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Odd 发表于 2024-12-05 08:12 <工厂在新材料、人工智能、云计算、先进制造、大数据等方面的应用亮点。”> <目前基本上60秒钟就下线一台车。> Q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军雷称:“未来,我们将继续巩固和完善评价体系,进一步挖掘汽车工厂在新材料、人工智能、云计算、先进制造、大数据等方面的应用亮点。” ... ... 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称:“我们主要的设备全部连在网上,通过编排和资源调度,目前基本上60秒钟就下线一台车。” 为汽车生产提供装备的机床也在积极拥抱智能化,这家企业的数字孪生技术让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30%。 ... ... 不仅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装备制造业还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家企业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大型铸件数字化研发突破,大幅压减企业研发周期。 不仅是企业层面,政府部门也出台举措,构建装备制造产业的生态的融合。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志杰称:“全力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融合,形成以设计院、总承包单位及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引领,构建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共建产需集群。” 专家表示,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高,下一步将从政策和规划层面推出更多真招实招,为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动能。 UQ
EvenOdd 发表于 2024-12-05 09:52 我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通过生产优质、经济的产品服务于人类生计的好方法。 我想说,任何新的科学发现/发明/公式/模块等只有应用于人类时才对人类有用。 也许这些奖项其实都不是那么重要。
canada2000 发表于 2024-12-04 14:59 某些人:全是灌水的垃圾文章,没几篇有用的。
xiaojiejie 发表于 2024-12-04 14:47 发表这么多论文,为啥获得不了诺贝尔奖呢
Giantwave 发表于 2024-12-04 15:22 Quantity vs quality
weiyixia 发表于 2024-12-04 17:46 这十几年,国内的论文和专利数量确实增长得非常快。回想当年,国内的教授几乎没什么论文发表,这也是为什么随便一个美国PhD回国,都能轻松拿到副教授的职位。后来,国内的学术论文逐渐多了起来,但却被嘲笑为只能发表在‘垃圾期刊’上,认为只有发Nature或Science才算是真本事。等到国内学者在NS上发表论文也变得常见了,又被讥讽说没有引用量,认为这些论文只是‘灌水’。如今,即便是进入全球引用排名前1%的论文也越来越多,却又开始拿诺贝尔奖来贬低了。 但话说回来,美国这么多华人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算起,已经在名校和顶级实验室耕耘了30年,真正拿到诺贝尔奖的也屈指可数。原因无非是时间积累还不够深厚,加上某些偏见的存在。 整天盯着负面、只知道贬低的人,到底是怎样心理呢?
haoyaoguai 发表于 2024-12-04 21:29 这位层主说的挺好。什么奖啊什么的,是一个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这点上,杨政宁就很对,务实。 研究是个积累过程。 从基础到应用,都不能缺。最终的目的,要么自娱,要么利人利经济。 中国的发展的过程正开始。 我的领域,15年前,国内的论文基本跳过,7、8年前,偶尔看一下,现在,基本上绕不过去。虽然大部分都流于表面,但是这些数据和经验,必将影响深远。 是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到独立做研究的一个过程. 再加上制造业的后盾,进阶到下一层次,是水到渠成的事 好比是挖矿,矿在100米处,虽然一开始在浅层挖,挖多了,方向不停修正,只要矿在那里,下面就只是时间问题。 国家的体量,那个momentum 是决定性的。
8南京大学1691688.36 9清华大学2256681.07 10上海交通大学 (SJTU)1770637.11
Q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军雷称:“未来,我们将继续巩固和完善评价体系,进一步挖掘汽车工厂在新材料、人工智能、云计算、先进制造、大数据等方面的应用亮点。”
... ...
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称:“我们主要的设备全部连在网上,通过编排和资源调度,目前基本上60秒钟就下线一台车。”
为汽车生产提供装备的机床也在积极拥抱智能化,这家企业的数字孪生技术让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30%。
... ...
不仅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装备制造业还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家企业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大型铸件数字化研发突破,大幅压减企业研发周期。 不仅是企业层面,政府部门也出台举措,构建装备制造产业的生态的融合。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志杰称:“全力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融合,形成以设计院、总承包单位及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引领,构建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共建产需集群。” 专家表示,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高,下一步将从政策和规划层面推出更多真招实招,为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动能。
UQ
慢慢来呗。
我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通过生产优质、经济的产品服务于人类生计的好方法。
我想说,任何新的科学发现/发明/公式/模块等只有应用于人类时才对人类有用。
也许这些奖项其实都不是那么重要。
有哪位诺贝尔科学奖或经济学奖得主可以帮助改变这一趋势?
Q "欧洲汽车行业进入寒冬, 今年的裁员已超五万人, 推测最终恐超10万人"
報導說,在歐洲,由於業績惡化,各汽車業紛紛裁員,包括預測和推測在內,裁員人數有可能會超過10萬人。其中德國福斯(VW)討論關閉3家德國工廠,目前正持續與工會展開協商。如果實現,預計將裁員3萬人。歐洲Stellantis(斯特蘭蒂斯)也在考慮最多裁員2萬5000人 UQ
是比的自然指数。 都是业内比较认可的有影响力的杂志。
诺贝尔要等上个十几年看看影响力啊。 中国不是才超过吗,效应要等等才能看出来
这是自然指数,不是随便发篇灌水的就算的
说得到位,手动点赞。有些人就是见不得中国一点好,否则怎么justify它在美国的苦逼人生呢
看到那么多人点赞我就放心吧!他们都是骗你的,白人可喜欢中国了。千万要恨起来,我都不屑于说自恨,它们真不配“自”
很多论文现在没什么用,不代表以后没什么用。而且看引用的排行榜,没用会那么高!
非要逼着中国全面霸榜吗?
你回的那个人,有一定道理,但不多!很多专利都是之前的。大量前人的专利,收费多很正常。待看他十年八年!
素质,跟一个自恨的老斑鸠置气干什么!半截入土的人,她的恨马上就带入乱葬岗的土地上了!
什么阶段干什么事情才是理性的做法。在国家比较穷的时候,肯定优先发展能够快速变现的应用科学,同时跟踪世界上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加大基础科学的投入。当然,对于一些一旦成功就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战略性的研究方向,比如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等,即使还比较穷也是要咬牙投入的。 这就好比你家的土地的产量有些低,你肯定是优先研究如何改善施肥和管理技术,先提高产量吃饱饭,而不会去搞可能几十年都出不来成果的新品种培育。
第一项不成立,铁基超导是日本人最先做出来的,这个系列的国际大奖都是日本人拿的。赵忠贤们是跟风掀起高潮,拿的是国家最高科技奖。
王贻芳也许能拿到提名,但搞个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实在太弱了,应该拿不到奖。
“纳米限域催化”-这是什么玩意?只听说过大连化物所张涛的单原子催化。单原子催化能实用化,还有些希望。
强烈赞同最后一句。
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一切,科学技术也好,产业经济也罢,中国的体量和momentum决定了,势不可挡。
就像一艘大船在加速时,要让它慢下来,不是一件容易事。同理,想要阻挡一艘沉船,也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