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minxin 发表于 2025-02-21 04:02 这个牛逼。国内工业基础薄弱,所以航空工业起步晚,空中加油需求直到最近运20批量装备后,才算真正得到解决。 不过太空加油业务,中国就大大领先了,这下中国卫星可以多带有效载荷,降低燃料占比,通过持续的太空燃料加注来完成持续的太空运行。
facet 发表于 2025-02-21 02:17回复 1楼 nakamoto 的帖子 好奇,要是以后燃料不够了,能不能跑到某个的卫星那里抽点出来自己用?
ca563 发表于 2025-02-21 06:41 整天说中国偷技术,中国太空可是欧美严防死守下自己发展的吧
brama 发表于 2025-02-21 04:04 没错,今后只带一年的燃料就可以了,今后发送大的加油车到太空,随时给卫星加注即可,多出来的载荷就可以放其他的设备了,这样的操作也是出人意料。
nakamoto 发表于 2025-02-21 12:01 Deepseek 下星期开源更多源程序,要把OpenAI搞死啊
小卫星的话,补充燃料的成本和发射成本比差多少啊? SPACEX登月好像就是发一艘载人和返回,然后提前发几艘装燃料在近地轨道对接加注。这些都是想法,唯一验证过一次的只有starship在轨自己给自己的燃料箱转移燃料。 yoyo2007 发表于 2025-02-21 09:55
brama 发表于 2025-02-21 03:18 目前中国在航天技术上剩下两个技术突破了, 1 是火箭回收 2. 大功率火箭 看看能有什么思路突破,发射低成本火箭?解决多频次发射问题?别人一次放一个大炮仗,能够回收,我一次放一个小的,但是我小的便宜,而且能够天天发,一天发几次?综合成本看看谁低。 卫星要做成流水线,火箭也要流水线生产,一年生产1000条低成本火箭,流水线生产,会不会把火箭成本降下来?
chiffongirlx 发表于 2025-02-21 12:11 最近新闻抓了个航空航天业的间谍
nakamoto 发表于 2025-02-21 02:07 2025年2月20日,实践25号卫星成功为北斗G7星完成了推进剂加注工作,实现了人类首次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在轨燃料补给,情况如下: 技术方面获得了突破,攻克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燃料传输和超精密接口对接两大核心难题。在燃料传输方面,通过18组微型涡流发生器构建定向流场,将142公斤肼类燃料的传输误差精准控制在50毫升以内。在超精密接口对接上,采用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的“太空鹰眼”系统,结合自适应柔性管路技术,以毫米级定位精度,实现了对直径仅3.8毫米的贮箱接口的稳定燃料注入。 实践25号卫星采用模块化燃料舱设计,1.3吨燃料分级存储,可支持对20颗不同构型卫星多次加注,单次延寿成本降低35%以上。若规模化应用,高轨卫星寿命可从15年提升至23年,优势相对来说比较明显。 与美国SpaceLogistics公司的MEV系列相比,美国的MEV-2还在低地球轨道测试阶段,燃料携带量推测低于500公斤,对接精度约10厘米,且只能服务单一绑定的目标。而中国实践25号适用于地球同步轨道,燃料携带量达1.3吨,对接精度2厘米,并且能服务20颗不同构型卫星。欧洲航天局评价称,中国技术已从“轨道维持”迈入“燃料精细管理”阶段,而美国MEV仍依赖机械对接提供推力,并未突破燃料直接加注难题,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太空技术相比较,我国的太空技术优势越来越明显步距与欧美国家进一步拉大。 中国实现给北斗卫星“加油”(即在轨燃料加注)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技术意义,一个是卫星寿命延长了,提升了服役时间,通过加注燃料,卫星可以更长时间保持轨道和姿态减少卫星更换频率,降低了发射和维护成本。二个是增强系统稳定性,提升了维持服务的能力,确保北斗系统持续稳定运行,避免因燃料耗尽导致的服务中断,减少了因卫星失效带来的系统风险,提高了卫星🛰️可靠性。三个是为未来深空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积累了经验。为未来任务深空探测,月球、火星等其他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也为我国空间站的长期运行和维护提供技术保障。
daoruaimi 发表于 2025-02-21 05:32 卫星速度那么快,能对接加油,是有点nb
brama 发表于 2025-02-21 02:47 哈哈这个技术对于卫星来说基本上就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以前造卫星考虑到燃料的寿命,寿命弄个7 8年就行了,今后要考虑各种元器件寿命15-20年,装载的燃料可以少很多,火箭来一个几颗星一起发射,到了太空后,再派一个加油星挨个给他们加油,这可完全搞定了寿命中燃料的瓶颈,今后往太空发射一些可控核弹,导弹,就在太空里面晃悠,1年加一次燃料就好,这以后哪个国家也受不了啊,相当很多核弹和导弹悬在自己头顶上啊
chiffongirlx 发表于 2025-02-21 12:09 火箭回收有民营企业在做吧
zetac 发表于 2025-02-21 16:21 别做梦,这是违反《外层空间条约》的,核武器不能在太空部署。
技术方面获得了突破,攻克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燃料传输和超精密接口对接两大核心难题。在燃料传输方面,通过18组微型涡流发生器构建定向流场,将142公斤肼类燃料的传输误差精准控制在50毫升以内。在超精密接口对接上,采用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的“太空鹰眼”系统,结合自适应柔性管路技术,以毫米级定位精度,实现了对直径仅3.8毫米的贮箱接口的稳定燃料注入。
实践25号卫星采用模块化燃料舱设计,1.3吨燃料分级存储,可支持对20颗不同构型卫星多次加注,单次延寿成本降低35%以上。若规模化应用,高轨卫星寿命可从15年提升至23年,优势相对来说比较明显。 与美国SpaceLogistics公司的MEV系列相比,美国的MEV-2还在低地球轨道测试阶段,燃料携带量推测低于500公斤,对接精度约10厘米,且只能服务单一绑定的目标。而中国实践25号适用于地球同步轨道,燃料携带量达1.3吨,对接精度2厘米,并且能服务20颗不同构型卫星。欧洲航天局评价称,中国技术已从“轨道维持”迈入“燃料精细管理”阶段,而美国MEV仍依赖机械对接提供推力,并未突破燃料直接加注难题,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太空技术相比较,我国的太空技术优势越来越明显步距与欧美国家进一步拉大。
中国实现给北斗卫星“加油”(即在轨燃料加注)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技术意义,一个是卫星寿命延长了,提升了服役时间,通过加注燃料,卫星可以更长时间保持轨道和姿态减少卫星更换频率,降低了发射和维护成本。二个是增强系统稳定性,提升了维持服务的能力,确保北斗系统持续稳定运行,避免因燃料耗尽导致的服务中断,减少了因卫星失效带来的系统风险,提高了卫星🛰️可靠性。三个是为未来深空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积累了经验。为未来任务深空探测,月球、火星等其他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也为我国空间站的长期运行和维护提供技术保障。
好奇,要是以后燃料不够了,能不能跑到某个的卫星那里抽点出来自己用?
不明觉厉!
Star Wars PPT 终于迈进了一步 😂
不过太空加油业务,中国就大大领先了,这下中国卫星可以多带有效载荷,降低燃料占比,通过持续的太空燃料加注来完成持续的太空运行。
没错,今后只带一年的燃料就可以了,今后发送大的加油车到太空,随时给卫星加注即可,多出来的载荷就可以放其他的设备了,这样的操作也是出人意料。
你真幽默!没听说过卫星都是有轨道的吗?变轨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整天说中国偷技术,中国太空可是欧美严防死守下自己发展的吧
西方的这种话术,不值一哂。
麻痹的,欧美怎么说就当放屁吧,只有自恨外发当圣旨
小卫星的话,补充燃料的成本和发射成本比差多少啊?
SPACEX登月好像就是发一艘载人和返回,然后提前发几艘装燃料在近地轨道对接加注。这些都是想法,唯一验证过一次的只有starship在轨自己给自己的燃料箱转移燃料。
我觉得openai特别愚蠢,当初我就跟某些人说过不开源就是死路一条
Startlink原来是小卫星,因为当时制造水平有限。现在也在往大的做。毕竟大卫星功能可以更全,功率更大,同样覆盖的冗余量和总需求颗数就减少了,如果能加油增长有效使用寿命,经济上比发一大堆小卫星更划算
火箭回收有民营企业在做吧
最近新闻抓了个航空航天业的间谍
这要看设计吧?
如果都是统一模块化的能量包,那就可以啊
为哪个国家工作的?
刚刚又狗了一下,中国的方案是往在轨道上的卫星里加推进剂燃料。美国的MEV-2方案是发一颗带燃料的卫星去绑定已经在轨道上的卫星。用新卫星的推进系统来推动绑在一起的两颗卫星。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
中国的方案如果能实现加注多颗卫星的话明显优于美国方案
这个确实牛。航天器对接也就中美苏外加印度磕磕碰碰搞成了。卫星这么小这么快,能对接加油,操控能力逆天。
上次Deepseek造成股市暴跌。昨天Deepseek的这个预报又让今天股市大跌了
别做梦,这是违反《外层空间条约》的,核武器不能在太空部署。
其实国营的也在做,但是都没有达到space x 的水平,等达到那个水平的话,意味着航天已经赶超了美国,看看space x 能否继续领先吧。
战争前只要把卫星载具都做好即可,战争的时候大量发送载具+核弹和导弹,美国的反导系统彻底没有用了
太空核弹失控了也很热闹,说不定落到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