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tz2022 发表于 2025-02-07 12:28回复 3楼 Silverwing 的帖子 老赵死得不明不白,他也是更属意自己的成年儿子继任吧? 赵光义做皇帝还是可以的。
Sparky08 发表于 2025-02-07 14:13回复 14楼 爱慕忘机 的帖子 所谓的担心武官造反搞文治,结果文人变法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便宜了北方游牧民族,南宋后期彻底被灭,以汉人为主题的文明和政权第一次被断代了。不知道是不是也间接导致三百年后满清再次入关统治。五胡乱华,起码南方保住了。
Fritz2022 发表于 2025-02-07 16:16回复 18楼 Namama 的帖子 北宋的继任者策略虽避免了五代式的篡位危机,但也导致军事积弱和行政效率低下。比如: 军事僵化:文官指挥军队、频繁调防削弱战斗力,对外战争屡败; 冗官冗费:官职分离(官、职、差遣分立)和科举扩招导致官僚体系臃肿,财政负担加重; 党争激化: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新旧党争(如王安石变法与元祐更化)消耗了统治资源。
有位博主 ( 杨利辉 ) 讲得比较清楚: 他认为创一代 朱 李 石 刘 郭 都很厉害,然而第二代几乎全部都有致命缺陷,陷入了 继承者陷阱: 后梁亡于外患; 后唐亡于内乱; 后晋亡于契丹; 后汉亡于逆反; 后周亡于柴荣命短。
这样解说很简短清晰,但历史本身并没有这样简单吧?
您怎么看这段乱世? 唐和宋 只隔了50几年,我却总感觉相隔很远,主要是风格,太不一样了。也许赵匡胤避免了“继任者陷阱”,大宋才能有300多年的国运?
往前看 唐太宗也是通过玄武门搞事情, 破了继承剧本 明太祖也是通过靖难, 破了继承剧本 汉文帝, 也是非常规上位 本朝太祖, 也是儿子全没了没有继承路线
老赵死得不明不白,他也是更属意自己的成年儿子继任吧?
赵光义做皇帝还是可以的。
是的,历史是连续的,不会over night,一切都变了。
五代十国虽以混乱著称,却是中国社会从贵族政治向平民社会转型,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期。柴荣要不是命短,会是一个很好的皇帝。其分裂局面最终由北宋整合,但遗留的边疆问题还是深刻地影响了后续王朝的兴衰。
赵匡胤可能就是死于脑溢血之类的,老赵家有这方面的基因,皇帝早亡的很多,不一定是被他弟弟害死的。
感觉你还是不够尊重那个时代,那我给你说个暴论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甚于五胡十六国。
嗯,阴谋论不足以信。
李唐皇帝的遗传病是头风,赵宋是高血压和脑溢血,北齐和刘宋是躁狂精神病...
做皇帝真是高危职业。
我并没有说它不黑暗啊。每个朝代的末期,改朝换代之前,都很黑暗。秦末,东汉末,唐末...
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都被认为是较为黑暗的时期,但其性质和影响有所不同。五代时期幸亏比较短。
总体来看,两个时期都存在黑暗的特征,但五代十国的政权更替迅速,社会动荡更加明显,因而是更加困难和混乱的时期。
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我个人比较赞同钱穆先生的态度: 温情和善意。
我问了Deepseek,它说:
若以对汉人文明的毁灭性打击为标准,五胡乱华(南北朝前期)堪称最黑暗时期;若以政权混乱与道德崩坏的密度而言,五代十国更具代表性。两者共同揭示了分裂时代百姓的苦难,但五胡乱华的种族压迫与文明断层更接近“至暗时刻”。
主要是南北朝时间太长了...导致了文明倒退与文化断裂...
五胡乱华那种毁灭是混乱的毁灭,而五代十国是人性恶的释放。五胡虽凶,但至少还知道个尊卑,而五代的恶那就是人性恶念的释放,完全没有了道德的束缚,前脚收了钱后面就能把恩主全家杀光这种事五代之前并不多,五代时那是家常便饭,当时的道德已经低到连值得信任的卫兵都没有的地步,五胡十六国再乱也没到这种程度。
所谓的担心武官造反搞文治,结果文人变法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便宜了北方游牧民族,南宋后期彻底被灭,以汉人为主题的文明和政权第一次被断代了。不知道是不是也间接导致三百年后满清再次入关统治。五胡乱华,起码南方保住了。
北宋学习的主要是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所以重文轻武
最大原因还是失去了燕山天险,需要在华北大平原上面对北方的骑兵部队,这个真心太难了。。
南宋后期被灭,其实一部分原因也是中央和地方军阀的互相猜忌/防范。。
宋朝很厉害了,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后来南宋又失去半壁江山,还能抵抗蒙古这个原始恐怖主义这么久,实属难得。 自打宋灭,中华虽然收到极大的打击,但也不算是一蹶不振,只是民族文化气质不太一样了,让人扼腕。
然而,历史无法假设,柴荣的早逝恰成为赵匡胤开创宋朝的契机.. .
赵大一开始应该是准备传位给赵二的,为了吸取5代短命的教训,幼主容易被欺,看赵二的资历就是当接班人培养的,但至于后来自己孩子大了有没有后悔就说不清了,不过这时赵二已经羽翼丰满了。
军事方面确实有点矫枉过正,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
但后面两条不是啥大问题吧
宋朝是历史上极少数不是因为政府财政崩溃而倒台的政府,财政负担虽重,但宋朝的财政状况也好啊。。
党争之类的,历朝历代都不可避免 明朝党争比宋朝更厉害。。 清朝满汉官员之间也各种明争暗斗。。
Deepseek给了很详细的分析:)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是否后悔未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弟弟赵光义(宋太宗),这一问题在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 历史背景与继位争议
赵匡胤去世时,其长子赵德昭已26岁,次子赵德芳也已成年(18岁),理论上具备继承资格。然而,赵匡胤去世后,皇位却由其弟赵光义继承。这一事件在《宋史》中被描述为遵循“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要求赵匡胤传位给弟弟以保政权稳定),但此盟约的真实性备受质疑,可能是赵光义继位后为合法性编造的政治宣传。
野史中流传的“斧声烛影”事件(记载于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暗示赵光义可能通过非正常手段夺权。若此说成立,赵匡胤可能根本未主动传位,自然谈不上后悔。
2. 赵匡胤的潜在动机
政治稳定考量: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赵匡胤通过兵变夺权,深知幼主继位易引发权臣篡位。若他认可“兄终弟及”能避免权力真空,可能有意传位给赵光义。
对弟弟的信任: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期参与军政决策,赵匡胤或视其为巩固政权的可靠人选。
对儿子的态度:史料未显示赵匡胤刻意培养赵德昭或赵德芳为储君,甚至曾对赵德昭说:“天子之位岂可力争?”(《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能暗示他未计划传子。
3. 继位后的历史走向
赵光义继位后,赵德昭因北伐失利被斥责而自杀(979年),赵德芳23岁早逝(981年)。二人的结局加剧了后世对赵光义合法性的质疑。 - 赵光义一系长期垄断皇位,直至南宋高宗赵构无子,才传位给赵匡胤七世孙赵昚(宋孝宗),间接恢复太祖一系的继承权。
4. 赵匡胤的“后悔”的可能性
缺乏直接证据:正史未记载赵匡胤临终前对传位问题的明确表态,其真实想法无从考证。
间接推测:若“斧声烛影”属实,赵匡胤可能在临终时意识到赵光义的野心,但为时已晚;若“金匮之盟”真实存在,他或许认为传弟是理性选择,未必后悔。
5. 后世评价与争议
宋代官方史书强调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但南宋以后,文人普遍同情太祖一系。例如,陆游在《避暑漫抄》中质疑“金匮之盟”,王夫之在《宋论》中批评赵光义“得国不正”。
现代史学界多认为“金匮之盟”系伪造,赵光义通过政变上位,但赵匡胤是否默许或被迫接受,仍无定论。
结论:
赵匡胤是否后悔未传位给儿子,本质上是一个无法证实的历史悬案。从现有史料看,他可能出于现实政治考量选择传弟,但若知悉赵光义继位后对子侄的压制,或会产生遗憾。然而,历史的选择往往受制于时代逻辑,赵匡胤的决策更多反映了五代乱世“强权优先”的政治惯性,而非个人情感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