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三十七道品讲述-34: 精进觉支1 - 证严法师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4年11月24日 13点4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静
静心思惟3
大约 10 小时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第二、精进觉支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又名精进觉支。以勇猛心离邪行、行真法,故名精进觉支。
“
精进
”——“
不杂名精
”,也就是专的意思;“
无间名进
”,没有间断称为“进”,所以
精进就是接连不断的进步
。 “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
不行无益苦行
,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 我们的心若能专一无杂念,力行正道而不间断,即称为精进觉分。现在的人想修行到心思专一无杂念,实在非常困难,为什么呢?因为追求的欲念太多了,患得患失的心理也太强烈,所以心神自然不能专精。 譬如“学佛”,许多人都自称是“学佛的人”,问他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他会回答:“为求了生脱死!”这就是他学佛的目标──求解脱。我们说过,学佛有小乘、中乘及大乘三种类型。小乘者必须认真聆听别人的教法,然后依照其方法实行,一听人家说认真拜佛可得到“感应”,也不用心思考拜佛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人云亦云,
一味地停留于拜佛求感应的阶段,这就称为“独善其身”──为自己的得失著想,而不关心大众
。 也有人说,学佛必须多念佛,念佛才能消一切业障,往生净土。却不知道念佛真正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除了念佛之外,还要表现什么外在的行为。 须知,
念佛的目的,是要扫除我们心中的杂念以及爱欲的心态
,要念得使凡夫心转为圣人心,若边念佛边造口业,或一面拜佛一面胡思乱想,那就是只听别人的一面之词,而没有深入探究学佛、念佛及拜佛的真正意义与目的。 所以,这也一样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因为他们拜佛与念佛的目的,只是为了求感应、消业障而已,却不知道应该如何修行正法、修养自己的身心。这样,就会生杂乱心;存著有所求、有所得的杂染心念,当然不能“精”了。
做善事能够持续不间断,也是非常困难的,多数人都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一颗种子放入土中后,必须依靠各种外缘──阳光与水分都要充足,才能发芽成长。 这就像我们修行一样,我们的修行心态与日常行为,一定要谨慎小心,连续不间断。但是
不要误以为持念珠就是在“修行”,“修行”更不是每天跪在佛像前叩头礼拜,而是要善加注意自己心行,时时刻刻合于法、合于道,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何谓合于法、合于道呢?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行为与待人接物之道,必须心行合一,言行一致,对于别人的面容态度,要常常表露出温柔的形色,微笑对人,表现亲切和睦的态度,这就是待人之道。
说话要轻声柔语,这就是表现我们内心的修养。绝对不可念佛时念得响亮和顺很好听,而与别人讲话时却恶声恶语的很难听,别人听了当然不会高兴了。
人心不喜,则佛心不喜,所以与其念佛念得很好听,倒不如讲话句句入人心、顺人意,如此才是真正的修口业。
对待别人要殷勤、多帮助别人,不可光凭一张嘴,见大家辛苦地工作,却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如此“见人苦而己受乐”,就不是修行了。我们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劳作,领导他人参与辛苦的工作,只要我们多付出一分力量,别人就可以减轻一分负担。所以,要常常抱持著‘
愿代众生担劳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心理,这就是处世接物之道
。
不论是对人或对事,一定要抱持这种心态,这叫做“爱心”、“悲心”,也可以叫作“慈心”;若更不惜自己的身躯,付出一切,就称为“舍心”──总称为“慈悲喜舍”心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常常抱持这种心态,就是无间断的“四无量心”。如此,我们每天、每一时刻,分分秒秒都是在精进之中。
时时抱持这种精进不断的心,则人与佛皆大欢喜。
所以,“无间精进”,我们的道心要连续不间断,这样才会进步。
慈济火灾发放小故事
熟睡的小婴儿
不到三个月大的连姆(Liam)总是安稳地靠在妈妈的肩上沉睡着,当妈妈妮可·伯特(Nicole Burt )抱着他,来到灾难恢复中心,领取慈济现值卡时,不管妈妈说话、哭泣、转动或站起的时候,他就是一贯安心地在妈妈的心跳声中,呼吸均匀地沉睡。红红脸蛋上那长长的睫毛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妈妈妮可说,这次大火,房子全毁了,和先生带着三个孩子从火场出来的一路上,九岁的哥哥Max和四岁的姊姊Sophia,沿途其实对烟火四处感到十分惊慌,但初到人世的小连姆,一路乖巧地睡在摇篮椅上,让爸妈在危急中,省了不少心。
连姆应该是深信爸妈一定会尽全力守护着家中所有孩子们的吧?所以也安睡得像个守护的小天使一样。
————
熟悉的慈济毛毯
四岁的丹妮(Dannie)在陌生人面前显得有点害羞,但在大火那天早晨,却是她叫醒睡梦中的父母,全家才得以及时从汹勐迅速的大火中逃了出来。
不过丹妮的爸爸葛兰·詹金斯(Glenn Jenkins )对慈济一点也不陌生,因爲十年前,2008年,同一个居住的地方发生的大火,烧毁了当时还是少年的他和爷爷居住的小拖车(Trailer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当时,慈济就及时地送上了援助和温暖的毛毯。
他一直记得慈济,后来自己成立了家庭,和太太丽兹(Liz)与女儿丹妮住在温暖的小屋裡,十年前收到的慈济毛毯也一直跟着他,来到小屋中,陪伴着他们,新的一家人。
十年后的坎普大火,再次夺走了他的小屋,慈济毛毯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但一家人及时平安逃出。
他和太太,还有女儿,在慈济服务站,收到了现值卡,同时又收到一条新的慈济毛毯,那份他心裡一直记得的熟悉温暖,将陪着他们一家人,再次重建一个新的家。
摘自 “静心思惟” 公众号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做善事能够持续不间断,也是非常困难的,多数人都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颗种子放入土中后,必须依靠各种外缘──阳光与水分都要充足,才能发芽成长。 这就像我们修行一样,我们的修行心态与日常行为,一定要谨慎小心,连续不间断。但是不要误以为持念珠就是在“修行”,“修行”更不是每天跪在佛像前叩头礼拜,而是要善加注意自己心行,时时刻刻合于法、合于道,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何谓合于法、合于道呢?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行为与待人接物之道,必须心行合一,言行一致,对于别人的面容态度,要常常表露出温柔的形色,微笑对人,表现亲切和睦的态度,这就是待人之道。说话要轻声柔语,这就是表现我们内心的修养。绝对不可念佛时念得响亮和顺很好听,而与别人讲话时却恶声恶语的很难听,别人听了当然不会高兴了。人心不喜,则佛心不喜,所以与其念佛念得很好听,倒不如讲话句句入人心、顺人意,如此才是真正的修口业。 对待别人要殷勤、多帮助别人,不可光凭一张嘴,见大家辛苦地工作,却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如此“见人苦而己受乐”,就不是修行了。我们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劳作,领导他人参与辛苦的工作,只要我们多付出一分力量,别人就可以减轻一分负担。所以,要常常抱持著‘愿代众生担劳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心理,这就是处世接物之道。 不论是对人或对事,一定要抱持这种心态,这叫做“爱心”、“悲心”,也可以叫作“慈心”;若更不惜自己的身躯,付出一切,就称为“舍心”──总称为“慈悲喜舍”心;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常常抱持这种心态,就是无间断的“四无量心”。如此,我们每天、每一时刻,分分秒秒都是在精进之中。时时抱持这种精进不断的心,则人与佛皆大欢喜。 所以,“无间精进”,我们的道心要连续不间断,这样才会进步。
慈济火灾发放小故事 熟睡的小婴儿
不到三个月大的连姆(Liam)总是安稳地靠在妈妈的肩上沉睡着,当妈妈妮可·伯特(Nicole Burt )抱着他,来到灾难恢复中心,领取慈济现值卡时,不管妈妈说话、哭泣、转动或站起的时候,他就是一贯安心地在妈妈的心跳声中,呼吸均匀地沉睡。红红脸蛋上那长长的睫毛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妈妈妮可说,这次大火,房子全毁了,和先生带着三个孩子从火场出来的一路上,九岁的哥哥Max和四岁的姊姊Sophia,沿途其实对烟火四处感到十分惊慌,但初到人世的小连姆,一路乖巧地睡在摇篮椅上,让爸妈在危急中,省了不少心。
连姆应该是深信爸妈一定会尽全力守护着家中所有孩子们的吧?所以也安睡得像个守护的小天使一样。
————
熟悉的慈济毛毯
四岁的丹妮(Dannie)在陌生人面前显得有点害羞,但在大火那天早晨,却是她叫醒睡梦中的父母,全家才得以及时从汹勐迅速的大火中逃了出来。
不过丹妮的爸爸葛兰·詹金斯(Glenn Jenkins )对慈济一点也不陌生,因爲十年前,2008年,同一个居住的地方发生的大火,烧毁了当时还是少年的他和爷爷居住的小拖车(Trailer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当时,慈济就及时地送上了援助和温暖的毛毯。
他一直记得慈济,后来自己成立了家庭,和太太丽兹(Liz)与女儿丹妮住在温暖的小屋裡,十年前收到的慈济毛毯也一直跟着他,来到小屋中,陪伴着他们,新的一家人。
十年后的坎普大火,再次夺走了他的小屋,慈济毛毯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但一家人及时平安逃出。
他和太太,还有女儿,在慈济服务站,收到了现值卡,同时又收到一条新的慈济毛毯,那份他心裡一直记得的熟悉温暖,将陪着他们一家人,再次重建一个新的家。
摘自 “静心思惟”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