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bs4life 发表于 2025-01-11 20:30 我是开平人。我没有听说过他,但是我知道加拿大村。我们那边每个村子都有移民海外的人。台山也一样。这是我们村里的一座碉楼。从我懂事起,这碉楼已经没人住,也没有人回来过。我进去过,真有枪射击口。这种碉楼遍布在开平各处村落。
很多是新中国建国之前就已经移民出去,然后申请其他亲戚的。大城市的政治斗争跟我们开平,台山这些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没太大影响。 大家移民出去确实是当年想赚钱,想过更好的生活而已。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出来了。 Dubs4life 发表于 2025-01-12 01:26
bluebluerain 发表于 2025-01-12 10:38 开平有码头,台山靠海那边 像广海 烽火角那边多人就开始出洋工作,我妈娘家都出来了5,6代人了。我爸家是山区的,信息落后很多,都是靠结婚亲戚移民的。那时候出去一个亲戚家里条件就变好了,出去十个村里条件就变好了,出去100个乡镇就变好了。那时的老移民很爱国的 特别舍得捐钱。我小学校整个学校有南美风格因为捐款人是在南美那里赚了很多钱。他们还捐了钱盖了自来水厂和发电厂,整个路都换上了水泥路。八十年代台山很多地方改善环境都不是靠政府而是靠海外华人捐款。
开平,台山的华侨,长年以来在外人口比本市人口还要多。 我们村的水泥路也是华侨捐的,乡的小学也是。 机缘巧合之下,我现在也在一个华侨成立的基金会里面。每年发奖学金两次回去给乡里的小学生。每人800人民币。这个基金会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 Dubs4life 发表于 2025-01-12 11:02
这个村原为虾村新村,后称加拿大村,房子全部都是欧洲维多利亚的风格,共有13栋小洋楼,一栋会所和一座碉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
一百多年前,村里一位叫关国暖的青年,从开平前往香港谋求发展,没过几年,他又从香港来到了加拿大温哥华。在那里,他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随后带领13户村民,一起前往加拿大。他们都是姓关,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勤奋节俭,积累了不少的财富。
海外打拼多年后,在上世纪30年代。关国暖和村民商议,叶落归根,决定回乡,在老家安定下来,并将这些财富投入到了村庄的建设中。总共修建了13栋小洋楼,以及一栋会所和一座碉楼。
碉楼主要用以防御匪患,总共建有五层,远高于普通民居,每层共有10个窗户,每个窗户开口都很小,并且用铁板制作窗扇。碉楼顶部的四角,建有四个突出悬挑的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的还击进村之敌,并且,碉楼各层墙上也开设有射击孔。建筑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
每栋洋楼也经过精心布局,从大门到窗户和阳台,也都进行了防盗处理,内部都储备了充足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用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当时的设计,各方面想的都比较周到。关国暖的房子是离碉楼最近的,就在侧后方。
然而,由于特殊时期的原因,在1951年的一个夜晚,关国暖召集村民,做出了一个决定,全村再次前往加拿大,舍弃了花费多年时间和资金建造的家园,这也是无奈之举。
自从走后,在也没见主人回来,曾经热闹的村庄,如今只留下这些空荡荡的别墅,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人村。
~~~~~~~~~~~~~~~~~~~ 我有点好奇。这个故事在网上看了一遍又一遍,有没有人知道或者听说过这个关国暖这个人的? 他们1951年才二次移民到加拿大,按照道理加拿大本地应该有人知道或者听说过他们,他们的后人应该还在加拿大才对,因为开平的老房子还是空着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到底有没有关国暖这个人
谢谢你的回复确认
我从一开始看到这个故事就有点疑问这件事是真是假,还是有人编造的网络故事而已
我从最早看到这个故事,到现在最起码有10年了,这么大规模的迁移,从来没听过加拿大这边有华人后裔自称是关国暖和他们村子的后裔出来自称是其后人的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为了逃避共产党51年迫害,放弃别墅碉楼,逃亡加拿大
我很好奇,这是真的吗?
我不是为了确认广东人移民加拿大,广东那边移民成风,尤其台山,这个毫无疑问。我家有个亲戚就是台山的,她们家族除了她们这一支,都在美国
很多人听说过,但我从没见过加拿大有个华人站出来说,是的,我就是关国暖那个村子移民后裔 或者我曾经和关国暖那个村子移民后裔工作生活过
你看这些碉楼的规模,就知道那个人数绝对不是少数,当初少说跑了几百人,这么多年开枝散叶,居然一个后裔都找不到了
由此,我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开平市政府网站都有提到他
朋友的外婆和奶奶这边大同小异,ABC儿女这代人一半嫁娶本族ABC,一半是嫁娶白人。到了孙辈,除了他和一个堂哥娶了亚裔,其他人都嫁娶了外族人。孙辈中ABC或混血儿几乎没有人能和老辈用中文交流的了。她们以前的老物件也没人懂,也没人会花时间去了解。所以到了第三代几乎没有什么传承了。也就是春节大家对红包中餐比较感兴趣。
开平有码头,台山靠海那边 像广海 烽火角那边多人就开始出洋工作,我妈娘家都出来了5,6代人了。我爸家是山区的,信息落后很多,都是靠结婚亲戚移民的。那时候出去一个亲戚家里条件就变好了,出去十个村里条件就变好了,出去100个乡镇就变好了。那时的老移民很爱国的 特别舍得捐钱。我小学校整个学校有南美风格因为捐款人是在南美那里赚了很多钱。他们还捐了钱盖了自来水厂和发电厂,整个路都换上了水泥路。八十年代台山很多地方改善环境都不是靠政府而是靠海外华人捐款。
开平,台山的华侨,长年以来在外人口比本市人口还要多。 我们村的水泥路也是华侨捐的,乡的小学也是。 机缘巧合之下,我现在也在一个华侨成立的基金会里面。每年发奖学金两次回去给乡里的小学生。每人800人民币。这个基金会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
台山华侨也很多传奇故事的。像麻州的台山居民把排球带回去家乡,连排球术语都带了回去,当初参加国际比赛时就有周恩来说的中国排球半台山的说法。陈宜禧十九世纪初建立的新宁铁路是全国第二条民办铁路,台山祖籍的华侨缓华飞虎队,和台山一中是很早成立女子学校的之一。台山一中的校舍建筑基本都可以列为文物保护了。巨美的欧美设计完全想不到一所中学还是民初建立的有那么宏伟。台山还有一百多所教堂现在还在使用,也是因为山高皇帝远所以这些古老建筑得以保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