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西历史,东西方在国家建构的过程中,相同中隐藏着明显的差别:大规模的王朝帝国始终是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诉求。

F
Fritz2022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这是为什么呢?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DS参与也没问题,但是最好有你本人的想法。
乾坤一掷
因为你没有文化。欧洲与中东古代王朝比中国多多了,只是大多很短命。
F
Fritz2022
回复 2楼 的帖子
我是没有文化,所以才想和有文化的人多交流。你有文化,但明显缺乏修养。真正有文化的人虚怀若谷,不会以有文化自居的
英国历史学家塞缪尔·芬纳在他那部著名的《统治史》一书中列举了人类历史中国家政治体追寻的道路,大多选择的是集权性帝国王朝的模式,像古希腊雅典、斯巴达那类城邦国家反倒屈指可数,有如异类。那些集权式的王朝,有些规模很大,堪称巨型王朝,譬如西亚的波斯帝国、地中海周边的罗马帝国和从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拜占庭帝国,乃至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等。然而,最突出且一以贯之的还是从秦至清的中国王朝。
中世纪以后,西方尤其是欧洲大部,多以王国、公国和诸侯国为主,形成的是各自为家的中小型王朝纵横捭阖的局面。
i
icedamericano
是因为”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论”
F
Fritz2022
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复杂的, 没有那么简单。
有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是很多历史地理学家包括Diamond的地理/ 地缘决定论。中国王朝据以立足的地理环境具有建构大型政权的优势条件。
中国早期文明多发源于胡焕庸线的东南部黄河、长江流域,那里正是农耕区的优势所在:广阔的空间为大规模农耕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此为生计的政权亦能形成规模性的王朝。秦朝与汉朝就是如此,隋朝的再兴也是如此。
与欧洲的地理条件不同,从中原起家的王朝周边地带多处于这条胡焕庸线之西北,除了蒙古高原能够承载强大的游牧帝国之外,其他地区出现的政权,限于诸种条件,多以中小规模的形式展现,无法抗衡中原王朝。
s
suwa
美国也有两百多年了,还是略少于唐明清,远低于周朝。西方有几个帝国能与周朝相比,像罗马帝国(加上拜占庭).
乾坤一掷
回复 3楼 Fritz2022 的帖子
哈哈,你说得对,我确实修养比较差。 类比物理概念,王朝持续的动力是:维持统治的优点 减去 统治成本 为正值(热力学),而且颠覆政权的行动力 小于 政权统治力(动力学)。每个王朝都会努力扩张,直到这两个条件不满足。如果有外界干扰,那么就要额外考虑文化冲突与人种冲突。 中国:无外界干扰,人口众多,文化人种语言宗教都始终统一。颠覆来自内部。每一项都在降低统治成本,所以版图容易很大。 欧洲:有利于降低统治成本的:政教合一,阶级绝对固化。提高统治成本的:人口稀少,人种复杂,外界干扰多。 雅典:昙花一现,被野蛮人轻松征服,与其说是政权感觉更像早期部落制。
c
claireliu
Fritz2022 发表于 2025-02-17 08:30
这是为什么呢?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DS参与也没问题,但是最好有你本人的想法。

也不仅仅是中国或者亚洲,连Dune里想象的几百万年之后还是这个样子,我觉得人人平等肯定是对的,靠民主制度而不是王朝帝国,可看看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都有颓势。人类的现阶段,还是跟自然界弱肉强食似的,只要有食肉动物,那就没法平衡和天下大同,非常无解。可能生产力再提高,AI机器人出来了,会不一样。
k
kittyblue
回复 3楼 的帖子
楼主是非常懂历史而且会思考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欧洲由于海岸线的特殊性导致了一直不能统一,所以割据成各个小的国家王朝。历史学家一直认为人类的进程是地理原因,人类简史里面,枪炮细菌钢铁里面也是这个观点
F
Fritz2022
谢谢你的美言! 我读历史不少,但比较支离破碎,完全没有体系。
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理决定论,有很多支持者,比如Diamond ,还有Ian Morris.
地理决定论过度强调自然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力。例如,技术进步和文化创新使人类能够克服地理限制,如通过灌溉解决干旱问题,或通过交通技术突破地理隔离。
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决定论过于简化,忽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例如,欧洲的崛起不仅是地理优势的结果,还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密切相关。
相似地理环境下的社会可能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文明。例如,北美和南美地理环境相似,但历史发展路径却大不相同,说明地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地理决定论虽然在某些历史现象的解释中有一定价值,但其局限性在于过度依赖地理因素,忽视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只是其中之一。
F
Fritz2022
回复 7楼 乾坤一掷 的帖子
看起来你是一位物理学家或物理大神。
逐条指出你上面那段论述的知识性和常识性错误。


1. 关于王朝持续的动力

将王朝的持续动力类比为“维持统治的优点减去统治成本为正值”,虽然很有独创性,但过于简化。王朝的持续不仅依赖于经济和行政效率,还涉及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因素。
将颠覆政权的行动力与政权统治力类比为动力学关系同样也过于简化。政权的稳定性和颠覆的可能性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不能仅用简单的力学模型解释。
2. 关于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外界干扰。例如,匈奴、突厥、蒙古等外部势力多次入侵,对中国王朝构成威胁。
‘’文化人种语言宗教始终统一‘’,这是不准确的。中国历史上存在多次文化、语言和宗教的变迁与冲突,如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等,并非始终统一。
‘’颠覆来自内部‘’,虽然内部叛乱是重要因素,但外部入侵和外部势力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3. 关于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上并非所有国家都政教合一。例如,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国之间存在长期的政教冲突。
欧洲的阶级制度并非绝对固化。例如,中世纪的市民阶级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商人阶级逐渐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
欧洲历史上并非一直人口稀少。中世纪后期和近代早期,欧洲人口经历了显著增长。
‘’外界干扰多‘’,这一点基本正确,但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内部的国家间战争和冲突也是重要因素。
4. 关于雅典历史
‘’昙花一现‘’?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文化遗产对后世影响深远,不能简单视为“昙花一现”。
‘’被野蛮人轻松征服‘’?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被斯巴达击败,而非被“野蛮人”征服。
斯巴达是希腊城邦之一,并非野蛮人。
‘’早期部落制‘’,雅典在古典时期已经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城邦制度,远非早期部落制。
总而言之,你这段话在历史和政治学方面存在多处知识性和常识性错误
乾坤一掷
回复 11楼 Fritz2022 的帖子
写的很对,这大概就是deepseek可以代替文科的原因。阿西莫夫在银河帝国系列小说中写过这样一位研究者,他认为研究就是翻故纸堆,比谁能找到更多的reference。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这种研究模式可能只有娱乐意义了。
F
Fritz2022
回复 12楼 乾坤一掷 的帖子
基本的知识性和常识性的错误不是这样几句语带讥讽的话就可以搪塞过去的。
股动
前面几位包括楼主的见解都挺让我开眼的。 我也抛砖引玉一下。我觉得就像古人说的,很多大的事情都是有天时地利人和决定的。前面你们讨论了天时地利,我补充一下人和。过去的欧洲没有出过秦始皇这样注重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人。没有统一的文字,再加上地理的原因,造就了历史上东西方国家的差异。
平明寻白羽
地理因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中国和印度是两片有季风带来充沛降雨的地区,加上有大片的平原和相应的制度建设,农业生产率在工业革命之前,长期远高于欧洲。人口密度也因此远高于欧洲。
下面让deepseek R1代劳展开我的观点: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力与可支持人口长期高于欧洲的综合分析
核心论点 综合多份研究资料显示,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和人口承载力在18世纪工业革命前长期领先于欧洲。这种优势根植于技术体系、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性。 关键论据与史料支撑 技术体系与耕作效率 精耕细作模式:中国自战国时期起形成的集约化农业技术(如轮作、绿肥、水利工程)显著提升土地利用率。明代江南地区水稻亩产可达300-400斤(干谷),远超同时期欧洲的谷物产量(约80-150斤/亩)。(来源:赵冈《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国富论》中描述) 工具创新:曲辕犁、耧车等农具的普及使单位劳动力效率提升,对比欧洲中世纪长期依赖二牛抬杠的粗放耕作。(来源:《中西方的经济差距何时拉开?》) 经济结构优势 土地制度:秦以后土地私有制广泛推行,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于欧洲庄园农奴制。赵冈研究指出,中国农业余粮率在鼎盛期达40%,远超欧洲水平。(来源:《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转型研究论纲》) 手工业联动:明代江南"棉-稻"复合经济催生商品化农业,形成"农业支撑手工业,手工业反哺农业"的循环,而欧洲中世纪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程度更高。(来源:《NHPE评介|中国与欧洲的大分流:980-1850年》) 人口承载力验证 数据对比:北宋时期(1124年)中国人口已达1.26亿,而欧洲直到1700年总人口才突破1亿。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突破4亿时,欧洲仍在1.6亿徘徊。(来源:王家范《农业经济结构的历史内涵》;《明代GDP 试探- 管汉晖李稻葵》) 生态适应性:中国通过占城稻引进、梯田开发等持续拓展耕地,而欧洲受三圃制限制,土地利用率长期低于东方。(来源:《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 大分流的时间节点 持续优势期:多数研究认为中国农业生产率优势至少保持至1750年(工业革命前夕)。亚当·斯密在1776年《国富论》中仍称中国"富足程度远超欧洲任何国家"。(来源:林毅夫《中国如何由盛而衰》;《NHPE评介》) 转折动因: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获取美洲高产作物(马铃薯、玉米)和化肥应用,最终在19世纪实现反超。(来源:《中西方的经济差距何时拉开?》) 反思与争议 制度成本抵消论:部分学者指出,中国高生产率伴随更沉重的赋税和更脆弱的抗灾能力,人均生活水平未必持续高于欧洲。(来源:《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长期动乱贫穷的病根》) 数据可靠性争议:古代经济统计存在局限,明代GDP估算显示总量虽大,但人均GDP可能在1600年后已被欧洲超越。(来源:《明代GDP 试探- 管汉晖李稻葵》) 历史镜鉴 技术路径依赖:精耕细作虽短期提升产出,但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化抑制了机械替代需求,与欧洲能源革命形成反差。 生态代价:明清人口压力下"边际土地开发"导致水土流失,预示单纯农业文明的发展瓶颈。 结论:在工业革命前长达2000年的时间跨度内,中国通过独特的技术-制度组合实现了农业生产率和人口承载力的双重领先,但这种优势本质上是农业文明框架内的优化,未能自发导向生产方式的质变。


人口密度高和农业高生产率和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而欧洲没有有什么联系?

核心论点的综合解析: 高人口密度与精耕细作模式的关系(温铁军) 中国因长期处于高人口密度环境,倒逼农业走向精耕细作:通过土地高度利用(如轮作、绿肥)、劳动密集投入和技术革新(水利工程),实现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最大化。这种模式在有限耕地中支撑庞大人口,并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稳定的农业剩余可被抽取用于维持官僚体系和军队。 地理环境与政治整合的关联性(割裂土地假说) 中国的地理特征(黄河、长江流域的连续平原)与欧洲的破碎地形形成对比: 中国核心农业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连片分布,便于统一治理和技术扩散(如铁器普及),形成同质化生产体系。 欧洲被山脉、河流切割成零散区域(如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导致方言分化、领主割据,难以形成跨区域的税收和动员体系。 农业剩余与大一统的财政逻辑(文贯中、周秦之变研究) 经济基础:高生产率农业产生稳定剩余,使得集权国家可通过田赋、盐铁专卖等方式集中资源。战国时期关中平原亩产已达欧洲中世纪的2-3倍,支撑秦动员百万民夫修长城、驰道。 治理需求:治水社会理论(魏特夫)认为大规模水利工程需要中央协调,黄河流域的泛滥治理强化了集权倾向;相比之下,欧洲河流短促(如莱茵河、多瑙河),地方自治即可应对。 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儒家伦理与制度研究) 科举制黏合:通过将土地精英(地主阶层)纳入官僚体系,消解地方离心力。唐宋以降,科举使“耕读传家”成为士大夫理想,避免欧洲式贵族割据。 文化同质性:精耕农业依赖历法统一(二十四节气)、度量衡标准化,推动“书同文”和儒家意识形态传播,形成超越地域的身份认同。 对比欧洲的分裂逻辑: 农业模式差异:欧洲中世纪三圃制(1/3土地休耕)土地利用率仅为中国的60%,剩余有限,领主依赖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缺乏整合动力。 军事技术路径:中国因农业人口密集,更早发展步兵集团(战国弩兵方阵),而欧洲骑士阶层依赖骑兵,强化了封建分封制。 殖民替代选项:大航海时代后,欧洲通过殖民美洲转移人口压力(1700-1800年欧洲人口外迁达10%),而明清中国只能内向压缩,加剧中央集权。 动态视角的补充: 技术锁死效应:精耕细作在宋代已达天花板(江南稻麦复种亩产300斤),明清通过美洲作物(玉米、红薯)开发边际土地,暂时缓解人地矛盾,但也固化小农经济,抑制工业资本积累。 地缘政治反馈:秦汉以降,中原王朝面对草原威胁(匈奴、突厥),必须保持大规模常备军,进一步强化集权;欧洲因缺少类似持续外部压力,军事竞争停留在城邦层面。 结论: 中国古代高人口密度与农业效率的共生关系,通过地理连续性、治理需求和技术路径,与大一统体制形成自强化循环。而欧洲受限于地理分割、农业模式和外向殖民选择,走向政治碎片化。这一对比揭示了农业生产方式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的深层塑造作用。
F
Fritz2022
回复 15楼 平明寻白羽 的帖子
我同意地理因素是历史进程中的关键/ 重要因素,但是上升到“决定”因素,就有失偏颇了。
F
Fritz2022
回复 14楼 股动 的帖子
是啊,同意。人在历史进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推动者,通过个体和集体的行动,不断塑造和改变历史。
平明寻白羽
Fritz2022 发表于 2025-02-17 11:58
回复 15楼 平明寻白羽 的帖子
我同意地理因素是历史进程中的关键/ 重要因素,但是上升到“决定”因素,就有失偏颇了。

因为地理因素是人力之外最大的constrain边界条件。
远的从人类走出非洲的路径,扩撒的速度和分布,人类适应气候和生态条件的进化,都受地理条件的制约。
中远的从进入农业时代的早晚
近的从和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争战
等等都是地理因素其决定作用

M
Mimi4
我觉得更多的是宗教在起作用。 中国从周朝就开始去除巫族对政权的干涉,后来更独尊儒家思想,虽然佛教在中国崛起了,但也经过了灭佛的过程,君主喜欢标榜自己是天命之子,也就是代言人来统治愚弄百姓。 西方更多的是宗教对政权的控制,天主教与犹太教理念不合,就你建你的国,我建我的国,新教与基督教不合,就我去美洲,你在欧洲。如果一个人想让教众觉得他是上帝代言人,估计会被大把教众拍死。
B
Behappy2023
乾坤一掷 发表于 2025-02-17 08:39
因为你没有文化。欧洲与中东古代王朝比中国多多了,只是大多很短命。

最烦这种上来就随便贬低别人的人。就你有文化? 好好的聊天讨论很难吗?!
乾坤一掷
回复 20楼 Behappy2023 的帖子
我道歉,我也没文化。楼主说想看看大家的看法,这就是我的看法。至少我对这个话题有贡献。
F
Fritz2022
回复 18楼 的帖子

我非常同意你说的‘’地理因素是最大的约束边界条件‘’。
我不同意的是地理/ 地缘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论。
约束边界条件是限制性的,为系统或行为设定了一个可能的范围。
决定性因素是推动性的,是直接导致某种结果的发生。
这两者并非一回事,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相互影响或重叠。
N
Namama

因为中国长期面临黄河水患和北方蛮族入侵, 两者都需要在超大地域范围内,系统性大规模的动员人力物力资源才能应对。。
需要彻底统一华北平原才有可能对抗黄河水患。。 而对抗北方蛮族,需要在几千公里长的北方边境上布防,这造成海量的物资消耗 所以要大运河沟通南北,北方出人,南方出钱出粮。。
这自然就催生大一统王朝。。
或者说,敢不这么做的王朝,不是亡于黄河水患,就是蛮族入侵,都被淘汰掉了。。
R
Rigel
可能与稻米有关。稻米由东南亚传入中国后,南方汉人也被稻米“驯化”,需要大量人口精耕细作,这会塑构民族特性。而北方黄河泥沙淤积和经常改道,需要有权威组织大量人口进行洪涝工程。这些都影响了中国人的特性。
N
Namama
Rigel 发表于 2025-02-17 13:02
可能与稻米有关。稻米由东南亚传入中国后,南方汉人也被稻米“驯化”,需要大量人口精耕细作,这会塑构民族特性。而北方黄河泥沙淤积和经常改道,需要有权威组织大量人口进行洪涝工程。这些都影响了中国人的特性。

印度和东南亚也吃大米,但也没大一统
h
hrshidsb
MAGA王朝来打你的脸
p
poorms
全世界从古到今依据政治经济关系就两类国家。权比钱大的国家和钱比权大的国家。
权比钱大的国家中,权力的传承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钱比权大的国家中,最高统治的权威性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阶层固化,社会缺乏流动性是所有国家都不好解决的问题。
至于王朝帝国,美国其实是世界上统治最长久的帝国了。
p
praxis
历史很多问题跟地理相关,中国各朝领土幅员太辽阔,民风差异很大,想要长久维持只能靠集权和洗脑,汉朝开始的儒家文化简直是brilliant!仁义礼仪的精神追求非常容易跨越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达成共识,进而普及和传承。 再看欧洲的地理和历史,我总在想如果没有阿尔卑斯山脉,欧洲会不会是一个像中国一样的多民族大融合的国家?
M
Michael.dy
这个是地理环境决定的,历史爱好者都知道! 还有西方的宗教和东方的祖先崇拜也是类似!
F
Fritz2022
回复 29楼 Michael.dy 的帖子
地理环境决定论只是一家之言,而且近来越来越受到挑战和质疑。
我本人同意前面一位朋友的 ‘’地理因素是最大的约束边界条件‘’ 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