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7-11 10:07 这两天有个热贴,讨论安徒生的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海的女儿 讨论很深刻,我本人也受益良多,尤其是通过苦修达到灵魂永恒不灭,这个点我是第一次get。还有追求超越,诸善排序,愿赌服输,这些观点都敏锐而现代。 有MM提到安徒生童话中母亲经常是缺席的或是被妖魔化的,这个说法很不准确。 可能是把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记串了?:) 安徒生在他的童话作品中,母亲的形象很丰富丰满而多样,像白雪公主( 那是格林童话)中那样刻板印象的恶毒后母的形象,是极少的。( 我记得只有野天鹅中小公主艾丽莎的后母是残忍恶毒的) 安徒生本人有一位辛苦而善良的母亲。他的不少童话中母亲的形象都有他母亲的影子。安徒生对母亲,是敬重爱戴和眷恋歌颂的。 大致可以粗略分这样几类: 一、母亲是孩子幸福的守护神,是家庭的“心脏” 《没有画的画册》是安徒生写于1839年的系列故事。这本别致的小书以月亮为讲述者,每晚经过作者的窗前时,给他讲一个自己看到的故事,一共有33篇。其中的一篇 第二十五夜 讲述的就是一位母亲的故事。 在法兰克福一个低调而豪华的别墅里有一位老妇人。她的儿子们很富裕,“只要她一句话,她便会在泰晤士河畔有华丽的房子;只要她一句话,那波利海湾便有她的别墅”。但是她坚持住在那个狭窄、破烂的旧房子里。 她在这儿生下一群孩子,孩子们在这儿成长、发家。她认为:“若是我离开那破旧的屋子,我的孩子们幸福发祥的地方,那幸福说不定便会离开他们!” 所以,为了孩子的幸福,她甘愿永居陋巷。 在另一篇 最后一粒珍珠 里,守护天使为寻找悲伤女神,来到一位刚失去母亲的家庭里。失去了女主人,悲伤女神主宰了这个家。守护天使指着屋子的犄角说: ‘’那个地方,母亲活着的日子曾在鲜花和图画间坐过的地方。她,作为这家人的幸福仙女,充满爱地朝丈夫、孩子点着头;在这个地方她作为这家人的阳光散发着欢乐,她凝聚着全家,是全家的心脏。‘’ 不管是富人的豪宅还是穷人的茅屋,母亲,都是家庭幸福的守护神。 二、孩子遭逢死亡之际, 母亲是与死神勇敢较量的那个人 在一个母亲的故事 里,死神从一位母亲的身边把孩子带走了。可怜的母亲跑出屋子,追赶死神。 为了找到孩子,她不得不答应夜神的要求,一边流泪一边把唱给孩子听的那些歌,都唱给夜神听; 她不得不答应荆棘丛的要求,把荆棘丛紧紧拥在自己的胸前,用自己的体温和热血温暖了荆棘丛,使它“在寒冷的冬夜里抽出了绿色新叶,丛上绽开了花”; 她不得不把自己的眼睛送给湖泊,湖泊才把她送到死神的花棚里,在那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花和一棵树; 这个故事很悲伤,也充满了浓重的宗教感。在安徒生笔下,母亲不仅是孩子与死神之间的墙,更是孩子遭逢死亡之际,勇敢地与死神较量的那个人。 虽然最终,这位母亲不得不与死神和解,因为死神给她展示了孩子未来可能遭遇的悲惨生活。她最终痛苦地决定,让死神把她的孩子带到幸福的天国。 但是,母亲无奈的选择,恰恰表现了最深刻的母爱,看似无情却真爱。 三、或许有过不理解,但孩子终归要领会母亲的伟大 在 她不中用 ( She was good for nothing ) 这一篇中,安徒生塑造了一位洗衣妇的形象。 正如安徒生的母亲一样,这位洗衣妇在寒冷的河水里劳作,需要饮酒来暖和身体。他的小儿子给她送酒的时候,有人指责洗衣妇是酒鬼,对小男孩说: “她真不中用!这样的人真可悲!对你母亲说,她应该感到害臊。你可千万不要变成一个酒鬼,可是你肯定会的!” 最后,她还不得不把自己美丽的黑发送给守墓的白发老妇。 不管富裕还是贫困,每一个母亲都是“中用”的。或许曾经有过不理解,孩子终究会理解母亲的伟大。 这些故事都很哀伤,我年轻时读过一次,就不忍心再读一遍了,真的会很难过很心痛。 P.S. 对豌豆公主的解读,前面扶苏MM讲了她的观点: 真正的公主和只有公主病的假公主; 我个人觉得公主病这个词是现在才有的流行词语,我的一个解读是豌豆公主对事物对生活保持着极度的敏感和敏锐; 也可以理解为公主内心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我还看到有人理解为内在美不怕考验,还有人认为是不要在意别人的标准,因为有时候,别人的标准就像是二十张床垫子和二十床鸭绒被下面的一粒豌豆一样,荒唐至极。( 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个解读) 当别人对我们提出质疑时,我们特别容易陷入“自证陷阱”。 着急去证明自己符合对方提出的标准,能通过对方的考验。 却忘了问问自己: 为什么要去迎合对方的标准,为什么要通过对方的考验? 这样的“考验”通过了又如何,即使通不过又如何? “真正的公主”,是靠一粒豌豆来决定的吗? 公主的“完美结局”,就必须是嫁给王子吗? 真正的公主,不会在意一粒豌豆。 上面的思考都很有意义。
谢谢mm分享,写得真好。很多童话故事里的爱情我无法共鸣,很多true love的定义就是高颜值的两个人在对的时候遇到了彼此,如果善良就值得被爱,为什么那么多故事都是美丽的公主搭配英俊的王子呢。有了孩子后,发现父母爱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不管生活境遇如何,有个爱自己的父母,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觉得没有依靠。 silaschip 发表于 2024-07-11 11:49
扶苏 发表于 2024-07-11 14:03 安徒生童话我觉得都是非常深刻的作品,不亚于雨果,托尔斯泰这些文学巨匠。 至于《豌豆公主》,我还是保持自己的观点。整篇文章完全没有显示这位女子有任何德行可以被称为公主。我觉得是一篇讽刺文。公主病这个概念不是现代的东西。《豌豆公主》真正讽刺的是王子和王后。第一,他们要通过找到真公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第二,他们因为缺乏智慧和德行,所以只能用荒唐的标准去鉴定公主。所以他们找到的只是有公主病的人。豌豆公主写的很清楚,一颗豌豆上,放了好几层厚厚的垫子。从物理上来说根本不可能(Impossible)可以感觉到豌豆的存在。抱怨不舒服,完全是一种公主病的表现,无中生有的挑剔。而且,这个女子下雨天独自一人,得到王子和王后的收留,受到礼遇,却没有感激只有抱怨。 反映“内心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的应该是《丑小鸭》吧。
回复 5楼 的帖子 我们都没有否定安徒生的国际声誉和文学地位啊? 他的童话,的确很多都不是为孩子们写的,正像我在55楼中提到的,是适合大人读的名著,充满了浓烈的宗教感和救赎感。 公主病,对我来说,是个很新的现代概念。在我的印象和理解中,真正的公主特质是纯真、高贵和慷慨。故事很短,更像个寓言故事。安徒生没有写她的德行如何,也完全没有必要; 但她的敏感和敏锐是很清晰的,为什么她能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东西就一定是无中生有的挑剔呢? 为什么? 有的作家/ 艺术家就是有超出常人的敏感和敏锐啊。 在现在的语境和解读下,“公主病”常常被视为一种令人不悦的性格特质: 自私高傲挑剔不顾及他人感受情商不高等等。然而当我们以更高维视角去洞察时,会发现“公主病”或许并不能简单地被贴上“病”的标签。从宇宙浩瀚视野中,我们能看到,所谓的“公主病”,实则是人类对美好与关爱的一种强烈渴盼。那些表现出“公主病”的人,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憧憬着被温柔呵护、悉心宠爱,这种对美好的渴望,本身并非是一种过错,只是在表达上或许存在些许偏颇。“公主病”也可被理解为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追寻。 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7-11 14:17
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7-11 13:37 回复 3楼 的帖子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3030634&page=15#101503964 50楼的MM说得真好啊!( 55楼也不错:)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3030634&page=3 这个帖子里有很多MM文学素养很高,见解也很深刻。大家的讨论也很热烈。
讨论很深刻,我本人也受益良多,尤其是通过苦修达到灵魂永恒不灭,这个点我是第一次get。还有追求超越,诸善排序,愿赌服输,这些观点都敏锐而现代。
有MM提到安徒生童话中母亲经常是缺席的或是被妖魔化的,这个说法很不准确。 可能是把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记串了?:)
安徒生在他的童话作品中,母亲的形象很丰富丰满而多样,像白雪公主( 那是格林童话)中那样刻板印象的恶毒后母的形象,是极少的。( 我记得只有野天鹅中小公主艾丽莎的后母是残忍恶毒的)
安徒生本人有一位辛苦而善良的母亲。他的不少童话中母亲的形象都有他母亲的影子。安徒生对母亲,是敬重爱戴和眷恋歌颂的。
大致可以粗略分这样几类:
一、母亲是孩子幸福的守护神,是家庭的“心脏”
《没有画的画册》是安徒生写于1839年的系列故事。这本别致的小书以月亮为讲述者,每晚经过作者的窗前时,给他讲一个自己看到的故事,一共有33篇。其中的一篇 第二十五夜 讲述的就是一位母亲的故事。
在法兰克福一个低调而豪华的别墅里有一位老妇人。她的儿子们很富裕,“只要她一句话,她便会在泰晤士河畔有华丽的房子;只要她一句话,那波利海湾便有她的别墅”。但是她坚持住在那个狭窄、破烂的旧房子里。
她在这儿生下一群孩子,孩子们在这儿成长、发家。她认为:“若是我离开那破旧的屋子,我的孩子们幸福发祥的地方,那幸福说不定便会离开他们!”
所以,为了孩子的幸福,她甘愿永居陋巷。
在另一篇 最后一粒珍珠 里,守护天使为寻找悲伤女神,来到一位刚失去母亲的家庭里。失去了女主人,悲伤女神主宰了这个家。守护天使指着屋子的犄角说:
‘’那个地方,母亲活着的日子曾在鲜花和图画间坐过的地方。她,作为这家人的幸福仙女,充满爱地朝丈夫、孩子点着头;在这个地方她作为这家人的阳光散发着欢乐,她凝聚着全家,是全家的心脏。‘’
不管是富人的豪宅还是穷人的茅屋,母亲,都是家庭幸福的守护神。
二、孩子遭逢死亡之际, 母亲是与死神勇敢较量的那个人
在一个母亲的故事 里,死神从一位母亲的身边把孩子带走了。可怜的母亲跑出屋子,追赶死神。
为了找到孩子,她不得不答应夜神的要求,一边流泪一边把唱给孩子听的那些歌,都唱给夜神听;
她不得不答应荆棘丛的要求,把荆棘丛紧紧拥在自己的胸前,用自己的体温和热血温暖了荆棘丛,使它“在寒冷的冬夜里抽出了绿色新叶,丛上绽开了花”;
她不得不把自己的眼睛送给湖泊,湖泊才把她送到死神的花棚里,在那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花和一棵树;
这个故事很悲伤,也充满了浓重的宗教感。在安徒生笔下,母亲不仅是孩子与死神之间的墙,更是孩子遭逢死亡之际,勇敢地与死神较量的那个人。
虽然最终,这位母亲不得不与死神和解,因为死神给她展示了孩子未来可能遭遇的悲惨生活。她最终痛苦地决定,让死神把她的孩子带到幸福的天国。
但是,母亲无奈的选择,恰恰表现了最深刻的母爱,看似无情却真爱。
三、或许有过不理解,但孩子终归要领会母亲的伟大
在 她不中用 ( She was good for nothing ) 这一篇中,安徒生塑造了一位洗衣妇的形象。
正如安徒生的母亲一样,这位洗衣妇在寒冷的河水里劳作,需要饮酒来暖和身体。他的小儿子给她送酒的时候,有人指责洗衣妇是酒鬼,对小男孩说:
“她真不中用!这样的人真可悲!对你母亲说,她应该感到害臊。你可千万不要变成一个酒鬼,可是你肯定会的!”
最后,她还不得不把自己美丽的黑发送给守墓的白发老妇。
不管富裕还是贫困,每一个母亲都是“中用”的。或许曾经有过不理解,孩子终究会理解母亲的伟大。
这些故事都很哀伤,我年轻时读过一次,就不忍心再读一遍了,真的会很难过很心痛。
P.S. 对豌豆公主的解读,前面扶苏MM讲了她的观点: 真正的公主和只有公主病的假公主; 我个人觉得公主病这个词是现在才有的流行词语,我的一个解读是豌豆公主对事物对生活保持着极度的敏感和敏锐; 也可以理解为公主内心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我还看到有人理解为内在美不怕考验,还有人认为是不要在意别人的标准,因为有时候,别人的标准就像是二十张床垫子和二十床鸭绒被下面的一粒豌豆一样,荒唐至极。( 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个解读)
当别人对我们提出质疑时,我们特别容易陷入“自证陷阱”。
着急去证明自己符合对方提出的标准,能通过对方的考验。
却忘了问问自己:
为什么要去迎合对方的标准,为什么要通过对方的考验?
这样的“考验”通过了又如何,即使通不过又如何?
“真正的公主”,是靠一粒豌豆来决定的吗?
公主的“完美结局”,就必须是嫁给王子吗?
真正的公主,不会在意一粒豌豆。
上面的思考都很有意义。
喜欢。谢谢分享。你说的热帖在哪里,我没看到啊。 格林童话全集和安徒生童话是我女儿四五岁时的宝贝,翻来翻去的, 书皮都掉了。
我相信这位母亲的智慧,再贴一下吧:
在法兰克福一个低调而豪华的别墅里有一位老妇人。她的儿子们很富裕,“只要她一句话,她便会在泰晤士河畔有华丽的房子;只要她一句话,那波利海湾便有她的别墅”。但是她坚持住在那个狭窄、破烂的旧房子里。
她在这儿生下一群孩子,孩子们在这儿成长、发家。她认为:“若是我离开那破旧的屋子,我的孩子们幸福发祥的地方,那幸福说不定便会离开他们!”
所以,为了孩子的幸福,她甘愿永居陋巷。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3030634&page=15#101503964
50楼的MM说得真好啊!( 55楼也不错:)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3030634&page=3
这个帖子里有很多MM文学素养很高,见解也很深刻。大家的讨论也很热烈。
至于《豌豆公主》,我还是保持自己的观点。整篇文章完全没有显示这位女子有任何德行可以被称为公主。我觉得是一篇讽刺文。公主病这个概念不是现代的东西。《豌豆公主》真正讽刺的是王子和王后。第一,他们要通过找到真公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第二,他们因为缺乏智慧和德行,所以只能用荒唐的标准去鉴定公主。所以他们找到的只是有公主病的人。豌豆公主写的很清楚,一颗豌豆上,放了好几层厚厚的垫子。从物理上来说根本不可能(Impossible)可以感觉到豌豆的存在。抱怨不舒服,完全是一种公主病的表现,无中生有的挑剔。而且,这个女子下雨天独自一人,得到王子和王后的收留,受到礼遇,却没有感激只有抱怨。
反映“内心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的应该是《丑小鸭》吧。
因为童话故事就是把人最向往的所有优点都集中起来讲故事,美貌有钱聪明痴情善良浪漫 那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让读者want-to-be (同类型参见韩剧,女一总是被有钱英俊痴情的男二追求) 同样的环境金庸也塑造了,美貌、武功盖世、匡扶正义(钱不知道从哪里来但是花不光),多少成年人向往的世界啊
我们都没有否定安徒生的国际声誉和文学地位啊? 他的童话,的确很多都不是为孩子们写的,正像我在55楼中提到的,是适合大人读的名著,充满了浓烈的宗教感和救赎感。
公主病,对我来说,是个很新的现代概念。在我的印象和理解中,真正的公主特质是纯真、高贵和慷慨。故事很短,更像个寓言故事。安徒生没有写她的德行如何,也完全没有必要; 但她的敏感和敏锐是很清晰的,为什么她能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东西就一定是无中生有的挑剔呢? 为什么? 有的作家/ 艺术家就是有超出常人的敏感和敏锐啊。
在现在的语境和解读下,“公主病”常常被视为一种令人不悦的性格特质: 自私高傲挑剔不顾及他人感受情商不高等等。然而当我们以更高维视角去洞察时,会发现“公主病”或许并不能简单地被贴上“病”的标签。从宇宙浩瀚视野中,我们能看到,所谓的“公主病”,实则是人类对美好与关爱的一种强烈渴盼。那些表现出“公主病”的人,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憧憬着被温柔呵护、悉心宠爱,这种对美好的渴望,本身并非是一种过错,只是在表达上或许存在些许偏颇。“公主病”也可被理解为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追寻。
我觉得讽刺这一想法不错,是不是可以用这句话来做个注脚:
我们生活在一个镜子世界里,却以为是在透过玻璃窗看外面的世界。
“We live in a house of mirrors and think we are looking out the windows.” — Frederick Salomon Perls
这个故事不能光从公主这边来解读,王子和他妈妈才是重头戏。首先王子要找真正的公主。这里有个历史背景,很多落魄贵族为了延续他们奢侈的生活,会去找暴发户联姻。这位王子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王子,而只是一小片领地的领主的儿子,类似于小镇长的儿子。他应该没法接触大国的公主,只是在找昔日的落魄贵族或者像他一样的小国公主,所以他才没法判断谁是真正的公主。他城堡也没啥仆人,开门都要老国王亲自去。这都说明王子不是什么大国王子。而当时可能真有不少冒充贵族的。虽然今天我们觉得贵族是腐朽的阶层,没啥了不起,但是当时有人冒充,就说明贵族的身份是有价值的
然而他却执意要找真正的公主,而不是将就个不知真假的公主,或者找个有钱人的女儿。他的母亲就用这个测试方法,可能这位母亲就曾是一位真正的公主。最后这位上门公主看起来是非常落魄的,没有华贵的衣裳,没有奴仆跟随,没有养尊处优的仪态。但王子和他母亲相信她是真正的公主后,就愿意娶她,说明王子真的不涂公主附带的价值(领地、财富、奴仆、公主背后的家族势力),真的只看中公主本身。
这个背景很有意思啊,头一次听说,谢谢!
公主的本质,对我来说还是: 善良,高贵,慷慨。
王子和他母亲还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我觉得你在表达一种人性向善的观点,就像你说的对美好的渴望,只是真正达到那种完美的理想需要一生或更长的时间,在这一阶段公主的所谓的病是在她朝着理想迈进时表现出的跌跌撞撞甚至在外人看来是一种矫揉造作的装。
我在想,她想装成公主而不是别的角色是为什么呢?也就是说,一个人所谓的志向到底是怎么来到这个人的心里的呢? 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吗?还是以前各自带着目的来过,只是医生太短暂没有完成任务,然后有些人今生会在某一时刻顿悟, 以常人理解为疯狂的举动一意孤行地去实现自我,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角等等?
嗯,好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