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一兰 发表于 2025-03-26 14:51 看了点她写的。说那时他家住在 Oakland, 居然同意大儿子每天独自 走 2 Miles 去上学回家。。在那种不安全的鬼地方她和LG 都不接送。 不可理喻啊。。
FannyZheng 发表于 2025-03-26 21:12回复 96楼 天干勿早 的帖子 你这个是想当然 我周围就有青春期自杀的,全家看守都没看住 求死比求生容易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6 22:52 我觉得悲剧发生了,不一定要找人来谴责。这个楼里面描述的李看起来很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6 20:51 那个孩子不是异装癖,我理解他的想法是,既然你们都歧视我看不起我,我就穿个裙子,让你们更有理由看不起我 这时候已经有自辱,自毁的倾向了,父母却当成孩子特立独行,不但不劝阻,不追问被哪个孩子欺负歧视,不帮孩子伸张正义,还在一旁鼓励孩子穿裙子去学校
无名氏too 发表于 2025-03-26 23:46 马后炮很容易啊,要是妈妈没有顺着孩子的意思,孩子自杀,这论坛更要开骂了
回复 96楼 天干勿早 的帖子 你这个是想当然 我周围就有青春期自杀的,全家看守都没看住 求死比求生容易 FannyZheng 发表于 2025-03-26 21:12
dynosnoopy 发表于 2025-03-26 15:10“ 她怎么做得出来?在她父亲动大手术之前附身贴耳告诉他文森特自杀的消息,之前一直瞒着他” 这实在是让我无法抑制想起很多电影作品里的一些psychopath 对一些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痛苦万分的仇人再给补上一刀然后得意洋洋离开的情节 深刻同情可怜她的两个儿子。自己的孩子也曾经历过人生困惑时期,不惜揭开自己人生中不愿再去碰触的伤口,和他共情,分析排除,告诉他没什么大不了的,妈妈永远会站在他身旁,好在孩子最后终于走岀来了,但那段日子对父母来说确实也很煎熬,但无论结果怎样,父母总得拼尽全力做点什么 她好像很冷静理智,但是冷眼旁观,自我感动,内心so dramatic. 那个拿着pepper spray 独自走回家的小男孩,真的很可怜
carrot123 发表于 2025-03-26 16:39 维特根斯坦就有三个兄弟自杀。李无疑是文学天才,有理论说人类历史上一些精神疾病kind of是产生天才的代价。这样的极端个案肯定很难接受了,但是世界上就是有很多悲剧。具体她做了什么我就不揣测了。
Bridgette 发表于 2025-03-26 17:05 从不一样的角度小声说一个的观点:她要是没有在美国,不会成为有名的作家。她的两个孩子,也不会自杀,会健康活到今天。 美国,特别是精英白人的有些理念,是很有毒的,甚至是致命的。不要碰。她和她的孩子,就是牺牲品,标本。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6 14:14 是她和小儿子一起整理遗物,自己不读大儿子遗书,然后想像了一篇自己和大儿子的对话发表(抑郁症真的不能解释这些行为)。 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2403/76914/5860.html 李翊云和詹姆斯一起整理文森特卧轨自杀以后的遗物,那时候,詹姆斯只有12岁。 她怎么做得出来?在她父亲动大手术之前附身贴耳告诉他文森特自杀的消息,之前一直瞒着他。又让12岁的青春期孩子詹姆斯一起整理卧轨自杀哥哥的遗物? 而且文森特出事以后,他们夫妻选择的竟然是经常离家去欧洲等地参加社会活动,留下詹姆斯和明知有抑郁症的保姆在家里待着。 保姆自杀了,李完全没有对詹姆斯隐瞒这件事情。詹姆斯上个月也选择了卧轨自杀。 李翊云少年时代的好友也自杀了,他因为婚外恋自杀,死前几个月和李在网上有联系。李得知死讯后表示“我似乎一直在等待这个消息”。李的一位女性友人也自杀了,死前两周去找过李,李拒绝见面,让其夫陪聊几小时。李拒绝参加自杀友人的追悼会。 有报道说,李被一些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读者视为“灯塔”,和他们之间有文字联系。请问,是求生的灯塔还是向死的灯塔? 以上信息全部来自李的非虚构作品和媒体访谈。
thyx 发表于 2025-03-26 14:31 我看到她对待孩子的那些事也想骂人,她的孩子太无助太可怜了 她有篇文章说,儿子很小时,和儿子一起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儿子把小手伸过来放在她的手上,她看着那小手,心里升起各种想法,她文章里仔仔细细记下了这种种的想法 但她就只是体会着记录着自己的想法,把儿子当素材当养分,她绝对不会像一般的妈妈那样回应儿子的爱,握住儿子的小手,给儿子一个温暖的微笑。她完全不懂爱,不会爱 那时儿子还很小,还会试图跟母亲交流爱的情感,后来就放弃了。再后来,即使穿粉裙子去上学,做这么出格的事,母亲也不懂的过问,不会关心,不会跟他谈谈,问问他的想法和困境,就任由他困兽一样孤单地面对世界 那是真正的孤立无援,是生活在家里,家人都在身旁的孤立无援,是外人绝对看不到更想不到的孤立无援,是彻彻底底的孤立无援,可怜的孩子!
lovewriting123 发表于 2025-03-27 01:45 那她应该自己自杀才对。而不是操纵让两个儿子自杀,只为了自己写作有素材。
shuijiawangshi 发表于 2025-03-26 21:45 我很喜欢李翊云的文字。她有作家本身的天才特质。而且她大儿子也不能算成异装癖,他应该只是为了好玩。 但是她提供的资源和情感跟大多数母亲确实不一样。而且她确实逾越了一些界限,比如平等地和孩子讨论,人终有一死,而且不幸福。。。我觉得这种话题是同龄人之间讨论的。父母本身有引导的责任,可能应该更加正面一点。 她缺乏父母本身应该做到的一些部分,这个可能能够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 但是她老公为什么也缺失,这就不能知道了。 她对她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很明显不太一样,大儿子可能更像她,更偏文艺路线。 二儿子可能偏沉默的哲学气质。 我读她的自述感觉实际上她在大儿子死后,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对二儿子是很忽视的。 李确实是天生的写作者。 她自述的互动模式让我想起龙应台家。但是龙不是李这种敏感气质的小说家,然后可能也有基因遗传的问题。
buzhidao2000 发表于 2025-03-26 23:40 只读了一点点李写的,文字还是很有感觉的,用词非常精巧特别,行文细腻,非母语写作能写成这样,厉害。 她特别之处在于又丧又有深度的思想,理性又充满想象,冷静却又很执着 作为作家她很成功,如果脑子或身体不出幺蛾子能继续写下去,应该有更多更成功的作品。 但作为母亲,这样的母亲,怎么说呢,她自己也许内耗太多,外在就无法释放足够的普通人的热忱给自己的家人?这只是猜测。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清醒有深刻哲学文学修养看透世俗的父母,有时可能不如庸俗肤浅的但是满满释放热情的父母来的更亲切。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 反正巨大的痛苦最后都是留给活着的人的,李在痛苦中挣扎在痛苦中升华最后审视人生不断写出作品,这,就是她的机遇和本事。 因为会写写得又那么好,她的话语权超级大。 相比之下,普通人比如她的丈夫和孩子就没有这样的话语能力了,所以我们看到的确实都只是某一面。 然而这就是众生的人生,愿两位孩子安息,愿这样的悲剧能再少一点。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7 03:50 李不知道。龙是一个非常精致利己的人。她的妈妈痴呆症很久被她扔给哥哥照顾,然后她下台就美其名曰照顾妈妈很快就出了一本书,真正milk the cow。两孩子很小的时候离婚孩子扔在欧洲,自己跑回香港做官,然后写一本跟孩子对话来隔空展示母爱,她的孩子是很多年后才能和她和解。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7 03:59 这个根本不是顺着或者逆着孩子意思的问题。 比如孩子问你拿一把手枪,给还是不给都只是浅层的决策,对孩子为什么要这个手枪的关注和长期引导才是父母需要做的。
是的,她把孩子的不一样都归结在天赋,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忽视了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 她文章中几次提到了自由意志,却不理解自由意志是在思想成熟且对环境状况充分了解前提下的游刃有余,在反对父母对孩子思想禁锢这一步她走得太远了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09:45
龙应台从德国到台湾从政的时候大儿子14岁,小儿子10岁。算不得很小。 她是在大儿子17岁的时候写的你那本所谓“隔空展示母爱”的书。 龙的三个哥哥都是医生,都在台湾,没有什么理由不能照顾亲妈。 她退休了去照顾亲妈也很正常。写书那是她的本职工作,作家本来就是有什么就写什么。她的兄弟也没在照顾亲妈的时候不做医生。 龙应台实际上在大儿子14岁之前她在欧洲13年都是靠作家身份吃饭,是没有正经工作的。 如果考虑到她当时孩子14岁实际上是因为婚变出了经济问题,不得不返回台北从政,这是可以理解的。 龙是不是精致利己这我不知道,不过你提供的证据证明不了她精致利己。 实际上就算她精致利己,她两个儿子都算正常。所以李家的问题没理由完全归结于母子的互动。 shuijiawangshi 发表于 2025-03-27 07:02
lynnwan 发表于 2025-03-27 10:12 我很佩服她。虽然大家一直说她抑郁悲观,但是经历了两个儿子的自杀,她还能优雅地写文章发表,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希望她继续坚强下去,继续分享她优雅的悲伤的文字。
apple44 发表于 2025-03-26 12:15 烦死了这种自以为是的评论。 如果你没看过李的作品,就那么随口一说,那你的评论就是文不对题。 如果你是针对李的作品,那充分暴露了你文学审美和文学素养的极度贫乏。 这里有李这篇文章的中文版。原文是英文。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24A03H1J00 完全不觉得是无病呻吟,或者是情感的宣泄。是极其理智,克制 和 深刻的。 从她的文章能感受到这两个孩子都是什么性情,能感受到父母和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爱与关怀。 她引用了她二儿子读的加缪剧作中的一句:人终有一死,且并不幸福。 她也应用了莎士比亚戏剧中一个母亲痛悼儿子的独白: 我没有疯;我扯的这头发是我自己的; 我叫康斯坦丝;我是杰弗里的妻子; 小亚瑟是我的儿子,他失踪了。 我没有疯;但愿我真疯了才好, 因为那样的话,我也许会把自己忘掉。 啊,要是我能忘掉,那该忘掉多少悲痛啊! 给我讲些哲学,让我发疯吧, 那样你就会被封为圣徒,红衣主教大人。 因为我没有疯,我能感觉到悲痛, 我的理智让我想出办法 来摆脱这些痛苦, 它教我要么自杀,要么上吊。 要是我疯了,我就会忘掉我的儿子, 或者疯狂地以为一块破布娃娃就是他。 我没有疯。我太清楚,太清楚地感觉到 每一场灾难带来的不同痛苦。 很多家庭都有青少年子女自杀。我很感谢她能写出来,分享她作为母亲的深切巨大的痛苦,以及作为一个人 对命运的无奈。
leela 发表于 2025-03-26 17:42 昨天看了就非常不喜欢。她的文字表面抒发悲哀,但充满刻意的感觉,所谓的早知道,看上去甚至有些期待的意味,期待悲剧的发生,好印证她的各种匪夷所思的想象,好安放她那些早已酝酿组织无数遍的华丽辞藻。最可怜的是孩子,没有得到温暖的拥抱,没有得到温柔的爱,没有得到规劝和指引,过早承受来自母亲关于生死的焦虑,只能孤独无助地滑向深渊。不是每个自杀的孩子背后都有冷漠的母亲,但是关于作者,我读到的完全没有爱,只有遥遥远远俯视众生般的自私且寒凉。愿稚子安息,来世生在充满光明希望的家里。
bighead12345 发表于 2025-03-27 02:02 看了她不少采访和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在给她自己攒素材!
aipple 发表于 2025-03-27 10:22 一个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看了你分享的文章。我不觉得她是适合做妈妈的人。她觉得她在尊重孩子的个性,但其实有可能是在放弃自己对孩子的引导。她多年担心孩子自杀直到靴子落地,但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帮助孩子。她甚至本人都欣赏痛苦,那么如何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阳光向上?她视孩子活到高中毕业为成功,你怎知那种内心的悲观和早早下的结论不会影响孩子? 她的粉丝也许会说,这都是基因,都是命中注定,小孩天生性格就阴郁不合群。可是,客观说,她也没有做任何的努力啊。人家静待花开,她就静待花死。
sober 发表于 2025-03-27 10:01回复 133楼 天干勿早 的帖子 这里的天赋就完全是burden了 为什么让孩子们这么小读那么多文学巨著 孩子们还没有那个心理能力承受 悲剧文学尤其要在小时候避免 孩子们走的太早了 唉
hualihu 发表于 2025-03-27 10:57 大家不要责怪李了, 说一件事情,希望大家体会一下带孩子有多困难。 我家孩子也是自杀过的, 幸运的是活下来了。但是她肯定有自己的想法的, 很多事情肯定是不会跟你明说的,小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如何,不是你想象那样。等会儿我来补全。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0:56 读书倒是不怕早晚,安娜这本书我也是小时候读的,读完以后触动很深,但这并不是一个孩子自杀的主因。孩子的思想可以放纵漂流,但孩子的行为不能随意不受控制
sober 发表于 2025-03-27 11:01 这种题材是有导向性的 至少让读者知道自杀是一种方式和可能 对于敏感性孩子影响巨大 早慧是一种burden
kittyblue 发表于 2025-03-26 12:05 你这么细节列出让当父母的压力好大,感觉不小心久踩坑干坏事了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1:12 自杀有很多方式,不知道卧轨也有别的方式。她关键是没有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和解决与这个世界的冲突
moon815 发表于 2025-03-26 12:07 要小儿子去收拾大儿子的遗物,自己拒绝读大儿子的遗书,这些都没法用抑郁症来解释。 不管显性或者隐性,她有操纵他人情绪的人格。 小儿子死了的故事继续发表和公众分享,文字发表后,情绪发泄,又收获到其他人的安慰理解,自己就能更加解脱。大儿子的事件之后就是这样。假如当时其他人对她的负面反馈更多,也许能够引导她小儿子自救或者像其他人寻求帮助,而不是合理化自己家庭的负面情绪氛围。
她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吧,自己都自杀过几次。 shoon_yee 发表于 2025-03-27 11:16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6 14:11 我们来讨论一个具体的事件应该更有益。 李的大儿子七年级的时候,要求穿一件粉色的裙子去上学。她先生的反应是推荐深色的裙子,孩子坚持要穿张扬的粉色,觉得这样才有意义。他们预感到孩子将不被环境接受,但李说自己对孩子充满钦佩,也感到不安。结果没说,应该是这个孩子穿着粉色裙子去上学。并且那时开始要求自己从学校单独走回家,是一条不太安全的路。 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被排斥,还是喜欢上害怕的感觉?不知道。接下来,李说大儿子有两年时间走路上下学的时候,手里都握着胡椒喷雾。这里面的焦虑害怕挣扎等等复杂情绪李都不管,李的反应是,有时到房间看看那罐喷雾。一个孩子,他的内心这样的挣扎痛苦,自杀很可能就是一个解脱,但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李说,父母除了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允许他们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以便他们能更充分地成为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看到这句真有点想骂人。孩子到世上来,是需要教导的。作为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所谓“更充分地成为自己“,而是要教导孩子走正道。自由永远不是无限的,在爱的保护里才有真正的自由。 父母过分控制孩子是错,但李在这里表现的,也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thyx 发表于 2025-03-27 10:14 毒害更多人?
baobao557 发表于 2025-03-27 11:16 她这样有精神问题的说实话不该生孩子的。因为她的两个孩子的遭遇,根本就不想看她的书。
Alohasubshine 发表于 2025-03-26 18:48 有一类是天生过度敏感型,按统计大约有20%,读文字她家老二就像这类型,天性敏感,活着不易。 不少人忙着指责她做母亲没给孩子够多的爱,而不是去同情她痛失二子的悲痛,碰到天性容易抑郁的孩子,她作为母亲能做的其实有限
3906 发表于 2025-03-27 10:51 她的笔力如果没有这些奇葩事情,是不太可能成为popular的作家的。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1:19 她家的心理医生可能不太专业,她孩子的情况一直有和心理医生沟通,但看她的描述,心理医生没有给她提供专业的帮助
lynnwan 发表于 2025-03-27 11:26 你怎么能这么说人家呢?这么说好负面,太不优雅了!
屏蔽大法 发表于 2025-03-27 09:56 令人震惊的是她儿子小学时就觉得生活是痛苦的。无论父母多么痛苦,也应该让孩子有感受快乐的自由。
Summerlove2025 发表于 2025-03-27 11:37 她应该就是靠卖惨做为血包 滋养自己的有毒灵魂
tomjust 发表于 2025-03-27 12:00 这回贴是在搞笑吗?什么仙女人设,在人命前谈“优雅”? 她的两个未成年儿子实打实地自杀消失了,说她“毒害人心”,还要考虑“好负面“? 自己生养过孩子都知道,哪个婴儿不是好奇心强生命里满满?有生下来就抑郁要自杀的?
这回贴是在搞笑吗?什么仙女人设,在人命前谈“优雅”? 她的两个未成年儿子实打实地自杀消失了,说她“毒害人心”,还要考虑“好负面“? 自己生养过孩子都知道,哪个婴儿不是好奇心强生命里满满?有生下来就抑郁要自杀的? tomjust 发表于 2025-03-27 12:00
desktop 发表于 2025-03-27 12:05 正因为父母就不知道快乐,也教不了孩子快乐。
baobao557 发表于 2025-03-27 12:47 我觉得这位说“优雅”的层主也是在反讽哈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7 14:06 我也辅导一点青少年,很快就发现基本都需要父母也接受辅导。比如孩子缺爱逃家甚至自残,要是不改变父母,没法帮到孩子。李的这个表现让我能体会心理医生的累。包括她说心理医生在儿子自杀后跟她说没人能做什么,那都是为了治疗她,安慰她,而不是事实。
crystal22 发表于 2025-03-27 14:10 确实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因为一般人在自己的两个孩子都自杀了之后根本无法正常生活了,更别说还发表文章,还分享感受。不过完全不同意你用优雅这个词,是在讽刺吗?她真的爱她的孩子吗?还是更爱自己的感受?
thyx 发表于 2025-03-27 14:20 不是,那位层主是认真的。。。。她是真不懂,既不懂文学,也不懂心理扭曲的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力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4:23 看她的文字她还是在追问答案,就是她能为孩子做什么,所以楼里说她不爱孩子,利用孩子滋养自己,都是无端指责。她很爱自己的两个孩子,并且为他们感到骄傲,她想不透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看她的文字她还是在追问答案,就是她能为孩子做什么,所以楼里说她不爱孩子,利用孩子滋养自己,都是无端指责。她很爱自己的两个孩子,并且为他们感到骄傲,她想不透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4:23
Confuse 发表于 2025-03-27 14:51 她仍然对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骄傲。她也许爱孩子,不是出于利用的动机,但所做的就是不正确的(包括她的先生)。我奇怪难道没人跟她提过吗?哪怕在网上都会有多声音。估计她就自己屏蔽这种信息。她确实有病。 心理医生很多都是三分钟看到问题,但是一辈子没法告诉对方。尤其那种自大的人。
jakon 发表于 2025-03-27 14:35 你的因为所以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你小时候写作文写实话吗?如果你作文给全世界看你写实话吗?
schrodingerh 发表于 2025-03-27 12:00 每次看她写的东西都觉得废话很多 一个意思要翻来覆去用不同方式表达一下 这样活着会很累
thyx 发表于 2025-03-27 14:47 但凡她有一点点爱孩子,她儿子也不会自杀 她在"追问答案"?她连儿子的遗书都不看,连儿子(生前)做一些出格的事都不问原因,她追问什么答案? 儿子生前她从不与儿子交心,儿子死后却在书里和儿子"对话",纯粹是在自问自答,自以为是 她根本没有爱的能力,没办法给予爱,当然,深究起来,这是因为她妈妈和她一样,疯狂吸血家人折磨家人,造成她心理极度扭曲充满苦毒,然后她生了儿子,在做母亲这件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但凡她有一点点爱孩子,她儿子也不会自杀 她在"追问答案"?她连儿子的遗书都不看,连儿子(生前)做一些出格的事都不问原因,她追问什么答案? 儿子生前她从不与儿子交心,儿子死后却在书里和儿子"对话",纯粹是在自问自答,自以为是 她根本没有爱的能力,没办法给予爱,当然,深究起来,这是因为她妈妈和她一样,疯狂吸血家人折磨家人,造成她心理极度扭曲充满苦毒,然后她生了儿子,在做母亲这件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thyx 发表于 2025-03-27 14:47
浮云散 发表于 2025-03-27 16:37 这个妈妈自己就是各种负面,写作对外输出也是很负面的,对她的周围人包括孩子更多是负面影响,缺乏基本父母正面积极的引导。不看自己孩子的遗书,实际上是种对自己应付责任的逃避,事后却要以旁观者身份消费孩子们的逝去,不得不说,有点冷血和扭曲。
sober 发表于 2025-03-27 16:50她可以写作 但是为什么要把她自己的书关于自己的故事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跟他们分享 这不是他们能承受的啊 这些都是压垮她孩子的稻草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5-03-27 16:52 不是,我就是从小读很多杂书的孩子,读过很多毒草,杂食只会让我接受力更强,从小培养广泛阅读是没错的
读别人的书和读自己妈妈的痛苦经历区别还是挺大的 sober 发表于 2025-03-27 16:55
不负责任的家长 让孩子过早承担太多不该承担的
你这个是想当然 我周围就有青春期自杀的,全家看守都没看住 求死比求生容易
有没有可能那个家庭的养育也有问题呢?孩子自杀代表父母正义吗?那杀人犯的孩子自杀了是不是杀人犯就不用被判刑了?
但是她提供的资源和情感跟大多数母亲确实不一样。而且她确实逾越了一些界限,比如平等地和孩子讨论,人终有一死,而且不幸福。。。我觉得这种话题是同龄人之间讨论的。父母本身有引导的责任,可能应该更加正面一点。 她缺乏父母本身应该做到的一些部分,这个可能能够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 但是她老公为什么也缺失,这就不能知道了。
她对她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很明显不太一样,大儿子可能更像她,更偏文艺路线。 二儿子可能偏沉默的哲学气质。 我读她的自述感觉实际上她在大儿子死后,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对二儿子是很忽视的。
李确实是天生的写作者。 她自述的互动模式让我想起龙应台家。但是龙不是李这种敏感气质的小说家,然后可能也有基因遗传的问题。
病的很厉害。这种文章出来我不知道对世人有么好处
她特别之处在于又丧又有深度的思想,理性又充满想象,冷静却又很执着 作为作家她很成功,如果脑子或身体不出幺蛾子能继续写下去,应该有更多更成功的作品。
但作为母亲,这样的母亲,怎么说呢,她自己也许内耗太多,外在就无法释放足够的普通人的热忱给自己的家人?这只是猜测。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清醒有深刻哲学文学修养看透世俗的父母,有时可能不如庸俗肤浅的但是满满释放热情的父母来的更亲切。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
反正巨大的痛苦最后都是留给活着的人的,李在痛苦中挣扎在痛苦中升华最后审视人生不断写出作品,这,就是她的机遇和本事。 因为会写写得又那么好,她的话语权超级大。 相比之下,普通人比如她的丈夫和孩子就没有这样的话语能力了,所以我们看到的确实都只是某一面。 然而这就是众生的人生,愿两位孩子安息,愿这样的悲剧能再少一点。
马后炮很容易啊,要是妈妈没有顺着孩子的意思,孩子自杀,这论坛更要开骂了
心理精神问题有的就是生理性基因性. 那位是青春期荷尔蒙变化导致的精神疾病,父母都是医护.
孩子就只是孩子,如果父母什么都不引导,那父母还有什么作用呢?只给吃的穿的用的吗?
家里人看不住,有明显自杀倾向就应该住院治疗
你怎么知道别人没有住院治疗? 这种高智商的不想活的一般都会伪装,不可能一直锁精神病院.
+1
我觉得她的确疑似psychopath. 这个太匪夷所思了。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她一出来华人上就捧得很高。 只是因为她是出生成长在大陆,但却是因为英文写作在美国出名的华人作家吗? 滤镜太深厚了。就单纯以一个母亲来看她我觉得她做事冷酷不合格
那她应该自己自杀才对。而不是操纵让两个儿子自杀,只为了自己写作有素材。
能详细说说吗? 很感兴趣
调查她吧,我的天。 不知道FBI 能立案不。。这个人太可怕。
她有篇文章说,儿子很小时,和儿子一起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儿子把小手伸过来放在她的手上,她看着那小手,心里升起各种想法,她文章里仔仔细细记下了这种种的想法
但她就只是体会着记录着自己的想法,把儿子当素材当养分,她绝对不会像一般的妈妈那样回应儿子的爱,握住儿子的小手。。。 --------- 妈的气死. 不配有孩子
以前本版讨论过这个作者,就在她儿子自杀后不久。几乎从一样的事实中得出很可怕的推论,那个作者就是个很冷血的变态。她在大儿子自杀后的采访也说过“就是等着这件事发生”之类的话,是她在采访中聊到和大儿子心理医生之间的对话提到的。
看了她不少采访和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在给她自己攒素材!
李不知道。龙是一个非常精致利己的人。她的妈妈痴呆症很久被她扔给哥哥照顾,然后她下台就美其名曰照顾妈妈很快就出了一本书,真正milk the cow。两孩子很小的时候离婚孩子扔在欧洲,自己跑回香港做官,然后写一本跟孩子对话来隔空展示母爱,她的孩子是很多年后才能和她和解。
我真不觉得她有多痛苦。鲁迅说哀莫大于心死,笔也钝了。元稹说,唯将终夜长开眼。巨大的痛苦会让人无法碰触,甚至脑袋会自动失忆去调节。
像她这种冷静地感受,品味痛苦以作写作题材的,更像是演员拿到一个悲苦的角色的表现。
她也许有话语权,但是就是她自己的一面之词,都可以看到这两个孩子是怎么被牺牲掉。如果希望这样的悲剧少一点,不好意思,还真是很需要diss一下她的人格。
这个根本不是顺着或者逆着孩子意思的问题。 比如孩子问你拿一把手枪,给还是不给都只是浅层的决策,对孩子为什么要这个手枪的关注和长期引导才是父母需要做的。
才学是挺一般的。试图读了一些。读不下去。
龙应台从德国到台湾从政的时候大儿子14岁,小儿子10岁。算不得很小。 她是在大儿子17岁的时候写的你那本所谓“隔空展示母爱”的书。
龙的三个哥哥都是医生,都在台湾,没有什么理由不能照顾亲妈。 她退休了去照顾亲妈也很正常。写书那是她的本职工作,作家本来就是有什么就写什么。她的兄弟也没在照顾亲妈的时候不做医生。
龙应台实际上在大儿子14岁之前她在欧洲13年都是靠作家身份吃饭,是没有正经工作的。 如果考虑到她当时孩子14岁实际上是因为婚变出了经济问题,不得不返回台北从政,这是可以理解的。
龙是不是精致利己这我不知道,不过你提供的证据证明不了她精致利己。
实际上就算她精致利己,她两个儿子都算正常。所以李家的问题没理由完全归结于母子的互动。
“操纵儿子自杀让自己有素材…” 请问你是怎样得出这样结论的.. 说别人就是上下嘴唇一碰的事情
不能这样胡说八道,她写作是整理过去,也是在追问一个为什么。老二对她的打击比老大更大,她更加没有防备 这次纽约客的文章,跟她以前那几篇比起来,结构杂乱了很多,不要给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定罪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她家两个孩子也确实比普通孩子更不一样
是的,她把孩子的不一样都归结在天赋,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忽视了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 她文章中几次提到了自由意志,却不理解自由意志是在思想成熟且对环境状况充分了解前提下的游刃有余,在反对父母对孩子思想禁锢这一步她走得太远了
这里的天赋就完全是burden了 为什么让孩子们这么小读那么多文学巨著 孩子们还没有那个心理能力承受 悲剧文学尤其要在小时候避免 孩子们走的太早了 唉
作为父母,一味纵容鼓励也是一种思想引导,并不能美化为“反对思想禁锢“。 而且她在主观上也并不无辜,是有操纵的。一方面强调自己孩子如何敏感,同时故意让小孩子在恐惧中走路独自回家两年,这难道不算操纵情绪?
我最反感的,也因为她继续撰写两个孩子自杀的故事,消费孩子的死亡。确实善良的人会继续安慰她, 这楼里就不少。 满怀善意说”未经他人苦。。“的人,有没有想起那两个孩子受过的苦痛和她直接有关!
龙应台回台北不是因为经济问题,是当时的台湾总统马英九出访欧洲时,特意去她家,力邀她出任台湾文化部长,她答应了
另外,李和龙不同,李的两个儿子的死,可以说是她这个母亲一手造成
毒害更多人?
一个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看了你分享的文章。我不觉得她是适合做妈妈的人。她觉得她在尊重孩子的个性,但其实有可能是在放弃自己对孩子的引导。她多年担心孩子自杀直到靴子落地,但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帮助孩子。她甚至本人都欣赏痛苦,那么如何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阳光向上?她视孩子活到高中毕业为成功,你怎知那种内心的悲观和早早下的结论不会影响孩子?
她的粉丝也许会说,这都是基因,都是命中注定,小孩天生性格就阴郁不合群。可是,客观说,她也没有做任何的努力啊。人家静待花开,她就静待花死。
这个李会不会是NPD毒妈天花板?
她的笔力如果没有这些奇葩事情,是不太可能成为popular的作家的。
她是用自己的潜意识毁灭了两个生命,潜意识力量强大啊 当然还有她自带的有毒基因 代际传递了 可怜两个孩子都没能熬到成年,否则可以断亲自救的
读书倒是不怕早晚,安娜这本书我也是小时候读的,读完以后触动很深,但这并不是一个孩子自杀的主因。孩子的思想可以放纵漂流,但孩子的行为不能随意不受控制
毕业前一年, 孩子说导师A找她干活。 我问了一下导师A干啥的, 听了后我觉得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孩子有个好归宿, 以后一辈子就是坦途了。她就答应导师A了。 结果隔了几天说导师B也想找她干活。导师B我知道, 听了就咯噔一下, 怕孩子听了导师B的到那里。 就专门分析了一下, 说A好。 不过最后的决定权给她。 但是让她答应我, 就算决定导师B那里, 一定要再给我一次机会, 让我劝劝她。 其实我打算那时候就打算拼命决定一定要在那里。 孩子半天后答应了。
结果半天后通知我, 转到B那里了。 后来拖了两三年,竟然没有了读博士的机会。。。。 跟B根本就谈不到一起去。。
我看过你写的,你太不理解孩子了,对孩子完全是负影响,幸好警方把孩子带走,跟你隔离了
这种题材是有导向性的 至少让读者知道自杀是一种方式和可能 对于敏感性孩子影响巨大 早慧是一种burden
这个LINK的文章不想评论,但里面的孩子看上去阳光开朗, 可怜的孩子,不知道为啥走这一步
自杀有很多方式,不知道卧轨也有别的方式。她关键是没有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和解决与这个世界的冲突
她这样有精神问题的说实话不该生孩子的。因为她的两个孩子的遭遇,根本就不想看她的书。
她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吧,自己都自杀过几次。
说实话根本不想看她的书。艺术家精神有问题的不少,比如梵高精神也有问题,至少人家不害人
她家的心理医生可能不太专业,她孩子的情况一直有和心理医生沟通,但看她的描述,心理医生没有给她提供专业的帮助
她这样精神有问题的人,就不该生孩子,除了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基因,生了也尽不到好好养育孩子的责任。
细节是魔鬼啊。
你怎么能这么说人家呢?这么说好负面,太不优雅了!
是的,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变异,精神毒瘤
毒人的书千万别看,当心毒素入侵
她精神有问题不该生孩子。这就类似知道自己天生有致命疾病基因而且遗传还非要生孩子一样
她应该就是靠卖惨做为血包 滋养自己的有毒灵魂
不大相信心理医生,我觉得他们只会恶化问题。刚上大学那会我感觉自己也有点精神病,学业压力特别大,却成天找各种借口逃避,过得很虚无。后来终于明白了那些我一直思考的困扰我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什么人类存在的意义这种没有意义的终极问题,会去想这些问题都是脑子短路的表现,需要reset一下,专注于完成手头上的事情才是正道。
这回贴是在搞笑吗?什么仙女人设,在人命前谈“优雅”?
她的两个未成年儿子实打实地自杀消失了,说她“毒害人心”,还要考虑“好负面“?
自己生养过孩子都知道,哪个婴儿不是好奇心强生命里满满?有生下来就抑郁要自杀的?
她儿子救人911死了。 孩子是家里的经济支柱, 她寻求政府帮助被拒绝, 因为不是一起报税的。 她心理压抑抑郁, 找心理医生但是却觉得没有用, 去了两次觉得还是得靠自己。
十年后华人记者采访她, 她已经至少面子上阳光了。 她自己还要唱 红梅赞。 她说每次接受采访都是痛,揭伤疤。。 她说目的是为了其他人也学习她孩子做个善良人。 我认为她是彻底否定美国的价值观, 想让大家知道孩子死得多么不值得。
911华裔救人英雄母亲走出阴影 曾无力偿还房贷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1年09月11日05:27
正因为父母就不知道快乐,也教不了孩子快乐。
可是李依云为了思考人生, 人家就是这么过的。 我感觉她社交很多, 没有时间管孩子, 孩子生活吃力, 适应不下去选择了自杀。 其实我家老大自杀, 很多人认为我管孩子太多了。。 其实我们没有精力管那么多的, 小儿子病得很厉害, 哪里有时间管老大。 只是minimum要求。。 但是我认为媒体的宣传, 华人们之间的攀比, 社会的各种压力push等等。。。 其实我家老大出事情的一个原因是找不到实习, 次要的是可能找不到合适老板。。 我们都劝她要有耐心, 好好学习, 慢慢到时间什么都会来的。。 可是孩子不懂啊。 攀比啊, 心情急了,,, 其实到最后真的拿到工作机会高兴吗?
我总是想, 国内说做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对的。 有个大的方向。 美国教育不好, 我们教育也没有引导成功。 出问题的家庭太多了, 只不过没有多少人说出来。 大家去看看网上数据,, 华人孩子劈里啪啦的出事, ,, 慢慢习惯了就好了。
感觉孩子就是给她续命的。
是的
我觉得这位说“优雅”的层主也是在反讽哈
龙应台1999去台湾是当文化局长,哪里提到经济困境?我看到的报道都是那时她风生水起得意非凡。丢下14和10岁的孩子你觉得没问题?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妈妈是吗? 她的妈妈老人痴呆症多年,她人在台湾,而且有十年是自由职业不上班,对这病居然毫无认知(因为我家有老人痴呆症的长辈我知道这个发展,看她的书惊异于她的无知),说明她是完全把妈妈扔给哥哥照顾,这是合理的吗?而且就算最后一次离职后,她也是过了三年才去照顾母亲(母亲活到快九十,差一点就等不到自己女儿照顾),自己照顾了很短的时间就长嘘短叹,却没见她怎么样去感谢哥哥嫂嫂这么多年的辛劳。
至于最后跟李的那句话。请问谁要把李家的问题“完全“归咎于母子的互动了?但是你能否认李的做法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吗?再说下逻辑,就算一千个孩子被精神虐待没出大事,也不说明某个人就没弄出大事来啊。
我也觉得是反讽
我也辅导一点青少年,很快就发现基本都需要父母也接受辅导。比如孩子缺爱逃家甚至自残,要是不改变父母,没法帮到孩子。李的这个表现让我能体会心理医生的累。包括她说心理医生在儿子自杀后跟她说没人能做什么,那都是为了治疗她,安慰她,而不是事实。
确实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因为一般人在自己的两个孩子都自杀了之后根本无法正常生活了,更别说还发表文章,还分享感受。不过完全不同意你用优雅这个词,是在讽刺吗?她真的爱她的孩子吗?还是更爱自己的感受?
赞同这个观点。 我觉得是她自己没有能力应付自己的抑郁情绪,不大可能会帮助孩子走出来。相反,她能“预见”孩子自杀。
不是,那位层主是认真的。。。。她是真不懂,既不懂文学,也不懂心理扭曲的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力
看她的文字她还是在追问答案,就是她能为孩子做什么,所以楼里说她不爱孩子,利用孩子滋养自己,都是无端指责。她很爱自己的两个孩子,并且为他们感到骄傲,她想不透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是讽刺。
逝者已逝,生者还要面对失去的痛苦。不能想象做父母的心情,不幸的是这样的父母不只是李翊云。希望她的文字能让一些有类似经历的家庭有共鸣。
不是认真的啦,开玩笑的,不要当真
你的因为所以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你小时候写作文写实话吗?如果你作文给全世界看你写实话吗?
但凡她有一点点爱孩子,她儿子也不会自杀
她在"追问答案"?她连儿子的遗书都不看,连儿子(生前)做一些出格的事都不问原因,她追问什么答案?
儿子生前她从不与儿子交心,儿子死后却在书里和儿子"对话",纯粹是在自问自答,自以为是
她根本没有爱的能力,没办法给予爱,当然,深究起来,这是因为她妈妈和她一样,疯狂吸血家人折磨家人,造成她心理极度扭曲充满苦毒,然后她生了儿子,在做母亲这件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她仍然对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骄傲。她也许爱孩子,不是出于利用的动机,但所做的就是不正确的(包括她的先生)。我奇怪难道没人跟她提过吗?哪怕在网上都会有多声音。估计她就自己屏蔽这种信息。她确实有病。
心理医生很多都是三分钟看到问题,但是一辈子没法告诉对方。尤其那种自大的人。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非常自负,绝不接受任何批评,错都是别人的。。。。她是典型的
你逻辑不好就别跟我秀了
哈哈,是这个样子,缺乏idea
一点没错,而且她这么爱写 什么隔空对话,怀疑她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叠加表演型人格障碍,写作就是她表演的舞台
不能同意更多。我觉得如果大人非常悲观,养出来的孩子也容易悲观抑郁。
不懂你就别瞎说,事实上很多自杀的孩子被父母爱着,而很多父母不爱的孩子活得好好的 儿子和父母交心很难,就算你没儿子,那你老公成天跟你公婆交心吗? 好吧,你的孩子活得好好的,那以后你孩子要是学习没学好,考学没考好,对象没找好,工作简历没投好,都算你没养好的错,你接受吗?
是的,她回忆起来,还是很骄傲,她们夫妻两个给了孩子自由意志,包括最后的选择。这是让我觉得有必要纠正的地方,她对自由的理解太狭隘了
很多人抨击她的写作,但是写作有什么错?难道只能看积极向上的作品?
不是,我就是从小读很多杂书的孩子,读过很多毒草,杂食只会让我接受力更强,从小培养广泛阅读是没错的
读别人的书和读自己妈妈的痛苦经历区别还是挺大的
她的书的读者也不是她自己孩子啊,她也不能说为了孩子就不写作了,她是独立女性,工作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