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veGelato 发表于 2024-08-28 21:45 正巧喜剧大赛上有一个沙僧视角的小品很好看、叫八十一难: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https://www.youtube.com/embed/82ybGqHLCG8
沙僧为什么沉默。 1 “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师父你放心,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 “大师兄说得对啊!” “二师兄说得对啊!” “师父说得对啊!” 一说这些台词儿,你是不是已经有画面感了? 对,我们今天来说说沙僧。
3 佛家讲人有三垢:贪、嗔、痴。而唐僧的三个徒弟,性格中的缺点,其实就分别对应了这三垢: 嗔是悟空,冲动易怒,动辄就要奋起千钧棒,一棒子打把人打死; 贪则是八戒,贪吃、贪色还贪睡; 而沙僧,对应的这是痴。 这里的痴,当然不是傻的意思,而是痴迷,痴迷于一种执念,提不起、但却也舍不得、放不下,就这么不尴不尬的荡悠在中间,浑浑噩噩的混上一辈子。 小说中的沙僧确实是个很“痴”的角色,从玉帝的贴身侍从一巴掌被拍到流沙河里坐牢,还跟普罗米修斯一样周周受刑之后,沙僧就给自己找了个爱好:吃人。 小说里写,唐僧之前的九世取经人都被沙僧吃了,居然还没吃够,又跳出来要吃唐僧。真可谓痴/吃心不改。 其实痴迷吃人之于沙僧,有点像痴迷游戏之于广大宅男。归根到底,不是因为人肉好吃,或者游戏好玩,而是因为现实的遭遇和打击实在太苦痛了,他们必须找到一种“痴迷”来逃避现实。 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剃度跟了唐僧,沙和尚就立马收敛心性,全无当年在流沙河为妖作怪时的半点野性了—— 不是唐僧教得好,也不是沙和尚本性比两位师兄更。而是吃人当妖怪这事儿,本来就是沙僧在无法忍受的苦难中强行给自己找的一种“痴迷”。 但如今现实已经改变了,只要跟着唐僧把这条取经路走下来,到大雷音寺去拿个编制,沙僧就能脱离苦海,再不受玉帝的那酷刑折磨。 至于这个编制封赏是什么?沙僧反而不那么在乎,有这么个东西,能让他脱离苦海就可以了。 由此我们就可以解释小说贯穿全篇的那个怪现象——为什么在取经这一路上,沙僧明明是最明哲保身、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可一旦到了取经团队真要散伙、八戒提议“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的时候,没等悟空开口,先跳出来反对的一定是沙和尚。 为什么?因为沉默的沙僧可心里门儿清。 孙悟空回花果山是当美猴王去的,八戒回了高老庄还惦记着当人家女婿。你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可我“依旧回流沙河”我能干什么?继续蹲大牢,每周一次“飞剑贯胸”? 我疯了么我? 所以三打白骨精逼走孙悟空时,沙僧啥话没说——真帮了腔一起被炒鱿鱼,这损失算谁的? 但宝象国悟空归来时,沙僧直接跪下请大师兄救师父。 而真假美猴王那一回,一看到有人要假扮自己领取经这份编制的时候,沙僧更是一反不结怨不惹事的“老好人”人设,直接打杀了他大师兄的猴子猴孙,然后跑去观音那里告状。恨不得把前几十回攒的积极性都一把用光了。 这就是沙僧的真实想法:取经这事儿我其实兴趣不大,我也可以没功劳,但这个工作我必须保住!糙好把它走完!好歹修个正果,甭管那正果是什么。 沙僧的这种人生态度,其实就简称为——混。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见不到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的英雄,也少见八戒那种酒色财气、贪欲无边的夯货。但沙僧这样“混日子”的人,真的比比皆是—— 你在大学里,那些明明不喜欢所学专业,天天在宿舍打游戏,但一定要混一个毕业证的兄弟。 你在工作单位,看到的那些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干活磨洋工、但一定说工资要降,甚至可能被裁员,就觉得被要了亲命的同事。 那些一年一年执着于考编考公,一旦上了岸又马上开始操心怎么既能保住铁饭碗又能上班摸鱼的考公族同胞。 甚至你自己,在职场上谨小慎微、谨言慎行,生怕哪句话惹得张总多想、李总疑心,下次减员优化把你加到名单里去……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像沙和尚一样在混。 我们不爱自己的工作,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万分害怕失去自己的这份饭碗,这个状态,就是混。 而混,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痴迷。 你用心观察一下你、我、他,我们这些混在社会里芸芸众生。会发现我们都像沙僧在痴迷于一个保自己安全的“正果”,在痴迷于什么。 或是痴迷于育儿:“爸妈这辈子就这样了,就指望你有出息了。” 或是痴迷于财富:“等赚够了xxx万,就辞职回家躺平。” 或是痴迷于爱情,在要不然就干脆痴迷于游戏、 痴迷于钓鱼、业余爱好、大国崛起等等等等。 总之一个决心混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反而一定是一种痴迷的。这份放不下又提不起的我执,让他有理由中途半端的混在这个世界上。不敢按想的方式去活,又不愿按活的方式去想。终于活成了自己人生中的配角,那个最透明、最让人难以记住的角色。 所以沙僧真的是我们普通人的代表,他遭遇过现实的毒打,有着无常命运深切的恐惧,有着对免于恐惧的自由最深切的执念与向往,却最终活的谨小慎微、愚痴难明。 沙僧最终走到了大雷音寺,他讨得的那个果报,叫“金身罗汉”。 很多人没细品过沙僧这个封号的意思,其实如来佛祖洞见人心、是很会投其所好的——罗汉地位虽不及佛祖菩萨,但却贵在“金身”,所谓“金身不坏”么,“金身罗汉”类似“铁帽子王”这个职称算是坐稳了。而且都金身了,显然不会再有被飞剑贯胸的恐惧。 说白了,“金身罗汉”也就是“保你个铁饭碗”的意思。 沙僧得到这个封号一定是大喜过望的,他跟着唐僧混了这取经一路,痴迷的不就是这么个再不会被“失手打碎”的铁饭碗么?这下总算安稳了! 至于取经这一路上,到底孰是孰非。水帘洞里打死的猴妖、百花羞前摔死的婴孩,到底冤不冤枉?管它呢!反正我又不是真的“老实人”,他人性命与我何干? 沙僧是一面镜子,他照见了凡人在世道无常的蹉跎与打击下,萌生的痴念、浑噩、恐惧与冷漠。 可只要天界那弱肉强食、上尊下卑、神妖皆草芥的世道不变,谁又能保证,金身罗汉这个铁饭碗,一定比卷帘大将的琉璃盏更安稳呢? 终究, 世道诡谲,浊浪排空。 那些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的人, 最终既得不到自由, 也得不到保障。 全文完。
写得真好...
一个就是师徒四人遭遇红孩儿。红孩儿抓走唐僧之后,孙悟空一听说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就大喜:他爹是我结义兄长,我论辈分是他叔叔呢;我叫他还我师父他一定会还。沙僧表示怀疑:三年不走动,至亲也不亲;你都五百年没跟人家往来了,人家认你这个叔叔吗?事实证明,沙僧是对的。
另一个是狮驼国,孙悟空和猪八戒又闹了点龃龉,让白象精捉走了猪八戒。妖怪要给猪八戒退毛,先捆起来泡在水里;孙悟空见了猪八戒,又怜他又恨他,心想他好歹也是龙华会上的人,救是要救的,但是又讨厌他总跟唐僧搬弄是非,可不能太便宜了他。然后有意思的部分来了:“听沙僧说猪八戒藏了私房钱,等我诈一诈他。”——然后就是孙悟空冒充冥界来的勾死人,真的从猪八戒那儿诈了几钱银子出来。话说猪八戒藏私房钱这事儿,唐僧不知道,孙悟空不知道,唯独沙僧知道,说明猪八戒还是挺拿沙僧当自己人的;然后沙僧一转眼就跟孙悟空告发了,说明这货非常清楚自己最该抱谁的大腿啊。
原著里沙僧的确是最凶残的一个。虐杀无辜的惯犯。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82ybGqHLCG8
其实这个痴迷和st Augustine 关于爱的次序是很相似的概念。爱某样东西没关系。但一旦你把这样东西的热爱放在超出热爱神的位置,就将无法在无事物可控制这份热爱的度。任何事物,没了限制,我们就会从驾驭它,到被一直膨胀的它驾驭的人生转变。执念由此诞生。诸多悲剧也就随之而来。变成一个spiral down 的死循环,直到你可以再次把这个事物的热爱位置放对, 放在对神的热爱之下,那对于这个事物的执著就会再次得到把控。
可惜很多人都参不透这一点。总觉得要么以为自己是神通广大,自己可以驾驭这些事物,不让它失控,成为我们安全感/价值感的来源。 这还算好的 (至少这些人知道要去控制这些). 其实多数谁不是连已经被驾驭了,也不知道。错把朽木当浮木。 困在执念里。永远在”只要我再多些____ , 我就会更好了!”的circular logical loop .
个人观点。
又另: 完全个人观点。原著里的那些神仙和佛啥的真的只想让人吐槽啊。~~~何德何能让悟空去他们手下干活~~ 你说他公平吗? 坐骑杀害那么多生命,最后呃,也没看有什么惩罚。还有话说那些坐骑, 仆人啊的妖怪们应该离唐僧想取的救世人的经最近位置听道了吧,可一有机会获得自由,第一时间祸害人间,霸山为王~~~(最离谱的就是观世音那个坐下的什么鱼,都不知道这些道听的都在听啥? !) 离佛祖那么近,听了几百年的生物最后还是作恶,那看着经书的人呢? ~~ anyway .... 我觉得这本是到处是讽刺。
这版本的师徒四人颜值居然唐僧几乎垫底😂😂😂
但是沙僧台词真的少哈
“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师父你放心,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
“大师兄说得对啊!”
“二师兄说得对啊!”
“师父说得对啊!”
对对对 永远都是这6句哈哈哈
本来很好笑但是看到最后竟然非常感动,这个编的真好。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