环境......
前面有人说李女士要不出国,俩儿子在国内,应该不会自杀。 不知道在国内单一种族的环境会不会舒缓这样的孩子。
然而国内自杀的孩子也不少,虽然大多因为家长管太多。 理论上如果家长非常包容开明给自由的,可能在国内出问题的概率还是小一些? 当然李自己在国内的成长经历这么可怕(碰到控制狂母亲),中国往事带给她的都是痛苦回忆,应该是想都没想过这个选项了。 她的老二自学了六门外语(很有天份),但六门里没有中文。
不过这些都是马后炮,没什么实际意义。
t
transient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8 00:59
她的二儿子在家的时候表现好好的,还考上了普林斯顿,性格沉静,这种情况你让她担心什么呢? 是在普林斯顿住校期间出的事,按理说学校应该有责任,如果在国内这种情况学校会赔很多钱,她也在普林斯顿所以不考虑这个选项,但也不能说都是父母没教育好吧

确定国内学校会赔钱?而且即使赔钱也并不是说承认学校有责任吧,多数是为了避免诉讼/公共形象名誉的损坏
k
kaisa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6 14:11
我们来讨论一个具体的事件应该更有益。
李的大儿子七年级的时候,要求穿一件粉色的裙子去上学。她先生的反应是推荐深色的裙子,孩子坚持要穿张扬的粉色,觉得这样才有意义。他们预感到孩子将不被环境接受,但李说自己对孩子充满钦佩,也感到不安。结果没说,应该是这个孩子穿着粉色裙子去上学。并且那时开始要求自己从学校单独走回家,是一条不太安全的路。 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被排斥,还是喜欢上害怕的感觉?不知道。接下来,李说大儿子有两年时间走路上下学的时候,手里都握着胡椒喷雾。这里面的焦虑害怕挣扎等等复杂情绪李都不管,李的反应是,有时到房间看看那罐喷雾。一个孩子,他的内心这样的挣扎痛苦,自杀很可能就是一个解脱,但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李说,父母除了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允许他们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以便他们能更充分地成为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看到这句真有点想骂人。孩子到世上来,是需要教导的。作为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所谓“更充分地成为自己“,而是要教导孩子走正道。自由永远不是无限的,在爱的保护里才有真正的自由。 父母过分控制孩子是错,但李在这里表现的,也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她老公是干嘛的,怎么完全没有存在感。
不困不睡
这妈也叙述的太平静了,冷眼旁观的样子。 正常的家庭是充满喜怒哀乐的,整天面对这种冷静的妈不抑郁才怪。
不困不睡
女作家可能是阿斯伯格,她说理解不了大儿子为什么要自杀,也不想去理解。还有她回忆有次和小儿子等大儿子下课,小儿子把手放在她的手上,这么简单的情感表达她也不能理解。 听她描述的童年,貌似她自己爸也是阿斯,她爸拒绝沟通,她妈易怒,和一个无法沟通的人生活真的会疯,而且阿斯是会遗传的。 看一个读书会的视频又不像阿斯,和人交流也挺自然,稍有点紧张,也不像冷漠的人,人真是复杂的动物。
天干勿早
不困不睡 发表于 2025-03-28 12:20
这妈也叙述的太平静了,冷眼旁观的样子。 正常的家庭是充满喜怒哀乐的,整天面对这种冷静的妈不抑郁才怪。

她是平静以后才能写出来,大概快有一年时间了
天干勿早
她家老二学很多外语,也可能是在寻找一种让他更满意的生活和文化,可惜没有找到让他想留下的
不困不睡
一个小孩说他早慧,也是家长提前期待他早慧。 让一个没有阅历没有社会经验和生存能力的孩子读名著,诺奖文学,孩子的心智根本承受不了。 孩子从小会倾向认同自己父母的一切,认同书里价值观世界观,假如父母有问题,偏执狂或者阿斯,孩子小时候不会察觉,反而会认为这个世界有问题,从而厌世。慢慢长大后和父母脱离,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才会重新去审视自己的童年,去客观的看自己的父母。
j
jakon
buzhidao2000 发表于 2025-03-28 11:59
澄清一下:不是遗书,是孩子的电子日记。
也有可能她平时和孩子交流比较多,孩子这些年的心理挣扎她都知道,所以.....她不愿意看的原因大概率是:她已经知道孩子写的是什么,再看这些让她会更痛苦。
单纯这个细节来说,大家就事论事,不必要太极端的猜测。

你怎么知道电子日志不是遗书?你看到内容了???
j
jakon
在你的理解中,表达意见如果不是blame 就只能是同情。很多人是超出这种二元思维的。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8 12:16

你觉得同情可以,不带批判的讨论可以,只有批评不可以?这算什么讨论?这叫宣传吧
m
moon815
jakon 发表于 2025-03-28 12:51
你怎么知道电子日志不是遗书?你看到内容了???

这是她那本大儿子文章采访里的片段:“有一些问题将永远无法得到解答。在尼古拉自杀当天,从母亲送他去学校到得知孩子死讯之间,经过了八个小时。这八个小时里,尼古拉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将永远成为一个谜。尼古拉生前留下了一个电子文档,母亲在和丈夫商量后,选择不打开它。“无法知道答案想必最接近人们所说的伤口,”李翊云写道,“一个人可以携着如此性命攸关的不确定性活下去吗?”临近书的结尾,她用反问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深渊是不是可以变成一个人自然栖居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像接受头发或眼睛的颜色一样,接受痛苦?”
我对抑郁症患者非常理解和同情,但这些行为真的能用抑郁症来解释吗? 一个自私的母亲和她冷血的思考,不应该定义成”抑郁症“,从此得到保护。
d
desktop
jakon 发表于 2025-03-28 12:52
你觉得同情可以,不带批判的讨论可以,只有批评不可以?这算什么讨论?这叫宣传吧

有意思,你从哪里看出来我这样觉得的?
S
Slou9900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8 14:55
这是她那本大儿子文章采访里的片段:“有一些问题将永远无法得到解答。在尼古拉自杀当天,从母亲送他去学校到得知孩子死讯之间,经过了八个小时。这八个小时里,尼古拉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将永远成为一个谜。尼古拉生前留下了一个电子文档,母亲在和丈夫商量后,选择不打开它。“无法知道答案想必最接近人们所说的伤口,”李翊云写道,“一个人可以携着如此性命攸关的不确定性活下去吗?”临近书的结尾,她用反问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深渊是不是可以变成一个人自然栖居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像接受头发或眼睛的颜色一样,接受痛苦?”
我对抑郁症患者非常理解和同情,但这些行为真的能用抑郁症来解释吗? 一个自私的母亲和她冷血的思考,不应该定义成”抑郁症“,从此得到保护。

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没法真正同情理解抑郁症患者。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不要这样斩钉截铁地给出负面结论,自私,冷血。随意给出这种评价的人才是自私冷血,因为有可能人家不是这样,因为你不知道
d
desktop
她确实给了孩子自由意志,但她没有意识到她对孩子的影响,太负面了,所谓的自由意志也是在她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个从出生到长大就在这么一个消极阴郁灰色的环境里的孩子,怎么可能积极阳光,她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情绪价值了?
crystal22 发表于 2025-03-28 11:18

我不同意她对孩子完全不干涉是尊重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前提是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合理的预判。如果根本不了解自己决策的后果,应该是无知。正常人不能给toddler刀或者枪来做玩具。如果听任孩子接触他们认知水平之外的危险,这是negligence ,不是尊重自由意志。
我觉得她应该是童年被干涉太多,不允许她有自由意志,轮到自己做父母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她在童年创伤的影响下,无法区别negligence 和free will 的区别。

d
desktop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8 14:55
这是她那本大儿子文章采访里的片段:“有一些问题将永远无法得到解答。在尼古拉自杀当天,从母亲送他去学校到得知孩子死讯之间,经过了八个小时。这八个小时里,尼古拉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将永远成为一个谜。尼古拉生前留下了一个电子文档,母亲在和丈夫商量后,选择不打开它。“无法知道答案想必最接近人们所说的伤口,”李翊云写道,“一个人可以携着如此性命攸关的不确定性活下去吗?”临近书的结尾,她用反问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深渊是不是可以变成一个人自然栖居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像接受头发或眼睛的颜色一样,接受痛苦?”
我对抑郁症患者非常理解和同情,但这些行为真的能用抑郁症来解释吗? 一个自私的母亲和她冷血的思考,不应该定义成”抑郁症“,从此得到保护。

为什么这个名字是尼古拉?她大儿子不是Vincent ?
x
xdsqc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8 14:55
这是她那本大儿子文章采访里的片段:“有一些问题将永远无法得到解答。在尼古拉自杀当天,从母亲送他去学校到得知孩子死讯之间,经过了八个小时。这八个小时里,尼古拉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将永远成为一个谜。尼古拉生前留下了一个电子文档,母亲在和丈夫商量后,选择不打开它。“无法知道答案想必最接近人们所说的伤口,”李翊云写道,“一个人可以携着如此性命攸关的不确定性活下去吗?”临近书的结尾,她用反问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深渊是不是可以变成一个人自然栖居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像接受头发或眼睛的颜色一样,接受痛苦?”
我对抑郁症患者非常理解和同情,但这些行为真的能用抑郁症来解释吗? 一个自私的母亲和她冷血的思考,不应该定义成”抑郁症“,从此得到保护。

我不认为她是一种有知觉的情况下的冷血。
更多的可能是她缺乏传递出感情的能力。可能因为她童年所受的压抑,她报复性的把绝对的尊重和自由看的比什么都重。同时她产生了比较强大的宿命论:也就是,父母做什么,不matter。不改变结果。这样她作为母亲不需要去直面结果和结果带来的痛苦。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心情,所以某种程度上也能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成年人应该有的心态。
包括她文章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冷静和细节。让一个普通人读了会后背发冷的感觉。有点,缺乏人味儿。同样,不是她刻意为之。我估计还是她deal with 不能改变的重大痛苦的方式。从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的惯性。这种方式可能来源于童年的痛苦经历,她的精神并没有完整的长成。
所以,还是非常同情她的。虽然我认为两个孩子的处境,她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是她还是做了她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一切吧。不是每个parent都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作出最合适的决策的。回头看,也许可以懂得更多,做的更好。但是,当时,她没有那个能力。也许现在仍旧没有。
我但愿她从文字里找到了安宁。
s
sober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8 14:55
这是她那本大儿子文章采访里的片段:“有一些问题将永远无法得到解答。在尼古拉自杀当天,从母亲送他去学校到得知孩子死讯之间,经过了八个小时。这八个小时里,尼古拉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将永远成为一个谜。尼古拉生前留下了一个电子文档,母亲在和丈夫商量后,选择不打开它。“无法知道答案想必最接近人们所说的伤口,”李翊云写道,“一个人可以携着如此性命攸关的不确定性活下去吗?”临近书的结尾,她用反问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深渊是不是可以变成一个人自然栖居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像接受头发或眼睛的颜色一样,接受痛苦?”
我对抑郁症患者非常理解和同情,但这些行为真的能用抑郁症来解释吗? 一个自私的母亲和她冷血的思考,不应该定义成”抑郁症“,从此得到保护。

哇塞 她真的太会了 我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就觉得及其的压抑 她真的是故意的,我可以说这会让死者死不瞑目吗 我说她是深渊吧 果然她故意要制造这个深渊 太可怕了
x
xdsqc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8 15:22
我不同意她对孩子完全不干涉是尊重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前提是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合理的预判。如果根本不了解自己决策的后果,应该是无知。正常人不能给toddler刀或者枪来做玩具。如果听任孩子接触他们认知水平之外的危险,这是negligence ,不是尊重自由意志。
我觉得她应该是童年被干涉太多,不允许她有自由意志,轮到自己做父母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她在童年创伤的影响下,无法区别negligence 和free will 的区别。


我认同这个观点。
孩子毕竟是孩子。parenting不等于绝对尊重和自由。
x
xdsqc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8 15:37
为什么这个名字是尼古拉?她大儿子不是Vincent ?

算是她写的小说吧。未必需要完全同名。
但是里面感情的寄托是一致的。
j
jakon
xdsqc 发表于 2025-03-28 15:45
我不认为她是一种有知觉的情况下的冷血。
更多的可能是她缺乏传递出感情的能力。可能因为她童年所受的压抑,她报复性的把绝对的尊重和自由看的比什么都重。同时她产生了比较强大的宿命论:也就是,父母做什么,不matter。不改变结果。这样她作为母亲不需要去直面结果和结果带来的痛苦。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心情,所以某种程度上也能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成年人应该有的心态。
包括她文章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冷静和细节。让一个普通人读了会后背发冷的感觉。有点,缺乏人味儿。同样,不是她刻意为之。我估计还是她deal with 不能改变的重大痛苦的方式。从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的惯性。这种方式可能来源于童年的痛苦经历,她的精神并没有完整的长成。
所以,还是非常同情她的。虽然我认为两个孩子的处境,她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是她还是做了她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一切吧。不是每个parent都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作出最合适的决策的。回头看,也许可以懂得更多,做的更好。但是,当时,她没有那个能力。也许现在仍旧没有。
我但愿她从文字里找到了安宁。

你同情恋童癖吗?他们大部分人都是遗传造成的,控制不了自己。
你同情连环杀手吗?他们无法感知理解常人感受
x
xdsqc
sober 发表于 2025-03-28 15:45
哇塞 她真的太会了 我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就觉得及其的压抑 她真的是故意的,我可以说这会让死者死不瞑目吗 我说她是深渊吧 果然她故意要制造这个深渊 太可怕了

也不能这么说。我不觉得她是邪恶到了那种故意制造深渊的情况。很少有人会邪恶到那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