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X 发表于 2024-11-24 21:27 有娃为啥裸捐?
RedCrayon 发表于 2024-11-24 21:42 娃和女婿遭遇车祸早逝
她有两个女儿呀 shaohuacrystal 发表于 2024-11-24 21:47
sugeeamimi15 发表于 2024-11-24 22:02 她为什么这么有钱
孔雀翎 发表于 2024-11-25 06:24 她不应该有钱吗?一辈子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有钱是应该的。看看目前娱乐圈的大部分明星们, 演戏呆若木鸡,参加个晚会唱首歌都得预录假唱,动辄都几十几百万的赚呢。
hualihu 发表于 2024-11-25 01:57 中国古典诗词陶冶人的情操。 极其有用,尤其他说的三个人 李商隐,爱情 陶渊明,与世无争 杜甫,苦难和韧性 我常常觉得ABC 记熟这三个人的一些诗,在美国会轻松很多。
nxdretes 发表于 2024-11-24 21:21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被誉为“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一生颠沛流离,她的前半生,始终被动地裹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波谲云诡的浪潮中。 叶嘉莹于2018年6月,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捐献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她一生节俭、低调,晚年将全部积蓄都捐给了南开大学(3568万元,没有丁点儿保),用以推动诗词教育 在近70年的教学生涯中,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叶嘉莹讲课的身影,是无数人通往诗词国度的领路人。 从白先勇、席慕蓉、陈映真,到蒋勋、张北海,这些名人大家都是她的学生,台静农、周汝昌、南怀瑾、陈省身、杨振宁、温家宝……也都是她家中的常客。 在大时代的漩涡里,没有个体能独善其身,而叶嘉莹个人的机遇则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推进与传承。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在京城一个古老家族的四合院。 这一年,林徽因20岁、陆小曼21岁、萧红13岁、张爱玲刚满3岁……在那个中国文学史上才女辈出的“黄金时代”,此刻这位尚在襁褓中大声啼哭的女婴并不知道,有朝一日,她也将跻身一代传奇女子之列。 叶嘉莹的家族本姓叶赫纳兰,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氏。在这个书香世家中,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李玉洁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就是在这个充满古典意境的书香世家,培养出了叶嘉莹对古典诗词的终生热爱,在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教她识字、辨平仄、分四声、吟诵与作诗。 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了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这些都是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 叶嘉莹(中)3岁时与小舅及大弟的合影 叶嘉莹度过了恬静淡然的童年时光,但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谁也躲不过命运的车轮。自少年时代起,叶嘉莹便被裹挟进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中……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航空公司任职的父亲仓促南迁,而后在战乱中失联。17岁那年,母亲在伤病中去世,这让叶嘉莹比一般人提早明白了生离死别之意。 1948年,叶嘉莹随着身为海军军官的丈夫来到台湾,却因为政治风暴身陷囹圄、无以为家。 期间,丈夫因“台湾白色恐怖”事件被捕三年,叶嘉莹独自忍饥吞苦,为了维持家庭收入,她在多所学校任教,不辞辛苦。 丈夫出狱后,因为长期被囚禁的经历而性情大变,动辄暴怒,长期无业。 那段时间也是叶嘉莹一生中最昏暗的时光,一家人的生计重担,都压在了她的肩头。此后,叶嘉莹继续着在外传道授业,回家煎炒烹炸、解决琐碎纷争的日子,在泥潭里焦头烂额的叶嘉莹身心俱疲。 在叶嘉莹的一生中,可以看到“诗词”和“忧患”是成为了她生命的关键词,这些也是叶嘉莹谈得最多的地方。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写道——叶嘉莹是“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之一。 那个童年时闭门不出、饱读诗书的大家小姐,如何会预料到长大后竟会经历如此多的磨难。所幸在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在院子中所背诵的诗词,最终成为了她一生的滋养。 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翻看叶嘉莹以诗词为线索写就的自传《红蕖留梦》,在“谈诗忆往”中就能深刻感受到一位世纪老人与古典诗词的绵密交会,以及传统文化与当下个体产生的深层互动。 17岁,刚考上辅仁大学那年,叶嘉莹获知虚弱的母亲在送治途中去世。她悲痛到不能自已,写了八首哭母诗,以遣哀思。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重阳节后欲寒天,送母西行过玉泉。黄叶满山坟草白,秋风万里感啼鹃。 飒飒西风冷繐帷,小窗竹影月凄其。空馀旧物思言笑,几度凝眸双泪垂。 寒屏独倚夜深时,数断更筹恨转痴。诗句吟成千点泪,重泉何处达亲知。 叶嘉莹在辅仁大学的成绩单 漂泊台湾之时,因为丈夫被捕入狱,叶嘉莹带着女儿寄人篱下。她挥笔疾书: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作为全家支柱的叶嘉莹上有两老、下有尚在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最难过的时候,叶嘉莹甚至考虑过自杀。 叶嘉莹与丈夫及两位女儿 在这些苦难中,诗词成了叶嘉莹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精神归宿。一次,读到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瞬时将她从悲苦中释放出来: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我们在大时代的战乱变换之中,真是身不由己”,叶嘉莹终于理解与体谅到丈夫一生的不顺遂,而自己一生无法摆脱的命运和性格,正是“此瓦不自由”。 这份悲悯,把叶嘉莹引入一片更大更远的精神气象。这一刻,叶嘉莹终于释怀。 而后,叶嘉莹因为工作缘故,和家人辗转在美国、加拿大和台湾地区生活,直到几年后叶嘉莹获得加拿大终身教职,一家人才算安定下来。 叶嘉莹于1956年在台大校长指派下,赴美交换 1976年,就在叶嘉莹一切厄运都已经过去,可以安享晚年之际,悲剧却再次发生——她的长女在新婚三年后命丧车轮之下。料理完大女儿和女婿的后事,叶嘉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下十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痛苦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为何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控油泪千行 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 回思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叶嘉莹渐渐体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与小我之上,不是一个人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在极大的悲哀与挫折下,身在海外的叶嘉莹决定,“要回国教书,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此后,叶嘉莹将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唯有诗词,才是她人生中可以长久依托的信物。 从幼年时代对古典诗词产生热爱,到把终生奉献给古典诗词的研读与教学,命途多舛的叶嘉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也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和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的支撑下,找到了慰藉与自由,熬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 就算90多高龄,叶嘉莹依然坚持为学生讲课,将昔日素材资料整理、影印、出版成册,留待后人。叶嘉莹常说“我所体会的那么美好的东西,我不愿意看到它没有人了解”。 1993年春,叶嘉莹在哈佛大学远东系讲演 叶嘉莹念诗时仿照古法,把入声读成仄声,曲折婉转,有音乐之美。讲到动情处,一手虚握拳,逆时针向外缓缓旋动,似乎轻执书卷,又像在引人向学。 台湾作家陈映真曾分享自己1957年在淡江大学旁听叶嘉莹《诗选》课时的感受,感慨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诗词中丰富璀璨、美不胜收的审美世界,叶嘉莹的每一堂课“几乎都令人感到永远新奇的、审美的惊诧”。 有网友在知乎回忆叶嘉莹讲课的场景 在台湾教书时,每次念到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的二句,她都会因为长久思念故乡而泪水涌动。 回忆那时的场景,诗人席慕容说 :“她介绍李白的时候,李白就很骄傲地走出来了;当她介绍杜甫老年的诗歌的时候,杜甫就真的老了…” 叶嘉莹评说汉魏、杜甫、陶渊明、阮籍系列丛书,评分皆在8分以上 在台湾期间,叶嘉莹有一段时间曾当过作家张北海的辅导老师。当时,少年时期的张北海非常不安分,他的父亲专门聘来“北平才女”叶嘉莹辅导功课,治治他的散漫。 在张北海的记忆里,从高中开始,几乎每周六下午都要去叶嘉莹家,“给叶老师行礼,念念'中国玩意儿'”。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原作者,作家张北海 70年代张北海定居美国,工作之余为港台报刊撰稿,退休后专事写作,而他早年师从叶嘉莹“念中国玩意儿”的经历,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 在1980年代,木心、阿城、陈丹青、王安忆、张大春、骆以军、罗大佑、陈升……这些从中国前往纽约的文人,多是从张北海的客厅中开始认识纽约,而这又是另一段佳话。 在叶嘉莹的一生中,她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百年变迁,却最终选择抛开个体的悲喜,在内心搭建更辽阔的时空世界。 叶嘉莹说:“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教书 如果有来生,我还教古典诗词”
看完更觉得人生本无意义 suixin111 发表于 2024-11-25 01:38
jesciv 发表于 2024-11-25 06:58 几千万对于叶先生的成就和声望真的不算多。甚至应该算少。 北美随便医生码农的,几千万身家的随随便便遍地都是。 像叶先生这样的,中国当代也没有几个。
Jaelynleaf 发表于 2024-11-25 08:21 谈钱,实在对有些人是一种侮辱 就像你去富豪家做客,说,你家装修真好
frogette 发表于 2024-11-25 10:15 请问哪里能看/听到她的网课? 那张1974年女儿到结婚照很让人感慨,多么漂亮优雅的一家人,那时大陆文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要是没有中共浩劫对中国传统文化除根去底的破坏,大量像叶女士这样的世家名士应该还在大陆把我们的文化传承着。
有一张她和她父亲在温哥华的照片,所以她失联的爸爸最后找回来了?还有虽然她丈夫对她不好,好象最后也没离婚,女儿出嫁时,站在她身边好象还是同一个老公。 yummy_agpr 发表于 2024-11-25 10:48
RedCrayon 发表于 2024-11-24 21:51 有没有可能女儿不在了呢?毕竟叶先生活到100岁。 或者捐3500给了娃3500
graceshuaizhang 发表于 2024-11-25 12:12 “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我确实不喜欢这种称呼,虽然称她大师一点没错。媒体一种带着性别(穿裙子)和阶级(士大夫)的目光。
isUNsHine 发表于 2024-11-25 00:59 有娃为什么不能裸捐? 好奇怪且悲哀,为什么问出这样的问题来 我做不到裸捐,但肯定不会把钱都留给孩子的,他们有自己的生命 最后 叶先生,走好
finishstrong 发表于 2024-11-25 12:16 在美国是很racism的说法
河边垂钓 发表于 2024-11-25 08:30 怎么会无意义呢?很多被她教过的和看过她的书个视频演讲的人被打动,种下喜爱古典文化的种子,很多即使不熟悉她的人会被她的善举激励感动,这笔钱也会一代又一代帮助到一些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多美好。传承传播和帮助,她做到了。
facet 发表于 2024-11-25 01:38 你还不如问问,她为啥这么有悟性?
shaohuacrystal 发表于 2024-11-25 13:39 sexism
我看到了有位博主说得很好搬了了怼的特别有力的:改名的前提是尊重。你说先生是尊称,不分男女。可元朝的时候,先生的意思是道士;清朝的时候,先生的意思是娼妓;唐朝的时候,红颜的意思是少年;明朝的时候,老公的意思是太监。你要不要都继承下来?杨绛不想被叫先生,你不听;阮玲玉不想被叫先生,你不听;余秀华不想被叫先生,你也不听;周有光更是都写了《女士不宜被叫先生》,你还是不听。连马克思都说,那是一个女人, # #南丁格尔 小姐,你们还非要说楠丁格尔先生。咋了比文化你比元清更源远流长?比权威你比马克思说话更言之有理?洋文你知道用男护士,中文就非要用楠丁格尔先生?Onesummer 发表于 2024-11-25 16:39
hijklmn 发表于 2024-11-25 18:46 我本来还想说她正好错过了国内最苦最难的那些年,原来她去了台湾也不是那么顺利啊。。。 不过感觉这篇文章专门找她困难的时候说,41年跟父亲失联,但是后来不是还一起在温哥华合影了吗,什么时候接上头的? 她怎么有这么多钱呢,教书能有几个钱。。。
叶嘉莹一生颠沛流离,她的前半生,始终被动地裹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波谲云诡的浪潮中。
叶嘉莹于2018年6月,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捐献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她一生节俭、低调,晚年将全部积蓄都捐给了南开大学(3568万元,没有丁点儿保),用以推动诗词教育
在近70年的教学生涯中,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叶嘉莹讲课的身影,是无数人通往诗词国度的领路人。
从白先勇、席慕蓉、陈映真,到蒋勋、张北海,这些名人大家都是她的学生,台静农、周汝昌、南怀瑾、陈省身、杨振宁、温家宝……也都是她家中的常客。
在大时代的漩涡里,没有个体能独善其身,而叶嘉莹个人的机遇则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推进与传承。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在京城一个古老家族的四合院。
这一年,林徽因20岁、陆小曼21岁、萧红13岁、张爱玲刚满3岁……在那个中国文学史上才女辈出的“黄金时代”,此刻这位尚在襁褓中大声啼哭的女婴并不知道,有朝一日,她也将跻身一代传奇女子之列。 叶嘉莹的家族本姓叶赫纳兰,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氏。在这个书香世家中,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李玉洁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就是在这个充满古典意境的书香世家,培养出了叶嘉莹对古典诗词的终生热爱,在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教她识字、辨平仄、分四声、吟诵与作诗。
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了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这些都是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 叶嘉莹(中)3岁时与小舅及大弟的合影
叶嘉莹度过了恬静淡然的童年时光,但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谁也躲不过命运的车轮。自少年时代起,叶嘉莹便被裹挟进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中……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航空公司任职的父亲仓促南迁,而后在战乱中失联。17岁那年,母亲在伤病中去世,这让叶嘉莹比一般人提早明白了生离死别之意。
1948年,叶嘉莹随着身为海军军官的丈夫来到台湾,却因为政治风暴身陷囹圄、无以为家。
期间,丈夫因“台湾白色恐怖”事件被捕三年,叶嘉莹独自忍饥吞苦,为了维持家庭收入,她在多所学校任教,不辞辛苦。 丈夫出狱后,因为长期被囚禁的经历而性情大变,动辄暴怒,长期无业。
那段时间也是叶嘉莹一生中最昏暗的时光,一家人的生计重担,都压在了她的肩头。此后,叶嘉莹继续着在外传道授业,回家煎炒烹炸、解决琐碎纷争的日子,在泥潭里焦头烂额的叶嘉莹身心俱疲。
在叶嘉莹的一生中,可以看到“诗词”和“忧患”是成为了她生命的关键词,这些也是叶嘉莹谈得最多的地方。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写道——叶嘉莹是“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之一。 那个童年时闭门不出、饱读诗书的大家小姐,如何会预料到长大后竟会经历如此多的磨难。所幸在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在院子中所背诵的诗词,最终成为了她一生的滋养。
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翻看叶嘉莹以诗词为线索写就的自传《红蕖留梦》,在“谈诗忆往”中就能深刻感受到一位世纪老人与古典诗词的绵密交会,以及传统文化与当下个体产生的深层互动。 17岁,刚考上辅仁大学那年,叶嘉莹获知虚弱的母亲在送治途中去世。她悲痛到不能自已,写了八首哭母诗,以遣哀思。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重阳节后欲寒天,送母西行过玉泉。黄叶满山坟草白,秋风万里感啼鹃。 飒飒西风冷繐帷,小窗竹影月凄其。空馀旧物思言笑,几度凝眸双泪垂。 寒屏独倚夜深时,数断更筹恨转痴。诗句吟成千点泪,重泉何处达亲知。
叶嘉莹在辅仁大学的成绩单 漂泊台湾之时,因为丈夫被捕入狱,叶嘉莹带着女儿寄人篱下。她挥笔疾书: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作为全家支柱的叶嘉莹上有两老、下有尚在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最难过的时候,叶嘉莹甚至考虑过自杀。
叶嘉莹与丈夫及两位女儿
在这些苦难中,诗词成了叶嘉莹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精神归宿。一次,读到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瞬时将她从悲苦中释放出来: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我们在大时代的战乱变换之中,真是身不由己”,叶嘉莹终于理解与体谅到丈夫一生的不顺遂,而自己一生无法摆脱的命运和性格,正是“此瓦不自由”。
这份悲悯,把叶嘉莹引入一片更大更远的精神气象。这一刻,叶嘉莹终于释怀。
而后,叶嘉莹因为工作缘故,和家人辗转在美国、加拿大和台湾地区生活,直到几年后叶嘉莹获得加拿大终身教职,一家人才算安定下来。 叶嘉莹于1956年在台大校长指派下,赴美交换
1976年,就在叶嘉莹一切厄运都已经过去,可以安享晚年之际,悲剧却再次发生——她的长女在新婚三年后命丧车轮之下。料理完大女儿和女婿的后事,叶嘉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下十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痛苦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为何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控油泪千行 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 回思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叶嘉莹渐渐体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与小我之上,不是一个人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在极大的悲哀与挫折下,身在海外的叶嘉莹决定,“要回国教书,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此后,叶嘉莹将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唯有诗词,才是她人生中可以长久依托的信物。
从幼年时代对古典诗词产生热爱,到把终生奉献给古典诗词的研读与教学,命途多舛的叶嘉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也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和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的支撑下,找到了慰藉与自由,熬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
就算90多高龄,叶嘉莹依然坚持为学生讲课,将昔日素材资料整理、影印、出版成册,留待后人。叶嘉莹常说“我所体会的那么美好的东西,我不愿意看到它没有人了解”。
1993年春,叶嘉莹在哈佛大学远东系讲演
叶嘉莹念诗时仿照古法,把入声读成仄声,曲折婉转,有音乐之美。讲到动情处,一手虚握拳,逆时针向外缓缓旋动,似乎轻执书卷,又像在引人向学。
台湾作家陈映真曾分享自己1957年在淡江大学旁听叶嘉莹《诗选》课时的感受,感慨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诗词中丰富璀璨、美不胜收的审美世界,叶嘉莹的每一堂课“几乎都令人感到永远新奇的、审美的惊诧”。
有网友在知乎回忆叶嘉莹讲课的场景
在台湾教书时,每次念到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的二句,她都会因为长久思念故乡而泪水涌动。
回忆那时的场景,诗人席慕容说 :“她介绍李白的时候,李白就很骄傲地走出来了;当她介绍杜甫老年的诗歌的时候,杜甫就真的老了…”
叶嘉莹评说汉魏、杜甫、陶渊明、阮籍系列丛书,评分皆在8分以上
在台湾期间,叶嘉莹有一段时间曾当过作家张北海的辅导老师。当时,少年时期的张北海非常不安分,他的父亲专门聘来“北平才女”叶嘉莹辅导功课,治治他的散漫。 在张北海的记忆里,从高中开始,几乎每周六下午都要去叶嘉莹家,“给叶老师行礼,念念'中国玩意儿'”。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原作者,作家张北海
70年代张北海定居美国,工作之余为港台报刊撰稿,退休后专事写作,而他早年师从叶嘉莹“念中国玩意儿”的经历,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
在1980年代,木心、阿城、陈丹青、王安忆、张大春、骆以军、罗大佑、陈升……这些从中国前往纽约的文人,多是从张北海的客厅中开始认识纽约,而这又是另一段佳话。 在叶嘉莹的一生中,她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百年变迁,却最终选择抛开个体的悲喜,在内心搭建更辽阔的时空世界。
叶嘉莹说:“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教书 如果有来生,我还教古典诗词”
叶嘉莹与父亲在温哥华合影
1974年摄于UBC校园,长女婚礼,右二为叶嘉莹
我的想法和你一样,以为她和杨绛一样没娃继承财产,看完发现长女虽然不在了,还有一个女儿为啥裸捐
娃和女婿遭遇车祸早逝
命途坎坷岁月深 才情横溢见英魂 坚韧不拔心自许 风雨洗礼不改真
高洁高义胸怀广 书海徜徉智慧长 叶落归根情未了 一生奉献一世香
墨韵书香传四海 桃李满园泪两行 遗德如风吹千里 人间天上共长望
她有两个女儿呀
有没有可能女儿不在了呢?毕竟叶先生活到100岁。 或者捐3500给了娃3500
裸捐对她而言 是生命的最后更有意义 的事情吧 她100岁了 二女儿我猜也是70多的人了 显然不指望这笔钱生活 所以裸捐并不是对她二女儿的“损耗”
很喜歡葉老師寫的書和她上的課(錄音檔)。上次去南開大學裡面書店賣不少她的書,她年輕時很不容易, 晚年能回到南開也算是老有所終。
这样家庭子女一定会优秀的,并且叶先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你还不如问问,她为啥这么有悟性?
极其有用,尤其他说的三个人
李商隐,爱情 陶渊明,与世无争 杜甫,苦难和韧性
我常常觉得ABC 记熟这三个人的一些诗,在美国会轻松很多。
她不应该有钱吗?一辈子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有钱是应该的。看看目前娱乐圈的大部分明星们, 演戏呆若木鸡,参加个晚会唱首歌都得预录假唱,动辄都几十几百万的赚呢。
几千万对于叶先生的成就和声望真的不算多。甚至应该算少。
北美随便医生码农的,几千万身家的随随便便遍地都是。
像叶先生这样的,中国当代也没有几个。
不是该不该,是为什么? 只教古诗词怎么赚的那么多钱?
ABC有蒙田,培根,有丹尼尔布鲁斯。有惠特曼,有莎士比亚
蒙田:享受生活的同时看淡世态,告诉你什么是优雅 培根:为人处事,严谨,这个世界的实质 布鲁斯:什么是美国 惠特曼:对自由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 莎士比亚:写尽人世间的一切
她本来就出自世家
致敬叶嘉莹女士
怎么会无意义呢?很多被她教过的和看过她的书个视频演讲的人被打动,种下喜爱古典文化的种子,很多即使不熟悉她的人会被她的善举激励感动,这笔钱也会一代又一代帮助到一些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多美好。传承传播和帮助,她做到了。
那张1974年女儿到结婚照很让人感慨,多么漂亮优雅的一家人,那时大陆文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要是没有中共浩劫对中国传统文化除根去底的破坏,大量像叶女士这样的世家名士应该还在大陆把我们的文化传承着。
我觉得3500是台币吧!也就是一百多万美元。叶女士真是个至善至美之人,命运多舛,令人惋惜!
为什么不能说富豪家装修好? 去女王的城堡不也看人家的装潢和设计
尊敬,缅怀!
YouTube 上有一些,一搜就出来了。
coursera 上有。 油管上也有她的《古典诗词吟诵九讲》和其他很多视频
我现在耳边清晰地回响叶先生的声音“心头一焰凭谁识,的历长明永夜时”。
她父亲失联是去了台湾,后来她在台湾辗转和父亲联系上了。父亲给钱接济,堂兄帮她找了工作,不然她在台湾实惨。
没有离。她自己讲"弱德之美"的时候讲过这段经历,为什么没有离。她丈夫一个是被关监狱后PTSD,一个是自卑加上性格差形成的变态。 她丈夫死后她写的“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很多年前买的房子也值那么多钱了吧。还有那么多专注,稿费。写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也因为写书变有钱人呢。
我妈前段时间说有个老院士把自己买的集资房捐给院里了,独生女儿60多要搬出来去住自己职别分的房子。
也许人家孩子也很有出息,不需要父母的钱,类似李政道过世把故居,手稿,艺术收藏捐给了上海交大,没留给在香港大学教书的儿子?
在美国是很racism的说法
给范曾赠写了不少诗词。 光《水龙吟》起码有三首 1979 “一声裂帛长吟,白云舒卷重霄外。寂寥天地,凭君唤起,骚魂千载。渺渺予怀,湘灵欲降,楚歌慷慨。想当年牛渚,泊舟夜咏,明月下,诗人在。 多少豪情胜概。恍当前,座中相对。杜陵沉挚,东坡超旷,稼轩豪迈。异代萧条,高山流水,几人能会。喜江东范子,能传妙咏,动心头籟。” 2012 “洛基山畔名庠,百年留得斯文在。临流枕碧,潺湲似诉,真诠千载。正学宏开,东西互鉴,兼收同采。引江东奇士,能抟十翼,扶摇起,来天外。 犹记京华初识,为骚魂、共吟心籁。天高水阔,纫兰香远,沧桑无改。忧乐希文,情通今古,本无疆界。待如椽健笔,长虹绘写,架茫茫海。”
文人墨客正常交往而已,应制诗了解一下。 杜甫还有不少颂圣诗呢。
叶先生这一辈子不容易,RIP
sexism
很喜欢这篇澎湃的报道。让人感受到诗歌的美好!
一个月前在南开大学,恰巧经过叶先生的住所迦陵学舍。是在南开大学校内的一座小楼。当时我还在想为啥叫迦陵,原来是取自迦陵频伽中的迦陵之意,先生的别号。
Re 教书育人怎么会无意义呢
喜欢诗词并有一定造诣的人与天天琢磨老公的人本就不是一类人, 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精神世界的人,谈悟性都是对牛弹琴
每一个叶先生贴子下面都吵这个。再次澄清一下: 1. 不能把称女性为先生当作对女士的嘉奖。比如称宋庆龄,阮玲玉,余秀华为先生是极为不妥的。周有光先生也是这个观点。 2.学术界一直尊称学术大师为先生,不分男女。这与周有光先生的观点并不矛盾。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先生"一词中"年长有学问的人"之义。周有光叶嘉莹都因学术成就而被称为先生。比如南开大学中文系能被称为先生的教授,二三人而已。周有光先生活了一百多岁,同事无数,其中能被称作先生的学者应不超过五个人。先生一词的这一用法由于除了学术界之外,用的不多,所以造成了网民的误解。 3. 希望网友口下留情,让中文保留先生的第二种用法。否则中文中还有哪个词能够表达对年长学者的尊称?本来老师勉强接近,但如今汉语中"老师"一词也已经阿猫阿狗都能用了。
不过感觉这篇文章专门找她困难的时候说,41年跟父亲失联,但是后来不是还一起在温哥华合影了吗,什么时候接上头的?
她怎么有这么多钱呢,教书能有几个钱。。。
我指的是“士”,你指的是“穿裙子”
是的,叶老师在世的时候我们都一直叫她叶老师,现在也不会变。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是糟粕,没必要非得沿用。 叫叶女士叶博士也能表示尊敬。
他父亲和家里失联了四年
”“” 1939年,高中时,叶嘉莹文理科均衡发展,曾写《秋柳赋》,获得老师赞赏 [152] 。1941年北平沦陷,叶母病逝,叶父音信全无四年之久 ,叶嘉莹悲痛欲绝,写下《哭母诗八首》。母亲离世 ,给少女叶嘉莹以强烈震撼,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怀念母亲的诗词,其中包括母亲去世后第一次接到父亲来信,感慨万千,作诗《咏怀》“高树战西风”等。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 顾随 评价 “太 凄凉” [144] 。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B6%E5%98%89%E8%8E%B9/5059748
她的读者很多,书卖的很好,多年畅销
一本书定价30,版税10%——14%,她的书畅销,版税一般高一些,那么一本书的版税就是4块钱左右,卖一百万,就是400万的版税,你看看她出了多少书
书卖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