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10年,为离婚遭央视“曝光”!22年过去,打动无数人的刘小样,又回来了...

L
Lilyqiao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时隔22年,曾牵动无数人的刘小样,再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中。
跨越时间和距离,主持人张越在新节目《她的房间》第一集,与她再度对话。

图片来源自豆瓣
“没什么,都是西西弗斯的石头。”刘小样这样形容自己之前的生活。相比于“糊涂”地过完自己的一生,刘小样总能敏锐地感知到生活的麻木和重复,更因为无法改变生活的陈旧而痛苦。
如今22年过去,面对镜头,她的思考依旧,只是更加圆融松弛,真正做到了与自己、与生活和解。“只要我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偏见、阴暗、狭隘见招拆招。”



2001年,央视《半边天》节目组,扛着摄像机来到了陕西咸阳的一个村子,采访33岁的农村妇女刘小样。
那时,刘小样结婚10年了,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惊动央视,是因为她给节目组写了几封信。她这样形容自己生活的地方:“夏有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秋有青纱帐一般的玉米地……可是我就是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太平了。”
图自《我叫刘小样》
她从小到大的生活,一直都是水到渠成的:上学,辍学,嫁人,生娃,做家务……她夫妻关系和睦,家里经济压力也不大,每天过的日子似乎都一样。但是,她觉得自己心态非常不平静。
她在信中诉说自己的苦恼:“在农村,有钱可以盖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去西安。不可以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太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打破它就会感到无助、无望、孤独,好像好多眼睛在盯着你。不需要别人阻止你,你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这些规矩。”
图自《我叫刘小样》
刘小样说自己很痛苦,人人都以为,农民尤其是女人,不需要有思想。但她渴望知识,想知道外面是怎样的,想活得充实而有意义。她的声音柔和,却带一丝颤抖的哭音:“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
这句话简直振聋发聩!那是一个女性不甘的呼唤,也是灵魂苏醒后无声的反抗。她迫切想要追寻自我,却发现根本无从着手,想法也不被身边人所理解。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WbeOpVgqayA

结婚10年上央视,她喊出自己的痛苦
1968年,刘小样出生于陕西关中平原,那里也被称为八百里秦川。她家世代务农,后来开了个苹果园。她有三个哥哥和四个姐姐,都早早在家帮忙干活。上初二那年,家里让她回去,她也就辍学了。
那时,她还没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农村人普遍认为,女孩儿认识几个字就该回家了。她不觉得有问题,也没想过反抗。
图自《我叫刘小样》
她家条件其实蛮好,苹果园每年能卖一万多块钱。那可是1982年啊,农村“万元户”是极少数。辍学之后,日子过得很慢。她在地里干活儿,不忙时去路边摘些野花,黄灿灿的野菊花,格外耀眼。
后来,刘小样有了一个收音机。她喜欢听广播剧,其中不少内容改编自名著,比如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她也听新闻和报纸摘要,逐渐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可是,那些和她好像都没什么关系。8年一晃而过,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刘小样没有自由恋爱的念头。农村好女孩就是听媒人介绍,父母会帮自己把关。她很庆幸,父母选的恰好自己也很满意。见了三次面后,他们结婚了。那年,她23岁。
图自《我叫刘小样》
她对丈夫家满意,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夫家重视读书,丈夫的爷爷曾是村里私塾先生,祖宅门楣上写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二是丈夫曾外出工作过,这在当时农村不多见,而她对外面充满好奇。
新婚时光很快乐,因为她看到了不同的天地。丈夫带她去西安玩,看着钟楼下的车水马龙,她突然觉得孤独,觉得自卑。她忍不住失声痛哭,不明白是什么将她与世界分割开来。
不过,生活并没有给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没多久她怀孕了,生了一个孩子,一年后又生了一个,儿女双全。日子突然忙碌起来,她要照顾孩子和老人,做家务,下地干活……她很能干,将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心里总有个地方空落落的。
图自《我叫刘小样》
刘小样家附近有条铁路,也有高速公路,每天路上的车呼啸而过,奔向未知的远方。刘小样特别羡慕,想象路的尽头有大山大海,可她从来没见过。她知道远方的生活并不一定美好,但她觉得那是她的向往。人在有向往的时候,眼睛里是有光泽的。
孩子上学后,刘小样会想很多东西。她试图用笔写下来,可很多东西又说不出来,她恨自己当年没多读些书。那些路,那些车,她看得见,摸不到,离得不远,又不近。
她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是电视机,她看《读书时间》,也看央视《半边天》。农村妇女看书会被人笑话,她暗里将电视当书来看,还自学了普通话。后来,她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信,寄给了《半边天》节目组。
图自《我叫刘小样》
她没想到节目组会去采访她,她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面对镜头,她一个字也说不出,3天之后,节目组决定放弃了。主持人和她坐在门口闲聊,摄影师偷偷拍摄下来,才有了这期节目《我叫王小样》。
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很多人都说王小样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她很迷茫,很痛苦,却一直没停下思考,她最想追寻的是自我,拥有充实而丰盈的生活,却完全不知该如何着手。
一直以来,她的选择都很少,总是别人选择她,她却不能选择别人。她不明白为什么会那样,也不知道怎么去寻求突破。

20年突围8次,最终选择回家养花
在节目的最后,刘小样说:“我虽然痛苦但我不悲伤。我的痛苦可能也是一种蜕变,生活就是要不断地蜕变,它才能前进。”
拍摄节目时,刘小样刚刚33岁。节目录制结束后,主持人张越回到县城的宾馆收拾行李,准备回北京。刚要出门,刘小样忽然冲了进来,她一路跟随节目组来到了县城的宾馆,扑到张越的怀里哭着说:“你忽然就来了,忽然就走了,就像一场梦一样,你走了,又剩我一个人了。”
如果说写信给《半边天》栏目、接受采访,是她第一次想要突破自己,之后的日子她也一直试图突围,想要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图自《我叫刘小样》
她第二次突围,是走出家门。农村可做的事情太少,她就去邻居家地里帮忙。每天起床后拿着东西去地里忙活,感觉像是城里人上班一样。
四年后,《半边天》节目举办晚会,她受邀去北京玩了一圈。回来后,她不满足于去地里干活,想外出工作。县里某商场招聘售货员,要求20-30岁之间。刘小样那时快40岁了,不过因为会说普通话,还是顺利入职了。那是她的第三次突围。
打工很累很辛苦,也难免受些委屈,但她很珍惜那份工作。每天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去上班,一个月能拿到600多块钱的工资。她见了各种各样的客户,学会了做账,也会搭配衣服了,体验到不同的生活。
图自《我叫刘小样》
商场经营约2年后,倒闭了。刘小样的同事在贵州开了一间化妆品店,想请她过去帮忙。她犹豫了一段时间,最终决定去看看。从陕西到贵州,她坐了2天的火车,才终于到了。
那是她婚后的第17年,她第一次独自一人出了远门。丈夫不放心,给她钱,送她上火车,千般交代。刘小样知道丈夫人很好,家里有老人要照顾,他不得不留守农村。
这次工作并没有持续多久,她不习惯化妆品的销售方式,也觉得那里一切都不合意,不到一个月就回家了。第四次突围以失败告终,不过刘小样也看到了远方的世界。
图自《我叫刘小样》
第五次突围时,她在县城一所寄宿学校当老师;第六次突围时,她去江苏昆山打工,在一家食堂做员工餐。她都没有做很长时间,打工赚钱的生活,和她追求的思想还是不同。后来,她退回西安,和女儿租住在一起。那时,女儿已大学毕业,做了导游,过上了和她完全不同的生活。
第七次突围时,她已经五十岁了。她觉得自己病了,二十多年一直不快乐,像一锅沸腾的水,怎么折腾都无法平静下来。她决定去看心理医生,住进了西安的心理医院。那里的病人有大学教授,也有公司老板,农村妇女反而少见。她还在那里做了一份后勤工作。
后来,她婆婆生病了,她决定回家去照顾婆婆。那是2016年,她回到了农村老家,照顾婆婆,周末又赶到城里照顾子女。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外出打工或治病。
图自《我叫刘小样》
她的第八次突围,或者也可以叫与自我和解。她在老家安顿了下来,却过得和其他人不一样。她不打麻将,也不在家门口种菜,反而种满了花,郁金香、玫瑰、鸡冠花、紫茉莉等。她不刷抖音,日常听欧美民谣,也看女儿发给她的电影。她会和大家一起去干活,也和人说说笑笑,只是她的心仿佛从不在那里。
张越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作为一个中年女性,她一直放不下她家里的老老小小,但她又实在无法抑制对远方的渴望,所以她一次一次地去了远方,但是又得一次一次地回来照顾家庭。最后,她还是决心彻底放弃远方的梦,在家把老人都伺候走,把孩子都照顾大,慢慢地,也就留在家乡踏踏实实种地了。
有人说刘小样是失败的,因为她没有走出传统生活的围城,也没有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似乎从未掌控自己的命运。但刘小样并不那样认为,因为她一直在试图跳起来够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有人认为她的人生是一个悲剧,刘小样同样否认:“我这样的人,也许很多,只是咱不知道。即便发生在别人身上,也不能说是悲剧。我不会报以同情,怜悯或者怎么回事,我可能就是欣赏。”
刘小样觉得自己的人生,可以用“悲壮”来形容。而悲壮的东西,本身就有一种美在里面。这样的美,或许也是她倾尽一生想要展示的。

因为一本杂志,她决绝离婚独自美丽
和刘小样处境类似的人,其实有很多。安徽巢湖的农村妇女高月琴,初一辍学,退学后依然爱看书,看《三言二柏》、四大名著,还有毕淑敏的作品。后来结婚了,生孩子后发现自己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做的事情多还要面临老公家暴。
1998年,33岁的她遇到了一本杂志《农家女百事通》。她给编辑部写信,发出了刘小样一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在农村爱看书反而会被别人嘲笑?打麻将的人反而理直气壮?”
杂志部给她回了信,鼓励她走出家门,勇敢追寻自我。同年,高月琴和丈夫协议离婚,之后独自去了北京。
图自@看客inSight
在北京,她做油漆工人,业余去《农家女百事通》组织的公益组织“打工妹之家”学习。在北京半年后,前夫带着孩子去找她,她不忍孩子没人照看又回家了。4年后,因为丈夫依然家暴,她再次离开了家。
在这之后,她一直去北京“打工妹之家”工作,负责过公益项目,给许多类似情况的人做培训。她原本喜欢唱歌和摄影,又爱上了写诗和吉他。走南闯北几十年后,她终于活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精彩。

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追寻自我
20多年里,刘小样都在完成自我接纳的人生课题。她一路追寻,一路思考,她没有离开那片土地,也没有轻易改变自己。在这其中,良好的家庭关系给了她极大的精神支撑。
她拥有一个支持他的丈夫,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妻子的想法,但刘小样的每次“突围”都有他的支持。而后儿女们各自成家立业,在城里工作生活,女儿会带着她去听音乐会,给她买新衣服、心项链;儿子会特意给妈妈的房间准备百合花,买漂亮的本子...... 彼此尊重,处处回应。


岁月熙攘,年轻时或有彷徨,中年时已淡然处之,她用文字反哺精神,找到了真正的诗和远方。
L
Lilyqiao
“不要鹤立鸡群,要离开那群鸡” 刘小样的女儿去做了导游——她帮妈妈实现了“走出去”的梦
I
Iwkhx
出国留学的人和想离开农村的刘小样本质上没有区别。人都向往没有体验过的更广阔的世界。
j
jellynsyrup
她读诗很打动我,还有她说很爱媳妇,媳妇就是她想成为的样子,有学问,有生活情趣,是满满的欣赏的口吻
r
reabck
真是有思想的女人
L
LiuX
在村里当富户不高兴吗😂😂😂 不理解她的痛苦。 当然,在村里生活可能比较压抑吧,只能当土皇帝,不能想去哪去哪。。
t
tinystar01
有思想的女人这辈子不容易!她应该智商也很高!能不停的尝试还有温暖的家人做后备军。 这辈子就没白活。
c
cigna
Iwkhx 发表于 2024-12-21 22:06
出国留学的人和想离开农村的刘小样本质上没有区别。人都向往没有体验过的更广阔的世界。

有道理,但人只有受过教育的启蒙才会有这样的愿望。然后内心才会不安宁。
窗前有棵树
从文章看,她是很有灵性的人,也很有行动力了。
e
eijiakaso
不理解她痛苦。就是有梦想,去经历了,梦想破灭一些回归本质。外面的世界是残酷还是精彩,试过才知道。离开了鸡群,就能和鹤一起?文章里除了配偶像鹤一样对待她,其他出走无非是在不同的鸡群里体验。
i
iammaja
还是学历低(初中辍学基本就是没学历啊),出去打工也没啥选择吧。读书确实还是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
m
mouton
没读书可惜了,假如一直在学,应该能进大学,尽管没受过多少教育,天生爱思考不从众,非常有想法,也就时常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