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讲述-25:精进力二 - 证严法师

静心思惟3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定于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渐不可察,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以刻薄积怨恨。" 任何事都必须发自内心,要积极勤快,所谓“取舍之极定于内”,要取善舍恶,以达到最虔诚的境界,这都由自己的内心来决定。心能分别善恶,应取的坚持取得,应舍的就要彻底舍离,善恶分明,就是最终极的目标。取善则安,取恶则危,要取善,而不染着恶念。 “安危之萌定于外矣”,我们是否能平安幸福地过日子,或是会招惹危险的事,都是决于内而现于外。若行善事则是种善因,将来必定会得善报;若取恶行恶则种恶因,以后所受的必是恶果。有句话说:“为善得福,为恶遭殃。”为善作恶都起于内心之一念,而所得的果报必定现于外,为人所见。所以说:“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若心存善念,则外在所表现的行为,必定是谨守礼仪,人事和睦;内心若常存着不满的意念,就会表现出疑虑不平的形态,对人产生厌恶心而远离人群。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想得到一生的平安与幸福,要做到人见人爱,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所能做到的。必须长时间培养善根,时时修养人格、净化气质;若能如此,则无论到何处,都会令人觉得如沐春风般。所以说,想要处处安详,时时安宁,就必须培养气质,长时间不断地修心养性。 师父常常谈到“修养”这两个字,人必须注意自己的“声”,“色”,也就是谈话和态度。我们与人谈话时,声音要柔和,常常说善话;多扬人之善、多行善事,多亲近好人,少说是非,绝对不说他人的恶行,要隐恶扬善。  法华经中教导行菩萨道者,要有“莫论人长,莫说人短”的观念,不赞美,也不诽谤他人。所谓赞美,是为了培养己之善;而如果对方非真善而说他善,则是虚伪,这会使人产生错觉,我们可以隐恶,不必宣扬他的罪恶,更不必无中生有来赞美他;但是对方,一点点的小过失,不可大肆宣扬。 与人相处时,一定要时常心存善念,待人踏实真诚,长期培养安详的气氛,所以说“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做了罪恶的事,并不是今日做今日就受报,业,也是长时间所累积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常常自我警惕。 “皆从渐不可察”──这些善行恶行,都是自内心无形中所产生的,心善则行善,心恶则行恶,这是人的习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是善良的,怎么会生出罪恶呢?这是因为我们在人世中散失了善良的本性,因此背道而行,造下罪恶;若没有察觉自己的错误,则积恶成山、恶贯满盈。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守护好今日的道心,不要一时疏忽,让经年累月积累成恶的习气而伤害了善念。 “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若能培养道德心,自然会表现出道德的形态;心存礼义,就会以礼义待人。德行是由内心的道德观所散发出来的,遵守礼义,自然会表现出规矩正当的行为,所以说“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 “以刻薄积怨恨”──若是以刻薄之心待人,就会招来许多怨恨。不论是道德、礼义、刻薄,都是由心所生,学佛必定要内修外行,而最要紧的是照顾好自己的心,要好好专心一意修持道念。所以说“若精进根增长,则能去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精进修行,守持道念,则能去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能化俗谛为道谛,使世俗的行动进入真理的道路,就叫做出世之法。 以上就是精进力。“精进”还是一样要讲求内心的道念,不可固步自封,在日常生活中散乱了心念,而毫无所得。  摘自 “静心思惟”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