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有好几个帖子,问人为什么需要社交。想起我以前写过一篇“中年人交朋友”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3008822 回复中得到最高赞的两条评论,一个是“中年人不需要交朋友,很多时候觉得都是利益交换”,另一个是“中年人没有真正的朋友"。 如果非要这么功利的话,那就讲个社交的实际用处:上了年纪的人社交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 这可不是我胡编乱造,来自来自权威医学杂志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4年5月的一篇综述文章: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436963/ 具体内容可以看我写的老年痴呆症科普,在文章最后一段。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3047469 讲完功利的作用,再讲个不功利的作用:社交是为了找到同好,彼此欣赏和交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这么简单。 ------------------------------------------------------------------------------------------------------ 底下有人质疑社交预防老年痴呆症的科学准确性,就来掰扯一下。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科学论文都有同样的质量和可靠性, 它们也有自己的信用体系。这个信用体系就叫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基本上就是一个杂志里文章平均水平的反映。 wiki是这么解释 impact factor的: The impact factor (IF) or journal impact factor (JIF) of an academic journal is a scientometric index calculated by Clarivate that reflects the yearly mean number of citation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last two years in a given journal, as indexed by Clarivate’s Web of Science. 就生物和医学论文来说,能发在impact factor 5以上的杂志就算相当不错了,能发在impact factor 10以上的杂志就算是非常优秀的论文了。我前面引用的综述文章,来自JAMA Internal Medicine, impact factor 是22.3, 在医学杂志里面声誉是非常好的。 接下来讲原始数据。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这篇综述文章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436963/ 在讨论增加社交( Increased social activity)对老年痴呆症的预防的作用(Preventive Measures for Cognitive Declin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or Dementia)的时候,引用了这篇论文: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372678/ 这篇论文选取了这个领域51篇研究文章的结果,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以下是主要结论 Sixty-five article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systematic review and 51 article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Low levels of social isolation characterized by high engagement in social activity and large social networks were associated with better late-life cognitive function (r = 0.054, 95% CI: 0.043, 0.065). Sub-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isolation and measures of global cognitive function,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 were similar 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gender or number of years follow-up.
如果非要这么功利的话,那就讲个社交的实际用处:上了年纪的人社交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
这可不是我胡编乱造,来自来自权威医学杂志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4年5月的一篇综述文章: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436963/
具体内容可以看我写的老年痴呆症科普,在文章最后一段。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3047469
讲完功利的作用,再讲个不功利的作用:社交是为了找到同好,彼此欣赏和交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这么简单。
------------------------------------------------------------------------------------------------------
底下有人质疑社交预防老年痴呆症的科学准确性,就来掰扯一下。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科学论文都有同样的质量和可靠性, 它们也有自己的信用体系。这个信用体系就叫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基本上就是一个杂志里文章平均水平的反映。 wiki是这么解释 impact factor的: The impact factor (IF) or journal impact factor (JIF) of an academic journal is a scientometric index calculated by Clarivate that reflects the yearly mean number of citation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last two years in a given journal, as indexed by Clarivate’s Web of Science.
就生物和医学论文来说,能发在impact factor 5以上的杂志就算相当不错了,能发在impact factor 10以上的杂志就算是非常优秀的论文了。我前面引用的综述文章,来自JAMA Internal Medicine, impact factor 是22.3, 在医学杂志里面声誉是非常好的。
接下来讲原始数据。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这篇综述文章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436963/ 在讨论增加社交( Increased social activity)对老年痴呆症的预防的作用(Preventive Measures for Cognitive Declin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or Dementia)的时候,引用了这篇论文: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372678/
这篇论文选取了这个领域51篇研究文章的结果,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以下是主要结论 Sixty-five article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systematic review and 51 article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Low levels of social isolation characterized by high engagement in social activity and large social networks were associated with better late-life cognitive function (r = 0.054, 95% CI: 0.043, 0.065). Sub-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isolation and measures of global cognitive function,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 were similar 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gender or number of years follow-up.
同意,简而言之社交就是为了开心。倒不是说独处就不能开心,而是社交能带来另一种开心,是对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刺激,与人交流其实很锻炼管理语言和情绪的大脑区域。
不一定非要交心呀,讨论爱好可以完全不涉及个人隐私呀。能和家人好好沟通也不错,总之多交流沟通表达,不管跟家里人还是外人,都有好处。
还是现实一点,你愿意跟别人花时间说些无关紧要的消磨时间,锻炼大脑,别人愿意陪你吗。 现实中哪那么多同好,年轻时都找不到,年纪大了能找到?不如网上聊聊天找到共同语言的几率还大些。
为啥社交一定要讲困惑煎熬和痛苦呢?不是不可以,而是有太多太多事情可以交流,没必要自我局限。
所以最好当个有趣儿的人,让别人乐意和自己交谈呀。
这种文章 就是 典型的当年 哈佛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的那种 帮助子女照看小孩的 中老年女人 乳腺癌发病率 减少 30% 。
非常同意这个观点。讨论爱好非常丰富自己的世界。比如养花,健身,养生,穿衣之类的。
要不要我去找原始论文和数据?等会儿回家就找。
存着讨好别人的心跟人交往那更焦虑了,还不如顺其自然。 年纪大了跟随本心更重要,昨天偶然被灌了一把心灵鸡汤,但是觉得还有点用,就是人要学会‘不在乎’。
为什么要讨好别人,谁不愿意和一个有趣儿乐观的人交流呢?
哈哈哈,有道理!
我们除了在教会做礼拜以外,互相帮助,聚餐,打球,远足都是让人愉悦的日常。
约翰福音13:34-35.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但是不知道为啥,白人的party我high不起来,每年底会有三四个party,我没一个尽兴的基本就是聊两句走人。华人那种大party就不一样了,高兴到起飞,带菜也是很积极,聊天眉飞色舞的简直,也愿意打扮。
大概白人那种就是被淹没在金发女郎的光芒之下吧… 我一位亚裔女性朋友根据她观察的样本,跟我说愿意娶亚洲人的白男都多少可能有缺陷,因为首选当然是白人女朋友了,她们是最好的… 嘤嘤在外表这件事上我竟然是同意的
那你觉得黑人的呢?这种上来就谈肤色论确实交不到朋友。
远离神棍, 尤其华人神棍, 对身心健康又很大好处。
黑人和白人在我眼里是一样的地位… 其实说白了就是本地人。按理说我们单位已经非常diversified了,但是我只是特别喜欢去全是华人的party
社交防老年痴呆是一直这么说的。
我妈70以前不喜欢社交,感觉她那时候是不得不的时候才社交。75以后很喜欢社交,无他,就是为了防老年痴呆的。她常在家庭群发交朋友,语言交流对防痴呆有好处。
反正都不是华人,互相排斥就对了。很多事情能换位思考,不理解的都能理解了。
参加party只是社交的一种形式,喜欢社交的人不一定需要喜欢参加party。我就是参加party浑身不舒服,秘诀是躲厕所里玩手机。
和你正相反,我非常不喜欢去华人的聚会。对黑白人的聚会无感。
华人聚会聊天,对我来说太偏于健康就医,运动,房子,孩子之类的。 黑白人的,就较安全,不深入的small talks.
所有的朋友本质上都是陌生人,终将grow apart.
我父母無神論者,我本身學佛,學瑜珈,但是depressed 的時候被朋友介紹去了基督教,找到一個安全可靠的Life Group. 每周in person, 系統學習Bible, 交流成長過程中的痛與樂,對我幫助特別大,沒有看醫生吃處方藥,靠Life Group 互相鼓勵和多運動,我走了出來;此外,每周的small talks 也提高我的英文,反應和情商,對我職場幫助也特別大.
我都是去那边和好朋友聊天,现在单独约出来太难得了家庭聚会也少了,所以能在人多的地方聊聊也很不错!
上礼拜公司聚会,我一个人都不认识,黑乎乎的酒吧我坐在角落里把之前一边过马路一边急匆匆没涂完的指甲涂完了就闪人去朋友家玩了🤣
我觉得和朋友单独吃饭比参加聚会奢侈多了,一般就是问问那个聚会你去吗去的话正好见一下,单独约真的是每次约好都临时因为开会啊或者别的东西打扰了,从约周一约到周五,太难了。
加入教会是要捐款的吧?听说要捐工资的10%。
也行啊,和ai对话,开心了又交流了,也算模拟社交吧。
一拍大腿,创业金点子!
并不需要
如果你不是基督徒,不要捐
即使你是这个教会的基督徒,也是自愿的,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
为何我身边的白女基本都是胖子,男的倒还有几个注意身材管理的
问题在于 这种需求不高的浅表社交带来很多疲劳,并没有心灵按摩到。
社交居然是为了穿好看的衣服 也是醉了
社交的定义很广,可以是深层的心灵按摩,也可以是表层的互相欣赏。宗旨就两个:一个不功利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开心,浅层开心也是开心。另一个功利的目的是经常练习一下大脑里表达交流的区域。
在现实中与社会互动挺重要的,把握好沟通尺度其实也是在动脑子,跟社会脱节的人容易控制欲泛滥神愣瞎叨不知深浅,一步步滑向老年痴呆的深渊。
对啊,穿漂亮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也是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
做为一个非常social的人,我觉得有一个fact是这个世界上真有不enjoy social的人,跟他人的interaction对她们来说是非常消耗内力的事情,所以overall对她们来说,social对身心健康没有益处,她们只能把有限的交友能量focus在极少数几个人里,不过度消耗心力。
嗯嗯,也有道理。关键是开心,如果成为一件烦心事儿就没必要了。一个人下棋吟诗作画肯定也对身心有益。
那我改改说法,如果社交对自己不是一件特别为难的事儿,那就努力争取一下吧,就当是去gym锻炼身体呗。
我相信人类是social animals 绝大多数人都有交流的欲望,共情的需求,施与受的愉悦。至少上华人网的网友应该是这样。 否则我们上华人网干什么,对吧?
不过我认为真人面对面社交更健康,更有意义。因为面对面的时候,我们有各种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和接受,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是多方面的。
昨天我开车离开教会停车场的时候,经过另一个姐妹正在车后备箱里放东西,我摇下窗户大声喊“再见xx! have a nice week!” 她差点吓一跳,转过头看到我,给我一个嗔怪的眼神和大大的微笑。我也笑了。生活中这样的细节在网上体会不到的。
人是会变的, 我就是这种跟人social会非常耗能量, 我如果参加一个dinner party, 回到家我需要一个人起码一个小时才能缓过来。 有时候小孩以为我跟他们生气了, 其实不是, 我就是在外面耗尽了能量, 需要一个人呆着充电。 但是年纪大了, 带着防痴呆的目的去社交, 感觉好一些了, 没有那么exhausted
嗯嗯,就当去遛弯,就当上健身房,不用赋予社交太多深层含义和负担。
呵呵,妹妹知道你为啥还单着吗?
教育程度和社交,是在同等条件下减少得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没说就一定不会得呀?也许高锟携带了增加老年痴呆症风险的基因突变呢?
我猜也算,都用脑子了
如果真的很不喜欢社交的话,可能去健身房更快乐。
啊 为啥
你怎么想都对啊哈哈 楼主买了海量衣服,如果只上班的话应该穿不完
同意这个观点,哪有那么多人天天琢磨算计人,如果有个别这样的,避开就好,哪里至于把社交这件事一棒子打死。
我的观察是,老人不爱看书,现在天天沉迷直播和短视频
以前无娃时候 我比较热衷把我的朋友凑在一起 办个party 吃个饭,朋友间就慢慢互相认识了。但是他们都是通过我才认识的。这些年除非我能站出来组织 就没人在组织这样5-6个family 聚会 加上每家几乎都是4个娃 就变成近20人的party。
开始我弄了几次 夏天bbq camping 一起定。后来觉得每次都要我挑头 真的有点累 我就不在弄了,现在也就没人会去组织了。
现在我会偶尔和朋友单独约着吃的饭 (偶尔,几个月一次)但是party 这种就没有了。。。
社交当然是从来不会讲困惑痛苦的事情。只是聊聊皮毛家常的东西。但感觉就很没有意思,好像随便寒暄一下也就不了了之了。聚的时候看着挺热闹,回去后又掉回自己的深渊。当然可能我自己心情不好,太低气压。。。
所以要发展爱好呀,有了皮毛家常之外的爱好,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话可以讲了呀。
社交远不止参加或者举办party呀。
我搜了一下,wiki对社交的定义是:社会交往,简称社交,是包含人类在内等有生命的有机体与他们所意识到的其他生物(包含有生命的有机体同类)产生互动与交流,无论此互动来往是志愿或非志愿的。
照wiki的说法,跟宠物互动也算社交,那再i的人也有社交途径了。
请叫我老人。
这些通过社交,比通过网络效率低得多。比如我想知道某个食材的处理方法,跟周围人一聊,还都没我明白。想了解某种花如何打理,也是很难获得真正需要的信息。然而这些网上一搜又快又详细。唯一需要讨论一下的,就是local开个什么新店,哪个餐厅好吃,有什么孩子喜欢的活动。我同事说孩子大了之后,party这些都不怎么弄了。所以跟以前的朋友都是渐行渐远,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陪伴走过,唯一不变的是家人。
我有个同事就说我很有趣,爱拉我聊几句,还跟别人宣传,说我看起来很内向,其实聊熟了就发现很幽默风趣。然而我仍旧不爱聊,去lunch room算好时间,避开爱聊的同事
网络交往当然也算社交的呀!社交就是与人互动 (虽然wiki的定义是与活着的生物互动,我还是觉得跟人互动才算)。
这个很自然,对方也得是有趣儿的人,双方谈起来才好玩儿的呀。
其实不管是和什么人互动,不管以什么形式互动,只要自个儿开心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