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八大托孤大臣

s
sscdz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在封建时期,讲究三纲五常,其中就有君为臣纲这一条。意思就是,君主对于臣子来说,拥有绝对的权威。当然,也有时候的君臣关系并不符合这一条,那便是出现权臣之时。古代是家天下的,皇帝位子只在一姓一家中传递,这就常会出现继任君主比较年幼,或者能力不够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群特殊的臣子——托孤大臣。
托孤大臣就是在君王临终时,被委托辅佐新君的重臣,他们需要在新君尚未成年或未能完全掌握权力时,充当权力的代理者,掌握朝政,手中权力和肩上责任可谓举足轻重。可人都是有私心的,权力又会滋生腐败,托孤大臣掌握了原本只属于皇帝的权力,自然容易出现一些不同的局面。有人不负先皇重托,凭借手中的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使命,也有些人因为权在手,会生出贰心,甚至在皇帝面前作威作福。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著名的八位托孤大臣,看看谁是无愧所托?谁所托非人?
1

伊尹
伊尹,夏末商初人,是中国历史上能查询到的最早托孤大臣。他的身世十分传奇,最早是出身于莘国的奴隶之家,他自幼耕于莘野,也聪慧好学,积累了不少智慧,从而让商汤听闻他的名声,多次前来拜访他。商汤想聘请他被拒绝,于是另辟蹊径,娶了莘王的女儿为妃,伊尹这才陪嫁到了汤王身边,从此深得商汤的信任。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亡夏王朝。伊尹亲自制定了商王朝众多规章制度,为商朝的统治做出了卓越贡献。商汤去世后,让伊尹成为商王的托孤大臣。第三任商王去世时,伊尹立太甲为帝,可是太甲暴虐无道,伊尹凭借手中的权力将他流放至祖墓反省,并亲自摄政。太甲悔过自新后,伊尹将权力顺利交还给他,表现出无比的忠诚与大义。因此伊尹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被后世誉为“元圣”。
2
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纣后没过几年就去世了,临终前便将国事和新君托付给了周公,自此他担负起辅佐年幼的周成王的重任。周公具有极高的治国能力,多次平息了反对周王朝的叛乱,成功的稳定了新生的周王朝。他还针对国家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礼乐、法律等制度,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周公旦凭借自己过人的治国才干,恪守职责、不贪图权力的行为,成为名臣典范,深深的为后人所敬仰。
3
吕不韦
吕不韦作为秦朝的开国丞相,在历史上有着极其复杂的形象。作为托孤大臣,他曾帮助年幼的秦始皇稳固朝政,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秦国发展的政策,还率军为秦朝开疆拓土,为秦朝统一天下立下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可是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权力欲望也很大,在掌握秦国朝政大权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把嫪毐献给了太后,使得后面引发嫪毐事件。秦始皇成长起来后,为了掌控权力,于是和吕不韦展开了权力斗争,最终吕不韦被流放,结束了权臣生涯。
4
霍光霍光是著名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弟,因家族关系成为了朝中大臣,汉武帝晚年时,他是重要的托孤大臣之一。后来霍光在和一众托孤大臣的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朝中最大的权臣。霍光的手段和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在他辅佐下汉朝政局得以在平稳中稳健发展,奠定了“昭宣中兴”的基础。只是霍光一生辅佐四代皇帝,而有几任皇帝又不怎么管事,导致他过度干预皇权,就这一点,遭到后世不少人的批评,但整体来说,霍光不负汉朝。
5
诸葛亮
诸葛亮堪称是史上最著名的托孤大臣了吧!刘备去世时将蜀汉的烂摊子就交给他,他为此开始了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只为了蜀汉能够维持。丞相不必多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就能很好的体现出他对蜀汉的付出,即使逝去千年,他仍然是忠臣典范。
6
司马懿
诸葛亮是忠臣典范,那魏国司马懿便是托孤失败的典型代表了。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权谋与忍耐,曹魏几代人都看走了眼,因此将他作为托孤大臣,最终曹魏成了他的垫脚石,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开创了司马家族的盛世。他的这一行为,自然也成为了后世口诛笔伐的对象。


7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妻子哥哥,也是唐高宗李治的舅舅,在为李世民掌权过程中鞍前马后,是李世民的头号功臣,也是凌烟阁榜首。李世民临终时,安排他为李治的托孤大臣,他也很好的做好了这一角色,为高宗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他的这个外甥李治并不简单,长孙无忌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他的集权欲望,因此这位托孤大臣的命运也开始发生改变。最后长孙无忌被贬,后又在困境中自尽,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8
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有名的托孤大臣,他能力超群,为了明朝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好为帝师、为人臣的角色。万历年幼时,他作为大明首辅,进行改革,为大明续命几十年,呈现复兴的迹象,许多人将他视为“明朝的大救星”。可是万历长大后,从小生活在张居正阴影下的他,出现了逆反心理,不仅抹去了张居正的所有功绩,就连此时死去的张居正尸骨都未能幸免,令人唏嘘不已。在封建王朝时,还是君主专制,他对臣子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他高兴就让你荣华富贵,不高兴就要你身家性命,需要用某些臣子时,那就对他委以重任,用不上就对其弃若敝履。伴君如伴虎,诚不欺人。
来源: 长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