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一身秋 发表于 2024-07-03 14:00 一: 1,安徽宣城人 2,意新语工 3,开山祖师 4,平淡 悠闲 理趣 二: 1 多才多艺 2,用语齐警 音节谐美 3, 咏梅寄寓绅士 三: 1, 开元名相 2,看透浪子野心 3,感遇 四: 1, 存词仅次于辛稼轩 2, 词中商隐 3,四明人 五: 1,绍兴人 2,不拘一格 3, 题葡萄园
1,安徽宣城人 2,意新语工 3,开山祖师 4,平淡 悠闲 理趣
二:
1 多才多艺 2,用语齐警 音节谐美 3, 咏梅寄寓绅士
三:
1, 开元名相 2,看透浪子野心 3,感遇
四:
1, 存词仅次于辛稼轩 2, 词中商隐 3,四明人
五:
1,绍兴人 2,不拘一格 3, 题葡萄园
1 梅尧臣?理趣,是不是说下面这种: 梅尧臣《古意》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2 应该是姜夔吧。看了一下林逋林和靖,好像不像。
3 张九龄
是的,梅尧臣,姜白石和张九龄。 其实后两个也很容易。您一定是想把机会给别人。我能体会到您这份谦逊之风:)
对他的印象,多来自于课本里: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两首,简直是和李绅的两首悯农诗并列为最ZZZQ 的四首诗。顺便说一句,李绅的所谓 日食鸭舌100只,纯属诽谤,是现代社会,网上一个键盘侠编造出来的,就是因为反转再反转,悯农加酷吏贪官的巨大反差。( 李绅好冤啊!)
您提到的那首,虽也出名,但我的感觉是过于直白,而美感尽失。( 纯粹一家之言啊)。 哲理诗写好很不容易,杨万里,朱熹,东坡众先生,在理趣方面,显然做得更好哦。
我想说的是梅先生的三首悼亡诗。
说起悼亡诗,有人感动于苏轼对亡妻王弗的念念不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有人感动于元稹对亡妻韦丛的深沉怀念: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两首诗是悼亡诗中的经典,一直为人所赞赏,但是,我知道另有一组悼亡诗,最真挚,最纯洁,当为千古第一。
这一组悼亡诗就是这位北宋诗人梅尧臣先生的《悼亡三首》。
其一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其二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其三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这是梅尧臣写给妻子谢氏的悼亡诗。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梅尧臣与妻子谢氏乘船返汴京,七月七日至高邮三沟,谢氏不幸死于舟中。这三首诗是梅尧臣悼念亡妻谢氏之作,写于同年。
第一首是总写。
“结发”两句以总叙起,着重在“十七年”。
“十七年”而“相看犹不足”,便见情之真、爱之切。
如此情真爱切,妻子却撒手人寰,其中的痛苦不言而喻。
妻子走了,联想到自己也日渐苍老,无法久留人世间。我终会和你在地下相聚,如今,还未死去,只是泪水涟涟。
第一首诗诉说妻子别后之情,语愈平淡,情愈真切。
第二首具体写妻子走后,自己的寂寞与失落。
每次出门,像梦游一般,碰到人只是勉强应付。回到家里,十分寂寞,又找不到人诉说。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这一句真诚地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戚。
自你走后,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所以倍感寂寞。
寂寞得长夜难眠,只听得窗外萤虫飞过的声音、听得天空中大雁路过的叫声。
诗人的精神消磨在这难熬的时光之中...
这首诗写妻子走后自己的寂寞与失落,无人诉说,深夜听虫鸣雁叫,可见寂寞之深。
第三首诗写出爱情之专与悲哀之深。
梅尧臣用对比的方式夸赞妻子:我见过世间那么多女子,没有人比你更美,比你更贤惠的。( 钱钟书先生称杨绛女士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是不是源于此? )
诗人爱妻子17年,妻子这么美好却早早离世,诗人的哀痛无以复加。
梅尧臣写诗,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这三首诗,没有一处用典,语言平实朴素,但感情却炽热浓烈。这是一首最纯粹最真挚最感人的悼亡诗,因为它最真实。
读了这么多悼亡诗,我明白了最感动人的永远是细节,是梅尧臣的“欲语向谁何?”,是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