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那个逃离中国内卷来清迈陪读的中产爸爸 出家了…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4年9月15日 20点26分 PT
共 (5)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a
auroraed
2 个月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上年刷到这个爸爸带着孩子去那边 怎么这会出家了
既不想要留在国内内卷,又不愿承担英美高昂的学费,近几年泰国成了中国中产家庭“逃离内卷”的热门留学选择之一。
根据泰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创新部的数据——
从2012年到2022年(泰国佛历2555至2565年),泰国共接待了228,724名外国学生,其中中国学生以106,869人居首,占总留学生人数的46.72%。
到了2023年第一学期,泰国的外国学生总数进一步增至36,060人,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达到21,906人,占比高达60%。
位于泰国北部的清迈,是泰国第二大城,由于其松弛的文化和低廉的消费水平,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定居。
作为泰国第二大城市,仅仅170万人口的清迈就拥有18所英语授课的国际学校,甚至前两年出现了一个班里有一半是中国人的“盛况”。
暑假里身边很多带孩子去泰国清迈的家长,直接和主页君说“真想就地上学,不回去了”。真实的低龄留学、陪读生活到底怎么样的?是留在泰国,还是回流,孩子往后的出路又在哪儿?
第一季豆瓣评分8.8,最近上线的《他乡的童年》第二季最后一集把目光标准了的泰国陪读家庭,这是我们编辑部公认拍得最好的一集。
有意思的是,在一个躺平的国家讲述一个国际教育的纪录片,本应是轻松写意的,然而,在看的过程中,我却只感受到陪读家庭的压力,期盼,焦虑,与无奈。
👉倾尽所有,就是让下一代念书,并且过的比自己更好
来自内蒙的康哥与老婆一起移居清迈,成为两个小留学生的陪读的第四个年头。康哥有两个孩子,哥哥12年级,妹妹3年级,两人现在在清迈同一所国际学校就读。
同校的家长吴妈妈,本来是国内某银行行长,也因为希望孩子能远离“淘汰式”的教育,所以顶着与自己父亲决裂的压力,选择辞去工作成为一位housewife,成为一位全职陪读妈妈。
这些父母们都是清迈陪读家长们的一个小缩影,他们在试图改变的同时,同样也受到其社会,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在与孩子一起努力着。
👉父母给孩子做陪读,孩子也会做父母的陪读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发展,社会中逐渐出现一种“数字游民”的职业,他们通常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清迈也自然成为了许多数字游民理想的聚集地。
高中生格安就是因为妈妈的“任性”,所以暂时从上海来到清迈上学,陪自己的妈妈工作。尽管留给她们的篇幅不长,但是明显能感觉出这对母女的活力与松弛。
女儿说自己更喜欢长期住在一个熟悉的,有朋友的地方,但是因为妈妈的随性也就造就了自己超强的适应力,在自己没办法完全自立的情况下,既然来到这个环境不如就尽量享受,所以自己也多少乐在其中了。
👉逃离内卷还是拒绝平庸?
如今中考以后近一半的孩子会被分流到职校,而大家似乎都只会关注头部的那一半。
事实上,近十年来前往东南亚大学留学的中国孩子也不断变多,根据外媒统计——
单是就读泰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就从9329人(2012年),变成了现在的21419人(2022年)。
而王喆与妈妈来到清迈一年,现在正在努力成为其中的一员,励志考上清迈的大学。
妈妈说自己是中国第一批中专生,她深知这条路太苦,也担心孩子未来考不上大学,所以选择换一条赛道。然而,熟知国际教育的大家都知道,一旦选择体制外几乎就没有可能走回高考这条路了。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激烈的争吵和磨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今两人是就不会终于找到了一条母子共存之道。
所以,王妈妈也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个高中,从考上大学变成了最差考上世界排名与985的中国农业大学差不多的清迈大学。
👉泰国真的是前往欧美名校的踏板吗?
当然,最后选择泰国大学的学生还是少数,更多的家长还是把泰国作为一个前往欧美大学的中转站。也许泰国不能帮助你前往哈耶普斯麻,单是鉴于这里的性价比,无论你是学术还是课外活动选择都会更丰富,而且卷完同样数量的课所需的花费也更加低廉。
因此在泰国,希望借助价格优势靠体育特长进名校的家长也更多。
从北京来的“奶爸”自19年带女儿接触高尔夫以后,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坚持着天天带着女儿练球。
他提到这边的教练一般不管如选杆,饮食等细枝末节的事情,而自己则会为孩子一手操办。甚至奶爸会通过研究球手视频,作息等,他制定了一张列表,包括女儿用多重的杆,什么样的策略,甚至比赛前一周的饮食都详细进行了规划。
而父女也经常因此产生争执,比如爸爸认为这个正确,而女儿会说爸爸只有理论不知实操。在采访的最后女儿说自己并不想走职业,只是觉得自己打得不错那就打打挺好的。
好在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女儿被美国中西部的名校以校队奖学金的方式招生入学,这位爸爸对主持人感叹道自己这几年放弃了北京的工作也值得了。
👉但,真的是一切为了孩子吗?
做留学咨询的鱼太太收到关于泰国留学最多的咨询就是:
“泰国留学是不是性价比很高?”
“我的孩子学习中等,就怕去了国内普通的国际学校糟蹋了“
除了陪读家庭以外,还有没结婚的情侣,甚至还有单身女生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的咨询他们了。然后这一切就不禁让我们考虑,出国读书的决定和孩子商量过吗?显然没有,有些孩子话都说不清,有些甚至孩子还不存在。
所以,这真的是家长们所谓的”为了孩子“吗?还是其实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够逃离内卷,换一个看起来清闲的社会环境而以孩子做借口呢?
👉文化认同
不同于其他家长,旅居清迈五年的牛妈妈在做陪读时同样兼任清迈大学社科院博士,她在观察调研了数十位陪读家长后告诉主持人:
在异国就读首当其中的问题就是家庭传统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究竟是保留家庭传统,还是接纳当地文化。在同是东亚的泰国都是如此,去到欧美国家的孩子和家长们面临的关于身份认同的考验就更加严峻。
泰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住一辈子也无法获得护照,所以你永远会是一个异乡人。牛妈妈说有一次和孩子去餐厅,别的小孩问她女儿你是哪里人,她女儿愣住了,想了许久才说 ”I am Chiang Maier”(我是清迈人)。
但是,真正的当地人看她女儿,无论长相还是名字,她永远都还会是一个中国人。
👉家庭观念的磨合
都说人的一生都在至于自己的童年。妈妈潇潇曾经在自己12岁时就被父母扔到了新加坡独自留学,她认为此时的孤独感和迷失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创伤,而为了不让自己年仅几岁的儿子也如此,她便坚决自己跟来清迈陪读。
在来的同时她还把自己的父母也一并接来,本应是享受阖家欢乐的天伦时光的他们,却直言两家都住的不开心。
比如潇潇总是以“说”的方式教育儿子,而外公就觉得很多事情说多少遍都没用,只有等到孩子领悟的那一刻才会改变。还比如潇潇受到新加坡教育的影响,认为藤条体罚似乎是可以接受的,而孩子外公却坚决反对。
有一次由于外公把孙子抱了起来,潇潇急了连自己的父亲都打,因为她认为这事关自己儿子的“教育主导权”。
同样还有生活理念的不同,潇潇的妈妈非常爱收拾,而自己和妈妈住的时间屈指可数,所以就养成了不同的习惯,导致有时候在自己家都会觉得“偷偷摸摸”的。
两代成熟的成年人都会有如此矛盾,更别提长大以后的孩子和父母了,如果太早离开,也许会导致距离感太远;但是如果一方一直陪读,必定也会牺牲掉一部分自己的生活。最后,潇潇和父母似乎找到了一个共同解决矛盾的方法——写信。
面对面时,很多东西讲不出口,且会有急躁,会有情绪,但是信可以真诚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除了国际学校之外,清迈也有部分重视中文教育的公立学校。
纪录片的第二部分带我们参观了一所中文公立学校的运动会。整个会场没有专业跑道,孩子们有些赤脚上阵道具和主题都是同学们自己制作,许多比赛参与就能获奖,尽管看起来草台班子,但是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的热情。
在校任职十余年的中国老师说道,对于泰国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动要敲锣打鼓有音乐,只要有音乐,大人小朋友都会一起蹦野迪,在音乐的加持下一切外在条件似乎都没有这么重要了。
与他们对于外在条件的佛系相应,他们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是如此。
尽管有课纲,但是教学方法和评分标准很大程度上下放给老师,而且各类活动也会被打分,与课业一视同仁。
而最有意思的是校方和家长都只要求孩子能pass,且如果fail了,他们不会找孩子,只会找老师麻烦。所以老师就不能单出你通过给作业的方式(因为太多他们就不做了)让你学习,而是多元的评判,比如读首诗,写个观后感等等。
👉陪读到一半,爸爸出家了
整个纪录片最有意思的片段大概就是最后对圆满师父的采访了,他本身在辽宁一个机构上班,也是来清迈陪读,陪着陪着,他悟了,便出家了,对,出家了。
圆满师父意识到很多时候教育并不是寻找外在,而是一个寻找内在的东西。家长对孩子的干预,和塑造,其实都是自我不切实际的期待,是自己个人的执念与幻想。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和尚在偷懒,可能就会感到失望,幻灭,这也是我们预设了和尚便是很刻苦的;
同样对孩子也是同理,如果你爱孩子,那就不该预设他们是好孩子,而是他们好不好,你都同样爱他们,如果孩子恩将仇报你就失望了,那这就是你自己的迷思。
👉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师
无独有偶,康哥说自己在泰国居住工作了几年后,终于发现其实我们寻找的好的教育,并不是去一个多好的学校,最好的学校在家里,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只有家长自己先改变,成为了自己理想的样子,自己孩子才有可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a
alloccupied
2 个月
2 楼
我知道的一家,男人结婚后,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出家了,后来小家庭里其他成员的结局实在很惨
馋
馋鱼夜炖桃
2 个月
3 楼
算是入乡随俗吗?好过变人妖
m
mayjunejuly
2 个月
4 楼
小孩在国内卷不过,大人卷得中游但鸡娃理想远大钱又不够欧美澳坡的,就去泰马这些碰碰运气,挺可怜的其实。
z
zsn_zsn
2 个月
5 楼
这些大人魔怔了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既不想要留在国内内卷,又不愿承担英美高昂的学费,近几年泰国成了中国中产家庭“逃离内卷”的热门留学选择之一。
根据泰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创新部的数据——
从2012年到2022年(泰国佛历2555至2565年),泰国共接待了228,724名外国学生,其中中国学生以106,869人居首,占总留学生人数的46.72%。
到了2023年第一学期,泰国的外国学生总数进一步增至36,060人,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达到21,906人,占比高达60%。
位于泰国北部的清迈,是泰国第二大城,由于其松弛的文化和低廉的消费水平,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定居。
作为泰国第二大城市,仅仅170万人口的清迈就拥有18所英语授课的国际学校,甚至前两年出现了一个班里有一半是中国人的“盛况”。
暑假里身边很多带孩子去泰国清迈的家长,直接和主页君说“真想就地上学,不回去了”。真实的低龄留学、陪读生活到底怎么样的?是留在泰国,还是回流,孩子往后的出路又在哪儿?
第一季豆瓣评分8.8,最近上线的《他乡的童年》第二季最后一集把目光标准了的泰国陪读家庭,这是我们编辑部公认拍得最好的一集。
有意思的是,在一个躺平的国家讲述一个国际教育的纪录片,本应是轻松写意的,然而,在看的过程中,我却只感受到陪读家庭的压力,期盼,焦虑,与无奈。
👉倾尽所有,就是让下一代念书,并且过的比自己更好
来自内蒙的康哥与老婆一起移居清迈,成为两个小留学生的陪读的第四个年头。康哥有两个孩子,哥哥12年级,妹妹3年级,两人现在在清迈同一所国际学校就读。
同校的家长吴妈妈,本来是国内某银行行长,也因为希望孩子能远离“淘汰式”的教育,所以顶着与自己父亲决裂的压力,选择辞去工作成为一位housewife,成为一位全职陪读妈妈。
这些父母们都是清迈陪读家长们的一个小缩影,他们在试图改变的同时,同样也受到其社会,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在与孩子一起努力着。
👉父母给孩子做陪读,孩子也会做父母的陪读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发展,社会中逐渐出现一种“数字游民”的职业,他们通常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清迈也自然成为了许多数字游民理想的聚集地。
高中生格安就是因为妈妈的“任性”,所以暂时从上海来到清迈上学,陪自己的妈妈工作。尽管留给她们的篇幅不长,但是明显能感觉出这对母女的活力与松弛。
女儿说自己更喜欢长期住在一个熟悉的,有朋友的地方,但是因为妈妈的随性也就造就了自己超强的适应力,在自己没办法完全自立的情况下,既然来到这个环境不如就尽量享受,所以自己也多少乐在其中了。
👉逃离内卷还是拒绝平庸?
如今中考以后近一半的孩子会被分流到职校,而大家似乎都只会关注头部的那一半。
事实上,近十年来前往东南亚大学留学的中国孩子也不断变多,根据外媒统计——
单是就读泰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就从9329人(2012年),变成了现在的21419人(2022年)。
而王喆与妈妈来到清迈一年,现在正在努力成为其中的一员,励志考上清迈的大学。
妈妈说自己是中国第一批中专生,她深知这条路太苦,也担心孩子未来考不上大学,所以选择换一条赛道。然而,熟知国际教育的大家都知道,一旦选择体制外几乎就没有可能走回高考这条路了。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激烈的争吵和磨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今两人是就不会终于找到了一条母子共存之道。
所以,王妈妈也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个高中,从考上大学变成了最差考上世界排名与985的中国农业大学差不多的清迈大学。
👉泰国真的是前往欧美名校的踏板吗?
当然,最后选择泰国大学的学生还是少数,更多的家长还是把泰国作为一个前往欧美大学的中转站。也许泰国不能帮助你前往哈耶普斯麻,单是鉴于这里的性价比,无论你是学术还是课外活动选择都会更丰富,而且卷完同样数量的课所需的花费也更加低廉。
因此在泰国,希望借助价格优势靠体育特长进名校的家长也更多。
从北京来的“奶爸”自19年带女儿接触高尔夫以后,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坚持着天天带着女儿练球。
他提到这边的教练一般不管如选杆,饮食等细枝末节的事情,而自己则会为孩子一手操办。甚至奶爸会通过研究球手视频,作息等,他制定了一张列表,包括女儿用多重的杆,什么样的策略,甚至比赛前一周的饮食都详细进行了规划。
而父女也经常因此产生争执,比如爸爸认为这个正确,而女儿会说爸爸只有理论不知实操。在采访的最后女儿说自己并不想走职业,只是觉得自己打得不错那就打打挺好的。
好在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女儿被美国中西部的名校以校队奖学金的方式招生入学,这位爸爸对主持人感叹道自己这几年放弃了北京的工作也值得了。
👉但,真的是一切为了孩子吗?
做留学咨询的鱼太太收到关于泰国留学最多的咨询就是:
“泰国留学是不是性价比很高?”
“我的孩子学习中等,就怕去了国内普通的国际学校糟蹋了“
除了陪读家庭以外,还有没结婚的情侣,甚至还有单身女生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的咨询他们了。然后这一切就不禁让我们考虑,出国读书的决定和孩子商量过吗?显然没有,有些孩子话都说不清,有些甚至孩子还不存在。
所以,这真的是家长们所谓的”为了孩子“吗?还是其实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够逃离内卷,换一个看起来清闲的社会环境而以孩子做借口呢?
👉文化认同
不同于其他家长,旅居清迈五年的牛妈妈在做陪读时同样兼任清迈大学社科院博士,她在观察调研了数十位陪读家长后告诉主持人:
在异国就读首当其中的问题就是家庭传统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究竟是保留家庭传统,还是接纳当地文化。在同是东亚的泰国都是如此,去到欧美国家的孩子和家长们面临的关于身份认同的考验就更加严峻。
泰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住一辈子也无法获得护照,所以你永远会是一个异乡人。牛妈妈说有一次和孩子去餐厅,别的小孩问她女儿你是哪里人,她女儿愣住了,想了许久才说 ”I am Chiang Maier”(我是清迈人)。
但是,真正的当地人看她女儿,无论长相还是名字,她永远都还会是一个中国人。
👉家庭观念的磨合
都说人的一生都在至于自己的童年。妈妈潇潇曾经在自己12岁时就被父母扔到了新加坡独自留学,她认为此时的孤独感和迷失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创伤,而为了不让自己年仅几岁的儿子也如此,她便坚决自己跟来清迈陪读。
在来的同时她还把自己的父母也一并接来,本应是享受阖家欢乐的天伦时光的他们,却直言两家都住的不开心。
比如潇潇总是以“说”的方式教育儿子,而外公就觉得很多事情说多少遍都没用,只有等到孩子领悟的那一刻才会改变。还比如潇潇受到新加坡教育的影响,认为藤条体罚似乎是可以接受的,而孩子外公却坚决反对。
有一次由于外公把孙子抱了起来,潇潇急了连自己的父亲都打,因为她认为这事关自己儿子的“教育主导权”。
同样还有生活理念的不同,潇潇的妈妈非常爱收拾,而自己和妈妈住的时间屈指可数,所以就养成了不同的习惯,导致有时候在自己家都会觉得“偷偷摸摸”的。
两代成熟的成年人都会有如此矛盾,更别提长大以后的孩子和父母了,如果太早离开,也许会导致距离感太远;但是如果一方一直陪读,必定也会牺牲掉一部分自己的生活。最后,潇潇和父母似乎找到了一个共同解决矛盾的方法——写信。
面对面时,很多东西讲不出口,且会有急躁,会有情绪,但是信可以真诚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除了国际学校之外,清迈也有部分重视中文教育的公立学校。
纪录片的第二部分带我们参观了一所中文公立学校的运动会。整个会场没有专业跑道,孩子们有些赤脚上阵道具和主题都是同学们自己制作,许多比赛参与就能获奖,尽管看起来草台班子,但是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的热情。
在校任职十余年的中国老师说道,对于泰国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动要敲锣打鼓有音乐,只要有音乐,大人小朋友都会一起蹦野迪,在音乐的加持下一切外在条件似乎都没有这么重要了。
与他们对于外在条件的佛系相应,他们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是如此。
尽管有课纲,但是教学方法和评分标准很大程度上下放给老师,而且各类活动也会被打分,与课业一视同仁。
而最有意思的是校方和家长都只要求孩子能pass,且如果fail了,他们不会找孩子,只会找老师麻烦。所以老师就不能单出你通过给作业的方式(因为太多他们就不做了)让你学习,而是多元的评判,比如读首诗,写个观后感等等。
👉陪读到一半,爸爸出家了
整个纪录片最有意思的片段大概就是最后对圆满师父的采访了,他本身在辽宁一个机构上班,也是来清迈陪读,陪着陪着,他悟了,便出家了,对,出家了。
圆满师父意识到很多时候教育并不是寻找外在,而是一个寻找内在的东西。家长对孩子的干预,和塑造,其实都是自我不切实际的期待,是自己个人的执念与幻想。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和尚在偷懒,可能就会感到失望,幻灭,这也是我们预设了和尚便是很刻苦的;
同样对孩子也是同理,如果你爱孩子,那就不该预设他们是好孩子,而是他们好不好,你都同样爱他们,如果孩子恩将仇报你就失望了,那这就是你自己的迷思。
👉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师
无独有偶,康哥说自己在泰国居住工作了几年后,终于发现其实我们寻找的好的教育,并不是去一个多好的学校,最好的学校在家里,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只有家长自己先改变,成为了自己理想的样子,自己孩子才有可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