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itchell 发表于 2024-03-20 09:33 如果真到了纳米级别,反而没啥可担心的。因为纳米颗粒穿透性强,即然可以被肠道吸收,也可以通过肠道排泄。估计通过肾脏滤过也没问题,因为肾小球滤过孔径有十几纳米。通过肝管和胆道排泄也可以是另一个途径。其在身体里的分布达到平衡后都能用简单的药学动力学方程描述。最简单的方程就是体内外浓度相等。这样只要体外浓度下来了,体内浓度也会下来。 塑料颗粒对人体的作用应该着重于不同塑料分子和生物分子的化学反应。如果能证明化学反应的可能微乎其微,那么纳米颗粒对人体的物理作用也许要到很高的浓度才能体现出来。
MMitchell 发表于 2024-03-20 11:04 好像没听说过体内有纯塑料结石或沉淀的病例。不过不排除塑料颗粒会存在于胆结石和肾结石里。有报道发现冠脉斑块里有塑料微颗粒,其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证明的。血里有的东西一般冠脉斑块里都找得到。
miaka 发表于 2024-03-20 11:37 太恐怖了。以后家里塑料制品都得扔了。控制下环境变量。 但全玻璃fine bone china又太难伺候了,而且很重。这怎么办是好。有没有不锈钢保鲜盒/碗。那种很轻。
小青龙 发表于 2024-03-20 13:00 Bone china其实不耐用,容易刮花。Corella的玻璃餐具很轻又耐用,叠放很省空间包括在洗碗机里,唯一缺点就是不怎么好看。
candyland 发表于 2024-03-20 17:22 一直都觉得这些shade balls是不是都会leach塑料元素到水里。还有水管也是塑料的。
综合意大利Rainews新闻网、Quotidianogiovani新闻网报道,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生物成像和分子生理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丹妮拉·加利奥表示,“研究发现,在鱼、肉、水果,以及蔬菜、蜂蜜、糖、盐和啤酒等食品中都发现了塑料成分。
据估计,人们每周约摄入0.1至5克的隐形塑料碎片,其含量几乎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据悉,由丹妮拉·加利奥负责协调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验证明,快速和慢性接触聚苯乙烯颗粒的细胞会出现新陈代谢改变和氧化应激增加的现象。通过这项研究,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强调了这些微粒和纳米粒子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丹妮拉·加利奥说:“研究表明,人体结肠细胞吸收的聚苯乙烯微粒和纳米微粒会引起新陈代谢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有毒物质偶氮甲烷引起的变化相似,后者是一种致癌和神经毒性分子,正是因为其能够诱发结肠癌,才被广泛研究。”研究表明,健康人的结肠细胞在快速或慢性接触聚苯乙烯微粒后,会诱发通常在癌症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新陈代谢改变,这表明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有可能成为结肠癌的致病因素之一。迄今为止,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关于塑料对人体影响的研究之一。
此外,研究人员对自来水、瓶装水和泉水进行的分析表明,几乎所有的水源中都含有微塑料颗粒。研究人员对159种不同水源的自来水进行的分析表明,81%的样本含有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对来自11个不同品牌和27个不同批次的259个瓶装水的进一步研究表明,93%的样本含有塑料微粒。在22种不同的多用途塑料以及玻璃瓶装的矿泉水中同样发现了大量微塑料。
丹妮拉·加利奥表示,“在科学界继续研究这一现象的同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提高公众意识,并鼓励人们减少接触这些微粒的行为。作为消费者,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行动,例如在选择食物和购买饮用水时保持警惕,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和推广回收的做法,这也是我们可以采取的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具体行动。”
丹妮拉·加利奥还表示,“对于科学界来说,发现结肠、肺、心脏和胎盘等不同器官中存在微塑料颗粒和纳米塑料颗粒是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而人们对这些微粒对机体的影响仍知之甚少。”
此外,意大利能源和可持续经济发展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实验室研究员玛丽亚·西吉切利表示,“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的问题,科学界正集中研究这一领域,以评估其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可能产生的影响……” 来源: 欧洲时报
塑料颗粒对人体的作用应该着重于不同塑料分子和生物分子的化学反应。如果能证明化学反应的可能微乎其微,那么纳米颗粒对人体的物理作用也许要到很高的浓度才能体现出来。
会不会沉淀不排出?变胆结石那种。
太恐怖了。以后家里塑料制品都得扔了。控制下环境变量。
但全玻璃fine bone china又太难伺候了,而且很重。这怎么办是好。有没有不锈钢保鲜盒/碗。那种很轻。
Bone china其实不耐用,容易刮花。Corella的玻璃餐具很轻又耐用,叠放很省空间包括在洗碗机里,唯一缺点就是不怎么好看。
是的。真烦人。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玻璃保鲜盒盖子还是塑料的。死循环。
一直都觉得这些shade balls是不是都会leach塑料元素到水里。还有水管也是塑料的。
肯定会呀。尤其是太阳一晒,更来劲儿了。