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世界数学格局和中美数学现状

e
ecaec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文章在这里: https://mp.weixin.qq.com/s/Y5CkDlheZACNt_2XMug43Q 作者袁新意,高中国际奥赛金牌,北京大学本科,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加州伯克利数学系副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教授。
袁新意主要用在每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人数量和四大数学期刊的作者数量来判断分析各国数学研究水平和地位。报告人和文章作者的国家由他们的通讯地址确定。袁新意文章的数据如下: 他总结的趋势是美国的数据基本在逐步下降,但是依然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中国最近十多年飞速进步,在数据上已经强于日本和俄罗斯。
袁新意指出
“美国的数学发展,面临下面这两个突出的问题:
(1)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没落。为了给学生减负,美国的中小学不重视系统而严谨的数学教育。在大量教育学家们的误导之下,美国的数学课推崇启发式教学,抵触数学知识与解题方法的传授。很多中小学甚至没有正经的数学教材,很多小学和初中甚至从来都不进行任何考试。这些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导致美国的高中毕业生远远达不到大学理工科专业的要求。据了解,一个中等水平的美国高中毕业生在中国的中考(而不是高考)数学中是远远达不到及格标准的。
(2)科研环境的恶化。国家科研预算一减再减,使得很多美国前十名的数学系的教授们也申请不到国家的科研经费。受政治正确风潮的影响,在录取学生或招聘老师时,各大学强行给女性、非洲裔、墨西哥裔等开绿色通道,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基本的学术公平性,降低了老师和学生的平均水平,打击了真正有实力的老师们和学生们的积极性。 ” (黑体字均为转载者所加。)
那么,为什么美国数学研究的水平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然领先其他国家呢?袁新意给出的理由是
“(a)大量的科技移民。美国丰厚的工资、充足的资源、多元化的社会、世界通用的语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技移民,这些移民成为了美国数学和科技发展的主体。“
袁给出了下面的数据: 近十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美国报告人(通讯地址在美国的),只有39%本科是在美国读的,中小学在美国读的更少。虽然袁没有统计,但我想如果按本科毕业国家统计国际数学家大会报告人的国别的话,美国应该就比不过法国、英国了,估计比中国只强一点点(?)
袁还指出
“在美国最顶尖的数学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共有30位正教授,但其中只有9人是在美国获得的学士学位,而这9人中至少有4人是二代移民。
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其他科学领域中,存在于以数理为背景知识的工业生产和开发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硅谷的信息技术(IT)领域,有超过80%的工作者是来自印度、中国、东欧的移民。 ” (黑体字均为转载者所加。)
”(b)来自民间的经费。美国大部分出色的研究型高校是私立的,它们的运转经费主要来自民间的捐款和昂贵的学费,不是特别地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力度。现在很多公立高校也越来越依赖于这两个经费来源。这种运行机制,是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 ” 袁也指出中国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上已经开始有不少乱象,值得警惕。
袁新意关于中国数学的结论是中国数学虽然目前几乎没有什么泰斗级的人物,但是处在高速进步当中,培养出大师只是时间问题。
D
Daylight
这个第一点是大大的同意。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就发现数学教育稀烂。娃的学校还是不错老师也很好,但是没有什么系统的训练。既没有预习也没有复习和考试。作业就那么两道题真是5分钟就做完了。孩子们也没学记课堂笔记。去上学就是做个圆桌听故事了,学了多少只能靠缘分了。学的好的都要在外面补习家长介入。还有这个启发教育是可以,但是也不能抛弃解题思路知识点的传授啊。小孩的记忆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扎实。当然大家会说天才不需要训练,但是有几个天才?而且天才都去华尔街搞资本了。大量底层的工程师就是普通人,在各行各业的铆钉。现在美国根本没这样的铆钉。
e
ecaeca
回复 2楼 Daylight 的帖子
其实天才非常需要训练。现在的大数学家(或者相近行业的顶尖人物)都是名校毕业名师指导的,没有一个自学成才的。
l
lemao
数学家大会和数学基础教育两回事。数学家大会包括很多研究生阶段来美就读的研究生。还要看大会在哪里举行。欧美没有签证问题,我知道中国学者来美国参加行业会,拒签率不低。中国材料非常强大。但是每年能来MRS作报告的还不如韩国日本的,签证是最大问题。看文献统计就行了,看看通讯作者地址统计一下。 每个机构统计差别太大: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www.ams.org/journals/notices/202104/rnoti-p597.pdf 根据这个2019年,中美在数学期刊发表和review上已经不相上下了。
a
andolomeda
姜萍事件,老袁和赵斌受委屈了
O
OLOAHA
估计他要被打成川粉了,说这样的话: “(2)科研环境的恶化。国家科研预算一减再减,使得很多美国前十名的数学系的教授们也申请不到国家的科研经费。受政治正确风潮的影响,在录取学生或招聘老师时,各大学强行给女性、非洲裔、墨西哥裔等开绿色通道,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基本的学术公平性,降低了老师和学生的平均水平,打击了真正有实力的老师们和学生们的积极性。”
6
66liuliu
人脑的训练也是大量数据模重复、总结、模仿和创新,和训练AI一样的。智商的区别会导致各个环节的快慢和质量,但是流程是一样的。还没接触美国小学教育,不过这个贴看得人好焦虑。家长还得做老师,
e
ecaeca
回复 4楼 lemao 的帖子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近几十年有任何人因为签证问题没法参加参加世界数学家大会的。而且近几十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都不是在美国举行的。从1990年开始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举报国家是:日本(1990),瑞士(1994),德国(1998),中国(2002),西班牙(2006),印度(2010),韩国(2014),巴西(2018),芬兰(2022)。
中国的数学期刊论文总数应该是追上甚至超过美国了,但是顶级期刊的论文总数还在追。
e
ecaeca
回复 6楼 OLOAHA 的帖子
他两边都不讨好。指责国家科研预算一减再减也得罪了川粉。
q
qqyxgz
楼上的, 袁在北大做教授, 别把川粉川黑的话题硬往人头上加
V
Viviennedd
就数学和AI的热点话题讨论,孩子问有哪些杰出华裔数学家,一时语塞,不知如何继续宣扬民族自豪感了
b
bluecrab
Viviennedd 发表于 2025-01-31 12:44
就数学和AI的热点话题讨论,孩子问有哪些杰出华裔数学家,一时语塞,不知如何继续宣扬民族自豪感了

那你是需要好好学点东西了,别连累孩子。孩子自己去问ds肯定比问你强。
w
waterhan
回复 6楼 OLOAHA 的帖子
你撒泡尿照照自己,跟人家一样吗?
V
Viviennedd
回复 12楼 bluecrab 的帖子
你没看懂。数学家需要天才和投入的执着,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训练出来的。国人不是没有天才,而是没有天才的土壤,更追求产出利润。现在网红的北大韦东奕就是天才,且看他能走多远吧。
m
minqidev
回复 4楼 lemao 的帖子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近几十年有任何人因为签证问题没法参加参加世界数学家大会的。而且近几十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都不是在美国举行的。从1990年开始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举报国家是:日本(1990),瑞士(1994),德国(1998),中国(2002),西班牙(2006),印度(2010),韩国(2014),巴西(2018),芬兰(2022)。
中国的数学期刊论文总数应该是追上甚至超过美国了,但是顶级期刊的论文总数还在追。
ecaeca 发表于 2025-01-31 12:11

我知道眼科医学的ARVO国际会议(这个会议的地点都是在美国),有几年我几乎年年都去,当然我是作为家属去旅游,2016年以前,有很多中国医生和眼科学者的来美国参加会议, 特别是2011年左右,能看到很多从中国来的学者,以前开会的间隙,大厅休息要去抢位子,特别是边上有插座的桌子,时不时有中国人凑过来问,“边上有人吗”。2016年后,因为很难签证,再加上后来孟晚舟被抓,几乎很少有中国医生和学者参加美国的ARVO会议了。但是因为中国学者太多了,专门组织了一个ARVO亚洲会议,就是为了让中国人去参与。
w
workinghands
66liuliu 发表于 2025-01-31 11:27
人脑的训练也是大量数据模重复、总结、模仿和创新,和训练AI一样的。智商的区别会导致各个环节的快慢和质量,但是流程是一样的。还没接触美国小学教育,不过这个贴看得人好焦虑。家长还得做老师,

美国小学的数学教育真的不行,我家娃算数还要掰手指,就这样有好多次还去教她们班其他同学呢,可想而知全班整体素质有多差,而且这还是9分的公立小学。更让我头疼的是,娃会横向比较,觉得自己在班级已经很好了,拒绝学习新东西。感觉美国小学教育有点过度自由了。
l
lemao
ecaeca 发表于 2025-01-31 12:11
回复 4楼 lemao 的帖子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近几十年有任何人因为签证问题没法参加参加世界数学家大会的。而且近几十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都不是在美国举行的。从1990年开始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举报国家是:日本(1990),瑞士(1994),德国(1998),中国(2002),西班牙(2006),印度(2010),韩国(2014),巴西(2018),芬兰(2022)。
中国的数学期刊论文总数应该是追上甚至超过美国了,但是顶级期刊的论文总数还在追。

我不是数学领域的,是不知道数学家大会哪里开的,看上去四年一届。我就看其他行业学术会,特别在美国开的,签证是问题。顶刊还是那些大牛组顶着还有那帮子reviewers老家伙。还是要看后备力量。我20年前来美国,数学系基本上研究生都是中国来的学生了,加一些俄罗斯的。美国本土研究生少之又少。材料领域,以前顶刊很少见中国的,现在中国三流大学都能发Science/Nature。顶刊的reviewers慢慢中国人多了也有很大帮助。
m
minqidev
美国小学的数学教育真的不行,我家娃算数还要掰手指,就这样有好多次还去教她们班其他同学呢,可想而知全班整体素质有多差,而且这还是9分的公立小学。更让我头疼的是,娃会横向比较,觉得自己在班级已经很好了,拒绝学习新东西。感觉美国小学教育有点过度自由了。
workinghands 发表于 2025-01-31 13:04

哈哈,我娃1年纪,最近学两位数字的加法, 学校教的方法就是画格子, 有时候50 +12, 真的就是画62个格子。 只是每10个格子一起画。
一道题目后面给你好大的空白,就是方便你画画。
e
ecaeca
回复 11楼 Viviennedd 的帖子
随便列一列就有:
华罗庚,陈省身,周炜良,钟开莱,林家翘,王浩,项武忠,丘成桐,萧荫堂,田刚,张寿武,张益唐,舒其望,夏志宏,李骏,张伟,恽之玮,朱歆文,陈秀雄,孙崧,刘一峰,林霖,丁剑,余越……
以上每一个都得过重量级大奖或者至少是顶级学校的正教授,说是杰出的华裔数学家毫不夸张。
p
puyou
Viviennedd 发表于 2025-01-31 12:44
就数学和AI的热点话题讨论,孩子问有哪些杰出华裔数学家,一时语塞,不知如何继续宣扬民族自豪感了

丘成桐 陈省身 华罗庚 田刚
C
ChiHuaH
中国数学老师就专门教数学,美国的中低年极小学老师什么科目都教。covid期间老师流失的厉害,我娃同年级的一个班真的就让体育老师来代课了一学期,真是应了那句 -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笑死。
e
ecaeca
回复 17楼 lemao 的帖子
既然在说数学的情况就不应该看其他行业学术会啊。
美国数学系的中国学生是不少,但是几乎没有哪个学校数学系“基本上研究生都是中国来的学生”,其实各个大学数学系都有研究生列表,很容易看到有多少中国学生。中国学生一般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已经很多了),和美国学生比例差不多。比如哈佛数学系的研究生有64人,看名字其中有15人是中国人,还有11人名字像华裔,一共26人。https://www.math.harvard.edu/peoples-categories/graduate-students/

确实中国进步很大,但是看现状比美国还是有差距。
p
purplebasil
ecaeca 发表于 2025-01-31 12:12
回复 6楼 OLOAHA 的帖子
他两边都不讨好。指责国家科研预算一减再减也得罪了川粉。

说明人家是个说真话说实话不站队的人
V
Viviennedd
ecaeca 发表于 2025-01-31 13:14
回复 11楼 Viviennedd 的帖子
随便列一列就有:
华罗庚,陈省身,周炜良,钟开莱,林家翘,王浩,项武忠,丘成桐,萧荫堂,田刚,张寿武,张益唐,舒其望,夏志宏,李骏,张伟,恽之玮,朱歆文,陈秀雄,孙崧,刘一峰,林霖,丁剑,余越……
以上每一个都得过重量级大奖或者至少是顶级学校的正教授,说是杰出的华裔数学家毫不夸张。

谢谢。
只搜过The Fields Medal, Abel Prize,Wolf Prize,Chern Medal。也可能历史原因,中国数学家没参选。
b
bluecrab
Viviennedd 发表于 2025-01-31 13:02
回复 12楼 bluecrab 的帖子
你没看懂。数学家需要天才和投入的执着,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训练出来的。国人不是没有天才,而是没有天才的土壤,更追求产出利润。现在网红的北大韦东奕就是天才,且看他能走多远吧。

你大概没工作过,眼里大概除了天才,看不到每个行业,甚至是市场营销,都需要数学功底扎实的普通人。

数学天才确实不是训练出来的,数学人才是。而且99.9999%的孩子都不是天才,就算讨论天才,美国本土的孩子有土壤,那这些数据为啥在下降呢?
e
ecaeca
回复 24楼 Viviennedd 的帖子
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华裔数学家里面泰斗级的人物还是少了一点,数来数去可能就陈省身和丘成桐。但是把标准稍微放宽一点,人就一下子多起来了。
b
bluecrab
回复 11楼 Viviennedd 的帖子
随便列一列就有:
华罗庚,陈省身,周炜良,钟开莱,林家翘,王浩,项武忠,丘成桐,萧荫堂,田刚,张寿武,张益唐,舒其望,夏志宏,李骏,张伟,恽之玮,朱歆文,陈秀雄,孙崧,刘一峰,林霖,丁剑,余越……
以上每一个都得过重量级大奖或者至少是顶级学校的正教授,说是杰出的华裔数学家毫不夸张。
ecaeca 发表于 2025-01-31 13:14

她想说的是欧几里得,伽罗华,高思,拉马努金这种,你说的她看不上。
话说华人父母讲起教育,很多都是把自己孩子当百年不遇的天才,所以的经验都在暗示得在美国学习这个土壤就能成天才,其实是自己在家里教孩子做作业练习,弄点项目说是孩子做的,最后一家人很满意的把孩子弄进藤校,此后宣传重点就是孩子的学校和自己在华尔街硅谷高薪的工作,开始宣扬人生赢家的经验。但是孩子以后咋样,孩子人生幸福与否,职场的困难起伏,和父母的关系远近,基本闭口不提了。
G
Geofan
我觉得美国数学老师敢不敢做一套学生的题目,我真的觉得讲课那么差,肯定是自己不会。美国缺乏数理化教师这件事情只能靠AI了,根本无解,老师资质太愚钝
e
ecaeca
回复 14楼 Viviennedd 的帖子
当代的数学家都是天才+训练的结果。近一百多年没有哪个数学家是自学成才的(华罗庚算是个例外,但是他是一百多年前出生的,去世都四十年了),每个顶级数学家都是名校毕业,接受名师指导才成才的。天才如果没有好的指导很容易泯然众人。
c
cynthiahuang
美国的教育需要改革。当老师的工资低,学校资金不足。小学的老师都是一个老师什么课程都交,没有时间和精力备课研究和提高。这样当然主要人物就是看孩子。孩子看好就不错了。
V
Viviennedd
回复 25楼 bluecrab 的帖子
你说的是不同概念,数学家和数学基础教育,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秒杀美国,但是数学科学的发展高度和进步是靠数学家,数学家肯定是天才,但是高度有多高,看天份和执着专注的程度,需要土壤保证。 美国本土数学教育是弱,但是技术移民政策填补理工科领域,现在的重文轻理,就是人材优势已久,没有危机意识。
b
bluecrab
Viviennedd 发表于 2025-01-31 13:48
回复 25楼 bluecrab 的帖子
你说的是不同概念,数学家和数学基础教育,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秒杀美国,但是数学科学的发展高度和进步是靠数学家,数学家肯定是天才,但是高度有多高,看天份和执着专注的程度,需要土壤保证。 美国本土数学教育是弱,但是技术移民政策填补理工科领域,现在的重文轻理,就是人材优势已久,没有危机意识。

富裕和平稳定不愁生活才是你说的土壤,容错看似无用的研究。
W
Wl8418
ecaeca 发表于 2025-01-31 13:14
回复 11楼 Viviennedd 的帖子
随便列一列就有:
华罗庚,陈省身,周炜良,钟开莱,林家翘,王浩,项武忠,丘成桐,萧荫堂,田刚,张寿武,张益唐,舒其望,夏志宏,李骏,张伟,恽之玮,朱歆文,陈秀雄,孙崧,刘一峰,林霖,丁剑,余越……
以上每一个都得过重量级大奖或者至少是顶级学校的正教授,说是杰出的华裔数学家毫不夸张。

Mark
V
Viviennedd
ecaeca 发表于 2025-01-31 13:44
回复 14楼 Viviennedd 的帖子
当代的数学家都是天才+训练的结果。近一百多年没有哪个数学家是自学成才的(华罗庚算是个例外,但是他是一百多年前出生的,去世都四十年了),每个顶级数学家都是名校毕业,接受名师指导才成才的。天才如果没有好的指导很容易泯然众人。

需要土壤就是这个意思,发现天才培养天才扶持天才,才有数学泰斗在数学发展里程碑式的突破和探索。 中美没有可比性,美国是栽桐引凤的政策,名校对理工科的重视和培养是从百年多前建校就有的,本土基础教育目前并不影响数学发展的高度。
l
lemao
ecaeca 发表于 2025-01-31 13:27
回复 17楼 lemao 的帖子
既然在说数学的情况就不应该看其他行业学术会啊。
美国数学系的中国学生是不少,但是几乎没有哪个学校数学系“基本上研究生都是中国来的学生”,其实各个大学数学系都有研究生列表,很容易看到有多少中国学生。中国学生一般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已经很多了),和美国学生比例差不多。比如哈佛数学系的研究生有64人,看名字其中有15人是中国人,还有11人名字像华裔,一共26人。https://www.math.harvard.edu/peoples-categories/graduate-students/

确实中国进步很大,但是看现状比美国还是有差距。

你得看看现在美国哪个系中国学生多了。这过去几年美国学校研究生中国学生数量大减。20年前真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理工科乌泱泱的。现在理工科都是南亚名字(不限数学)。这会决定到美国未来的科研走势。deepseek那些小孩搁20年前是百分百会来美国的。 很多时候感觉就是王后问魔镜,谁最美。一直王后最美,直到白雪公主长大了。然后王后就要千方百计毒白雪公主。所以即使一直强调美国“现在”还是最好,有啥意义。白雪公主已经在成长了,总会超过王后的。
V
Viviennedd
bluecrab 发表于 2025-01-31 14:03
富裕和平稳定不愁生活才是你说的土壤,容错看似无用的研究。

是啊,目前就看能容错投入了。咳咳,中国科研也不是容错投入的效果,况且目前教育体制高中分流,基础教育能多雄厚,过十年也很难说。现在川建国削减科研经费了。谁都别笑话谁了。
M
MegMegMeg
总还有数学课吧,震惊的是物理教育之拉跨,就是基本上不学。。。我都是很后来才知道原来正经美国公立学校高中也是学一年物理一年生物,没有连续几年上物理课的。更有甚最近小红书上不是对账吗,好多普通公校毕业的老美说他们高中选修了生物,这辈子都没上过物理课。。。我妹在红州全国排名都考前的大公校,每年T5每一个都有录的好学校,倒是上了一门AP physics。她说是附近西门子的工程师早上7点半来开课的,还藏着掖着因为其实是不能那么早开课的,但是自己学校没有能教AP physics的老师。
我看着马一龙那个机器人走路下坡老是要倒要倒的样子,就是经典力学刷题没刷到位的感觉LOL

H
Hyacinth172
Viviennedd 发表于 2025-01-31 12:44
就数学和AI的热点话题讨论,孩子问有哪些杰出华裔数学家,一时语塞,不知如何继续宣扬民族自豪感了


问AI就有答案了。
(由于技术原因,联网搜索暂不可用)


以下是部分著名的华裔数学家及其主要贡献,按出生时间顺序排列:


---


### **1. 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1911–2004)**
- **领域**:微分几何、拓扑学
- **贡献**:现代微分几何奠基人之一,提出“陈类”(Chern class),推动整体微分几何发展。1984年获沃尔夫数学奖。
- **背景**:生于中国浙江,后赴美任教,曾任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


---


### **2. 华罗庚(Loo-Keng Hua,1910–1985)**
- **领域**:数论、多复变函数
- **贡献**: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创始人,在堆垒素数论、矩阵几何等领域有开创性工作。虽为中国籍,但对全球华人数学界影响深远。


---


### **3. 吴文俊(Wen-Tsun Wu,1919–2017)**
- **领域**:拓扑学、数学机械化
- **贡献**:提出“吴方法”解决几何定理机器证明,2000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长期在中国工作,但学术影响遍及全球。


---


### **4. 丘成桐(Shing-Tung Yau,1949–)**
- **领域**:微分几何、广义相对论
- **贡献**:证明卡拉比猜想(Calabi conjecture)与正能量定理,1982年菲尔兹奖得主。生于广东,后移居美国,现任哈佛大学教授。


---


### **5. 陶哲轩(Terence Tao,1975–)**
- **领域**:调和分析、数论、偏微分方程
- **贡献**: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之一(2006年),在素数分布、压缩感知等领域有突破。生于澳大利亚,父母为香港移民,现居美国。


---


### **6. 张益唐(Yitang Zhang,1955–)**
- **领域**:数论
- **贡献**:2013年证明“存在无穷多对素数间隔小于7000万”,推动孪生素数猜想研究。生于中国,后赴美,现任加州大学教授。


---


### **7. 林家翘(Chia-Chiao Lin,1916–2013)**
- **领域**:应用数学、天体物理学
- **贡献**: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生于中国福建,后移居美国。


---


### **8. 项武忠(Wu-Chung Hsiang,1937–)**
- **领域**:拓扑学、几何学
- **贡献**:在变换群与流形分类问题中成果卓著,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生于中国贵州,后移居美国。


---


### **9. 萧荫堂(Yum-Tong Siu,1943–)**
- **领域**:复几何、多复变函数
- **贡献**:在复几何刚性定理和奇点理论中贡献突出,哈佛大学荣休教授。生于中国广东,后移居美国。


---


### **10. 田刚(Gang Tian,1958–)**
- **领域**:微分几何、几何分析
- **贡献**:在凯勒-爱因斯坦度量等领域的研究推动了几何发展,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生于中国南京,后移居美国。


---


### **11. 金芳蓉(Fan Chung Graham,1949–)**
- **领域**:图论、组合数学
- **贡献**:随机图论与网络科学先驱,研究社交网络与互联网结构。生于中国台湾,后移居美国。


---


### **12. 张圣容(Alice Chang,1948–)**
- **领域**:几何分析、偏微分方程
- **贡献**:在共形几何与谱几何中解决重要问题,美国科学院院士。生于中国西安,后移居美国。


---


### **其他值得关注的华裔数学家**
- **陈景润**(1933–1996):中国数论学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代表人物。
- **姚鸿泽**(Horng-Tzer Yau):数学物理领域,研究随机矩阵与量子动力学。
- **恽之玮**(Zhiwei Yun):朗兰兹纲领与代数几何,2018年科学突破奖得主。


---


这些数学家在不同领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许多人还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数学人才,如丘成桐发起“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等。他们的成就跨越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展现了华裔学者在全球数学界的卓越影响力。


(由于技术原因,联网搜索暂不可用)
以下是一些中国(包括出生或长期在中国工作的)著名数学家及其主要成就,按出生时间顺序排列:
---
### **1. 熊庆来(1893–1969)**  - **领域**:函数论、数学教育  - **贡献**: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之一,创办清华大学数学系,培养了华罗庚、陈省身等杰出数学家。在亚纯函数论领域有重要研究。
---
### **2. 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1911–2004)**  - **领域**:微分几何  - **贡献**:被誉为“整体微分几何之父”,提出“陈类”(Chern Class),为现代几何学奠定基础。虽晚年移居美国,但始终心系中国数学发展,推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建立。
---
### **3. 华罗庚(1910–1985)**  - **领域**:数论、代数、多复变函数  - **贡献**: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创始人,在**堆垒素数论**、**矩阵几何**等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代表作《堆垒素数论》至今影响深远。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
### **4. 许宝騄(1910–1970)**  - **领域**:概率论、统计学  - **贡献**:中国概率统计学的奠基人,在多元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被誉为“中国统计学之父”。
---
### **5. 苏步青(1902–2003)**  - **领域**:微分几何、数学教育  - **贡献**: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在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领域成果卓著。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培养大批数学人才。
---
### **6. 吴文俊(1919–2017)**  - **领域**:拓扑学、数学机械化  - **贡献**:提出“吴方法”,实现**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开辟数学机械化新领域。2000年获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 **7. 陈景润(1933–1996)**  - **领域**:数论  - **贡献**: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里程碑成果(“1+2”定理),证明了“每个大偶数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至今仍是该领域的最佳结果之一。
---
### **8. 冯康(1920–1993)**  - **领域**:计算数学  - **贡献**:独立发明**有限元方法**(与西方学者同时期提出),并创立**辛几何算法**,为中国计算数学奠基人。
---
### **9. 周毓麟(1923–2021)**  - **领域**:偏微分方程、计算数学  - **贡献**:中国核武器数值模拟核心数学家之一,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爆轰物理计算**中解决关键难题,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 **10. 王元(1930–2021)**  - **领域**:数论  - **贡献**:华罗庚的弟子,在**哥德巴赫猜想**和**数论方法应用**(如“华-王方法”)中取得重要成果,是中国数论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
### **11. 张恭庆(1936–)**  - **领域**:非线性分析、偏微分方程  - **贡献**:在**临界点理论**与**非线性微分方程**研究中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曾任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主席。
---
### **12. 田刚(1958–)**  - **领域**:微分几何  - **贡献**:在**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和**复几何**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现任北京大学教授,推动中国数学学科国际化。
---
### **13. 张伟(1981–)**  - **领域**:数论、算术几何  - **贡献**:在**朗兰兹纲领**中连接数论与几何的突破性工作,获2017年**科学突破奖—数学新视野奖**,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
### **14. 许晨阳(1981–)**  - **领域**:代数几何  - **贡献**:在**极小模型纲领**和**法诺簇分类**中取得国际声誉,获2016年**拉马努金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后赴美任教。
---
### **15. 恽之玮(1981–)**  - **领域**:代数几何、表示论  - **贡献**:在**朗兰兹纲领**与**几何表示论**中成果突出,与张伟合作解决多个难题,获2018年**科学突破奖—数学新视野奖**。
---
### **其他重要人物**  - **周炜良**(1911–1995):代数几何学家,提出“周环”与“周定理”。  - **谷超豪**(1926–2012):偏微分方程与数学物理专家,在**混合型方程**研究中领先国际。  - **李大潜**(1937–):应用数学家,在**偏微分方程控制理论**中推动工业应用。 
---
### **特点与影响**  1. **应用数学与基础数学并重**:如冯康的有限元方法、周毓麟的核武器计算,体现了数学与国家需求的结合。  2. **国际声誉**:陈省身、丘成桐(美籍)、田刚等推动中国数学与国际接轨。  3. **青年力量崛起**:张伟、许晨阳、恽之玮等“80后”数学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这些数学家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数学体系的建立,更在全球数学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h
heyykitty0
总还有数学课吧,震惊的是物理教育之拉跨,就是基本上不学。。。我都是很后来才知道原来正经美国公立学校高中也是学一年物理一年生物,没有连续几年上物理课的。更有甚最近小红书上不是对账吗,好多普通公校毕业的老美说他们高中选修了生物,这辈子都没上过物理课。。。我妹在红州全国排名都考前的大公校,每年T5每一个都有录的好学校,倒是上了一门AP physics。她说是附近西门子的工程师早上7点半来开课的,还藏着掖着因为其实是不能那么早开课的,但是自己学校没有能教AP physics的老师。
我看着马一龙那个机器人走路下坡老是要倒要倒的样子,就是经典力学刷题没刷到位的感觉LOL


MegMegMeg 发表于 2025-01-31 14:19

美国private sector强大,数学物理好容易变现,愿意去教书的不多吧。觉得赚够了可能会去。
l
lemao
Viviennedd 发表于 2025-01-31 14:11
需要土壤就是这个意思,发现天才培养天才扶持天才,才有数学泰斗在数学发展里程碑式的突破和探索。 中美没有可比性,美国是栽桐引凤的政策,名校对理工科的重视和培养是从百年多前建校就有的,本土基础教育目前并不影响数学发展的高度。

可惜这过去十年科研经费一再砍,这次都冻结NiH,NSF,China initiative, 多少华裔科学家流失。
A
Allen04
不会吧。最差也该知道丘老,陈老吧
m
mylittle9
minqidev 发表于 2025-01-31 13:10
哈哈,我娃1年纪,最近学两位数字的加法, 学校教的方法就是画格子, 有时候50 +12, 真的就是画62个格子。 只是每10个格子一起画。
一道题目后面给你好大的空白,就是方便你画画。

等你娃到了四年级开始学分数,学百分之几,你会发现数学课上还是在画格子,画100个那种。。。
一点都不夸张。
我在想学千分之一怎么办。
形象思维对于孩子最开始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好处的,但是一点抽象思维都不引入也是一个问题。
j
jc255
OLOAHA 发表于 2025-01-31 11:23
估计他要被打成川粉了,说这样的话: “(2)科研环境的恶化。国家科研预算一减再减,使得很多美国前十名的数学系的教授们也申请不到国家的科研经费。受政治正确风潮的影响,在录取学生或招聘老师时,各大学强行给女性、非洲裔、墨西哥裔等开绿色通道,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基本的学术公平性,降低了老师和学生的平均水平,打击了真正有实力的老师们和学生们的积极性。”

他这一条, 既戳中了老拜, 也戳中了老川. 是美国的两个乱象.
一个大力推进 DEI, 一个大力砍研究经费.
e
ecaeca
回复 35楼 lemao 的帖子
你可以在math genealogy网站搜索各个学校数学系毕业的博士https://genealogy.math.ndsu.nodak.edu/search.php
我搜了好几所学校,没有哪所学校在任何时间段的中国毕业生占比接近一半。估计是你的记忆和现实有较大偏差。
理工科里面中国学生比例比较高的是统计系,比如哈佛统计系有38位研究生,其中中国名字的有16人,还有4个华裔名字的,加起来超过一半。https://statistics.fas.harvard.edu/graduate-students
像CS系中国学生的比例和数学系差不多。还是看哈佛的CS,一共有151位研究生,其中中国名字的有28人,华裔名字的还有31人,加起来59人,也是占三分之一多一点。
W
Westsail32
回复 1楼 ecaeca 的帖子
我在社区大学辅导数学,学生学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分子相加减,分母也相加减,我只能夸她们想象力太丰富了
h
huggingbear108
Westsail32 发表于 2025-01-31 20:36
回复 1楼 ecaeca 的帖子
我在社区大学辅导数学,学生学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分子相加减,分母也相加减,我只能夸她们想象力太丰富了

啊哈哈哈哈哈
e
ecaeca
回复 45楼 Westsail32 的帖子
对,其实不止社区大学,美国很多正经的university,college的学生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