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诈骗盛行 专挑年轻人 假称录取诱填社会安全码

d
dvdh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记者张宏/洛杉矶报导 2024-07-07 02:20 ET
南加大华人商科毕业生遭遇面试骗子,对方租豪华办公室撑场面,目的是面试者的个人信息。图为示意图。(取自unsplash/Tim Gouw 图片)
诈骗集团不是专坑长者,年轻人也中招。南加大华人商科毕业生遭遇面试诈骗,对方租豪华办公室撑场面,目的是获取面试者的个人数据。南加大商科毕业生小蒋日前去一家大公司面试,第二天就收到录取通知,当小蒋填好入职信息和递交个人社会安全码(SSN)后,对方却人间蒸发,小蒋的个人信息则被盗用开信用卡,导致他信用被破坏。
今年23岁的小蒋在网上投放简历想找营销工作,不久被一个号称帮大公司招募的猎人头公司联系上,表示他的简历很符合要求,让他去巴沙迪那(Pasadena)办公室面试。当天小蒋穿着笔挺的西装来到位于Lake街的一栋大楼。大楼装潢很有气派,小蒋来到会议室,房间里有两个白人男女面试官。
小蒋的律师邓洪表示,对方按例询问小蒋一些问题后,觉得他条件不错,表示要回去和客户商量,之后再通知他。因为小蒋是留学生,最重要的是希望公司能帮忙办理工作签证,对方表示如条件符合会愿意帮忙办理。小蒋满心欢喜回家等待通知。结果,第二天就接到录取电话,对方让他在线填写入职数据,包括W2需要的SSN号码、驾照和护照数据等。
小蒋觉得既然已经录取,提供这些数据也很正常,但他那时还不知道会被那家公司录取。结果等了半个月都没有收到入职通知,他觉得奇怪,就致电该猎人头公司,结果没人接听。小蒋试着去登录之前填写数据的网站,却发现网站已关闭。
邓洪表示,小蒋找到当初面试的公司地点,结果前台告知他,对方只是租用几天会议室,现在已经走人。小蒋才发现自己遇到了骗子。他开始担心自己的个人数据被盗用,经查找发现,骗子用他的名字开了好几张信用卡,导致他的信用被破坏。他提醒,现在有人假冒猎人头公司,以此骗取年轻人个人数据。


d
dvdhe
FTC支招 若面试要求提供个资就煞车
记者张宏/洛杉矶报导 2024-07-07 02:15 ET
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提醒面试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要警惕面试骗局。(取自FTC网站)
以工作进行诱饵的面试诈骗手法日益天衣无缝,骗子面试者通过社交网络联系被害人,甚至在对话中加入学校或教授推荐等细节来增加可信度,殊不知背后的目的是想窃取个人信息,或者利用签约奖金来诈欺。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提醒面试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要警惕这类骗局。
话术客制化 更有说服力
根据FTC网站,工作面试诈骗并不新鲜,但其手法日益个人化和更有说服力。一些自称是华尔街公司、科技公司、全国零售商和其他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的招募人员,在社群媒体平台上联系应届毕业生,其说辞很有说服力,假 「招聘人员」可能会声称自己与学生所在学院有联系,并表示院长或教授已推荐该学生作为该公司的候选人。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假 「招聘人员」可能还会在谈话中加入教职员姓名、校园地标,甚至称他们是校友,并讲述他们在这所学校的一些「回忆」。事实证明,假「招募者」的真实身分是个人信息窃贼,利用公开的消息,如学校院长的名字、知名教授、学校传统等窃取个人资讯。
然后,假 「招聘人员」会安排一系列的在线面试,诱饵是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机会。接下来是常见的人力资源文档,涉及学生的社会安全号码、银行帐户或驾驶执照资讯或其他个人数据。在某些情况下,假 「招聘人员」还可能会寄出一张金额慷慨的支票作为签约奖金,尝试进行虚假支票诈骗。假 「招聘人员」很快就会让收到支票的应聘者寄回或转帐部分金额,理由也许是为了支付公司电话或笔记型电脑费用之类。等应聘者的钱到帐,这张签约奖金的支票也作废了。
如有推荐信 求证当事人
FTC建议应聘者,要首先检查招募人员的「推荐信」。如果招募人员使用学校某人的名字,在进一步接触之前直接联系该教职人员。如果这个故事没有被证实,那就是一个骗局。其次,仔细检查招募人员的电子邮件地址,公司高层一般会通过公司帐户发送电子邮件,而不是通过@gmail.com 或其他个人地址发送电子邮件。当然,众所周知,冒名顶替者会侵入公司的电子邮件系统。看起来合法的地址并不能保证是真的,但来自个人帐户的消息是一个强烈的迹象,表明这是一个骗局。
FTC指出,如果应聘者被要求提供个人信息,请立即煞车。如果谈话转向银行帐户数据、驾驶执照号码等,请停止谈话。通过知道的真实电话号码(不是招募人员给的电话号码)联系该公司,并仔细检查工作机会是否真实。同时向FTC报告,如果遇到诈骗者,请通过reportfraud.ftc.gov告诉FTC。
A
AlaMao
诈骗真是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