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veGelato 发表于 2024-08-28 21:45 正巧喜剧大赛上有一个沙僧视角的小品很好看、叫八十一难: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https://www.youtube.com/embed/82ybGqHLCG8
沙僧为什么沉默。 1 “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师父你放心,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 “大师兄说得对啊!” “二师兄说得对啊!” “师父说得对啊!” 一说这些台词儿,你是不是已经有画面感了? 对,我们今天来说说沙僧。 一提起《西游记》里的沙和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没什么存在感的小透明,硬要说特点,都觉得他大约是个“老实人”。后一个形象也很深入人心,从我们小时候看的央视动画版《西游记》到不久前爆火的喜剧短篇《九九八十一难》,就是照着这个思路塑造沙僧的。 但有趣的是,沙僧这个“老实人”的形象,其实并不是来源于《西游记》原著,而来自于86版央视电视剧版《西游记》。 以后有机会我会详述,杨洁导演的这部《西游记》电视剧也堪称不朽的作品,因为它把原本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比较晦涩、甚至恐怖的原版《西游记》进行了一次“现代性重译”,从而让它有了深入人心的可能性。而这种“现代性重译”的主要方法,就是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人格重塑,沙僧可能是其中改动最大的一个人。 但这种人格重塑,不是靠让孙悟空和白骨精谈个恋爱这种亮瞎眼的方式进行的。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人杨洁老师有水平,不会笨到要装修个房子,上手就把承重墙给拆了。 以是沙僧为例,杨洁导演改的非常巧妙。 比如“三打白骨精”那一章,唐僧要赶悟空走,电视剧里的沙僧跪在师父面前苦口婆心的劝师父再给大师兄一次机会,表现得特别忠厚老实、明辨是非而且仗义执言。 但实际上你看原著,会发现这一回里,其实只有唐僧念咒发狠,八戒挑唆拱火,悟空鸣冤叫屈。 而沙僧呢?跟站在旁边全程无话。在这一回里结结实实的演了一次透明人。 甚至直到悟空临别要走,实在没人可以嘱咐,值得拉住沙僧的手好一顿叮咛: “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诘言诘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可是沙僧呢?依然一句话不说。 最后还是唐僧接过去话头,对着悟空又是一顿恶语嘲讽。 这里当然绝不是作者写漏了,让悟空上去搭话他都不应,作者就是要突出沙僧的沉默。 而沉默,其实也是一种态度。鲁迅先生如果看西游记这一段,他大约给此时的沙僧两个字的经典评语——看客! 冷漠的看客。 剧版《西游记》中另一个更有趣的改动,是让沙僧全程用他的禅杖当扁担,担着行李。其实这个改动是有点不合理的,禅杖又不是扁担,你真把它当扁担挑东西试试?准没走几步路就膈的肩膀疼了。 但更关键的是,原著中,取经路上主要负责挑行李的其实不是“任劳任怨”的沙僧,而是“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沙僧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给唐僧牵马。 这就有意思了。我们知道取经人这个小团队是个微缩版古代黑心职场,按规矩是永远把最累最不出彩的活儿给刚入职的新人做的。悟空拜师之后,是悟空挑担,唐僧自己驾马。后来收了八戒,就改成八戒挑担,悟空牵马,唐僧可以歇着了。那么理论上讲,又收了沙僧、八戒就应该把担子卸下来,干牵马的轻活儿。而身为大师兄的悟空则可以解放出来,专心负责安保了。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沙僧入队之后,八戒依然挑担,牵马的轻活给了沙僧。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牵马这工作相对比较轻松这事,是在文中又作证的。老鼠精那一回,因为老鼠精变成了野地里落难的美女要让悟空背着,唐僧就临时改变了仨徒弟的任务分工,让悟空背老鼠精,沙僧挑担,八戒牵马。 可是没走几步,悟空就不愿意了,说八戒牵马的活儿太轻,唐僧、悟空、八戒仨人又拌嘴起来。 请注意:第一,整个过程当中,沙僧依然没说话,誓要把沉默进行到底。 第二,八戒牵了这么一会儿马,悟空就说他活儿轻,那沙僧一路总牵马,为啥就没人抱怨呢? 所以在西游记原著里,“任劳任怨”干苦活儿的其实是八戒。也正因为日常挑着行李,所以一遇到困难他才会嚷嚷着散伙分行李——作为取经团队首席挑夫兼总财务官,县官不如现管么! 再有,剧版西游里对沙僧的形象还搞了点美化。 与猴里猴气的悟空和猪头猪脑的八戒相比,沙僧好像是唯一长得有个人样的。 杨洁导演甚至还让他去负责哄孩子…… 可是原著里沙僧不是这么正经人模样的,取经团队每次化缘都是唐僧亲自出场,因为“我那几个徒弟生的模样丑恶,恐惊吓了施主”。 那沙僧长什么样呢? 原著写得明白: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眼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虎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来对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我觉得,原著里沙僧这个形象,跟藏传佛教唐卡里的大威德金刚比较相像,没准就是从中获得的灵感: 可谁要是让这么一副尊容的和尚哄自家孩子…… 那他家孩子一定是充话费送的。 所以原著里的沙僧,不仅相貌丑恶,而且心肠冷漠,不仅心肠冷漠,而且工作躺平,不仅工作躺平,而且居然躺的让大家都理解、且没话说。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杨洁导演又为什么把沙僧的形象改成了电视剧里那个样子? 先解后一个闷,我觉得剧版《西游》对沙僧形象的改编依然是成功的。因为电视剧是需要给观众提供一个“情绪锚点”的,而大多数普通人,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神通广大,完全实现“超我”的一面。又不像猪八戒那样贪吃好色,敢在旁人面前完全暴露“本我”。我们在社会中所展现的,其实都是自我——一个能力有限、野心和欲望也有限、大多数沉默的甘当一个小透明的普通人。 于是沙僧这人就特别容易让观众带入对自我认知。而杨洁导演让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沉默老实、任劳任怨、能力不高但心肠不坏、人人都夸一句“好人”的沙师弟形象。这就好比给了观众一面自带美颜效果的镜子,让大家看着比较舒心顺意。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给自己最终评价,一般都是“我虽然能力不强、胆子不大、成就不多,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是个老实人”。 这不就是杨洁导演在剧里给沙僧定的那个形象么——没啥太大能耐的好人、老实人。 可是,如果说剧版《西游》里的沙僧展现的是观众自认为的自我形象;那么《西游记》原著所刻画的沙僧形象,则把大多数普通人真实的“自我”血淋淋的剖析给你看—— 你不是沉默,你是冷漠;你不是木讷,你是胆怯;你不是老实人,你只是老好人。你不仅能力不足,你还躺平摆烂…… 剧版沙僧与原著沙僧的差距,就是大多数普通人自认为的形象,与我们真实形象的差距。 所以原著作者比杨洁导演残忍许多。原著《西游记》远没有剧版那么童话、好读。 但这样一说,原著沙僧似乎就更有解读价值了,我们不妨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西游故事里的标本,通过剖析他问一问自己: 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又为什么有此一生。 2 沙僧的出身,其实就好似一个关于普通人的寓言和谜。 小说中写,沙僧本是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宴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触怒了玉帝,玉帝本来想把他处死,多亏赤脚大仙求情,才改被罚下界到这流沙河中,每七天就受一次飞剑贯胸之刑…… 小说中这一段写的很短,但细一琢磨太奇怪了。 琉璃盏算个什么东西?琉璃,就是玻璃,盏就是杯,所以琉璃盏=玻璃杯。 玉帝就因为在宴会上打碎了个玻璃杯,就把身边人打下凡间,还动了杀心,杀不成也要让他受永劫无间的痛苦——虽然都能看出来作者这里实在讽刺现实中的伴君如伴虎。但我想现实中最暴虐的帝王,恐怕也不会因为这种小事儿对手下人惩罚的这么夸张,且带有绵绵的恨意。 所以玉帝对于沙僧的恨哪儿来的呢?有人分析说玉帝这是搞“苦肉计”,在取经团队中安插卧底。这个小说中是找不到根据作证的。比较靠谱的解释,应该从沙僧的职位入手——“眷恋大将”这个职位,在原本的中国传统神话仙官体系中是没有的,在现实宫廷中也没有。它是西游记为沙僧单设的一个职位。 而这个职位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卷帘”二字上——君主和臣子之间是隔着一道帘子的,主上用以屏蔽那些不想让臣子看到的阴私。而沙僧即为“卷帘大将”、玉帝的身边人,他的特权就是能卷起帘子,在身边窥见主上的阴私之事。所谓“卑仆眼中无圣人”。 而我们可以合理的猜测,很可能是玉帝因为不小心被沙僧这个“卷帘人”撞破了自己什么阴私,或者也无所谓撞破,就是觉得沙僧作为身边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实在太多了。所以就找茬要处死这个隐患——类似贾雨村“到底寻了个不是,将那门子打发了”一般。 甚至,玉帝本来是想杀人灭口的,毕竟死人最能保守秘密。可是当着众仙之面,就为打碎个琉璃盏杀人实在太说不过去。才改判发配流沙河的无期徒刑。 但每星期都要“飞剑贯胸”,除了解恨之外,则更似一种恐吓:老大哥还记着你呢!你可别再多嘴哦!万一把朕的阴私事再说出去,更让你生不如死! 顺着这种解释,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沙僧在加入取经团队之后,会那么沉默、甚至冷漠。 这种沉默和冷漠来自于他所背负的残酷与恐惧,他早已领教了作为领导的身边人,多嘴多舌是一件多么有风险的事情,所以他不愿意多说话,也不敢多说话。 你要是沙僧,前面因为背负了玉帝太多小秘密而受了几百年酷刑,你早就对说话PTSD了,睡觉怕恨不得都要把自己嘴贴好,你还敢仗义执言?说什么“大师兄是冤枉的”? 在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取经路上,孙悟空动不动就回忆一下“俺老孙当年大闹天宫时”如何如何,猪八戒也偶尔追忆一番他当年当天蓬元帅时和嫦娥不得不说的故事。 可唯独沙僧,从来不主动回忆自己在天庭当差时如何如何。 按说真要讨论天上大事,你弼马温和天蓬元帅两个外臣,能有人家卷帘大将这个玉帝身边人知道的内情多? 可是沙僧从来不参加两位师兄这种八卦会。 为什么? 因为他实在不想再被飞剑贯胸了, 真的怕了。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普通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蟠桃宴上打碎的一盏琉璃盏,落在平凡的沙僧身上,就是几百年的飞剑贯胸。 所以沙僧,这个在明天之前先等来了意外,人生经历了“起起落落落落落落”的凡神、哦不,现在是凡妖了,可能人生唯一的追求就剩下了但凡找个机会,能逃离这无尽荒诞、无尽恐惧的苦境。 至于其他,他真的懒得说,更懒得管了。 什么降妖除魔?就算除尽天下妖邪,天上不照样坐了个玉帝老儿,要每周飞剑贯我胸?没见哪个妖怪手段比他狠。 但这样讲,并非是说沙僧没有执念,恰恰相反,在取经团队当中,他其实是“我执”最强烈的那个人。 而这个特点,其实是沙僧最常被忽略、也最像我们普通人的那个特征。
3 佛家讲人有三垢:贪、嗔、痴。而唐僧的三个徒弟,性格中的缺点,其实就分别对应了这三垢: 嗔是悟空,冲动易怒,动辄就要奋起千钧棒,一棒子打把人打死; 贪则是八戒,贪吃、贪色还贪睡; 而沙僧,对应的这是痴。 这里的痴,当然不是傻的意思,而是痴迷,痴迷于一种执念,提不起、但却也舍不得、放不下,就这么不尴不尬的荡悠在中间,浑浑噩噩的混上一辈子。 小说中的沙僧确实是个很“痴”的角色,从玉帝的贴身侍从一巴掌被拍到流沙河里坐牢,还跟普罗米修斯一样周周受刑之后,沙僧就给自己找了个爱好:吃人。 小说里写,唐僧之前的九世取经人都被沙僧吃了,居然还没吃够,又跳出来要吃唐僧。真可谓痴/吃心不改。 其实痴迷吃人之于沙僧,有点像痴迷游戏之于广大宅男。归根到底,不是因为人肉好吃,或者游戏好玩,而是因为现实的遭遇和打击实在太苦痛了,他们必须找到一种“痴迷”来逃避现实。 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剃度跟了唐僧,沙和尚就立马收敛心性,全无当年在流沙河为妖作怪时的半点野性了—— 不是唐僧教得好,也不是沙和尚本性比两位师兄更。而是吃人当妖怪这事儿,本来就是沙僧在无法忍受的苦难中强行给自己找的一种“痴迷”。 但如今现实已经改变了,只要跟着唐僧把这条取经路走下来,到大雷音寺去拿个编制,沙僧就能脱离苦海,再不受玉帝的那酷刑折磨。 至于这个编制封赏是什么?沙僧反而不那么在乎,有这么个东西,能让他脱离苦海就可以了。 由此我们就可以解释小说贯穿全篇的那个怪现象——为什么在取经这一路上,沙僧明明是最明哲保身、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可一旦到了取经团队真要散伙、八戒提议“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的时候,没等悟空开口,先跳出来反对的一定是沙和尚。 为什么?因为沉默的沙僧可心里门儿清。 孙悟空回花果山是当美猴王去的,八戒回了高老庄还惦记着当人家女婿。你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可我“依旧回流沙河”我能干什么?继续蹲大牢,每周一次“飞剑贯胸”? 我疯了么我? 所以三打白骨精逼走孙悟空时,沙僧啥话没说——真帮了腔一起被炒鱿鱼,这损失算谁的? 但宝象国悟空归来时,沙僧直接跪下请大师兄救师父。 而真假美猴王那一回,一看到有人要假扮自己领取经这份编制的时候,沙僧更是一反不结怨不惹事的“老好人”人设,直接打杀了他大师兄的猴子猴孙,然后跑去观音那里告状。恨不得把前几十回攒的积极性都一把用光了。 这就是沙僧的真实想法:取经这事儿我其实兴趣不大,我也可以没功劳,但这个工作我必须保住!糙好把它走完!好歹修个正果,甭管那正果是什么。 沙僧的这种人生态度,其实就简称为——混。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见不到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的英雄,也少见八戒那种酒色财气、贪欲无边的夯货。但沙僧这样“混日子”的人,真的比比皆是—— 你在大学里,那些明明不喜欢所学专业,天天在宿舍打游戏,但一定要混一个毕业证的兄弟。 你在工作单位,看到的那些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干活磨洋工、但一定说工资要降,甚至可能被裁员,就觉得被要了亲命的同事。 那些一年一年执着于考编考公,一旦上了岸又马上开始操心怎么既能保住铁饭碗又能上班摸鱼的考公族同胞。 甚至你自己,在职场上谨小慎微、谨言慎行,生怕哪句话惹得张总多想、李总疑心,下次减员优化把你加到名单里去……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像沙和尚一样在混。 我们不爱自己的工作,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万分害怕失去自己的这份饭碗,这个状态,就是混。 而混,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痴迷。 你用心观察一下你、我、他,我们这些混在社会里芸芸众生。会发现我们都像沙僧在痴迷于一个保自己安全的“正果”,在痴迷于什么。 或是痴迷于育儿:“爸妈这辈子就这样了,就指望你有出息了。” 或是痴迷于财富:“等赚够了xxx万,就辞职回家躺平。” 或是痴迷于爱情,在要不然就干脆痴迷于游戏、 痴迷于钓鱼、业余爱好、大国崛起等等等等。 总之一个决心混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反而一定是一种痴迷的。这份放不下又提不起的我执,让他有理由中途半端的混在这个世界上。不敢按想的方式去活,又不愿按活的方式去想。终于活成了自己人生中的配角,那个最透明、最让人难以记住的角色。 所以沙僧真的是我们普通人的代表,他遭遇过现实的毒打,有着无常命运深切的恐惧,有着对免于恐惧的自由最深切的执念与向往,却最终活的谨小慎微、愚痴难明。 沙僧最终走到了大雷音寺,他讨得的那个果报,叫“金身罗汉”。 很多人没细品过沙僧这个封号的意思,其实如来佛祖洞见人心、是很会投其所好的——罗汉地位虽不及佛祖菩萨,但却贵在“金身”,所谓“金身不坏”么,“金身罗汉”类似“铁帽子王”这个职称算是坐稳了。而且都金身了,显然不会再有被飞剑贯胸的恐惧。 说白了,“金身罗汉”也就是“保你个铁饭碗”的意思。 沙僧得到这个封号一定是大喜过望的,他跟着唐僧混了这取经一路,痴迷的不就是这么个再不会被“失手打碎”的铁饭碗么?这下总算安稳了! 至于取经这一路上,到底孰是孰非。水帘洞里打死的猴妖、百花羞前摔死的婴孩,到底冤不冤枉?管它呢!反正我又不是真的“老实人”,他人性命与我何干? 沙僧是一面镜子,他照见了凡人在世道无常的蹉跎与打击下,萌生的痴念、浑噩、恐惧与冷漠。 可只要天界那弱肉强食、上尊下卑、神妖皆草芥的世道不变,谁又能保证,金身罗汉这个铁饭碗,一定比卷帘大将的琉璃盏更安稳呢? 终究, 世道诡谲,浊浪排空。 那些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的人, 最终既得不到自由, 也得不到保障。 全文完。
写得真好...
一个就是师徒四人遭遇红孩儿。红孩儿抓走唐僧之后,孙悟空一听说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就大喜:他爹是我结义兄长,我论辈分是他叔叔呢;我叫他还我师父他一定会还。沙僧表示怀疑:三年不走动,至亲也不亲;你都五百年没跟人家往来了,人家认你这个叔叔吗?事实证明,沙僧是对的。
另一个是狮驼国,孙悟空和猪八戒又闹了点龃龉,让白象精捉走了猪八戒。妖怪要给猪八戒退毛,先捆起来泡在水里;孙悟空见了猪八戒,又怜他又恨他,心想他好歹也是龙华会上的人,救是要救的,但是又讨厌他总跟唐僧搬弄是非,可不能太便宜了他。然后有意思的部分来了:“听沙僧说猪八戒藏了私房钱,等我诈一诈他。”——然后就是孙悟空冒充冥界来的勾死人,真的从猪八戒那儿诈了几钱银子出来。话说猪八戒藏私房钱这事儿,唐僧不知道,孙悟空不知道,唯独沙僧知道,说明猪八戒还是挺拿沙僧当自己人的;然后沙僧一转眼就跟孙悟空告发了,说明这货非常清楚自己最该抱谁的大腿啊。
原著里沙僧的确是最凶残的一个。虐杀无辜的惯犯。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82ybGqHLCG8
其实这个痴迷和st Augustine 关于爱的次序是很相似的概念。爱某样东西没关系。但一旦你把这样东西的热爱放在超出热爱神的位置,就将无法在无事物可控制这份热爱的度。任何事物,没了限制,我们就会从驾驭它,到被一直膨胀的它驾驭的人生转变。执念由此诞生。诸多悲剧也就随之而来。变成一个spiral down 的死循环,直到你可以再次把这个事物的热爱位置放对, 放在对神的热爱之下,那对于这个事物的执著就会再次得到把控。
可惜很多人都参不透这一点。总觉得要么以为自己是神通广大,自己可以驾驭这些事物,不让它失控,成为我们安全感/价值感的来源。 这还算好的 (至少这些人知道要去控制这些). 其实多数谁不是连已经被驾驭了,也不知道。错把朽木当浮木。 困在执念里。永远在”只要我再多些____ , 我就会更好了!”的circular logical loop .
个人观点。
又另: 完全个人观点。原著里的那些神仙和佛啥的真的只想让人吐槽啊。~~~何德何能让悟空去他们手下干活~~ 你说他公平吗? 坐骑杀害那么多生命,最后呃,也没看有什么惩罚。还有话说那些坐骑, 仆人啊的妖怪们应该离唐僧想取的救世人的经最近位置听道了吧,可一有机会获得自由,第一时间祸害人间,霸山为王~~~(最离谱的就是观世音那个坐下的什么鱼,都不知道这些道听的都在听啥? !) 离佛祖那么近,听了几百年的生物最后还是作恶,那看着经书的人呢? ~~ anyway .... 我觉得这本是到处是讽刺。
这版本的师徒四人颜值居然唐僧几乎垫底😂😂😂
但是沙僧台词真的少哈
“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师父你放心,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
“大师兄说得对啊!”
“二师兄说得对啊!”
“师父说得对啊!”
对对对 永远都是这6句哈哈哈
本来很好笑但是看到最后竟然非常感动,这个编的真好。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